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饱受质疑中成长。曾几何时,我也是这诸多质疑者中的一份子,一度认为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形而上学的学科,始于苏格拉底、终于人性,不可捉摸、不可付诸纸面。
心理学科有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就是个例知觉覆盖大众知觉,而目前市面上流传的很多人际关系心理学畅销书就是采用的个例知觉描述的方式去撰写的;人都是“认知厌恶”的,采用这样简单的个例知觉描述的方式确实能够吸引绝大多数人的眼球,但是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类似的感觉:“读时万物皆明于心,然后该干嘛干嘛去”。
所以,我一直极端的厌恶类似的畅销书,无意义,无价值,无可操作路径,简称“三无产品”。
相反,罗兰米勒笔下的《亲密关系》是一本架构在心理学基础上对亲密关系的科学研究,严谨的实验研究得出大众知觉结论,让其更具备普适性;即便如此,因文化差异、个体经历差异、个体基因差异的存在,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存在的不同的心理反应,所以与其去对每个人际关系中涉及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分析,不如借助本书对亲密关系形成初步的认识。
(备注:我尝试以知识点的形式去记录读后感,结果发现凌乱不堪,所以干脆还是随笔吧)
根据演化学理论,善于合作的人具备更优秀的繁殖和生存能力,在无数人类史的演变中,善于合作、具备归属需要的最终优胜劣汰。
这种归属需要指的是我们需要具备健康的亲密关系,而不是泛泛之交,两者在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和忠诚度六个因素上存在明显的区别,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归属需要落在对我们并不忠诚的友情上会怎么样呢?焦虑型人格会紧张、回避型人格会强装无所谓,安全型人格会真的无所谓。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亲密关系的六要素是构成一段健康美好关系的必备要素,可能在某些维度上存在多与寡的问题,而这恰恰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千变万化,也是人际关系魅力的终极体现。
抛开血缘关系不谈,任何一段非亲情的亲密关系都始于独独人海之中的那个他或者她。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他/她?
或许是缘分、或许是运气。
这样冥冥之中不可言说的秘密终究不可考,按照罗兰的科学研究方法判断,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去看待,那就是你确实被吸引了,这样的吸引是有迹可循的,或许因为他/她的长相、或许因为他们刚好喜欢我们、或许因为他们与我们相似,这种“或许”应该有很多,终其原因是你被奖赏了。
而这种奖赏根据性别的不同存在着差别,还得提提演化学,男性在人类社会以来一直是负责赚钱养家,女性更多的是负责生殖养育后代(在这里并没有歧视女性社会价值的意思),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在被吸引、被奖赏的过程中依然遵循着演化后的心理,男性更可能被具备生殖繁衍优势的女性所吸引,女性更可能被具备具备社会价值优势的男性所吸引。
看吧,多么势力、现实的说法,但是确实是我们在独独人海中遇到那个可能的亲密关系的第一处理原则,人是“认知吝啬”的,我们亲密关系的起点就是这么俗不可耐。
下一篇
没有了
这种归属需要指的是我们需要具备健康的亲密关系,而不是泛泛之交,两者在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和忠诚度六个因素上存在明显的区别,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归属需要落在对我们并不忠诚的友情上会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