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大转向》赢得了201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小说类别奖,该书生动讲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重新找到拉丁诗人卢克莱修著作的经过。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想要论述的主题是:“世界如何转入一个新方向”。但与大多数描述这种剧变的书所不同,在格林布拉特笔下,“转变的原因不是革命,不是一支闹哄哄的军队出现在城门前或是在一片未知的领土登陆……”他为自己辩解:“对一些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转变的比喻其实是带有欺骗性的。”巴士底狱被攻陷时里面几乎没有关押囚犯。在美洲新大陆,具有决定性的行动并不是西班牙人的大军压境,“而是身患传染病的西班牙水手,在一群充满好奇心的土着的围观下,**次打了个喷嚏或咳嗽了一声”—关于这一点的具体论述可以在我们曾评论过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读到。
在《大转向:看世界如何步入现代》中,这个关键性的瞬间是:1417年的一个寒冷冬日里,一名“瘦小、和善、机警、年近40的男人”走进一家修道院的图书馆,从藏书室的书架上,“取下一本陈旧的手稿,一边翻阅一边为自己的发现而欣喜,紧接着他把手稿全部复制了一份。”
“这就是瞬间的全部了,这就足够了。”
这个男人名叫波焦·布拉乔利尼策。如果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他一点也不和善。英国历史学家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曾这样描述过包括文艺复兴时期在内的人文主义者:“其实人文主义者的队伍也不是清一色的正人君子,其中也不乏书呆子与趋炎附势之辈。他们就像今天的纽约、伦敦和巴黎的任何一个文化圈子一样,是一群自负好辩、脾气暴躁、性好妒忌的人,总是会不停地相互写信进行指责与抱怨。”
波焦受过良好教育,而且曾经身居高位。他做过一位教皇的私人秘书。按照格林布拉特的介绍,教皇法庭大约有100位文书,6位教皇秘书,在6位教皇秘书中,又有一位特别的“私人秘书”。波焦正是从文书开始,一步一步击退他的多位竞争对手,成为教皇私人秘书。
教廷是一个“谎言工厂”。教皇的秘书们会聚集在教廷的一个房间内,像今天的无聊男人们一样,交换各种笑话和故事,“他们之间的这些唠叨非常琐碎、虚假、狡猾、充满诽谤,还经常夹带着淫秽下流。”波焦后来将这些段子全都用拉丁语记录了下来,写成了一本叫《滑稽故事》的书。在这本书里,波焦写道:“在这里,才能和诚实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依靠诡计、运气或是金钱。说到金钱,似乎在全世界都是*重要的。”
在1452年的一次争吵中,波焦和同为教皇秘书及人文主义者的乔治大打出手。争论的主题是“在翻译古代作品的过程中,谁应该获得更多的荣誉”。73岁的波焦称乔治是个骗子,53岁的乔治报以老拳。然后经过一段短暂的停顿和沉默,两个人又厮打在一起。波焦一手抓住乔治的脸,另一只手试图抠出对方的眼珠。后来在总结这次学者之间的斗殴时,乔治说:“说句实在话,刚才我可以把你伸进我嘴巴里的那只爪子咬下来,但我没有这么做。而且刚才我坐着你站着,我完全可以两手抓住你的睾丸,然后把它扯断,但我也没有这么做。”
这样的描述可能会让人大跌眼镜。但不要忘记这些好争吵的人文主义者也都是文艺复兴的骨干。而且他们创造力的炫目程度让后人惊叹。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引用了一位学者的统计说:“1420年至1540年,意大利总共出现了600多位富有创造力的精英人物。算上他们的上一辈人,总数也不超过一千。再加上那些不太着名的人也不会超过两千。然而正是这区区两千之众,创造出了令后世难以企及的文化成就。”
正如我们对“文艺复兴”的*粗浅的理解,这种文化上的创造力与贡献是建立在对古希腊和罗马作家哲学家作品的重新发掘上的。“对古代世界的重新发现不仅恢复了许多过去被湮没或扭曲的文化价值,而且还释放出了新的能量,刺激人们的想象力,从而*终触发了新的真理的发现与新的艺术形式的创造。”阿伦·布洛克说。
对古代世界的重新发现,*简单的形式就是“寻书”,在古迹之中、在权贵和修道院的图书馆中,将尘封的哲学着作发现,并且再次传播出去。波焦效仿的对象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诗人和学者彼特拉克,一位写入了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物。彼特拉克在1330年代将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的作品《罗马史》重新拼合,公之于众。他还找出了包括西塞罗和浦洛佩提乌斯等的作品。“彼特拉克的成就不仅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荣誉,并为意大利人找书开了先河。彼特拉克的成就激励了其他人也开始寻找那些尘封已久的古代名着,这些名着都已被埋没长达数百年之久。这些重见天日的名着被复制、编校、评注,并迅速地传播开来。在找书之人的推动下,这些名着还获得了很好的社会认可度,并为日后的人文主义研究奠定了基础”。
波焦正是在彼特拉克的激励之下,翻遍中世纪的图书馆,想要找到失传古典名着的寻书人。由于印刷术发明之前的书籍稀少又珍贵,“它们”代表了整个修道院的“声名和威望”。因此,一个优秀的寻书人至少要具备以下条件:良好的教育带来的语言水平和鉴赏能力;誊抄书籍的能力—对,是誊抄;以及一定的声望和人脉帮他叩开图书馆紧闭的大门。
他在那个冬日找到的书是卢克莱修的《物性论》,一本“*终将会摧毁他的整个世界的书”。《物性论》是本高深的书,按照格林布拉特的概述,这本书的大概思想是:宇宙按照平等的进化原则构成了万事万物,地球或者是地球上的物种并非宇宙的核心,人类和动物也是平等的。“讨好与满足上帝没有任何意义,宗教狂热没有立足之地,苦行修道之人没有必要克己忘我,对无限权力和绝对安全的幻想失去了支撑,依靠战争获得征服与扩张的妄想失去了依据,挑战和战胜自然是不可能的,万事万物都无法摆脱不间断的形成—恢复—改造的过程。人类不仅可以而且应该战胜自身的恐惧,并接受一个事实: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自身)都是瞬息无常的,不可能永恒,所以,要学会享受当下,拥抱美丽的世界。”它否认上帝、否认永生,认为世界由原子构成,灵魂自然也无从说起。它认为当下更重要,苦行自然没有必要。
在《物性论》被从修道院的收藏室解放出来之后,写作《君主论》的马基雅维利、写作《乌托邦》的莫尔、后来被作为异教徒烧死的布鲁诺纷纷受到这本书的影响。接下来,影响的链条继续传递:莎士比亚、蒙田(蒙田的随笔集中有近100处对《物性论》的直接引用)、培根、多恩、斯宾塞、伽利略……“一旦《物性论》重新回到世界,卢克莱修的文字便开始与很多文艺复兴作家和艺术家的作品产生强有力的共鸣”。那些同时是基督徒的作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们纷纷在寻找宗教和《物性论》之间的平衡。牛顿就试图调解原子论和上帝。但是接下来,《物性论》就催生了包括伏尔泰、狄德罗和休谟等启蒙运动时的作家们对宗教的怀疑。
另一位着名的《物性论》的喜好者是美国建国之父之一的托马斯·杰弗逊。他拥有至少5个拉丁文版的《物性论》,以及它的英版、意大利版和法语版。卢克莱修和《物性论》“让他在建立一个新的共和国时,发表了一项重要的政治公文……这种转变针对的是这样一个政府,它的存在不仅是为了保护国民的自由和生命,更是以‘追求快乐’为*终目的”。
在本书里,处处都能洞察到格林布拉特先生作为一个作家而拥有的伟大而卓越的天赋:能够借用“转向”一词,带领读者感受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所凝聚的巨大的能量。——《纽约时报》一部激进的古罗马历史,震撼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令人震惊地启发了在今天仍然广受关注的现代思想(如原子理论),而本书就带领你饶有兴趣地了解那段历程。——《新闻周刊》 《大转向》以紧张刺激的笔调和充沛的感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攸关重要。你越是深入读下去,越是会为这个故事所震惊。它讲述了我们如何变成现在的我们、如何拥有了现在的世界观。整个故事和小说一样让人目瞪口呆。—— 《费城问询报》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耶鲁大学博士,哈佛大学人文学教授,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曾荣获梅隆基金会的杰出人文学者奖、耶鲁大学威尔伯·克洛斯奖章、威廉·莎士比亚古典戏剧奖、伊拉斯谟学院奖、两届古根海姆奖学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杰出教学奖等。
著述颇丰,担任诺顿版《莎士比亚》(最接近莎士比亚原著的版本,一直是西方各大学文学系的指定教科书)主编;另有11本专著,包括《大转向:看世界如何步入现代》、《莎士比亚的自由》、《炼狱中的哈姆雷特》、《新历史主义实践》等;编辑过7本评论集,包括《文化融合宣言》。其中《莎士比亚谈判:社会能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循环》荣获美国现代语言协会的詹姆斯·拉塞尔·洛厄尔奖;《大转向:看世界如何步入现代》荣获2011美国国家图书奖、2012普利策奖非小说类奖项。
现任美国现代语言协会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美国哲学学会、美国艺术和文学科学院会员。
1950-2010-南方生活-中英文对照 本书特色 不可否认的是,历史是由人们创造的,可我们又是否了解自己国家短短几十年的历史呢?如果想更直观地了解共和国60年...
《什锦拼盘》内容简介:唐鲁孙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
家庭管理 本书特色 本书按照家庭的功能和治家的实践要求,以现代眼光全面观照古今中外在角色分工、家长责任、家庭民主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积极因素,把伦理的考量和技术性...
中国现代化史 (第一卷1800-1949) 本书特色 就中国而言,现代化的变迁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亦非面临外侮时的“冲击一反应”过程;它既是古老...
典藏书架011-中国人的气质 本书特色 《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固有的“劣根性”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典藏书架011-中国人的气质 内容简介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描...
信息论基础 本书特色 杨孝先等的《信息论基础》自2002年的1999级开始已经有9届学生使用,他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并评论称此讲义对定理给予的证明,...
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1938-2002) 二十世纪最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因1974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无政府...
中国典籍与文化-第一辑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包括:我怎样学会了鉴别古籍版本黄永年;明代小说的盗版与伪托程毅中;古籍版本鉴定知识浅谈李致忠;《水浒》漫谈——黑道与官...
读懂关键词-看懂日本人的内心 本书特色 日本人很讲礼貌,日本人的心里话往往不会“直说”,日语中有很多词汇很难直译成汉语,勉强翻译就会使那些不了解文化背景的学习者...
邓恩(George H.Dunne)(1905~1998),男,生于1905年,美国现代耶稣会士。于1998年6月30日在加州的洛斯加托斯去世,享年92岁。生前...
李细珠,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是一门正在消逝的艺术 本书特色 《编辑是一门正在消逝的艺术》汇编数十位出版大家的从业经历,从编辑生涯、作者交往、选题策划、职业规范以及出版业的未来等多个角度...
作为生产者的作者 本书特色 本书为本雅明作品选集,共收录本雅明著《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暴力批判》《拱廊计划(节选)》《拱廊计划之n》等,均为本雅明的重要作品;另...
《报关业务与物流运输指南》内容简介:为解决外贸企业在报关和国际物流运输环节所遇到的关于单据准备、报关流程、税费计算、货代寻
中国站起来-我们的前途.命运与精神解放 本书特色 钱文忠、宋鸿兵感动作序!钱理群、刘震云、梁文道、孔庆东、刘仰、时寒冰、向松祚、乔良、王湘穗、张忠智等两岸三地联...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本书特色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是姬中宪近年来的杂文随笔集。他以亲历者的身份,披露中国社工和公益界的新鲜事,也从切身体验...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特色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是方汉奇编写的,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梁漱溟卷-师道师说-中国文化书院九秩导师文集 本书特色 回顾中国文化书院二十多年的历史,在它将进入“而立”之年时,编者从2010年起开始筹备编辑出版一套已故去的...
世界风险社会 本书特色 任何有兴趣了解乌尔里希·贝克关于风险社会的著作跨度的人,都有必要读一读这本由我们时代的这位社会理论家所写的具有挑战性的论文集。面对学者和...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名师解读版)》内容简介:《2014年注册会计师(CPA)全国统考专用辅导教材系列: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名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