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清朝296年的历史中,有一个*靠近皇位的人。在大多数人眼里,他靠溜须拍马为生,不但极端自私,而且极端贪婪;而在另一些记载中,他又是一个完全的正面角色,忧国忧民,公而忘私。他曾是一个被送进了“高干学校”的穷学生,却走了一条与同僚们完全不同的上位之路。他曾荣极一时,*终又惨淡落场。关于他的故事,被搬上银幕、舞台,一次又一次地上演。他有一个即使在今天仍旧家喻户晓的名字——和珅。
在大清朝296年的历史中,有一个*靠近皇位的人。在大多数人眼里,他靠溜须拍马为生,不但极端自私,而且极端贪婪;而在另一些记载中,他又是一个完全的正面角色,忧国忧民,公而忘私。他曾是一个被送进了“高干学校”的穷学生,却走了一条与同僚们完全不同的上位之路。他曾荣极一时,*终又惨淡落场。关于他的故事,被搬上银幕、舞台,一次又一次地上演。他有一个即使在今天仍旧家喻户晓的名字——和珅。
纪连海“和珅十讲”,以平均收视率0.69%荣登央视著名电视栏目《百家讲坛》开播5年来的收视率冠军,至今无人超越。
上了高干学校的穷学生
1759年前后,和珅和弟弟和琳在经过了几年的私塾学习之后一起考上了当时京城*好的学校——咸安宫官学。当然,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能够上私塾读书,还是多亏了他们的外公、曾经担任过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的嘉谟的资助。
清入关以前,整个满族的民族文化是比较落后的。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开始,统治者就特别重视八旗子弟的教育。据《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在位时曾针对八旗子弟的教育下令:“自今凡子弟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者俱令读书。”从爱新觉罗家族到整个八旗的子弟,对满、汉文化都是非常重视的。清入关以后,对皇族和八旗子弟的教育日臻完善,于宫中设立上书房,选择学问和品德*好的大臣教皇子读书。曾于军机处任职的赵翼在其所著的《檐曝杂记》中写道:“本朝家法之严,既皇子读书一事,以炯绝千古。余内值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课程,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骑射等事,薄暮始休,然则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唯诗文书画无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于胸中。”可见上书房制度之严。
皇族子弟在上书房读书,其他闲散宗室和觉罗(远支)也要分别在八旗官学、左右翼宗学、八旗觉罗学和八旗义学中学习。严格的文化教育在八旗子弟之间造就了许多在学术、艺术等方面的栋梁之材,如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人曹雪芹、满洲正黄旗人纳兰性德等。
像和珅这样的八旗子弟在哪儿上学呢?和珅是在雍正年间设立的咸安宫官学求学。
下面来介绍一下咸安宫官学。
咸安宫位于西华门内。原址位于寿康宫后、长庚门内的咸安宫,为明代建筑,原名咸熙宫,嘉庆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咸安宫。天启年间,天启皇帝的乳母、著名奸臣魏忠贤的相好客氏曾经居住在这里(明朝习俗,宦官与宫中女性——主要是宫女,也包括像客氏这样的妇女,暗中或公开结为名义上的夫妻)。大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改建。康熙皇帝在位时,曾经在此禁锢过废太子胤礽。胤礽在咸安宫内生活安宁,衣食无忧,但心情焦虑又百无聊赖。他在这一人生阶段中唯一的“亮点”是持续生育了l3个子女。胤礽共有儿子12人,女儿l4人,子女总计26人。在他被软禁咸安宫的12年内,即39~5l岁期间,相继生育了6子7女,总计13人,恰是其子女总数的一半。雍正皇帝继位以后不久,废太子胤礽便去世了,他的家人被迁往德胜门外的郑家庄,俗称平西府。平西府也就成为有清一代仅有的一例建在城外的王府。当然,从此以后的咸安宫也被闲置了下来。
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皇帝下旨曰:“咸安宫见在空闲,著设立官学。”雍正七年(1729年),咸安宫内修理出了读书房三所。当年夏天,咸安宫官学正式开学,一开始招收学生90人。此后,咸安宫成为了大清内务府在宫内为内务府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学中之优秀者而开设的官学所在地和大清王朝培养人才的摇篮,后被称为“咸安宫官学”。
乾隆皇帝继位之后,对咸安宫官学的生源进行了一些改变:除了继续供内务府官员的优秀子弟就读外,还大量招收八旗官员优秀子弟入学,也就是放宽了招生条件。关于这个问题,嘉道时期曾经做过云贵总督和翰林院编修的吴振在其所著《养吉斋丛录》中有下面一段具体的描写:“咸安宫官学,在大内西华门内,为八旗官员子弟读书处。总裁以满、汉翰林各二员充。其后由掌院派充,满二员,汉四员。按日稽课,西配殿读满洲书者,则满总裁稽之。”
这一时期,在咸安宫官学任教的教师主要由翰林充任,至少也得有进士、举人的身份。
学校分为汉书十二房,清(满)书三房。课程的设置多样、全面、正规,要求严格。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说,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文、武两科。其中属于文科的课程,主要有“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清文(满文)与蒙古文、藏文;兼有诗词、书画等方面的培训。属于武科的课程,则主要有骑射、摔跤以及如何使用火器等军事课程。朝廷每年都要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优异者授予相应的官职。
关于这一时期在咸安宫官学就读的学生,我们仅以乾隆元年(1736年)的情况为例做一个简要说明:这年年初,乾隆皇帝亲自下令,在内务府所管辖的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所属“上三旗”的90名学生内,挑选出30名优秀者送咸安宫官学读书;此外,再令八旗都统等,将可以造就的俊秀子弟,每旗选10名,如果大臣子弟中有情愿读书者,也可以在份额内准其入咸安宫官学读书。凡在咸安宫读书的学生,除了每年可以得到一份粮饷外,学习时间也不仅仅局限在10年之内(八旗官学的学生,必须10年内完成学业),一直到出任为官前,均可在校学习。当时在京师城内有许多学校,例如,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琉球官学、俄罗斯学、算学学、国子监南学、景山官学和咸安宫官学等。在这些众多的学校当中,咸安宫官学是一所优秀的学校,清朝许多精英们都在该校读过书。例如,大学士英和的父亲德保、军机大臣兼大学士阿桂、中丞良卿等人,都曾先后在该校学习过。他们都是在中了举人或进士后才离开这所学校的。他们所学的各种知识,基础十分扎实,有人甚至到了古稀之年,“四书五经”还能倒背如流。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咸安宫官学的学生绝非一般等闲之辈,他们都是从众多的八旗子弟中经过仔细挑选、择优录取的;这些学生不但品学兼优,而且长相漂亮,个个都是一表人才。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庆祝乾隆皇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乾隆皇帝命将咸安宫改建为寿安宫,此后的寿安宫就成为崇庆皇太后和已经故去的雍正皇帝的其他活着的妃嫔们的居住之所。而原来的咸安宫官学却被移至位于西华门内、武英殿西的尚衣监处。再后来,因为尚衣监年久失修,房屋倾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皇帝命人在尚衣监西边为咸安宫官学新建校舍,门三间,门内影壁一座,内为三进院,每进院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共有房二十七间。新建校舍依官学的名称仍命名为咸安宫。
需要说明的是,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就应该是咸安宫官学从年久失修的尚衣监处搬至尚衣监西边的新校舍这一过程的亲历者。
1912年,咸安宫被火烧毁,后民国政府拨银在咸安宫址上建造古物陈列所,名“宝蕴楼”,作为文物库房。今仅存宫门3楹,南向开门,匾曰“咸安门”。
话说到了这里,我们便可以知道,学校办到了紫禁城内,可见咸安宫官学非同一般的特殊地位。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清朝的学校制度,以便增加对咸安宫官学重要性的理解。
清朝的学校,分成以下几类:
清朝的时候,在京师设立国学,以为全国*高学府。国学亦称太学、国子监。国子监是全国*高学府,是培养官僚的地方,设于京师崇仁里成贤街,隶属礼部。主官为祭酒,满汉各1人;次官为司业,蒙、满、汉各1人。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讲学的有博士、助教、学录。教学管理有“五厅”(绳衍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掌馔厅)、“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前三为低级班,中二为中级班,后一为高级班)。
学生来源于贡生和监生。监生有岁贡生(每年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恩贡生(逢国家大庆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拔贡生(乾隆七年开始,每隔12年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优贡生(学政任满后会同督抚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例贡生(廪、监附生,纳捐入监学习者)。监生有恩监生(为皇帝特许的监生者)、荫监生(官员子弟凭祖、父功劳为监生者)、优监生(由附生选入国子监学习者)、例监生(通过捐纳取得监生资格者)、举监生(以举人资格入监学习者)。
学生一般300人,住校。教材是《四书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等,此外还有习字、习射。学生在低级班学习一年半,文理兼通则进入中级班,再过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则进入高级班。教学以科举考试为中心,学生在监内要练习作八股文,以应付以后科举考试。国子监有一些制度:一是按月考试积分,此法于顺治十七年停。二是历事制,即派监生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3个月,此制度康熙初年停。三是季考月课制,为培养监生的科举考试能力,祭酒3月对监生一考,司业每月十五对监生考试,这个制度实行的时间比较长。国子监在雍正后有所发展,争取到了较多经费,校舍也有所扩充。乾隆初年,对国子监的制度作了改革,严格了师生的选拔制度,加强了教学管理制度,增加了明经、治事科八股,监生肄业期满叙用也得到保障。道光末年,国子监开始衰落,教学制度有名无实,住校人数只百余人。同治二年,只40人。
旗学,为八旗子弟的学校,包括旗官学、八旗教场学、八旗蒙古官学、盛京(沈阳)官学、咸安官学、景山官学、八旗义学等。*初八旗各有自己的旗学,康熙、雍正时,先后设立了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皆隶属于内务府管理,专收内务府的八旗子弟入学。
宗学是为宗室子弟开的学校。顺治十年开始,学制5年,教习从满、汉人中选拔,读满书、汉书,兼习武艺。学生可以殿试授官。光绪三十四年宗学撤。
觉罗学是为觉罗子弟开的学校,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满洲八旗各设一学,总称“八旗觉罗学”。觉罗指努尔哈赤伯叔兄弟的旁系子孙,觉罗学学生从8岁以上30岁以下的觉罗子弟中挑补,每人每月给银3两、米3斗及纸张笔墨,并且冬天给炭、夏天给冰,待遇优厚。学生学成之后,与旗人一同应岁科考试及乡试、会试,并可考用中书、笔帖式、库使等官。觉罗学与宗学均由宗人府管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经翰林院侍读宝熙奏准,将宗室、觉罗、八旗等官学改并为中、小学堂,均由管学大臣管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式裁撤八旗觉罗学等,改设八旗高等学堂及左右翼高等小学堂、初级小学堂。
府学、州学、县学是府、州、县设立的学校。其教官有正有副,正教官,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各1名;副教官是训导,员额不定。学生是童生经过入学考试,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再经过考试,根据成绩分三等:廪膳生,成绩*好,有一定名额,发给月米;其次是增广生,也有一定名额,没有月米;再次为附学生(附于诸生之末故有此称)。府学、州学、县学的课程教育内容为培养官僚而设置,有法律课,讲解清律;政治课,读卧碑;文化教育课,读《四书》、《御纂经解》、《性理大全》、《诗》、《古文辞》、《大学衍义》、《文章正宗》等。课程少,重点放在考课上。考课有月考、季考与岁考。
由于官学是科举的附庸,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严重脱离,教官迂腐,管理混乱,考试制度腐朽,月科、季考废弛,学风败坏,遂国子监取消坐监制度。晚清时期,官学已经名存实亡。
清朝私塾形式有:
一、教馆(或称坐馆),请老师到家里教学。
二、家塾,老师在家里办学。
三、义学(义塾),地方或家族在寺庙办学,教穷人家子弟。
这些私学从事启蒙教育,教授识字、写字和基本知识,学生基本上在5~20岁之间,以《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四书》为教材。在这些地方能学到一些东西,但这些私学强调死记硬背,而且体罚严重,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私塾一直坚持到民国时期。
除上述官学、私学外,清代还有一种非正式的官学,叫书院。书院以往为私人创办,有的由士绅开办,设于名胜之地。清初,因为统治者害怕坚持民族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利用书院宣传抗清思想,乃明令禁止,到雍正十一年才重新允许办书院。由于国家的支持,清朝的书院发展很快,由省发展到州、府、县,大约有4000所左右。书院的领导是山长,学生是已进宫学的生员和尚未进宫学的童生,选拔首先通过各州县的考查,再经过省道员和布政司的考查。清朝书院绝大多数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学校,但乾嘉时期,部分书院成为朴学讲研之地,在经史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从乾隆后期开始,书院开始衰落。山长滥竽充数,但向学生索取束脩,月课不行,滥用讲席……光绪二十二年后,山西、江西一些书院开始裁减诗文教学,增加近代科学文化课程。礼部要求各省效仿。光绪二十七年,清廷下令全国书院完全改为学校。
咸安宫官学招生的对象是八旗官员子弟。所以,我们可以说,在这所官学学习的学生,如果不是名门显贵之后,那一定是达官子弟。
咸安宫官学是当时京城*好的学校。这所学校实际上是一所国家高级干部培训学校,实际上是一所官员后备学院。
在当时,类似于咸安宫官学这样的学校在北京的皇城里还有一个,叫景山官学。景山官学同咸安宫官学一样,也是因为其办学位置在景山内而得名。在这里面读书的学生则与咸安宫官学不同,这里的学生都是内务府的子弟。
由这两所学校的位置和它们所招收的学生来源可以看出,咸安宫官学的名声要比景山官学高得多。
咸安宫官学的管理是极为严格的,负责管理学校的官员必须是翰林,学校内的普通老师也大多是翰林,极少数不是翰林的,也都是当时那个时代享有盛名的饱学之士。
有的读者心中会有疑问,和珅的家庭不是已经破落了吗?他的父母不是已经都去世了吗?他怎么能有资格上这么好的学校呢?难道这所学校是当时大清朝专门为家庭贫困而又刻苦好学的孩子举办的吗?他是怎么上了咸安宫官学这所当时京城*好的学校的呢?按照他们家当时的条件,即使托关系恐怕也上不成这么好的学校吧?谁还肯为一个无父无母、将来对自己一点用也没有的穷孩子帮忙啊?
其实,他上这所学校还真没用别人帮忙。这里有一个时间上的巧合——他上咸安宫官学在先,他父亲死在他上咸安宫官学之后,两件事只是在同一年而已。和珅的父亲死后,他的外公、曾经担任过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的嘉谟出钱继续供养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在此读书——那个时候,不是大家族嘛,家族的观念还是很强的,和珅上学的钱还是有人给出的。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像来源于和珅这样家庭的“穷学生”,这所学校里还真的是很少能够见到的。
有的读者就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和珅他在这样一所富人学校里面,他能否适应呢?别的富人家的孩子能不欺负他吗?
要说起来,一开始上学的时候,和珅还真的有一些不太适应,还真的是有些不怀好意的人经常地欺负他。他经常遇到类似下面这样的事情:
有一天,和珅的一个同班同学——一位大官的孩子,他写了一首诗,这个诗是骂老师的诗,讽刺挖苦老师的,他写完这首诗以后,在诗的下面提笔写道:和珅作。这个同学不但说这首诗是和珅写的,而且还掉头找到了老师——老师刚一来上课,他马上就从座位上下来,告诉老师说:“老师,给您,这张纸上的打油诗是我亲眼看见和珅写的,他写诗骂您呢!”老师一看纸上的打油诗,当然是很生气啦。于是老师不容和珅分辩,拿起戒尺就朝和珅的手上、身上一通乱打,调查都不调查。
像这类的事,和珅经历得、见得多啦。他是怎么看待这些事的呢?
和珅是个有心计的人。他的心里很明白,这样的教师只敢在他这等学生身上发泄自己的怒火,无论如何也是不敢招惹大官的孩子的;他的心里也很明白,自己在这所学校就只能忍着——我将来要出人头地,我现在的任务是学习,我不能够与这些人对抗;他的心里更明白,我得笑——人家打我,我也得笑,否则的话,我怎么改变自己的命运?
此时的和珅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想*终翻身,现在还没有到时候,目前*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而不是与富家子弟对抗。
戒尺一下下打在和珅的身上,也一下下打碎了和珅心中的良知。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北宋真宗皇帝赵恒的《励学篇》恰恰反映了当时和珅的内心世界。
机会留给了早有准备的他
和珅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八旗子弟已经完全腐化堕落,这些孩子终日沉浸在“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之中,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所事事。把养鹌鹑、斗蟋蟀、逛妓院、提笼架鸟进戏园视为人生*大快事,其他别无所求。
和珅与他们完全不同!
……
上了高干学校的穷学生
1759年前后,和珅和弟弟和琳在经过了几年的私塾学习之后一起考上了当时京城*好的学校——咸安宫官学。当然,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能够上私塾读书,还是多亏了他们的外公、曾经担任过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的嘉谟的资助。
清入关以前,整个满族的民族文化是比较落后的。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开始,统治者就特别重视八旗子弟的教育。据《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在位时曾针对八旗子弟的教育下令:“自今凡子弟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者俱令读书。”从爱新觉罗家族到整个八旗的子弟,对满、汉文化都是非常重视的。清入关以后,对皇族和八旗子弟的教育日臻完善,于宫中设立上书房,选择学问和品德*好的大臣教皇子读书。曾于军机处任职的赵翼在其所著的《檐曝杂记》中写道:“本朝家法之严,既皇子读书一事,以炯绝千古。余内值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课程,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骑射等事,薄暮始休,然则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唯诗文书画无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于胸中。”可见上书房制度之严。
皇族子弟在上书房读书,其他闲散宗室和觉罗(远支)也要分别在八旗官学、左右翼宗学、八旗觉罗学和八旗义学中学习。严格的文化教育在八旗子弟之间造就了许多在学术、艺术等方面的栋梁之材,如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人曹雪芹、满洲正黄旗人纳兰性德等。
像和珅这样的八旗子弟在哪儿上学呢?和珅是在雍正年间设立的咸安宫官学求学。
下面来介绍一下咸安宫官学。
咸安宫位于西华门内。原址位于寿康宫后、长庚门内的咸安宫,为明代建筑,原名咸熙宫,嘉庆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咸安宫。天启年间,天启皇帝的乳母、著名奸臣魏忠贤的相好客氏曾经居住在这里(明朝习俗,宦官与宫中女性——主要是宫女,也包括像客氏这样的妇女,暗中或公开结为名义上的夫妻)。大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改建。康熙皇帝在位时,曾经在此禁锢过废太子胤礽。胤礽在咸安宫内生活安宁,衣食无忧,但心情焦虑又百无聊赖。他在这一人生阶段中唯一的“亮点”是持续生育了l3个子女。胤礽共有儿子12人,女儿l4人,子女总计26人。在他被软禁咸安宫的12年内,即39~5l岁期间,相继生育了6子7女,总计13人,恰是其子女总数的一半。雍正皇帝继位以后不久,废太子胤礽便去世了,他的家人被迁往德胜门外的郑家庄,俗称平西府。平西府也就成为有清一代仅有的一例建在城外的王府。当然,从此以后的咸安宫也被闲置了下来。
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皇帝下旨曰:“咸安宫见在空闲,著设立官学。”雍正七年(1729年),咸安宫内修理出了读书房三所。当年夏天,咸安宫官学正式开学,一开始招收学生90人。此后,咸安宫成为了大清内务府在宫内为内务府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学中之优秀者而开设的官学所在地和大清王朝培养人才的摇篮,后被称为“咸安宫官学”。
乾隆皇帝继位之后,对咸安宫官学的生源进行了一些改变:除了继续供内务府官员的优秀子弟就读外,还大量招收八旗官员优秀子弟入学,也就是放宽了招生条件。关于这个问题,嘉道时期曾经做过云贵总督和翰林院编修的吴振在其所著《养吉斋丛录》中有下面一段具体的描写:“咸安宫官学,在大内西华门内,为八旗官员子弟读书处。总裁以满、汉翰林各二员充。其后由掌院派充,满二员,汉四员。按日稽课,西配殿读满洲书者,则满总裁稽之。”
这一时期,在咸安宫官学任教的教师主要由翰林充任,至少也得有进士、举人的身份。
学校分为汉书十二房,清(满)书三房。课程的设置多样、全面、正规,要求严格。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说,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文、武两科。其中属于文科的课程,主要有“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清文(满文)与蒙古文、藏文;兼有诗词、书画等方面的培训。属于武科的课程,则主要有骑射、摔跤以及如何使用火器等军事课程。朝廷每年都要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优异者授予相应的官职。
关于这一时期在咸安宫官学就读的学生,我们仅以乾隆元年(1736年)的情况为例做一个简要说明:这年年初,乾隆皇帝亲自下令,在内务府所管辖的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所属“上三旗”的90名学生内,挑选出30名优秀者送咸安宫官学读书;此外,再令八旗都统等,将可以造就的俊秀子弟,每旗选10名,如果大臣子弟中有情愿读书者,也可以在份额内准其入咸安宫官学读书。凡在咸安宫读书的学生,除了每年可以得到一份粮饷外,学习时间也不仅仅局限在10年之内(八旗官学的学生,必须10年内完成学业),一直到出任为官前,均可在校学习。当时在京师城内有许多学校,例如,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琉球官学、俄罗斯学、算学学、国子监南学、景山官学和咸安宫官学等。在这些众多的学校当中,咸安宫官学是一所优秀的学校,清朝许多精英们都在该校读过书。例如,大学士英和的父亲德保、军机大臣兼大学士阿桂、中丞良卿等人,都曾先后在该校学习过。他们都是在中了举人或进士后才离开这所学校的。他们所学的各种知识,基础十分扎实,有人甚至到了古稀之年,“四书五经”还能倒背如流。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咸安宫官学的学生绝非一般等闲之辈,他们都是从众多的八旗子弟中经过仔细挑选、择优录取的;这些学生不但品学兼优,而且长相漂亮,个个都是一表人才。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庆祝乾隆皇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乾隆皇帝命将咸安宫改建为寿安宫,此后的寿安宫就成为崇庆皇太后和已经故去的雍正皇帝的其他活着的妃嫔们的居住之所。而原来的咸安宫官学却被移至位于西华门内、武英殿西的尚衣监处。再后来,因为尚衣监年久失修,房屋倾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皇帝命人在尚衣监西边为咸安宫官学新建校舍,门三间,门内影壁一座,内为三进院,每进院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共有房二十七间。新建校舍依官学的名称仍命名为咸安宫。
需要说明的是,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就应该是咸安宫官学从年久失修的尚衣监处搬至尚衣监西边的新校舍这一过程的亲历者。
1912年,咸安宫被火烧毁,后民国政府拨银在咸安宫址上建造古物陈列所,名“宝蕴楼”,作为文物库房。今仅存宫门3楹,南向开门,匾曰“咸安门”。
话说到了这里,我们便可以知道,学校办到了紫禁城内,可见咸安宫官学非同一般的特殊地位。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清朝的学校制度,以便增加对咸安宫官学重要性的理解。
清朝的学校,分成以下几类:
清朝的时候,在京师设立国学,以为全国*高学府。国学亦称太学、国子监。国子监是全国*高学府,是培养官僚的地方,设于京师崇仁里成贤街,隶属礼部。主官为祭酒,满汉各1人;次官为司业,蒙、满、汉各1人。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讲学的有博士、助教、学录。教学管理有“五厅”(绳衍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掌馔厅)、“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前三为低级班,中二为中级班,后一为高级班)。
学生来源于贡生和监生。监生有岁贡生(每年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恩贡生(逢国家大庆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拔贡生(乾隆七年开始,每隔12年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优贡生(学政任满后会同督抚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例贡生(廪、监附生,纳捐入监学习者)。监生有恩监生(为皇帝特许的监生者)、荫监生(官员子弟凭祖、父功劳为监生者)、优监生(由附生选入国子监学习者)、例监生(通过捐纳取得监生资格者)、举监生(以举人资格入监学习者)。
学生一般300人,住校。教材是《四书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等,此外还有习字、习射。学生在低级班学习一年半,文理兼通则进入中级班,再过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则进入高级班。教学以科举考试为中心,学生在监内要练习作八股文,以应付以后科举考试。国子监有一些制度:一是按月考试积分,此法于顺治十七年停。二是历事制,即派监生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3个月,此制度康熙初年停。三是季考月课制,为培养监生的科举考试能力,祭酒3月对监生一考,司业每月十五对监生考试,这个制度实行的时间比较长。国子监在雍正后有所发展,争取到了较多经费,校舍也有所扩充。乾隆初年,对国子监的制度作了改革,严格了师生的选拔制度,加强了教学管理制度,增加了明经、治事科八股,监生肄业期满叙用也得到保障。道光末年,国子监开始衰落,教学制度有名无实,住校人数只百余人。同治二年,只40人。
旗学,为八旗子弟的学校,包括旗官学、八旗教场学、八旗蒙古官学、盛京(沈阳)官学、咸安官学、景山官学、八旗义学等。*初八旗各有自己的旗学,康熙、雍正时,先后设立了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皆隶属于内务府管理,专收内务府的八旗子弟入学。
宗学是为宗室子弟开的学校。顺治十年开始,学制5年,教习从满、汉人中选拔,读满书、汉书,兼习武艺。学生可以殿试授官。光绪三十四年宗学撤。
觉罗学是为觉罗子弟开的学校,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满洲八旗各设一学,总称“八旗觉罗学”。觉罗指努尔哈赤伯叔兄弟的旁系子孙,觉罗学学生从8岁以上30岁以下的觉罗子弟中挑补,每人每月给银3两、米3斗及纸张笔墨,并且冬天给炭、夏天给冰,待遇优厚。学生学成之后,与旗人一同应岁科考试及乡试、会试,并可考用中书、笔帖式、库使等官。觉罗学与宗学均由宗人府管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经翰林院侍读宝熙奏准,将宗室、觉罗、八旗等官学改并为中、小学堂,均由管学大臣管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式裁撤八旗觉罗学等,改设八旗高等学堂及左右翼高等小学堂、初级小学堂。
府学、州学、县学是府、州、县设立的学校。其教官有正有副,正教官,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各1名;副教官是训导,员额不定。学生是童生经过入学考试,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再经过考试,根据成绩分三等:廪膳生,成绩*好,有一定名额,发给月米;其次是增广生,也有一定名额,没有月米;再次为附学生(附于诸生之末故有此称)。府学、州学、县学的课程教育内容为培养官僚而设置,有法律课,讲解清律;政治课,读卧碑;文化教育课,读《四书》、《御纂经解》、《性理大全》、《诗》、《古文辞》、《大学衍义》、《文章正宗》等。课程少,重点放在考课上。考课有月考、季考与岁考。
由于官学是科举的附庸,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严重脱离,教官迂腐,管理混乱,考试制度腐朽,月科、季考废弛,学风败坏,遂国子监取消坐监制度。晚清时期,官学已经名存实亡。
清朝私塾形式有:
一、教馆(或称坐馆),请老师到家里教学。
二、家塾,老师在家里办学。
三、义学(义塾),地方或家族在寺庙办学,教穷人家子弟。
这些私学从事启蒙教育,教授识字、写字和基本知识,学生基本上在5~20岁之间,以《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四书》为教材。在这些地方能学到一些东西,但这些私学强调死记硬背,而且体罚严重,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私塾一直坚持到民国时期。
除上述官学、私学外,清代还有一种非正式的官学,叫书院。书院以往为私人创办,有的由士绅开办,设于名胜之地。清初,因为统治者害怕坚持民族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利用书院宣传抗清思想,乃明令禁止,到雍正十一年才重新允许办书院。由于国家的支持,清朝的书院发展很快,由省发展到州、府、县,大约有4000所左右。书院的领导是山长,学生是已进宫学的生员和尚未进宫学的童生,选拔首先通过各州县的考查,再经过省道员和布政司的考查。清朝书院绝大多数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学校,但乾嘉时期,部分书院成为朴学讲研之地,在经史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从乾隆后期开始,书院开始衰落。山长滥竽充数,但向学生索取束脩,月课不行,滥用讲席……光绪二十二年后,山西、江西一些书院开始裁减诗文教学,增加近代科学文化课程。礼部要求各省效仿。光绪二十七年,清廷下令全国书院完全改为学校。
咸安宫官学招生的对象是八旗官员子弟。所以,我们可以说,在这所官学学习的学生,如果不是名门显贵之后,那一定是达官子弟。
咸安宫官学是当时京城*好的学校。这所学校实际上是一所国家高级干部培训学校,实际上是一所官员后备学院。
在当时,类似于咸安宫官学这样的学校在北京的皇城里还有一个,叫景山官学。景山官学同咸安宫官学一样,也是因为其办学位置在景山内而得名。在这里面读书的学生则与咸安宫官学不同,这里的学生都是内务府的子弟。
由这两所学校的位置和它们所招收的学生来源可以看出,咸安宫官学的名声要比景山官学高得多。
咸安宫官学的管理是极为严格的,负责管理学校的官员必须是翰林,学校内的普通老师也大多是翰林,极少数不是翰林的,也都是当时那个时代享有盛名的饱学之士。
有的读者心中会有疑问,和珅的家庭不是已经破落了吗?他的父母不是已经都去世了吗?他怎么能有资格上这么好的学校呢?难道这所学校是当时大清朝专门为家庭贫困而又刻苦好学的孩子举办的吗?他是怎么上了咸安宫官学这所当时京城*好的学校的呢?按照他们家当时的条件,即使托关系恐怕也上不成这么好的学校吧?谁还肯为一个无父无母、将来对自己一点用也没有的穷孩子帮忙啊?
其实,他上这所学校还真没用别人帮忙。这里有一个时间上的巧合——他上咸安宫官学在先,他父亲死在他上咸安宫官学之后,两件事只是在同一年而已。和珅的父亲死后,他的外公、曾经担任过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的嘉谟出钱继续供养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在此读书——那个时候,不是大家族嘛,家族的观念还是很强的,和珅上学的钱还是有人给出的。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像来源于和珅这样家庭的“穷学生”,这所学校里还真的是很少能够见到的。
有的读者就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和珅他在这样一所富人学校里面,他能否适应呢?别的富人家的孩子能不欺负他吗?
要说起来,一开始上学的时候,和珅还真的有一些不太适应,还真的是有些不怀好意的人经常地欺负他。他经常遇到类似下面这样的事情:
有一天,和珅的一个同班同学——一位大官的孩子,他写了一首诗,这个诗是骂老师的诗,讽刺挖苦老师的,他写完这首诗以后,在诗的下面提笔写道:和珅作。这个同学不但说这首诗是和珅写的,而且还掉头找到了老师——老师刚一来上课,他马上就从座位上下来,告诉老师说:“老师,给您,这张纸上的打油诗是我亲眼看见和珅写的,他写诗骂您呢!”老师一看纸上的打油诗,当然是很生气啦。于是老师不容和珅分辩,拿起戒尺就朝和珅的手上、身上一通乱打,调查都不调查。
像这类的事,和珅经历得、见得多啦。他是怎么看待这些事的呢?
和珅是个有心计的人。他的心里很明白,这样的教师只敢在他这等学生身上发泄自己的怒火,无论如何也是不敢招惹大官的孩子的;他的心里也很明白,自己在这所学校就只能忍着——我将来要出人头地,我现在的任务是学习,我不能够与这些人对抗;他的心里更明白,我得笑——人家打我,我也得笑,否则的话,我怎么改变自己的命运?
此时的和珅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想*终翻身,现在还没有到时候,目前*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而不是与富家子弟对抗。
戒尺一下下打在和珅的身上,也一下下打碎了和珅心中的良知。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北宋真宗皇帝赵恒的《励学篇》恰恰反映了当时和珅的内心世界。
机会留给了早有准备的他
和珅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八旗子弟已经完全腐化堕落,这些孩子终日沉浸在“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之中,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所事事。把养鹌鹑、斗蟋蟀、逛妓院、提笼架鸟进戏园视为人生*大快事,其他别无所求。
和珅与他们完全不同!
……
纪连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正说和珅》等。他的每一次开讲都引起广泛的关注,尤其是他的“和珅十讲”,以平均收视率0.69%荣登央视著名电视栏目《百家讲坛》开播5年来的收视率冠军,至今无人超越。
纪连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正说和珅》等。他的每一次开讲都引起广泛的关注,尤其是他的“和珅十讲”,以平均收视率0.69%荣登央视著名电视栏目《百家讲坛》开播5年来的收视率冠军,至今无人超越。
孤舟独树:民国金融家康心如之子康国雄自述 本书特色 本书是八旬老人康国雄先生的口述回忆录,康国雄是民国著名民族资本家康心如的小儿子,康家两代人的经历折射了20世...
《当下的力量实践手册(白金版)》内容简介:《当下的力量》改变了无数人的心灵和命运,本书则是不可或缺的行动指南。作者埃克哈特
季羡林 内容简介 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不能生存。但我还是敢于讲真话,我的真话总是大大地超过我的谎话。因此我是一个好人。——季羡林写作本书*大的快感,是二十世...
《安迪·格鲁夫自传》内容简介:《安迪·格鲁夫自传》讲述了安迪·格鲁夫在人生前20年的不屈奋斗。作为全球颇具影响力的企业英特尔
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 本书特色 此书呈现了杨绛先生一百年的人生轨迹,开掘其高贵雅洁的人格内涵。伴随命运多舛的中华民族的20世纪,杨绛秉持读书人的本分,超越苦难,...
张伯苓自述 本书特色 张伯苓,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中国现代奇偶碍于的一位创造者;中国奥运先驱者、南开大学及其系列学校创办者;曹禺、老舍、梅贻琦、吴大猷、范文澜、...
风情女谍秘史 本书特色 本书生动描述了发生在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大王牌女谍的风情与传奇故事。她们邪则发指,正则荡气。性感妖艳,娇美也是武器。让男人拜倒在...
聂荣臻传 本书特色 这些传记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记述个人生平的范围,它们是新中国开国史、建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史、创业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
魏晋诗人与政治 内容简介 本书遵循陈寅恪先生所倡“文史互证”研究方法,通过对魏晋二百年间*重要诗人身世遭遇与诗作内涵的深入论析,来把握和展现魏晋南北朝这一纷乱时...
宋代人物论稿 目录 自叙卷一 开国之君:太祖与太宗关于宋太祖早年任职的三点考证试论宋太祖朝的用人宋太宗论论宋太宗朝的科举取士卷二 开国名相:赵普赵普早年事迹考辨...
中流:我的激情岁月 本书特色 《中流:我的激情岁月》讲述了海伦·凯勒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后25年的人生经历,包括她的工作、生活、友谊等。很多人了解海伦·凯勒童年...
《国内大循环》内容简介:中美经济战和新冠疫情的爆发凸显了我国加快向经济发展新模式转型的迫切性。本书作者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经
《拿破仑传》内容简介:拿破仑·波拿巴是意大利国王,莱茵联盟保护人,瑞士联邦仲裁者。他用战功巩固了法国现代民主的成果,却又亲
《孔子的故事》内容简介:《孔子的故事》,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李长之,专门写给青少年的一部通俗读物。他“主要是
《梵高的耳朵》内容简介:荷兰梵高博物馆官方认证,BBC制作同名纪录片! 作者调查过程历时7年,深入阿尔勒一百余次,建立起梵高生活
■本書目錄早年的歲月第1章〈我的童年〉第2章〈瑜珈女的尼院〉第3章〈我領受的第一部教法〉第4章〈一場不尋常的演說〉第5章〈我的
6元本中华国学百部: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本书特色 本书选取了上起先秦的姜太公,下迄清代的李鸿章等历代宰相近百位,为之立传,虽管窥锥指,不能全部囊括,但读者可以...
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 本书特色 薇拉是谁?妻子、缪斯、经纪人、秘书、信使、司机、翻译、管家、厨师、账房、顾问、门卫、接线生、教学助理、守护天使……自从...
看点一:最鲜活最细致的大审再现群奸百态窘状1.周佛海大审首恶盛况空前,诡谲多变万众欢呼2.周作人苦茶斋主自伤身世,冷峻孤傲失
《性别视角:回顾与反思》内容简介:本书内容包含“经验与性别考察”“知识与性别反思”“科技与性别社会”三部分,所选文章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