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的历史》,了解爱的本质,为爱去魅——使爱不再背负不切实际的期望。
新世纪爱的教育读本,承认爱的平凡,才能享受爱的伟大。
准备恋爱、正在恋爱者,失恋者的必读书
爱是无私的吗?
爱是无条件的吗?
爱由美或善引发的吗?
爱是永恒的吗?
在这本独特的小书中,哲学家西蒙?梅重新审视了关于爱的永恒的追问,探究爱这种情感的本质。作者认为:爱是一种对人或物的迷恋,我们之所以迷恋是因为他/她/它激发了我们对坚不可摧的生命落地感的渴望。这种迷恋让我们踏上一段旅程,开始在我们自身与他/她/它之间进行对安全关系的漫长探寻。我们都需要爱,在爱中找到家的感觉,给此时此地的生活以归属感,并赋予生命以意义、价值和完整性。
纵览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史,梅向我们展示了关于爱的理想如何从“上帝是爱”变成“爱是上帝”。梅一一回顾了那些对爱敢于持不同见解的哲学家和作家们,一次又一次地纠正那些容易使人对爱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的错误见解,从而揭示出究竟什么是爱:爱绝对是有条件的,是对我们所认准了的人的自私自利的欲望,而正是这种欲望使爱具有强大的奉献精神。
译者的话
2013年3月10日,完成《爱的历史》全部译稿,离开家去电影院。此时正值新一年奥斯卡季,佳片沓来,于是选了*佳外语片《爱》(Amour)。
一对居住在巴黎的老夫妻,妻子突然中风且日渐严重,终至失去言语、行动能力,全倚赖他人。丈夫悉心照料,顾及妻子因为身体不可控而失去的自尊,甚至拒绝亲生女儿急切却自以为是的探望。*终,丈夫不忍妻子再痛苦下去,向已经没有记忆的妻子讲述了两人相识相爱的过程。待妻子逐渐平静,几欲睡去时,用枕头压向了她……丈夫买来明艳的雏菊,仔细装饰了妻子的“睡床”,随后以自己安排好的离开方式,在两人生活一辈子的家,平静躺下,合上了眼。窗外,是浓郁的蓝天,和那盈满了活着的气息的巴黎街景与人声。
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是奥地利人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他的作品一贯以对伦理哲学的探讨见长,这次亦不例外,直接指向生命与死亡的关系。而将这二者联系在一起的,是爱。或者说,他用对死亡的思考,完成了对爱的诠释。
思考爱,一直是西方思想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说,伦敦国王学院的哲学教授西蒙•梅的这本《爱的历史》既非开创,更不算总结。它是历史上众多头脑丰富的思想者们一直进行的智力尝试,无解,却合力冲刷出西方文明的河床。由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纳、斯宾诺莎、叔本华、尼采、普鲁斯特、弗洛伊德这些西方历史上*伟大的奠基者,带着他们爱的观念奔涌而来。神爱、欲爱、友爱、纯爱;博爱、独爱,同性爱、异性爱;爱的无条件性、爱的有条件性;爱上爱的对象、爱上爱的本身……这些贯穿西方传统的爱的观念,无一例外地可溯源至西方*重要的经典——《圣经》,于是有关爱的讨论简化为*本质的诘问:人类能否不再需要上帝,而自己成全爱?
对爱的所有召唤曾经唯一地指向上帝,并以此为爱赢得了*高德行。但对上帝的爱始终无法安慰所有人,就如对上帝的信仰无法拯救所有的灵魂一样。在拼尽全力地爱上帝之后,中世纪的人类突然陷入无可名状的虚脱,并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思索:人类有没有成为爱的对象的可能?
爱的客体由上帝转向人类,人值得爱,也值得被爱。只是爱的方式应该如何呢?诗人、音乐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们穿越神圣和世俗的界限,在浪漫主义和情欲之爱的双重洗礼中重温爱的真实与虚幻,爱是有条件的吗?是无私的吗?爱让人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吗?书中有一个关键词root,并衍生出rooted,rootedness。我将其译为“归根”,为的是呈现出比“归属”更强烈的固着感。人类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怀有强烈的脆弱感,这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普遍命题,而吊诡的是,我们在自身之内无法找到归属感,必须依赖某种外在的力量。人类历史难道不正是一场“归根”的历史吗?只是,这“根”在何处?
蒙田说两个人相爱,“因为你是你,我是我”;斯宾诺莎认为要爱一个人,不仅要爱其精神,也要爱其肉体;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将爱推向繁衍的目的;尼采说“爱命运”,因为个体不过是命运的一部分。倘若上面的任何一位说出了爱的全部真相,无论爱自己、爱他者,还是爱上爱本身,我们便再也无须承受失去家园的痛楚、面对寻找救赎的诱惑。只是,时至今日,人类还在荒原上独行,依靠普鲁斯特那重现的时光,追忆那靠不住的爱情(或是爱着的感觉)。
作者集结了这些智者,自己却没有兴趣扮演智者,给出二元答案。相反,他乐于核查历史现场的诸多细节,把那些伟大的名字放入历史的时光机中,细细研磨他们对爱的鲜明态度背后是怎样的时代际会。他本是一位严肃的哲学学者,但这主题太过贴身,所以他总是带着一点点现代人怀疑一切的态度,仿佛从学术的静水深潭中冒出来,吹个泡泡,提醒读者:无论你是否认同这些先哲,爱始终是一种自我的能力,而真正懂得爱的人,一定是自由的忠实信徒。
作为译者,我体会着作者的这小小把戏,并乐在其中,故而才忍受得了大量的注释、引文和术语。翻译中,有些章节让人龇牙咧嘴,几乎要放弃,修订时却发现竟有神来之笔;有些章节正撞上自己的兴趣点,得意时几乎以为自此将在西方思想史中畅行;有些章节再尽力也好似夹生;有些章节点破的真相太过真实,下笔时总是本能地想去遮掩。所以,我缺乏宣称忠实地再现原作的信心,但我笃定自己是合格的读者,因为我已彻底被那些思考爱的文字牢牢攫住,它们发出光芒,抑或如针芒一般刺入内心。
在电影《爱》中,丈夫为妻子选择了有尊严地死去,这是他爱她的方式。妻子初始挣扎,继而平静、安详,信任丈夫为自己所做的选择。其实,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懂得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生命、看待这个存在过的世界。
译者
2013年7月12日
序言
爱,能说清楚吗?
爱,是一种情感,而非思想,我们怎么可能说得清楚呢?爱,如此自然、神奇的情感,任何抽丝剥茧的分析,又怎会不冒着解除它魔力的风险,结果扼杀我们理解它的机会呢?
大多数人认为,对爱进行哲学探讨要么徒劳无益(因为爱是无法定义的),要么事与愿违(定义爱本身就是对爱的亵渎)。人们甚至质疑我这样做的动机,并认为我不仅幼稚无知,而且可疑:一个人大谈特谈爱,是因为他无法体验爱;可如果无法体验爱,他又怎么可能大谈特谈爱呢?
有趣的是,在对人类其他情感的讨论中很少听到类似批评。几乎没有人怀疑,谈论热情、慷慨、诱惑、尊重、忧伤、渴望永生这些话题,会损伤我们对这些情感的感知力,也几乎没有人认为,探寻这些情感的动机本身恰恰暴露出体验这些情感的无力感。比方说,研究仇恨,恰恰说明恨得不足够,或不充分,或无法维持仇恨关系,甚至不如说,或许应该怀疑其反面的真实性。
相比之下,对爱的心理学的态度似乎更加正面,特别是对待进化心理学的态度更是如此。确实,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对探寻爱之哲学不以为然的人,常会津津乐道于各种对爱的理由和方式的阐释,包括择偶策略和进化论意义上的匹配度,或者大脑状态和神经递质等,或者关于现实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爱情关系的“故事”,或者童年时期的情感依附模式,或者对亲密关系、性行为和繁衍下一代的渴望。
怀着极大好奇心讨论爱情的,还有各种学术书籍、流行歌曲、交友网站、聊天节目、自助手册等。如何让爱情成功?如何选对伴侣?如何应对忠诚和嫉妒的考验?如何站在对方角度去考虑、尊重和宽容对方?这些都在讨论之列。尽管人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对爱的简单归纳,有可能会同大谈特谈爱一样,削弱了爱本身的魔力,但是描述人们恋爱时或者*近被拒绝时的情感,谈论妨碍建立亲密关系的情感历史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障碍,解释以自己这种性格如何会爱上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探索在大脑构造、求爱或者性爱中的性别差异,如此等等,对这些行为人们似乎非常认可。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对爱的讨论似乎无处不在,但在有些意义上,它又是个我们难以涉足的禁区。
关于爱的无数个问题
“反思爱之本质,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爱?”如果把这些问题抛给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纳,或者17世纪的斯宾诺莎、19世纪的叔本华等西方历史上*伟大的奠基者,他们一定会惊诧于我们何来这些问题。对此,所有这些思想家不仅都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而且这些问题正是他们哲学思想的核心,为今天的许多独立学科,如美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等奠定了基础。对于他们来说,爱由何激发?人类在爱当中探索什么?哪些品质值得爱,哪些却无法获得爱?何种爱值得付出代价,何种不值得?为了成功获得爱,我们要涵养哪些德性?我们会陷入哪些观念性的错误?如何通过自我教育来认识和避免这些错误?弄清楚这些问题,非但不会阻碍爱,反而会滋养它,促使我们以正确的专注去爱正确的对象。
那么今天的情形又如何?答案或许在于我们决意满足传统意义上对爱的期望,同时不去质疑这些期望的合理性。如何让爱起作用?为何爱不起作用?爱满足了社会和进化论上的哪些需要?哪种关系体现了爱?探讨这些问题不仅是正当的,而且事实上是非常根本的。但是爱的本质究竟为何?人类从爱中要获取什么?这依然是一个神圣的不可触碰的领地。爱是无条件的、随性的,因而从动机上来说是不能解释的吗?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子女对父母的爱,如果性质不同,真的程度相当吗?爱是人类*个人和私密的情感吗?它永远是自私的吗?爱的本质是珍视对方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吗?又该如何理解这个整体呢?占有欲真的是爱的敌人吗?它和顺从所爱的人是对立的吗?我们是因为他/她是他/她而爱他/她的吗?
对以上问题的答案一般是“对,正是如此”。对于无数在爱的关系中感受到喜悦、沮丧、成功、失败、责备和满足的爱人,这应该能符合他们的期望。我们对爱的理解始终受到某种类型的浪漫主义的支配,而其核心自19世纪末以来从未改变过(我将在本书的第1章讨论相关细节)。事实上,在对爱的思考中,“漫长的19世纪”的影响不仅延伸到20世纪的1914或1917年,甚至跨越至21世纪。
岁月和爱的观点
若果真如此,则我们正在解决一个迷人的悖论:过往几百年,人类从性和婚姻中所获得的解放,是借由对爱之本质的僵化思考,而非创新所实现的。从是否赋予人类爱的新观念的意义来看,“自由之爱”并未放爱自由。相反,20世纪以来,由离婚、避孕和同性恋逐渐得到接纳所形成的三种力量,对爱之本质带来了广泛冲击和深远影响,为人们重新回到传统的爱之理想提供了更多机会。在堕胎权和女权主义协助下,两性之间无须再以怀孕或者传统的社会关系来相互承诺,反之,他们可以一直自由地选择“真命天子”,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也可以享受同样的自由。
时下四处蔓延的爱的消费主义观念也为这股潮流推波助澜:快餐式的欲望和满足,对新伴侣的关注和追逐,甚至终生保持“在变动中”的状态。随着人类移动性的增加和网络交友的全球化,我们可能获得的伴侣数量在稳步提升。而更多的财富、更长寿的生命和更好的医疗条件把我们从贫困、战争和糟糕的婚姻关系中解放出来,让我们能去实际地追求享受余暇时光这项伟大的文化成果。尽管人们要承受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注重过程的时代精神,但这的确让更多的人有时间更专注地追求爱情。
如果有人从19世纪穿越到今天,他/她大约无法接受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观念和态度:我们如何看待道德、自由、女性地位、艺术、种族、亲子、同性恋、教堂、旅行,等等。他/她会惊诧于我们日常交往中的社会关系——两性之间如何互动,子女如何对待父母,黑人如何与白人交谈,同性如何相互抚摸,但他/她却能很快厘清我们现代人认为爱是什么、爱应该是什么。在围绕我们生活的各种观念中,爱的观念似乎被岁月冻结了。
原因何在?
人们常常谈到信仰和坠入爱河之间存在着相似性。不过,在讨论当代人对爱的态度时,我们谈论的并非这种相似性,而是爱本身作为信仰的存在。这种信仰引人关注的地方在于,它依靠自己的想象而非教会授权来达到自我强化。
在诸多事物中,一种信仰得以存在,在于它必须呈现出某种样态,这种样态被赋予了某种高贵的价值,成为追随者眼中的“神圣”所在,拥有把追随者从*大的恐惧中拯救出来的力量。这种神圣给予我们澄清有关自然和生存目标等诸般难题的能力,结果是我们敬畏于它的威武和高贵。这是一种远远超越我们日常经验的体验,尽管对许多信徒来说,对自己献身的宗教和其倡导与追寻的信仰与实践产生质疑,这本身是相当荒唐,甚至算是堕落的行为。
实际上,任何以质疑为目的的质疑,恰恰证明质疑者不知所云,从而否定了质疑本身。他的论证即便貌似合理,也是站不住脚的。任何宗教都不会把无法分享基本信仰的追随者视为有资格的批评者。
我承认稍有夸大,但未至于夸张。因为以上种种态度表明,要探求爱的本质,我们必须从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入手:对于西方世界中的许多人,甚至(特别?)是自认为激进的无信仰者,爱在这些意义上已经演变为一种宗教。
其他人也许还未体会到如此强烈的反应。但我发现,这些反应强烈并鲜明地代表了现代人对爱的态度,值得用一本书去探讨。事实上,这种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有关爱的核心问题:人类之爱是如何渐以神圣之爱为典范的?对爱的哪种幻想养成了如此的傲慢和自大?我们该如何规避对爱的误解和亵渎,重新思索爱的真谛?正因为没有任何一种人类的情感需求比爱更加伟大,如圣徒保罗所说,爱是“伟大中之*伟大者”,我们更需要确保对爱的讨论不以“爱扮演上帝的角色”这样的结论而终结。
哲学家、神学家和理性的历史学家一直都在谈论爱,但是迄今为止也没有出现任何一部有关爱的历史的著作。而西蒙?梅则向我们述说了这一历史,以及这一历史之外的其他东西。
——约翰·格雷
本书文笔流畅、语言风趣,具有人文情怀。在书中,梅所探讨的爱的观念上可溯及犹太教律法,下至浪漫主义,直至现今的“奇妙的悖论”,即性与婚姻的解放是倒退的,有时是和消极的爱的观念并存的。针对这些,梅提出了他的修正意见,而这一推理过程就是一次非常吸引人的历程。
——温迪·斯坦纳
本书文字优美,对爱这一文化历史的叙述引人入胜,从《希伯来圣经》到除了爱我们崇拜一切的时代。西蒙?梅对于爱这一主题见解深刻、富有启发性。不管你认为上帝是爱还是爱是上帝,你都会在这本书中欣喜地找到自己的影子。
——罗杰·斯克鲁顿
西蒙·梅 (Simon
May)是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哲学客座教授,著有《尼采的道德准则及其道德之争》、《边想边说》,另有格言集,该书被评为2009年度《金融时报》“年度好书”。
让你年轻10岁的魔法奇肌(书+光盘) 本书特色 《让你年轻10岁的魔法奇肌》是一本教妳如何利用限有时间,完成早、午、晚各时段保养的美容书籍! 现代女性工作繁忙,...
言言斋性学札记 本书特色 言言斋主周越然向以小说及词话类书籍的收藏闻名海上,其中尤以性学方面的各种资料为富,本书即是周先生发表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晶报》上的文章...
塞壬的诱惑-做一个让人无法抗拒的危险女人 本书特色 《塞壬的诱惑》对史上知名塞壬们的恋爱智慧抽丝剥茧,浓缩成朴素的知识,展现在读者面前。也许你会借鉴这本恋爱教材...
婚恋要读心理学 本书特色情爱、婚姻与家庭中常见困惑的心理应对!本书为“心理学与你的生活系列”丛书之一,介绍了从心理学角度两性差异、两性交往、爱情、婚姻、性,以及...
日本知名美容化学专家×资深化妆品配方专家精心打造科学护肤指南,教你迅速了解化妆品配方体系,掌握专业人士必备的硬核知识,科学解决皮肤问题◎ 编辑推荐化妆品中的有效...
一辈子当公主:Ⅱ:告别过去、拥抱美丽新生的蝶变之旅 本书特色 抛掉高跟鞋,然后飞得更高更远即使平凡,也仍然可以内心强大,一辈子当公主!谁都可以成为优雅而闪耀的女...
这样穿才是你 本书特色 买书就送21元神奇蚕丝面膜,你还等什么?花30,赚900!史上*超值的服饰搭配书!随书附赠淘宝网30家*热服装旺铺代金券900元。这样穿...
《恋爱中的骗子》内容简介:本书共收录7则短篇。擅写“失败人生”的耶茨,凭借他敏锐的心灵和独到的观察角度,仿佛拼贴艺术般,将美
「德國花了超過半世紀的時間來反省這場浩劫,其努力雖仍是現在進行式,但已見反省的果實。」前駐德代表,東吳大學德文系教授謝志
《爱的麻辣教育:说说调教男人那点事儿》是一部妙趣横生的婚恋指南。丽贝卡历数男友的数宗罪行后,突然发现:若因为男人的这般“不
Inhersecondcollectionofessays,M.BroughtonBoonecontinuestoprovideinsightfulandemp...
乖爷(到),一个极具娱乐性和喜剧色彩的80后女屌丝。游历诸国,没事混迹网络,说话常带女流氓气质,文风犀利又搞笑,混迹豆瓣各大妇女小组,没事码字发帖居然码出了一本...
故事发端于27年前的圣诞夜,这一夜成为了后来一切事件的根源,决定了所有人的命运,几十年间缠绕不去。19岁的大学生丹青那晚举办
台湾大学法律系学士,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曾赴法国、英国游学,并曾任旅游记者与大学讲师。曾当选台湾最大网站「最想倾
最寂寞的美好 本书特色 《*寂寞的美好》:没有爱情是寂寞的,爱情把你缠住的时候又是美好的。*寂寞的美好就是在缘起缘火、缘浓缘淡的千回百转中*极致的伤痛与幸福痛并...
瑜伽.拯救你的脊椎! 内容简介 肩颈紧绷、腰酸背痛、头痛、失眠、消化不良、身体浮肿,甚至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胃下垂、膀胱炎、情绪不稳、抑郁症等,是现代人常见...
《女性的力量》是心理学领域的一本高端科普图书。精神分析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当代精神分析理论已经在弗
我觉得,当我们讨论“男人和女人之间是否能够维持单纯的朋友关系”这个话题的时候,柏拉图试的友谊其实还不算什么。更值得讨论的
本书是当代法国政要西蒙娜·韦伊的自传。“二战”爆发,犹太人遭受迫害,西蒙娜全家被捕,被关押到纳粹集中营。书中作者详细回忆
你不能没有激情和勇气 本书特色 过去,闹钟响的暑假,我常常有把它拍了再继续睡的毛病,但是自从我在闹钟放了三个鼠之后,我的毛病就根除了。你的眼睛就像天上的明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