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斐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在李白研究、杜甫研究、文学理论、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思想文化研究等方面均卓有建树,泽被学界。值此先生诞辰八十周年之际,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编纂推出这套文集,谨志纪念。
裴斐先生生前著述丰富,却未及结集。此次整理,共收录先生重要学术著作八种,厘为六卷。在编辑整理过程中,重新阅读这些著作,对先生的学术成就有了更为具体深刻的认识。
比如,**卷收录的《文学原理》,虽然成书于八十年代,出版于九十年代,但今天读来,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感和借鉴意义,并不因时代的推移而减损或者丧失思想的光芒、精神的力量。吴组缃先生**次读到本书手稿,就说自己“不由拍案惊叫”,“觉得满纸都是有您的血肉的真知灼见”,“与一般高头讲章形成鲜明对照”。裴斐先生也曾说,自己写的,不是“应时之作”。正因为不是“应时之作”,才能拥有更为长久和强大的生命力,这已经是很多学者的治学经历证明了的。在“创作论——什么人能当作家”一章中,裴斐先生指出,作家“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用审美的眼光重新认识自己所经历和感受过的人生,将现实中的痛感转变为审美中的快感”。——他本人也正是这一理论的践行者。我们知道,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裴先生错划右派,曾做过二十年建筑工人,出卖劳力养家糊口。但是困苦磨难没有打到他,一旦回到学术研究和教学的岗位上,他仍然生机勃发,更上层楼,把种种人生体悟,运用到作家作品的研究中,所以,对孔子,对李白,对杜甫,都有更加深刻、不同常人的解读,真正是“把现实的痛感转变为了审美的快感”。
裴斐先生在李白研究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他博览强记,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在李白出生地、李白经济生活探源、李白游仙诗、李白年谱等问题上都卓有新见。本文集收录的《李白十论》《李杜卮言》和《李白选集》,集中体现了裴先生这方面的成就。关于杜甫,裴先生更是倾注了极大热情,《杜诗分期研究》堪称用生命解读。虽然有人批评他不够冷静,文字之间灌注的感情色彩太多,但是裴先生坚持在研究中“自我投入”,承认自己在写作时甚至曾经落泪。他说:“我青年时期开始研究李白,中年以后又开始研究杜甫,都是因为彼此感情有相投之处。”“老杜注我,我注老杜,老杜与我相得益彰。”正是因为曾经亲历过种种磨难,所以裴先生对杜甫辗转奔逃、流离落魄的人生感同身受,对杜诗或雄浑悲壮或萧澹婉丽的不同风格也都莫逆于心。一部《杜诗分期研究》,固然是可以看做杜甫的心灵史,又何尝不是裴斐先生自己的心灵史!遗憾的是,手稿止于《第八讲:羁留夔州(上)》。作者写作计划原有《第九讲:羁留夔州(下)》和《第十讲:落魄荆湘》,*终因病未能完成。天不假寿,广陵散绝。
本文集第五卷收录的《论语讲评》,是裴先生1993-1994年一个学期的讲稿。虽然也只讲了《论语》三分之一的篇幅,但足以体现裴先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磊落风标。*后还值得一提的是,文集第二卷《诗缘情辨》收录的“附篇?诗律明辨”,用简单浅易的语言讲了近体诗的格律问题,对于初学诗词者是非常好的入门读物。裴先生精于格律,曾经从格律角度研究杜诗中的“拗体”现象,也有非常独到的见解。
整理出版《裴斐文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一方面,固然可以安慰先生于地下,另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读者接触到裴先生的学术成就,认识和亲近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化,掌握更加正确有效的治学方法。无论达到哪一个目的,作为出版者,我们都与有荣焉。
圬者筋骨,书生意气,酒徒情怀。——乙亥孟夏夜醉后自画。裴斐。
裴斐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在李白研究、杜甫研究、文学理论、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思想文化研究等方面均卓有建树,泽被学界。值此先生诞辰八十周年之际,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编纂推出这套文集,谨志纪念。
裴斐先生生前著述丰富,却未及结集。此次整理,共收录先生重要学术著作八种,厘为六卷。在编辑整理过程中,重新阅读这些著作,对先生的学术成就有了更为具体深刻的认识。
比如,**卷收录的《文学原理》,虽然成书于八十年代,出版于九十年代,但今天读来,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感和借鉴意义,并不因时代的推移而减损或者丧失思想的光芒、精神的力量。吴组缃先生**次读到本书手稿,就说自己“不由拍案惊叫”,“觉得满纸都是有您的血肉的真知灼见”,“与一般高头讲章形成鲜明对照”。裴斐先生也曾说,自己写的,不是“应时之作”。正因为不是“应时之作”,才能拥有更为长久和强大的生命力,这已经是很多学者的治学经历证明了的。在“创作论——什么人能当作家”一章中,裴斐先生指出,作家“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用审美的眼光重新认识自己所经历和感受过的人生,将现实中的痛感转变为审美中的快感”。——他本人也正是这一理论的践行者。我们知道,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裴先生错划右派,曾做过二十年建筑工人,出卖劳力养家糊口。但是困苦磨难没有打到他,一旦回到学术研究和教学的岗位上,他仍然生机勃发,更上层楼,把种种人生体悟,运用到作家作品的研究中,所以,对孔子,对李白,对杜甫,都有更加深刻、不同常人的解读,真正是“把现实的痛感转变为了审美的快感”。
裴斐先生在李白研究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他博览强记,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在李白出生地、李白经济生活探源、李白游仙诗、李白年谱等问题上都卓有新见。本文集收录的《李白十论》《李杜卮言》和《李白选集》,集中体现了裴先生这方面的成就。关于杜甫,裴先生更是倾注了极大热情,《杜诗分期研究》堪称用生命解读。虽然有人批评他不够冷静,文字之间灌注的感情色彩太多,但是裴先生坚持在研究中“自我投入”,承认自己在写作时甚至曾经落泪。他说:“我青年时期开始研究李白,中年以后又开始研究杜甫,都是因为彼此感情有相投之处。”“老杜注我,我注老杜,老杜与我相得益彰。”正是因为曾经亲历过种种磨难,所以裴先生对杜甫辗转奔逃、流离落魄的人生感同身受,对杜诗或雄浑悲壮或萧澹婉丽的不同风格也都莫逆于心。一部《杜诗分期研究》,固然是可以看做杜甫的心灵史,又何尝不是裴斐先生自己的心灵史!遗憾的是,手稿止于《第八讲:羁留夔州(上)》。作者写作计划原有《第九讲:羁留夔州(下)》和《第十讲:落魄荆湘》,*终因病未能完成。天不假寿,广陵散绝。
本文集第五卷收录的《论语讲评》,是裴先生1993-1994年一个学期的讲稿。虽然也只讲了《论语》三分之一的篇幅,但足以体现裴先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磊落风标。*后还值得一提的是,文集第二卷《诗缘情辨》收录的“附篇?诗律明辨”,用简单浅易的语言讲了近体诗的格律问题,对于初学诗词者是非常好的入门读物。裴先生精于格律,曾经从格律角度研究杜诗中的“拗体”现象,也有非常独到的见解。
整理出版《裴斐文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一方面,固然可以安慰先生于地下,另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读者接触到裴先生的学术成就,认识和亲近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化,掌握更加正确有效的治学方法。无论达到哪一个目的,作为出版者,我们都与有荣焉。
圬者筋骨,书生意气,酒徒情怀。——乙亥孟夏夜醉后自画。裴斐。
裴斐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在李白研究、杜甫研究、文学理论、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思想文化研究等方面均卓有建树,泽被学界。值此先生诞辰八十周年之际,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编纂推出这套文集,谨志纪念。
裴斐先生生前著述丰富,却未及结集。此次整理,共收录先生重要学术著作八种,厘为六卷。在编辑整理过程中,重新阅读这些著作,对先生的学术成就有了更为具体深刻的认识。
比如,**卷收录的《文学原理》,虽然成书于八十年代,出版于九十年代,但今天读来,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感和借鉴意义,并不因时代的推移而减损或者丧失思想的光芒、精神的力量。吴组缃先生**次读到本书手稿,就说自己“不由拍案惊叫”,“觉得满纸都是有您的血肉的真知灼见”,“与一般高头讲章形成鲜明对照”。裴斐先生也曾说,自己写的,不是“应时之作”。正因为不是“应时之作”,才能拥有更为长久和强大的生命力,这已经是很多学者的治学经历证明了的。在“创作论——什么人能当作家”一章中,裴斐先生指出,作家“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用审美的眼光重新认识自己所经历和感受过的人生,将现实中的痛感转变为审美中的快感”。——他本人也正是这一理论的践行者。我们知道,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裴先生错划右派,曾做过二十年建筑工人,出卖劳力养家糊口。但是困苦磨难没有打到他,一旦回到学术研究和教学的岗位上,他仍然生机勃发,更上层楼,把种种人生体悟,运用到作家作品的研究中,所以,对孔子,对李白,对杜甫,都有更加深刻、不同常人的解读,真正是“把现实的痛感转变为了审美的快感”。
裴斐先生在李白研究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他博览强记,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在李白出生地、李白经济生活探源、李白游仙诗、李白年谱等问题上都卓有新见。本文集收录的《李白十论》《李杜卮言》和《李白选集》,集中体现了裴先生这方面的成就。关于杜甫,裴先生更是倾注了极大热情,《杜诗分期研究》堪称用生命解读。虽然有人批评他不够冷静,文字之间灌注的感情色彩太多,但是裴先生坚持在研究中“自我投入”,承认自己在写作时甚至曾经落泪。他说:“我青年时期开始研究李白,中年以后又开始研究杜甫,都是因为彼此感情有相投之处。”“老杜注我,我注老杜,老杜与我相得益彰。”正是因为曾经亲历过种种磨难,所以裴先生对杜甫辗转奔逃、流离落魄的人生感同身受,对杜诗或雄浑悲壮或萧澹婉丽的不同风格也都莫逆于心。一部《杜诗分期研究》,固然是可以看做杜甫的心灵史,又何尝不是裴斐先生自己的心灵史!遗憾的是,手稿止于《第八讲:羁留夔州(上)》。作者写作计划原有《第九讲:羁留夔州(下)》和《第十讲:落魄荆湘》,*终因病未能完成。天不假寿,广陵散绝。
本文集第五卷收录的《论语讲评》,是裴先生1993-1994年一个学期的讲稿。虽然也只讲了《论语》三分之一的篇幅,但足以体现裴先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磊落风标。*后还值得一提的是,文集第二卷《诗缘情辨》收录的“附篇?诗律明辨”,用简单浅易的语言讲了近体诗的格律问题,对于初学诗词者是非常好的入门读物。裴先生精于格律,曾经从格律角度研究杜诗中的“拗体”现象,也有非常独到的见解。
整理出版《裴斐文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一方面,固然可以安慰先生于地下,另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读者接触到裴先生的学术成就,认识和亲近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化,掌握更加正确有效的治学方法。无论达到哪一个目的,作为出版者,我们都与有荣焉。
裴斐先生系当代著名学者,在李白研究、杜甫研究、文学理论、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思想文化研究等方面均卓有建树,泽被学界。先生生前著述丰富,却未及结集。此次整理,共收录先生重要学术著作八种,厘为六卷,其中:第一卷收入《文学原理》一种;第二卷收入收入《李白十论》、《诗缘情辨》二种;第三卷收入《李杜卮言》一种;第四卷收入《文苑雌黄》一种。第五卷收入《〈论语〉讲评》、《杜诗分期研究》二种;第六卷收入《李白选集》一种。
值此先生诞辰八十周年之际,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编纂推出这套文集,谨志纪念。
石油交易战:一个哈佛小子玩转华尔街和迪拜的真实传奇 本书特色 一个关于金钱、权力、欲望的真实故事,一个改变石油世界游戏规则的哈佛小子,到底是欲望之争还是利益角逐...
聆听树声 内容简介 《聆听树声》收入了一百二十三篇散文、随笔。采用的是编年体的方式,《聆听树声》提供的是比较轻捷、硬性的路数,只选千把字的短制,只选非虚构的文字...
闲品《断肠词》:朱淑真诗词传 本书特色 "她是宋代和李清照齐名的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丰富的女作家之一。生于仕宦家庭,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
痛并快乐着 内容简介 开始动笔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过很多名字,但突然从某一天起,“痛并快乐着”这5个字就在我脑海中固执地停留,挥之不去。同时非奇怪的是,真是应了...
浮生六记 本书特色 沈复编著的《浮生六记(增补版)》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记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
小鱼的时代 本书特色 这本书我写了四年,在我看来它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从幼稚到成熟。在排版时,我特意选择了时间倒序来排,像是一种回顾,更像是一种悼念—一障念一个永...
《一顿自己的晚餐》内容简介:这是一本讲食物的书。关于怎样做好一顿简单的居家晚餐。没有复杂的技法和特殊的食材。简简单单。就希
那些生命中的美好与忧伤-读者原创版-世界上最美的散文.亲情卷 本书特色 《读者原创版》分册《那些生命中的美好与忧伤》,装帧精美,内容汇集了有关生命中美好与忧伤故...
茅盾散文选集 本书特色 获首届国家图书奖。一、本套书是《百花散文书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选收一九一七至一九四九年期间散文家的名篇佳作,按人专集分册.二、入选的作者...
以生命的名义-良友(第四辑) 本书特色 那些年,陕西文坛面对新知识爆炸,新信息爆炸,新思想爆炸的整个文坛,都感到自卑。在路遥*自卑脆弱刚完稿的时候。我那一退稿,...
当代散文-魏巍散文选集 本书特色 荣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当代散文-魏巍散文选集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有多少精美的散文像珍珠般在熠熠生辉!《百花散文书系》不敢说已...
《普通读者》内容简介:伍尔夫不仅在小说创作上成就斐然,还是目光如炬的评论家。本书是她的文学批评精选,收录两卷《普通读者》和
杨绛(1911—2016),钱锺书夫人,作家、学者、外国文学翻译家和研究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洗澡》《洗澡之后》,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剧本...
从大地走向大地-邓一光文集.艺术随笔 本书特色 非常明净的文字,非常明净的思想,这是作者艺术才华的真实体现。作为作家的邓一光写作《从大地走向大地》,摒弃...
废纸劫 内容简介 郑振铎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藏书家,一个爱书胜于自己生命的文化名人。抗战期间,他留在上海孤岛数年,为国家抢救古籍,使之不致遭受战火或流落国外,他所抢...
人间有戏 本书特色 本书精选*能代表汪曾祺先生创作风格的中短篇小说作品,一幅幅原生状态下的民俗风情画卷,散发着真纯的人性之美和悠远恬静的风俗之美,以及简约、纯净...
时光九篇 本书特色 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诗,澄明热烈,真挚动人,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和舒缓的音乐风格。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美极,淡雅剔透,抒...
作品目录自述(1946年)自述片断(1955年3月)失业的痛苦和探索自然界统一性的乐趣——1901年4月14日给M.格罗斯曼的信生活的一个
张爱玲集:对照记 内容简介 收入张爱玲的*后一本散文集《对照记》,另收入一九五二年后创作的散文。张爱玲悄然谢世前一年,图文对照的《对照记》首次出版,她用对“幸存...
再别康桥-徐志摩精选集 本书特色 康桥,是徐志摩曾游学的地方。正是康桥的水,激活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性,“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本书收录了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