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技术、艺术与人生的综合。建筑物虽然是实体的,但它所能暗示或揭示的,却包括了生活的全部。因为它不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技术与科学水准,那个时代的精神,当时的审美观念,而且忠实地记录了当时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
建筑是生活的舞台。人生离不开建筑,大部分具有精神价值的物品都以某种形态连结在建筑上。古代的器物,包括艺术品,如果没有建筑空间的架构为基础,就显不出其文化上的光辉,而论为美丽的古董。
中国建筑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建筑。中国建筑是以人为主的,是没有理论的人本建筑。简单地说,中国文化在这方面一直保有其原始的、纯朴的精神,把建筑看成一种工具,一种象征。
中国人从来没有刻意地要改造建筑,造成式样的改变,却也不受建筑传统的过分约束,常适度地预以修改。因此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就顺着中国文化的渐变而渐变,它忠实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过去;知识分子怎样在世界上求心灵的安顿,统治阶级怎样展示其权力的象征,殷商巨贾如何追求生活的逸乐,都能表现在简单而几近原始的建筑空间架构上——这真是世界建筑上的奇迹。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这不是一部中国建筑史,作者的用意也不在于写一部中国建筑史,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中国建筑进行深度省思。
作者根据多年来对中国建筑梳理、研究的成果,给予文化上的诠释。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不但砖石结构是如此,木材也是如此。若干年前,台湾的大型桧木都高价卖到日本去,台湾本地的建筑则可以使用较差的木材。实在是因为日本的建筑大多以原木呈现,因此寺庙的大材都要好的木材,使用精准的技术建成,一点都马虎不得。可是在台湾,寺庙的柱梁木材并不一定统一,因为木工之后,一定要上漆、加彩,木纹是看不到的。较差的木头,上了麻布,也可以充数;加彩以后,就完全看不到了。由于这样的观念,后期的中国人在大木料不容易取得时,发明了合成木材。中国式的合成木材是用小木材以胶合的方式做成大柱子,上面“披麻捉灰”后,加了彩就看不到柱子的本身,在外观上与大木材做成的柱子是没有分别的。这是一种务实的精神所促成的发明。
这种对材料的务实主义,可以引申到构造方法上。对材料的完整性太过认真,就会在构造上秉持道德主义。可是中国建筑的大木连接部分的构造,以台湾建筑为例,是完全务实的。为了搭建方便,柱梁之间的接头并不要求完全精准,而是采用先搭成架构,再用楔子去收紧的做法。由于上有彩画,这些并不利落的接榫,在外观上并无所觉,遇到地震,还有消解弯力的作用。
其实这种精神,自唐代的佛像造像上已经看出来了。唐宋以来的木质雕像常常是用木材拼起来的,身体的各部分分别刻好,然后拼接在一起,上面施以彩色,把拼接的缝隙覆盖。这样做,比起勉强使用一块大型木材要合理得多,因为可以选取*理想的木材雕出身体的各部分。
大家都知道,外国人的雕像常常要从材料上找创造的灵感。米开朗基罗要先看石材,才知道要雕成什么作品。直到今天,西方的观念还是自材料的精神开始思考。日本的原木雕刻也是同样的自木材看出艺术的造型。近年来,台湾受日本的影响,常自奇木中雕出神像来,就是这种精神的产物。这种雕刻品的重点就是自木材的原型中找到神像的形体。这不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因为中国人不迁就自然,而视材料为材料,认为材料是为达到我们的目的而存在的,它的本身并没有精神价值。
很有趣的是,中国的人性定义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这里与表面主义的物质条件相会合了。中国建筑因为保护木材,因为覆盖有缺点的木材,使用表面的装饰,这本来是物质上的需要,可是因此使表面的装饰成为制度,象征了社会地位,维护了伦理制度。因此内、外两分,符合了中国人务实的性格。
中国文化在建筑与庭园的关系上也是如此。庭园艺术在中东与西方都是互相配合的;凡尔赛宫的几何形花园是以建筑的大厅为中心发展出来的。换言之,西式的庭园虽尚未有内外融为一体的观念,至少已有花园是室内建筑空间延长的观念。只有中国人是把园与宅完全分开的。这种空间内外两分的关系,呈现在苏州拙政园上,也反映在板桥林家宅园上。
……
汉宝德,(1934--)建筑学专家。1934年生于山东日照。
1958年自成大建筑系业后,留校任助教。1961年转任东海大学建筑系讲师。1964-67年赴美取得哈佛大学及普林大学硕士学位后,返国接任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接掌建筑系的十年间,调整建筑教育课程与国外主流的体系同步,培育众多建筑人才,在国内外均有杰出成就。
1977年任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1981年起转任公职,担任自然科学博物馆筹备主任,续接任馆长;投入科博馆十五年间,始终秉持远而广的视野及对品质的坚持,成功地跨越了岛内长久以来理念与执行之间的鸿沟,为岛内的博物馆及文艺事业树立了崭新的典范。1995年7月又接任台南艺术学院筹备主任,至2001年2月在校长任内退休,正式告别二十的公职生涯。
现为"总统府国策顾问"、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汉光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历年来的建筑设计作品有洛韶、天祥、溪头、澎湖、垦丁的青年活动中心,"南园"联合报员工休假中心、彰化县立文化中心、"中研院"民族所等。
著作有《建筑的精神向度》、《建筑、社会与文化》、《明、清建筑二论》、《斗拱的起源与发展》、《为建筑看相》、《域外抒情》、《鹿港古风貌之研究》、《建筑与文化近思录》、《金玉缘》、《认识中国建筑》、《风水与环境》、《风情与文物》、《科学与美感》、《不耐平凡》、《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等,译有《雕刻的艺术》、《合理的设计原则》、《文明的耀升--人类文明发展史》等书。
曾先后投入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古迹修护、博物馆经营等领域。在每一工作中,均为岛内当时的现况带入了新的观念,并付诸实行,为其后岛内的专业领域奠定较宏广的根基。东海建筑系是如此;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如此;科博馆及南艺的创设更是如此。堪称岛内文化界少有的"学者兼实行家",对岛内的建筑及文化发展有相当长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乔治·塞菲里斯(1900-1971),希腊诗人。塞菲里斯在巴黎获法学士学位,转攻文学。在法西斯占领期间随希腊政府流亡国外
Well,itscomeUh-huhAndsudden,too,likeIknewitwould,ifitcameatall.Noclimbintheladde...
《彻底改造》内容简介:家庭装修是把生活的各种情形“物化”到空间之中。大的装修概念包括房间设计、装修、家具布置以及富有情趣的
四圣心源校注与验案 本书特色 《四圣心源》是清代著名的医家黄元御的经典著作,一直是中医类图书的热点。这类图书的读者对象比较确定,多为临床应用者。目前市场上的图书...
你是不是常常后悔做过的决定?是不是觉得自己目光短浅,考虑不够周全?你知道那些性命攸关的军事决策,那些影响数代人的城市规划,是如何做出的吗?你知道机器运作和算法如...
医学英语: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 本书特色 《全国大学医学英语统编系列教材:医学英语(临床医学)》以国内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背景,顺应大学英...
本书透过评注马丁•路德的《海德堡辩论论纲》(1518),探讨和反思各条论纲及其证词,阐述荣耀神学和十架神学之间的不同。这本简明的著作向读者陈明做十架神学家意味着...
献给情绪性进食者和肥胖人群的自愈指南。通过真实案例、情绪性进食自查清单和7项实用技能,与食物和自身和解,重建积极人生。……………………◎ 编辑推荐1.内容围绕情...
江戸のかたぎ長屋に住みついた浪人、瀬能宗一郎。剣の腕は立つが素頓狂。何を起こすか、起こさぬか…!?盟友・永福一成の原作を得て、松本大洋が新たなスタイルで江戸を描...
《死亡的脸》是耶鲁大学备受欢迎的医学教授、外科医生舍温·努兰的经典作品,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抢救生命似乎是医学的天职与成就,然而努兰1993年出版《死亡的脸》时...
学生新华汉语词典 本书特色 《学生新华汉语词典》(双色缩印本)是一部按照学生需要编写的中型汉语词典。《学生新华汉语词典》(双色缩印本)严格执行*颁布的通用规范汉...
李殊响对药对穴 内容简介 二联疗法主要包括对药疗法和对穴疗法。其中,对药疗法又包括中药对药和西药偶联、中西药二联。此疗法可发挥良好的协同作用,不仅增强疗法,而且...
诉讼外纠纷解决法 内容简介 本书充分考虑我国读者的法律文化背景和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的需要,追求法域范围的全面性、题材的多样性、原著的经典性,并尽量避免与国内已有...
作者简介Charles O.Hucker教授是20世纪50、60年代最为重要的中华帝国史学者和亚洲研究领域学术计划最重要的推动者,1983年于密歇
白白兔童书馆,这是一个由妈妈组成的童书团队。在这里,有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有中央美术学院的硕士,有从事童书出版15年的资深编辑……她们一直在给孩子们找好书、做好...
庄子是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关心的许多问题仍存在于当代,他的思考仍启迪着今人。颜世安教授以隐者传统和道家思想为背景,以郭象所注三十三篇本《庄子》为依据,博采...
程氏家传儿科秘要-附《幼科铁镜》 内容简介 本次出版的《程氏家传儿科秘要》一书为张觉人先生保存整理之原抄本副本。本书内容症侯赅以八门、治法约以六字、骤然看去似觉...
George OrwellSon of an English administrator stationed in India (in the "Opium D...
作品目录前言第 1 章 深度学习介绍.................................................................
亦舒,原名倪亦舒,生于上海。十五岁开始发表小说,十七岁开始替《明报》写稿,时为中学生。曾任职记者、编辑、香港政府新闻处任新闻官等,唯一不曾中断的是写作。早年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