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佐藤铁治郎在日本租界办报期间所作。在写作过程中,作者采集到大量来自民间、官宦的信息和资料,真实可靠地揭示了一代枭雄袁世凯的发迹史。书中披露了大量来信、电稿和笔谈,全面解读了袁世凯在朝鲜的岁月、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在戊戌变法中的选择以及在小站练兵的日子等历程。本书出版之前曾掀起轩然大波,袁世凯长子、天津官员、日本领事馆都想将其封杀,*后日本驻天津总领事抢救出一本孤本,形成了今天这部具有传奇经历的珍本。
在岌岌可危、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他**个按照西方的章程、服装组织练兵,独立研究了科学理论并编著了《练兵要则》,无愧于清朝著作家之名;他首次创办了培养军事人才的学堂,开创清朝开办学堂的新风气;他任山东巡抚期间,北方各省均深受义和团之害,只有山东能独善其身;他设立了警察机构,是清朝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明之举;他试办裁判所、改良监狱、主张立宪,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他被当时权臣称为“晋末的刘裕、汉末的曹操”,而欣赏他的人,却说他是德国的俾斯麦、日本的伊藤博文;他从一个小混混成长为慈禧太后之下、万人之上的一代权臣,确实有其过人之处。社会背景、用人不当等各方面原因让他没能实现鸿鹄大志,但我们看到了他的上下求索!
佐藤铁治郎,日本新闻记者,他曾经在中国与朝鲜居住长达三十年之久。有《袁世凯传》一书传世,写作该书时,他正在天津经营时闻报馆。
红墙记忆(二)——大事件小细节 本书特色 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建造,如果没有周恩来的神来构想,拍板定案,是不可想象的开国大典上的受阅飞机竟带有实弹,这在世界航空检阅...
公元1816年,阿美士德勋爵受命出使清王朝,以期与满清朝廷商讨中、英贸易外交事宜,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国门,史称阿美士德使团。
邹鲁自选 本书特色 邹鲁,幼名澄生,以“天资鲁钝”,自改名为鲁,别号海滨,广东大埔人。国民党元老,民国政治家、教育家。《邹鲁回忆录》是邹鲁的自传。作为国民党元老...
《苏东坡传》内容简介:本书讲述的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
唐肃宗评传 内容简介 《唐肃宗评传》的作者,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史料的搜集、考辨,令人信服地证明,肃宗李亨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功绩显著,而且还继承了开元天...
功夫皇帝李连杰画传 内容简介 8.拒当总统保镖一段时间的朝夕相处下来,特工们和代表团成员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和李连杰这样的小队员们。他们一直把代表团护送...
李白评传 内容简介 本书援用大量文献,采用多种学科的文化知识,对李白剔骨葬友、二次入赘相府、崇信骑羊子等与众不同的行为用实证的手法予以说明。李白评传 目录 《中...
我就是我张国荣的音乐人生 本书特色 我想找一个词来形容张国荣:颓靡?妖娆?幽怨?冷艳?孤绝?…找不到。找不到*的,找不到*准确的词汇。其实,我们听...
华尔街英雄 本书特色 有英雄,有恶棍,他们共同成为现代金钱体系的奠基人。《人性的弱点》是作者卡耐基、现代经济世界中*杰出的天才凯恩斯、华尔街中惨重失败者伟大政治...
卖艺人家--黄氏史妹相册 内容简介 文化名人,老照片,经过岁月沉淀后一个个散发着温润光泽的生活片段。以黄宗江、黄宗英、黄宗洛为代表的黄氏兄妹,一直活跃在现当代的...
贝多芬传存世已无虑几百种之多。流传最广的要数罗曼・罗兰所撰的这薄薄一本,为其别出诸家而自成一书,不溺于繁枝细节而以宏显传
总司令的长征 本书特色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本书重点描写了担任红军总司令的朱德在长征期间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他对中国革命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从1934年1...
亚历克斯.弗格森自传-统驭人生 本书特色 本书是传奇教练亚历克斯•弗格森的*本自传,由英国著名体育记者休•麦吉尔温尼执笔。书中弗格森在回顾了...
哀愁如一江春水:一代影星上官云珠 本书特色 江南美女上官云珠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滩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其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天堂春梦》、《万家灯火》、《...
《燃烧未尽的晚景》内容简介:曾经的一代代日本女性, 生养过很多孩子,照顾年迈而痴呆的父母,努力战胜贫穷,很快地过完了自己短暂
与魔鬼搏斗 本书特色 《与魔鬼搏斗》是著名作家茨威格为诗人荷尔德林、作家克莱斯特和哲学家尼采所作的传记,讲述了这三位有精神病倾向的大师的生活历程,紧密结合他们的...
43位战犯的后半生 本书特色 《43位战犯的后半生》详尽地介绍以蒋介石为首的43位内战头等战犯,败退台湾或流亡海外后的人生之路……蒋介石退居台湾后考虑的*主要问...
《茜茜公主:伊丽莎白(一位不情愿的皇后)》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社,内容简介:伊舍尔小城的婚约、小茜茜——1853年的奥地利——女亲王
万斯同评传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思想并非先验之物,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而且它...
2011年12月26日,高華教授在南京去世。這本紀念文集由三十多位大陸、港台和海外學者及公共知識分子,十余位高華的學生撰文。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