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图册类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高端画册质量不断提高,影响逐渐波及普通读物,今天一部中等价格的图册已堪称精美。这对书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迹。以前作为稀世珍宝的名作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笔法的交搭、节奏的细微变化,历历在目,对于敏感的学习者,感悟其中的奥秘已不再是难事。对此人们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进步,大家或许关注较少。一位印刷专家说,书法类图书*难印的是印谱。仔细想想,深有道理。虽然盖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种颜色,但盖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线的作用下,色彩变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难印出来。碑帖拓本与此相似,仔细观赏过拓片实物的人们都知道,由于拓制时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迹有一种无法言传的体积感。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这种体积感。一流的拓本中,点画像是书写出来的,只要稍加想象,与墨迹便几乎没什么差别。在*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开始表现出清晰的书写的感觉。
书法学习者从这种高质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这是以往的时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极少数特权者、富有者有摩挲经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机会,其他人只能对着质量成问题的复制品冥思苦想。从这里几乎没有可能走向书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几乎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始我们对书法的感受与训练。
江西美术出版社在众多的书法出版物之外编选了这部碑帖选。选择大的开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这正好暗合了临写的需要。临写时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过大,因为原帖笔画尺度一般较小,原大临摹时,笔尖一触纸,不等你操纵毛笔完成应有的动作,已经到达应有的粗细,起不到练习的作用,但是如果临写扩放过大,笔画内部运动的方式便完全改变,那也已经不是我们要求的临摹了。因此临摹的字迹应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这部碑帖选集正好符合我们的需要。
它们也可作为欣赏的对象。
欣赏有两种方式。一是细细品读,精微到一个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这种种变化的深层契机——运动、心理、材质、惯习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长此以往,感觉与形式糅合在一起,赏鉴力自然不断提高,四五册这样读下来,便是一位有经验的鉴赏者了。也可以挑一册喜爱的杰作放在床头,每天入睡前翻开一页,看一眼便合上亦无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觉,无论是身影,还是风度、气息,都没关系。庄子说:“目击而道存。”这是从细处入手注意不到的东西。
希望这部碑帖选集的出版,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不时增添一份发现的喜悦。
欧阳询及其《九成宫醴泉铭》
文师华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先由陈入隋,又由隋降唐。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爵渤海县开国男,故又称“欧阳率更”、“欧阳渤海”。
欧阳询的楷书受到汉隶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以及隋代《董美人墓志》等碑刻的影响。究其用笔,方圆兼备而劲险峭拔,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含隶意。他吸取了隋碑方正峻利的特点,又融合了二王书法的秀骨清神,形成平正中寓险劲的独特风格,又称“率更体”。他所写的《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74岁书)、《九成宫醴泉铭》(75岁书)、《虞恭公温彦博碑》(80岁书)、《皇甫诞碑》(贞观年间书)被称为唐人楷法**,其中《九成宫醴泉铭》*负盛名。
《九成宫醴泉铭》刻于贞观六年(632)四月,魏徵撰文。楷书。今石尚存于陕西西安碑林,但剜凿过多,已非原貌。
九成宫原为隋代的仁寿宫。唐代贞观五年(631),太宗李世民对此宫加以维修,改名九成宫。“九成”意为九重,言其极高。贞观六年四月,唐太宗避暑于九成宫时,宫中缺乏水源,太宗见西城南面高阁之下有一块地方土质湿润,便以拐杖挖掘疏导,有泉水随之涌出,“其清若镜,味甘如醴”,故名醴泉。太宗大悦,遂命魏徵撰文,记录此事,又命欧阳询书丹勒石,于是有了《九成宫醴泉铭》这篇著名的铭文碑刻。
《九成宫醴泉铭》包括序文和铭文两部分。序文描绘了仁寿宫的宏伟景象和适宜避暑的良好环境,叙述了皇帝李世民的丰功伟业,以及“积劳成疾”、“久治难愈”的身体状况。接着写群臣建议修建离宫“怡神养性”,皇帝“未肯俯从”,于是决定沿用隋代旧宫——仁寿宫,加以改造修缮,变奢华为简朴。再接着写皇帝发现醴泉的过程,并引经据典,强调醴泉涌出是皇帝的美德感动上天的结果。铭文歌颂皇帝应天承运、“绝后光前”的文治武功,“居高思坠”的忧患意识和励精图治的精神。
此碑作为欧阳询75岁时的应诏之作,书写时恭谨严肃,一丝不苟,用笔、结构均应规入矩。点的变化多样,有时用竖点,有时用横点;横画以左低右高取势;竖画稍作细微的粗细变化,直画多作垂露,偶用悬针;撇捺画多圆笔;钩法取于隶,直钩画多用折法,出钩较短;竖弯钩画用转法向右外抛出,略带隶书笔意。三点水旁更特殊,**点多作短斜撇点,第二点作上钝下锐的直点,乘势而下衔接末点的挑笔,表现出清劲秀健的动势。此碑结构方式以平正峭劲、严谨工整见长,平正中寓险劲,虽结体多向右扩展,但重心稳固,斜而能正,侧而不倒。马宗霍《书林藻鉴》引用古人的评语说:欧阳询楷书“如金刚瞋目,力士挥拳”,“骨气劲峭,法度严整”,“险劲瘦硬,崛起削成”; 又说:“风骨内柔,神明外朗”。的确,《九成宫醴泉铭》笔力刚劲清秀,结体险绝瘦峻,既得北碑方正峻利之势,又有南帖风姿秀雅之韵,故历代推为学书之正途、初学之典范。
当代书法大师启功在《论书绝句百首》第四十首自注中写道:“魏巨鹿之文,欧渤海之字,俱一时之上上选也,然今之宝此碑者,一波一磔,辨入毫芒;或损或完,价殊天地者,但以其书耳。”充分肯定了《九成宫醴泉铭》的艺术价值。
文师华: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政协委员,曾任本校中文系系主任。
宋拓十七帖两种:王羲之 内容简介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
陈佩秋书画集 本书特色 陈佩秋,西泠印社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艺术顾问,上海书画院院长,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大学美术学...
18位中国一线中国一线知名导演,纵论中国电影的复兴与坚韧,既有对时代与体制的苦苦追问,也有对民族与文化的深深反思,既言及走
楷书百联-中国楹联书法经典 内容简介 楹联,又称“对联”、“联语”、“联句”、“楹帖”等,因为早期的对联多题刻于壁柱之上,所以称为“楹联”。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学艺...
《未来已来》内容简介:本书论述了数字化时代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影响以及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详细讲述了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企业如何
王羲之原寸复制高清大图-书法名品精选-十二 本书特色 欣赏更加全面清晰,临摹尤为精准便捷,装裱即是精美书作。全面领略千古书圣,出神入化的笔法,妍美流便的字法,萧...
一生要看的500电影:第二卷 本书特色 《一生要看的500电影》,这是什么?电影是什么?电影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何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去看电影?我们为什么会因电影产生...
与《白毛女》相伴的日子 本书特色 《与〈白毛女〉相伴的日子》:上海市舞蹈学校建校50周年系列丛书与《白毛女》相伴的日子 内容简介 简介《与〈白毛女〉相伴的日子》...
《建筑改变日本》内容简介:现代主义的全速推进,令日本都市的面貌日新月异。玻璃覆盖下的高楼大厦,看似透明而轻盈,于其中生活的
本书系著名影评人卫西谛精选其十年百万字影评而成的电影随笔集,共收约80篇影评,清疏优雅的文字书写了与刘别谦、雷诺阿、德·西
我见证了法国现代艺术史-画商沃拉尔和他的画家朋友们 本书特色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是一个巨人的时代。这一时期涌现一大批艺术巨人;这些巨人不是温文尔雅、驯服恭...
本書闡述了中國西南文化的歷史進程,霍巍教授以講課的口語,就近取譬的生動表達方式,對西南地域文化的發展、與中原文明的互動,
舒明是华语世界里少有的研究日本电影的专家之一。早年间在港台地区致力于日本电影的推介,近年来也陆续在大陆媒体上发文章、开专
《去中国的小船》内容简介:这是村上春树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包括《去中国的小船》这部短篇小说处女座在内的七篇作品。这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雕塑家。平民出生。十四岁学画,十八岁师从动物雕塑家巴里(barye),18...
本期《班门》,以“砼”(tóng)浇筑。砼是新造的汉字,拆开来是“人工石”,意为混凝土。砂石为骨,水泥为凝胶,与水搅拌,成为
赵孟頫书福神观记-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 本书特色 本书收《杭州福神观记》,由元代邓文原撰文,记述道教领袖张惟一委派崔汝晋重建位于西湖断桥之侧的福神观始...
隶书一点通 本书特色《隶书一点通:书法入门》从书法教学的基本规律出发,注重理论、实践、欣赏三者相结合。为了配合书法教学和初学者自学,在编排结构上,全书分为基础知...
书法入门曹全碑(曹全碑.隶书)/书法入门隶书技法讲析 内容简介 本着弘扬民族文化、普及提高书法艺术的宗旨,《曹全碑(隶书技法讲析)/书法入门》从浩如烟海的历代书...
视觉大师汉斯·希尔曼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汉斯·希尔曼是德国著名视觉艺术大师,德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先驱者,他创造性地将现代艺术开放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