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图册类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高端画册质量不断提高,影响逐渐波及普通读物,今天一部中等价格的图册已堪称精美。这对书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迹。以前作为稀世珍宝的名作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笔法的交搭、节奏的细微变化,历历在目,对于敏感的学习者,感悟其中的奥秘已不再是难事。对此人们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进步,大家或许关注较少。一位印刷专家说,书法类图书*难印的是印谱。仔细想想,深有道理。虽然盖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种颜色,但盖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线的作用下,色彩变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难印出来。碑帖拓本与此相似,仔细观赏过拓片实物的人们都知道,由于拓制时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迹有一种无法言传的体积感。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这种体积感。一流的拓本中,点画像是书写出来的,只要稍加想象,与墨迹便几乎没什么差别。在*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开始表现出清晰的书写的感觉。
书法学习者从这种高质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这是以往的时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极少数特权者、富有者有摩挲经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机会,其他人只能对着质量成问题的复制品冥思苦想。从这里几乎没有可能走向书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几乎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始我们对书法的感受与训练。
江西美术出版社在众多的书法出版物之外编选了这部碑帖选。选择大的开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这正好暗合了临写的需要。临写时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过大,因为原帖笔画尺度一般较小,原大临摹时,笔尖一触纸,不等你操纵毛笔完成应有的动作,已经到达应有的粗细,起不到练习的作用,但是如果临写扩放过大,笔画内部运动的方式便完全改变,那也已经不是我们要求的临摹了。因此临摹的字迹应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这部碑帖选集正好符合我们的需要。
它们也可作为欣赏的对象。
欣赏有两种方式。一是细细品读,精微到一个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这种种变化的深层契机——运动、心理、材质、惯习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长此以往,感觉与形式糅合在一起,赏鉴力自然不断提高,四五册这样读下来,便是一位有经验的鉴赏者了。也可以挑一册喜爱的杰作放在床头,每天入睡前翻开一页,看一眼便合上亦无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觉,无论是身影,还是风度、气息,都没关系。庄子说:“目击而道存。”这是从细处入手注意不到的东西。
希望这部碑帖选集的出版,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不时增添一份发现的喜悦。
王羲之《十七帖》
文师华
《十七帖》是王羲之重要的草书代表作,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10《右军书记》中,把《十七帖》列为压卷**帖。
《十七帖》包含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29封,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347—361),前后长达14年之久。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周抚是东晋中兴名将周访之子,在蜀中30余年,王羲之曾经有意游蜀登岷山而未果。在这些帖中,可见王羲之对蜀中人物、历史的浓厚兴趣。至于《十七帖》的得名,在于**封信的起首有“十七”两字。
《十七帖》真迹一般认为早已不知下落,唐人的摹本和临本也只能见到零星单本,甚至残本,如《远宦帖》、《游目帖》等,因此,一般谈《十七帖》者多以传世刻本立论。
关于《十七帖》版本流传的情况,曹大民在《王羲之解析前言》中进行过阐述,王玉池撰有《在王羲之书迹中的地位和重要版本书评》的考证文章。王玉池在详细考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十七帖》是王羲之晚年,即其书法艺术*辉煌时期数量*大、成就*高、内容*可靠,也是*早取得共识的一组刻帖。其中,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图书馆、河南开封市博物馆三处的藏本以及少数优秀墨本如《远宦帖》等代表了这一组刻帖的基本面貌和艺术价值。
从书法艺术角度看,《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连,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十七帖》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后来的狂草书法那样,依靠字与字之间的牵连来强化整体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单字姿态的斜正搭配、笔画的粗细变化来达到气脉贯通。《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王羲之的草书,字形由章草的横张形态变为纵敛形态,婉转流贯,笔势雄劲,笔短意长,从而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改制,为草书体立下新的法门;其“字群结构”的创树,又是唐朝连绵大草的渊薮。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王羲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至唐初,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写《晋书?王羲之传论》,称王羲之的字“尽善尽美”,于是首开独尊王字的先河,并广收王书,使王字得到空前普及。唐李嗣真《书品后》称王羲之为“书之圣”、“草之圣”、“飞白之仙”。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北宋“苏、黄、米、蔡”四家,南宋高宗赵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和清代乾隆皇帝等有影响的人物都是王羲之书法的爱好者和提倡者。现当代书法大师沈尹默、吴玉如、林散之、启功等均直接受到王羲之行草的浸染,即使是以写碑闻名的书法大师如于右任、沙孟海等,也从王羲之行草法帖中汲取养分,以增强笔墨的韵致。王羲之书法就像孔孟、老庄思想那样深入人心,其影响至今不衰。
文师华: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政协委员,曾任本校中文系系主任。
三国.皇象急就章-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 本书特色 《急就章》,又名《急就篇》,乃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所编字书,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3》由敦煌文物研究所编写的为中国·文物出版社和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3》的中文版,
《这样减肥不反弹》内容简介:本书继《我的最后一本减肥书》,除了继续为读者解析科学减肥的基本理念外,更多地讨论了科学减肥的具
碑帖大观陆柬之文赋/碑帖大观 内容简介 陆柬之文赋,全称《唐陆柬之书陆机文赋卷》,无款,纸本墨迹卷,是初唐时期少有的几部名家真迹之一。这是一幅陆柬之用心写的作品...
粉墨留痕:新中国节目单和入场券珍藏故事(1949-2014年) 本书特色 即使不看文字,只翻阅那一张张由旧至新的节目单,新中国的演出乃至文化的发展也如同电影般幕...
唐诗小楷字帖 内容简介 《唐诗小楷字帖》讲解了唐诗中的小楷体字帖。主要内容包括: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同从第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与高适薛...
日日之器 本书特色 ·陶器用于饮食,可治愈人心·为您呈现每日桌上不可或缺的朴素美好·透过使用,重新理解与信任“以手创造”的重要·寻访陶作家,悉心聆听日本职人投身...
越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系,代表了自汉魏六朝到唐五代北宋时期中国瓷器的最高工艺水平。越窑瓷墓志既是独具特色的越窑产品,
《电影之声》包括对27位杰出电影音效师的访谈,介绍了电影声音工作的艺术与技术的各个层面,涉及同期录音、音响剪辑、声音设计、
颜色釉瓷鉴定 本书特色 瓷器由于在历史上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存世量极大。这些瓷器承载着众多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科研、观赏和收藏价值,被历代...
电影的历史-(第二版) 本书特色 大卫帕金森对全球电影发展史进行了深刻而简要的论述,审视了国际电影产业主体——无声电影表演艺术家、好莱坞黄金时期的电影导演、意大...
黄金时段的爱情.谋杀与意识形态-美国电视剧文本研究 本书特色 金晓聚编著的《黄金时段的爱情谋杀与意识形态--美国电视剧文本研究》是对一定时间之内一定数量的美国电...
《建党百年百篇文学短经典(第四卷)》内容简介:“建党百年百篇文学短经典”精选反映建党百年光辉历程,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篇幅
《宋画中的南宋建筑》,本书通过对南宋描绘建筑的画作的分析,研究与归纳,寻找南宋建筑而开拓了南宋建筑研究工作的一个新视野。
秦汉石刻题跋辑录(上、下册) 本书特色 《秦汉石刻题跋辑录(套装上下册)(繁体竖排版)》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秦汉石刻题跋辑录(上、下册) 内容简介 简介本...
沁源围困战-星火燎原系列连环画-抗日战争卷-16 本书特色 小人书《沁源围困战》的故事简介:从1942年10月至1945年4月,八路军太岳军区一部在地方武装和民...
迈耶•夏皮罗(Meyer Schapiro, 1904-1996),曾为哥伦比亚大学校级教授,艺术史学科中最卓越的人物之一。与思想史界的以赛亚•伯林齐名,长期以...
未来艺术档案-人造自然艺术趋向与潜默思想的回归 本书特色 以策展人的视角,借历史、未来说今天,借西方说中国,书中有敏感、困惑的案例,也有不动声色的潜默案例,有西...
颜真卿书千字文-颜真卿楷书描临字帖 本书特色 《钢笔毛笔两用字帖楷书系列》共9本,此系列包括:颜真卿书千字文、赵孟頫书千字文、文徵明书千字文、祝允明书千字文、王...
《国家形象:创新与融合》内容简介:《国家形象:创新与融合》是清华大学国家形象研究中心推出的近期新研究成果,在领域融合、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