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图册类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高端画册质量不断提高,影响逐渐波及普通读物,今天一部中等价格的图册已堪称精美。这对书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迹。以前作为稀世珍宝的名作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笔法的交搭、节奏的细微变化,历历在目,对于敏感的学习者,感悟其中的奥秘已不再是难事。对此人们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进步,大家或许关注较少。一位印刷专家说,书法类图书*难印的是印谱。仔细想想,深有道理。虽然盖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种颜色,但盖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线的作用下,色彩变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难印出来。碑帖拓本与此相似,仔细观赏过拓片实物的人们都知道,由于拓制时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迹有一种无法言传的体积感。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这种体积感。一流的拓本中,点画像是书写出来的,只要稍加想象,与墨迹便几乎没什么差别。在*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开始表现出清晰的书写的感觉。
书法学习者从这种高质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这是以往的时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极少数特权者、富有者有摩挲经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机会,其他人只能对着质量成问题的复制品冥思苦想。从这里几乎没有可能走向书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几乎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始我们对书法的感受与训练。
江西美术出版社在众多的书法出版物之外编选了这部碑帖选。选择大的开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这正好暗合了临写的需要。临写时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过大,因为原帖笔画尺度一般较小,原大临摹时,笔尖一触纸,不等你操纵毛笔完成应有的动作,已经到达应有的粗细,起不到练习的作用,但是如果临写扩放过大,笔画内部运动的方式便完全改变,那也已经不是我们要求的临摹了。因此临摹的字迹应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这部碑帖选集正好符合我们的需要。
它们也可作为欣赏的对象。
欣赏有两种方式。一是细细品读,精微到一个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这种种变化的深层契机——运动、心理、材质、惯习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长此以往,感觉与形式糅合在一起,赏鉴力自然不断提高,四五册这样读下来,便是一位有经验的鉴赏者了。也可以挑一册喜爱的杰作放在床头,每天入睡前翻开一页,看一眼便合上亦无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觉,无论是身影,还是风度、气息,都没关系。庄子说:“目击而道存。”这是从细处入手注意不到的东西。
希望这部碑帖选集的出版,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不时增添一份发现的喜悦。
王羲之《十七帖》
文师华
《十七帖》是王羲之重要的草书代表作,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10《右军书记》中,把《十七帖》列为压卷**帖。
《十七帖》包含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29封,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347—361),前后长达14年之久。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周抚是东晋中兴名将周访之子,在蜀中30余年,王羲之曾经有意游蜀登岷山而未果。在这些帖中,可见王羲之对蜀中人物、历史的浓厚兴趣。至于《十七帖》的得名,在于**封信的起首有“十七”两字。
《十七帖》真迹一般认为早已不知下落,唐人的摹本和临本也只能见到零星单本,甚至残本,如《远宦帖》、《游目帖》等,因此,一般谈《十七帖》者多以传世刻本立论。
关于《十七帖》版本流传的情况,曹大民在《王羲之解析前言》中进行过阐述,王玉池撰有《在王羲之书迹中的地位和重要版本书评》的考证文章。王玉池在详细考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十七帖》是王羲之晚年,即其书法艺术*辉煌时期数量*大、成就*高、内容*可靠,也是*早取得共识的一组刻帖。其中,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图书馆、河南开封市博物馆三处的藏本以及少数优秀墨本如《远宦帖》等代表了这一组刻帖的基本面貌和艺术价值。
从书法艺术角度看,《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连,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十七帖》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后来的狂草书法那样,依靠字与字之间的牵连来强化整体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单字姿态的斜正搭配、笔画的粗细变化来达到气脉贯通。《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王羲之的草书,字形由章草的横张形态变为纵敛形态,婉转流贯,笔势雄劲,笔短意长,从而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改制,为草书体立下新的法门;其“字群结构”的创树,又是唐朝连绵大草的渊薮。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王羲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至唐初,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写《晋书?王羲之传论》,称王羲之的字“尽善尽美”,于是首开独尊王字的先河,并广收王书,使王字得到空前普及。唐李嗣真《书品后》称王羲之为“书之圣”、“草之圣”、“飞白之仙”。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北宋“苏、黄、米、蔡”四家,南宋高宗赵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和清代乾隆皇帝等有影响的人物都是王羲之书法的爱好者和提倡者。现当代书法大师沈尹默、吴玉如、林散之、启功等均直接受到王羲之行草的浸染,即使是以写碑闻名的书法大师如于右任、沙孟海等,也从王羲之行草法帖中汲取养分,以增强笔墨的韵致。王羲之书法就像孔孟、老庄思想那样深入人心,其影响至今不衰。
文师华: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政协委员,曾任本校中文系系主任。
毛泽东手书真迹:自作诗词卷 本书特色 毛泽东在奋斗求索一生中的墨迹与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承载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丰富内容。毛泽东的手书,既是一部思想史、革命史...
《张胜兵中医公开课:张胜兵解读温病条辨》内容简介:本书是武汉籍名中医张胜兵对清·吴瑭(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一书结合自己
完美编剧成长指南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引进图书,由好莱坞知名编剧撰写,讲述在拖延症、神经质充斥的时代,如何将剧本写作这个规模浩大的工程破解成一系列容易完成的小任...
苏轼行书五种-中国经典碑帖释文本 内容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
108个人,108个故事;历时4年,数次越洋实地拍摄。抽丝剥茧,讲述成败得失,可遇而不可求的撼动,得以丈量他们的心路历程。拉近距
视觉大师汉斯·希尔曼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汉斯·希尔曼是德国著名视觉艺术大师,德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先驱者,他创造性地将现代艺术开放的思...
考古人手记(第2辑),ISBN:9787108015723,作者:朱启新主编目录 序编者的话丝绸之路上的墨山古国——新疆尉犁营盘墓地发掘记
长影的故事 本书特色 长春电影制片厂,“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它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凝结为一种共同的文化记忆。《长影的故事》撷取了长影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影片和影...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钢笔字帖 内容简介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钢笔字帖:正楷》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导材料,能达到扎实学习书法,轻松背诵诗词,提高文化修养的实际效果。考虑...
中国国粹艺术读本:魔术 内容简介 魔术是一种表演艺术,它运用人为的隐秘技法制造出超现实的自然现象,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和特殊的审美需求,以达到了解科学知识和愉悦...
宋徽宗瘦金书千字文-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一八 本书特色 赵佶,即宋徽宗,北宋第八位皇帝,国亡被掳受折磨而死。赵佶能书善画,精于鉴别,是一位大艺术家。其独创楷...
中国当代壁画创作经典--森林之歌 内容简介 一部人类绘画史,是以壁画为开篇的一一还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在那些作为“起居室”的洞窟中,在那些游牧先民遍及的山野石...
孔子庙堂碑-饮冰室藏 本书特色 《孔子庙堂碑》: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特藏梁启超旧藏碑帖精选孔子庙堂碑-饮冰室藏 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梁启超是一个不可或缺...
书法(上)-中学生素质教育课外读物 目录 一、引言二、秦以前古文字的书法艺术(一)甲骨文(二)金文(三)刻石文字1.有字“龙骨”之谜2.占卜记录包罗万象3.流失...
宋人鸟禽图-养心斋工笔摹古 本书特色 本套书首先从宋代传统国画大师的经典作品中撷取简单易学的范画,配上后人临习的详细步骤和技法解析,由浅入深地对传统绘画的精髓进...
文徵明书莲社图记-历代名家小楷丛帖 本书特色 本书收文徵明小楷《莲社图记》三种。其一藏于山东博物馆,纸本,册页,高二十八点五厘米,横十四厘米。此作落款&ldqu...
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优质特种纸印制,全彩图文,色彩表现力佳★ 王广义被誉为中国“政治波普”第yi人,是中国...
石门颂 本书特色在秦岭山脉中,有一条贯穿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北口曰斜,长凡二百三十五公里。自战国起,就有人在谷中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踵继,...
视听语言 内容简介 本书从影像、声音、剪辑三个角度着手研究、分析视听语言,并以《公民凯恩》、《辛德勒名单》、《断背山》、《阳光灿烂的日子》、《青红》等个案为例,...
实用电影摄制手册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电影拍摄与制作的实用手册,为学习影视制作的青年学生和爱好者以及民营的影视公司提供了一本实践技术教科书,具有非常扎实的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