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图册类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高端画册质量不断提高,影响逐渐波及普通读物,今天一部中等价格的图册已堪称精美。这对书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迹。以前作为稀世珍宝的名作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笔法的交搭、节奏的细微变化,历历在目,对于敏感的学习者,感悟其中的奥秘已不再是难事。对此人们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进步,大家或许关注较少。一位印刷专家说,书法类图书*难印的是印谱。仔细想想,深有道理。虽然盖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种颜色,但盖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线的作用下,色彩变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难印出来。碑帖拓本与此相似,仔细观赏过拓片实物的人们都知道,由于拓制时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迹有一种无法言传的体积感。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这种体积感。一流的拓本中,点画像是书写出来的,只要稍加想象,与墨迹便几乎没什么差别。在*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开始表现出清晰的书写的感觉。
书法学习者从这种高质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这是以往的时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极少数特权者、富有者有摩挲经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机会,其他人只能对着质量成问题的复制品冥思苦想。从这里几乎没有可能走向书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几乎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始我们对书法的感受与训练。
江西美术出版社在众多的书法出版物之外编选了这部碑帖选。选择大的开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这正好暗合了临写的需要。临写时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过大,因为原帖笔画尺度一般较小,原大临摹时,笔尖一触纸,不等你操纵毛笔完成应有的动作,已经到达应有的粗细,起不到练习的作用,但是如果临写扩放过大,笔画内部运动的方式便完全改变,那也已经不是我们要求的临摹了。因此临摹的字迹应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这部碑帖选集正好符合我们的需要。
它们也可作为欣赏的对象。
欣赏有两种方式。一是细细品读,精微到一个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这种种变化的深层契机——运动、心理、材质、惯习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长此以往,感觉与形式糅合在一起,赏鉴力自然不断提高,四五册这样读下来,便是一位有经验的鉴赏者了。也可以挑一册喜爱的杰作放在床头,每天入睡前翻开一页,看一眼便合上亦无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觉,无论是身影,还是风度、气息,都没关系。庄子说:“目击而道存。”这是从细处入手注意不到的东西。
希望这部碑帖选集的出版,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不时增添一份发现的喜悦。
王羲之《十七帖》
文师华
《十七帖》是王羲之重要的草书代表作,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10《右军书记》中,把《十七帖》列为压卷**帖。
《十七帖》包含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29封,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347—361),前后长达14年之久。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周抚是东晋中兴名将周访之子,在蜀中30余年,王羲之曾经有意游蜀登岷山而未果。在这些帖中,可见王羲之对蜀中人物、历史的浓厚兴趣。至于《十七帖》的得名,在于**封信的起首有“十七”两字。
《十七帖》真迹一般认为早已不知下落,唐人的摹本和临本也只能见到零星单本,甚至残本,如《远宦帖》、《游目帖》等,因此,一般谈《十七帖》者多以传世刻本立论。
关于《十七帖》版本流传的情况,曹大民在《王羲之解析前言》中进行过阐述,王玉池撰有《在王羲之书迹中的地位和重要版本书评》的考证文章。王玉池在详细考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十七帖》是王羲之晚年,即其书法艺术*辉煌时期数量*大、成就*高、内容*可靠,也是*早取得共识的一组刻帖。其中,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图书馆、河南开封市博物馆三处的藏本以及少数优秀墨本如《远宦帖》等代表了这一组刻帖的基本面貌和艺术价值。
从书法艺术角度看,《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连,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十七帖》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后来的狂草书法那样,依靠字与字之间的牵连来强化整体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单字姿态的斜正搭配、笔画的粗细变化来达到气脉贯通。《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王羲之的草书,字形由章草的横张形态变为纵敛形态,婉转流贯,笔势雄劲,笔短意长,从而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改制,为草书体立下新的法门;其“字群结构”的创树,又是唐朝连绵大草的渊薮。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王羲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至唐初,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写《晋书?王羲之传论》,称王羲之的字“尽善尽美”,于是首开独尊王字的先河,并广收王书,使王字得到空前普及。唐李嗣真《书品后》称王羲之为“书之圣”、“草之圣”、“飞白之仙”。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北宋“苏、黄、米、蔡”四家,南宋高宗赵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和清代乾隆皇帝等有影响的人物都是王羲之书法的爱好者和提倡者。现当代书法大师沈尹默、吴玉如、林散之、启功等均直接受到王羲之行草的浸染,即使是以写碑闻名的书法大师如于右任、沙孟海等,也从王羲之行草法帖中汲取养分,以增强笔墨的韵致。王羲之书法就像孔孟、老庄思想那样深入人心,其影响至今不衰。
文师华: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政协委员,曾任本校中文系系主任。
建筑-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 本书特色《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建筑》以图片为主要内容,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汉代建筑形象,是汉代建筑较为完整的形象资料库,适合不同受众需...
歌剧史(四百年的视听盛宴和西方文化的缩影)(精) 本书特色 由两位广受赞誉的古典音乐史巨匠联袂创作,兼具广度、深度、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公认为单卷本歌剧史中无可...
《达梦数据库应用基础(第二版)》内容简介:本书以达梦数据库管理系统(DM8)为平台,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达梦数据库常用操作和应用
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技法精讲 本书特色 卢心东编著的《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技法精讲》是故宫珍藏历代名家墨迹技法精讲系列中的一本。本书是故宫出版社...
《玄秘塔碑》最美的字-大家墨宝 本书特色 柳公权(778—865),唐代书法家。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尤得力于颜真卿、欧阳询。楷书骨力道健,结构劲紧,自成面目,对后...
行走镜中-电影文本的细读 本书特色 电影史学研究也需要想象力,《行走镜中》是为典范。本书是李镇先生多年学术论文遴选而成,其中《<勋业千秋>残本细读》、《<迎春花...
本書仔細翻檢五四運動以降,幾位著名女性戲劇演員和電影明星在舞台、銀幕上的演出,以及在生活上的表演。這些女演員和女明星不只
碑帖大观苏轼黄州寒食帖/碑帖大观 内容简介 《黄州寒食帖》25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
刘曾复京剧文存 本书特色 刘曾复先生在生理学界和京剧界都是**人物。他兼顾科学研究与艺术爱好,并都做到了顶级。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一生爱戏,...
林徽因集-建筑.美术-(上.下卷) 本书特色本卷系《林徽因集》之一种,分上下两册。收有迄今可以找到的林徽因建筑、美术领域的全部作品,注释详尽,校勘严谨。为反映林...
文德斯的旅程 本书特色 维姆·文德斯,二次大战后德国电影导演中*具代表性的一位。本书真实再现声誉日隆的电影大师,充满迷惘、挣扎、奋斗的艰辛历程,凝聚矛盾冲突情结...
木雕神仙百态 内容简介 雕是以各种木材及树根为材料进行雕琢加工的一种工艺形式,是传统雕刻艺术中的重要门类。中国木雕源远流长,其产生、发展与东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
想象与艺术精神:欧洲电影导演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外学者近20年来关于欧洲电影研究的文集,其论文通过对近二十年来几位电影大师的解读,展示了欧洲电影研究的轨迹。...
草书百家姓-蒙学书法字帖 内容简介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它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是我们的国宝。我国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历代碑帖精粹 北齐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本书特色 《历代碑帖精粹:北齐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泰山经石峪》,全称《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摩崖刻...
祁彪佳与《远山堂曲品》《剧品》考论 本书特色 祁彪佳的戏曲理论是对王骥德、吕天成戏曲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对晚明越中曲学的总结,研究祁彪佳戏曲理论,可以丰富和完善对...
熄灯十一课和沙蕙看电影 本书特色 电影有极富诗意同时又捉摸不定的蕴涵,因此想要给出标准答案或细致周到的阐释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终还要回到艺术自然激发的天真状态...
语言学视野中的“样板戏” 本书特色 本书是“文艺风云书系”中的一册,“文艺风云书系”是河南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一套大型现当代文艺研究丛书。丛书以五四以来的文艺风...
《梵宫:中国佛教建筑艺术》介绍了中国历代佛教建筑的演变、特点,以及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佛教建筑的影响。其内容有:汉地佛寺
花鸟圆雕-寿山石雕大图解 内容简介 圆雕是一种从四面都能欣赏的雕刻艺术手法,它与钮雕、浮雕、薄意共同组成了寿山石雕的四大主要雕刻艺术手法,花鸟画的『形神兼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