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聚焦传统媒体的转型,针对当下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所出现的问题既面临的困境、路径探讨,我们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传媒研究专家、业界名流等,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传统媒体的转型问题,可供媒体同行特别是纸媒从业者坚察和省思。
本书主要聚焦传统媒体的转型,针对当下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所出现的问题既面临的困境、路径探讨,我们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传媒研究专家、业界名流等,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传统媒体的转型问题,可供媒体同行特别是纸媒从业者坚察和省思。
卷首 理想不灭,纸媒不死
曹保印
编《新京报传媒研究》第三卷的时候,正好是冬天。北京的冬天,天气很冷,雾霾很重,很多人艰于呼吸,甚至不敢呼吸。自由呼唤新鲜的空气,早已经成了奢望,口罩成了越来越多人出门的生活必备品。
然而,这又能怎样?马路上,汽车依然在拥堵中行驶;大街上,人们依然在雾霾里穿行。北京并没有因此死去,西山的红叶依然美丽,潭柘寺的钟声依然响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并没有对北京绝望,更没有对北京的未来绝望,而只要不绝望,就一定会有希望。
不过,对传统媒体人来说,还有另一种形式的冬天,也正在传说中轰轰烈烈地到来。很多人信誓旦旦地像先知一样预言,传统媒体的冬天已经到来,在不久的将来,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必死。这其中,不乏纸媒人自己,有时候,纸媒人声称纸媒必死的声音,居然还是异常响亮的。究其所据,不外乎移动终端时代的到来,将彻底侵占纸媒的地盘,人们将不再需要通过阅读纸媒获取信息,手指轻轻一点,海量信息便会如喷泉一样从移动终端涌出,免费、快捷而且环保。
必须承认,移动终端的普及,必将引发整个人类世界多米诺骨牌式的多领域、多层次、多样态的革命,人类将会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美丽新世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革命是否一定意味着打破乃至毁灭全部的“旧世界”,重塑甚至于重造一个“新世界”,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事实恐怕未必会如此。否则,“旧世界”将往何处去,“新世界”又将从何处来?没有了“旧世界”的土壤,“新世界”的种子又将在何处生根?更不必说发芽、开花、结果。
就像北京的冬天和雾霾,只要我们对春天的到来不绝望,春天就一定会到来;只要我们对蓝天、绿地、碧水的期待不绝望,雾终究会散去,霾也一定会远离,蓝天白云、绿地红花、碧水游鱼,都不会是遥远的梦想。同样的道理,作为纸媒人,只要我们对理想不丧失热情,对未来不丧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始终满怀对公平、正义、良知、爱与美的真挚向往与追求,纸媒不但不会死,反而会活得更持久、更美好、更具品质,也必将更有影响力。就像新京报的社歌所唱,“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我的火里燃着我的光”。
十年前的2003年,当《新京报》即将创刊之时,包括传媒界部分著名学者在内,很多人预言新京报“一出生就必死无疑”,种种分析理由煞有介事;更有人搬出气候说,说南人不习冬战,《新京报》创刊前降下的第一场大雪,就是给新京报一个颜色看看,让《新京报》过不了第一个冬天。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这场大雪的考验对《新京报》来说,恰恰是瑞雪兆丰年,使《新京报》真正做到了“一出生就风华正茂”,一路风雨走到了2013年,并且继续沐风栉雨走向2014年。
风雨十年,新京报人靠什么走过了十年,又将靠什么走向下一个十年?一言以蔽之:风骨。有风骨,才会有风采;有风骨,才会有风流。在新京报人身上,风骨早已化成了dna,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人与物如何变迁,新京报人始终致力于办一份以责任为灵魂的报纸,办一份记录时代步伐的报纸,办一份进步、美好的报纸。所谓“品质源于责任”,在《新京报》和新京报人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
事实上,当《新京报》转身全媒体之后,“品质源于责任”的办报理念,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日益在加强。与此同时,纸质版《新京报》与新媒体版《新京报》,相互映衬,彼此取长补短。这样,选择《新京报》,就是选择与进步、美好同行,无论受众是翻阅纸质版新京报,还是点击新媒体版《新京报》,都会感受到浓郁的《新京报》气息。这是一种洋溢着进步的气息,一种飘散着美好的气息。在雾霾浓重、pm2.5屡屡爆表的北京,能够每天自由呼吸这样的气息,“绝望”两个字就会从受众的字典里悄悄溜走,而美好的“希望”又将会像夜空的星星一样闪亮。
因此,虽然本卷聚焦传统媒体转型,但并不意味着加入唱衰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的大合唱;当然,也并不刻意回避各种反省、质疑、极端否定传统媒体的观点。相反,我们努力让读者听到尽可能多的声音,从而能够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传统媒体的转型问题。我们相信,在坚守自身信念的前提下,他人的鼓励令人温暖,而他人的质疑则会让人冷静,所以,多一份温暖不多,多一份质疑也同样不多。为此,本卷特别专访新京报总编辑、本刊主编王跃春,她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而又角度独特,可供媒体同行特别是纸媒从业者省思。
在第三卷上,我们还刊发了邵飘萍与《京报》的史料性文章,以及梳理历史上的报刊创办权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洞察新闻时局。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就是因为站在了历史的高度,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上,找到并且掌握了精妙的平衡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这个坐标上,也一定有精妙的平衡点,而如何找到它,掌握它,运用它,则考验着所有媒体人。为此,我们愿和读者一起上路,在北方即将飘舞的漫天大雪中,去踏雪寻梅。
《光与暗的故事》内容简介:17幅全彩的霍普绘画+17个小说大师的短篇故事。劳伦斯·布洛克是爱德华·霍普的粉丝,他和同样痴迷霍普画
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 内容简介 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多样性研究、促进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构建,同时也为了迎接2008年国际民族学与人类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在...
安徽省图书馆馆藏章伯钧书志 本书特色 章伯钧先生的家人将其所藏古籍珍本捐赠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所编《安徽省图书馆馆藏章伯钧书志》全面具体地揭示了章伯钧所赠...
《铅笔素描三步速成:速写》内容简介:本书是“铅笔素描三步速成”系列中的一本。铅笔素描三步速成旨在将素描绘画过程分为构图、深
艺术传播概论 内容简介 经过讨论,关于本书的写作框架,我们确立几条原则,也是本书的个性追求和特色所在。一、理论性。全书以传播学理论建构来阐种种艺术现象。二、宏观...
当代文学与媒介神话: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媒介文学事件研究 目录 绪言**章背景描述**节消费文化及大众传媒文化的兴起第二节与当代大众传媒结合的文学第三节文学的商业“...
《像时光一样漫长》内容简介:到现在我仍坚持认为,没有任何人肯让一个籍籍无名的人为自己即将出版的新书作序,除了我的这位朋友。
海遗丛稿(二编) 内容简介 《海遗丛稿(2编)》为牟润孙先生所著,牟润孙,1908年生于北京,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毕业,受业于陈垣先生、顾颉刚先生,并从柯劭忞先生...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五版) 本书特色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五版)》是一部全面而权威的大众传播理论专著。也是一部对国内师生而言因独...
社会分层十讲-清华社会学讲义-(第二版) 本书特色 《社会分层十讲(第2版清华社会学讲义)》作者李强系国内著名的分层研究学者,此书不进对国外分层理论进行了详细介...
《二十四日:中国节气的传承与浪漫》内容简介:古人的生活随时令季节而变。据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孟春应有杏花雨饮桃花水
老猫学出版-最新修订 本书特色 本书慷慨分享作者累积20年的出版实务经验与5年多的笔耕成果。从上游到下游,将台湾图书出版业的know-how尽纳其中,...
人文.民主.思想 本书特色 余英时认为中国人文传统中的儒学一支有许多普世价值与西方民主制度巧妙接合;换言之,儒家传统是民主在华人世界的基石。书名取之“人文与民主...
一个人的电视史 本书特色 刘川郁、肖尧中所著的《一个人的电视史》通过解读一个电视纪录片人的电视成长经历,让读者重温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史的风风雨雨,...
于光远短论集(1997-2001)(全四卷) 内容简介 简介《于光远短论集(1997—2001)》分为四卷:**卷(1997-1983);第二卷(1983—19...
为何?何为?论当代中国媒介权限(2007/8) 本书特色 一条敢于揭露事实真相的新闻,可以促进相关社会问题得到关注和有效解决,而一条假新闻,则很可能引发民众与社...
《佳友在线摄影课堂数码摄影从入门到精通》内容简介:佳友在线摄影网(PhotoaFans)是国内知名的摄影门户网站,网友超过百万。佳友
1680-1949-区域社会发展与社会冲突比较研究-以江南淮北为中心 本书特色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江南与淮北的社会变迁可 以说是“乾坤大挪移”式的。淮北曾领先...
新闻报道与写作 内容简介 《新闻报道与写作》是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的经典教材。第七版继续保持主题鲜明、实用性强的风格,并且以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传授新闻学基础...
作品目录序第一章 佛教传人以前,秦汉时期中国社会上流行的教迷信和方术第一节 五行、五德、五帝第二节 秦汉王朝的“五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