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聚焦传统媒体的转型,针对当下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所出现的问题既面临的困境、路径探讨,我们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传媒研究专家、业界名流等,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传统媒体的转型问题,可供媒体同行特别是纸媒从业者坚察和省思。
本书主要聚焦传统媒体的转型,针对当下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所出现的问题既面临的困境、路径探讨,我们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传媒研究专家、业界名流等,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传统媒体的转型问题,可供媒体同行特别是纸媒从业者坚察和省思。
卷首 理想不灭,纸媒不死
曹保印
编《新京报传媒研究》第三卷的时候,正好是冬天。北京的冬天,天气很冷,雾霾很重,很多人艰于呼吸,甚至不敢呼吸。自由呼唤新鲜的空气,早已经成了奢望,口罩成了越来越多人出门的生活必备品。
然而,这又能怎样?马路上,汽车依然在拥堵中行驶;大街上,人们依然在雾霾里穿行。北京并没有因此死去,西山的红叶依然美丽,潭柘寺的钟声依然响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并没有对北京绝望,更没有对北京的未来绝望,而只要不绝望,就一定会有希望。
不过,对传统媒体人来说,还有另一种形式的冬天,也正在传说中轰轰烈烈地到来。很多人信誓旦旦地像先知一样预言,传统媒体的冬天已经到来,在不久的将来,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必死。这其中,不乏纸媒人自己,有时候,纸媒人声称纸媒必死的声音,居然还是异常响亮的。究其所据,不外乎移动终端时代的到来,将彻底侵占纸媒的地盘,人们将不再需要通过阅读纸媒获取信息,手指轻轻一点,海量信息便会如喷泉一样从移动终端涌出,免费、快捷而且环保。
必须承认,移动终端的普及,必将引发整个人类世界多米诺骨牌式的多领域、多层次、多样态的革命,人类将会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美丽新世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革命是否一定意味着打破乃至毁灭全部的“旧世界”,重塑甚至于重造一个“新世界”,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事实恐怕未必会如此。否则,“旧世界”将往何处去,“新世界”又将从何处来?没有了“旧世界”的土壤,“新世界”的种子又将在何处生根?更不必说发芽、开花、结果。
就像北京的冬天和雾霾,只要我们对春天的到来不绝望,春天就一定会到来;只要我们对蓝天、绿地、碧水的期待不绝望,雾终究会散去,霾也一定会远离,蓝天白云、绿地红花、碧水游鱼,都不会是遥远的梦想。同样的道理,作为纸媒人,只要我们对理想不丧失热情,对未来不丧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始终满怀对公平、正义、良知、爱与美的真挚向往与追求,纸媒不但不会死,反而会活得更持久、更美好、更具品质,也必将更有影响力。就像新京报的社歌所唱,“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我的火里燃着我的光”。
十年前的2003年,当《新京报》即将创刊之时,包括传媒界部分著名学者在内,很多人预言新京报“一出生就必死无疑”,种种分析理由煞有介事;更有人搬出气候说,说南人不习冬战,《新京报》创刊前降下的第一场大雪,就是给新京报一个颜色看看,让《新京报》过不了第一个冬天。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这场大雪的考验对《新京报》来说,恰恰是瑞雪兆丰年,使《新京报》真正做到了“一出生就风华正茂”,一路风雨走到了2013年,并且继续沐风栉雨走向2014年。
风雨十年,新京报人靠什么走过了十年,又将靠什么走向下一个十年?一言以蔽之:风骨。有风骨,才会有风采;有风骨,才会有风流。在新京报人身上,风骨早已化成了dna,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人与物如何变迁,新京报人始终致力于办一份以责任为灵魂的报纸,办一份记录时代步伐的报纸,办一份进步、美好的报纸。所谓“品质源于责任”,在《新京报》和新京报人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
事实上,当《新京报》转身全媒体之后,“品质源于责任”的办报理念,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日益在加强。与此同时,纸质版《新京报》与新媒体版《新京报》,相互映衬,彼此取长补短。这样,选择《新京报》,就是选择与进步、美好同行,无论受众是翻阅纸质版新京报,还是点击新媒体版《新京报》,都会感受到浓郁的《新京报》气息。这是一种洋溢着进步的气息,一种飘散着美好的气息。在雾霾浓重、pm2.5屡屡爆表的北京,能够每天自由呼吸这样的气息,“绝望”两个字就会从受众的字典里悄悄溜走,而美好的“希望”又将会像夜空的星星一样闪亮。
因此,虽然本卷聚焦传统媒体转型,但并不意味着加入唱衰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的大合唱;当然,也并不刻意回避各种反省、质疑、极端否定传统媒体的观点。相反,我们努力让读者听到尽可能多的声音,从而能够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传统媒体的转型问题。我们相信,在坚守自身信念的前提下,他人的鼓励令人温暖,而他人的质疑则会让人冷静,所以,多一份温暖不多,多一份质疑也同样不多。为此,本卷特别专访新京报总编辑、本刊主编王跃春,她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而又角度独特,可供媒体同行特别是纸媒从业者省思。
在第三卷上,我们还刊发了邵飘萍与《京报》的史料性文章,以及梳理历史上的报刊创办权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洞察新闻时局。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就是因为站在了历史的高度,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上,找到并且掌握了精妙的平衡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这个坐标上,也一定有精妙的平衡点,而如何找到它,掌握它,运用它,则考验着所有媒体人。为此,我们愿和读者一起上路,在北方即将飘舞的漫天大雪中,去踏雪寻梅。
关于阶级的冲突(晚期工业主义不平等之辩论) 内容简介 阶级分析还有前途吗?本书收录的17篇论文是一场关于阶级的辩论,分为后共产主义世界中的阶级、英国社会学和阶级...
罐头,我们最熟悉的食品包装,也是食物保存方式。它能长期存放又便于运输,跨越季节和地区限制,满足各种环境的需求。但是在150年前,当它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时,美国人对...
《大家的民俗学》内容简介:为什么说人人都可以是民俗学家? 为什么说民俗学是一门很酷的学问? 日本民俗学领军人物岛村恭则力作,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研究》内容简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中国颇具知名度,主要缘于其狄公案系列小说的创作及对中国古代性文化的开拓
学妖与四姨太效应:科学文化对话集(增补版) 内容简介 学妖隐形,却神通广大,决定着谁能出场,怎样演出。先有四姨太效应,才有马太效应,成功背后有玄机。吃什么,不吃...
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上.下册) 本书特色 《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套装共2册)》由佟大群所著,分清初、清中期和清后期三个阶段,将个案与专题等研究方法相结合,系统...
中华典籍聚珍(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图录) 目录 前言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综述吐鲁番文书敦煌遗书宋代刻本金代刻本蒙古刻本元代刻本明代官刻本明代坊私刻本明清套印本明清版画明...
反思与重塑:网络时代的中国传媒品牌建设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分析了网络发展背景下中国的传媒品牌建设,书中采用逻辑与实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将中国的传媒品牌建...
好的婚姻,一半是爱,一半是性。本书被誉为性萧条时期亲密关系构建指南,是当代亲密关系领域洞察力先锋埃丝特•佩瑞尔的经典之作,帮你拥有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让浪漫的火...
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德国经济学家,出生于 1966 年,现为法国昂热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米塞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学史、金融市场、货币理论、经...
金枝(上下)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严肃的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科学著作,是一部在世界范围内研究古老习俗极其有关信仰、观念的科学巨著,是闻名遐迩的学术必读著作,...
出版大畅销 本书特色 深度剖析日本出版业大畅销背后的秘密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亲自为之作序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特别推荐出版大畅销 内容简介 本...
阐释神圣--多视角的宗教研究 本书特色 人们在解释宗教时一般采取了哪些阐释角度?各种不同的观察架构如何构造出种种差异极大的观察对象?本书就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
残障人士社会工作-(第四版) 本书特色 迈克尔·奥利弗、鲍勃·萨佩、帕姆·托马斯编 *李敬、陶书毅、马志莹编译的《残障人士社会工作 (第4版)/残障与发展系列译...
《专家之死》内容简介: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人们现在面对着越来越大量的信息,这使得人们在自恋的和误导性的知识平等主义立
【内容简介】著名的当代思想家、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曾告诉我们国家的视角为什么是错的。现在,在这本简短易懂、极其个人化的新作中,他论证了无政府主义者的视角为...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人们随时能够感受到青年群体的力量。这种力量至少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像1968年全球反文化运动一样,青年群体能够在国家和国际层面展现出即时强大的...
殷剑峰,“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奖经济学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国现代金融学会常务理事...
《古籍序跋集》内容简介:《古籍序跋集》收1912年至1935年间鲁迅为自己辑录或校勘的古籍而写的三十五篇序跋,包括《古小说钩沉》序
新书--畅销文库:单身社会 本书特色 在1950年代,美国人口中只有22%的人单身生活,而今天,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正处于单身,而其中,3100万人独自生活,——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