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聚焦传统媒体的转型,针对当下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所出现的问题既面临的困境、路径探讨,我们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传媒研究专家、业界名流等,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传统媒体的转型问题,可供媒体同行特别是纸媒从业者坚察和省思。
本书主要聚焦传统媒体的转型,针对当下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所出现的问题既面临的困境、路径探讨,我们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传媒研究专家、业界名流等,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传统媒体的转型问题,可供媒体同行特别是纸媒从业者坚察和省思。
卷首 理想不灭,纸媒不死
曹保印
编《新京报传媒研究》第三卷的时候,正好是冬天。北京的冬天,天气很冷,雾霾很重,很多人艰于呼吸,甚至不敢呼吸。自由呼唤新鲜的空气,早已经成了奢望,口罩成了越来越多人出门的生活必备品。
然而,这又能怎样?马路上,汽车依然在拥堵中行驶;大街上,人们依然在雾霾里穿行。北京并没有因此死去,西山的红叶依然美丽,潭柘寺的钟声依然响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并没有对北京绝望,更没有对北京的未来绝望,而只要不绝望,就一定会有希望。
不过,对传统媒体人来说,还有另一种形式的冬天,也正在传说中轰轰烈烈地到来。很多人信誓旦旦地像先知一样预言,传统媒体的冬天已经到来,在不久的将来,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必死。这其中,不乏纸媒人自己,有时候,纸媒人声称纸媒必死的声音,居然还是异常响亮的。究其所据,不外乎移动终端时代的到来,将彻底侵占纸媒的地盘,人们将不再需要通过阅读纸媒获取信息,手指轻轻一点,海量信息便会如喷泉一样从移动终端涌出,免费、快捷而且环保。
必须承认,移动终端的普及,必将引发整个人类世界多米诺骨牌式的多领域、多层次、多样态的革命,人类将会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美丽新世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革命是否一定意味着打破乃至毁灭全部的“旧世界”,重塑甚至于重造一个“新世界”,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事实恐怕未必会如此。否则,“旧世界”将往何处去,“新世界”又将从何处来?没有了“旧世界”的土壤,“新世界”的种子又将在何处生根?更不必说发芽、开花、结果。
就像北京的冬天和雾霾,只要我们对春天的到来不绝望,春天就一定会到来;只要我们对蓝天、绿地、碧水的期待不绝望,雾终究会散去,霾也一定会远离,蓝天白云、绿地红花、碧水游鱼,都不会是遥远的梦想。同样的道理,作为纸媒人,只要我们对理想不丧失热情,对未来不丧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始终满怀对公平、正义、良知、爱与美的真挚向往与追求,纸媒不但不会死,反而会活得更持久、更美好、更具品质,也必将更有影响力。就像新京报的社歌所唱,“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我的火里燃着我的光”。
十年前的2003年,当《新京报》即将创刊之时,包括传媒界部分著名学者在内,很多人预言新京报“一出生就必死无疑”,种种分析理由煞有介事;更有人搬出气候说,说南人不习冬战,《新京报》创刊前降下的第一场大雪,就是给新京报一个颜色看看,让《新京报》过不了第一个冬天。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这场大雪的考验对《新京报》来说,恰恰是瑞雪兆丰年,使《新京报》真正做到了“一出生就风华正茂”,一路风雨走到了2013年,并且继续沐风栉雨走向2014年。
风雨十年,新京报人靠什么走过了十年,又将靠什么走向下一个十年?一言以蔽之:风骨。有风骨,才会有风采;有风骨,才会有风流。在新京报人身上,风骨早已化成了dna,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人与物如何变迁,新京报人始终致力于办一份以责任为灵魂的报纸,办一份记录时代步伐的报纸,办一份进步、美好的报纸。所谓“品质源于责任”,在《新京报》和新京报人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
事实上,当《新京报》转身全媒体之后,“品质源于责任”的办报理念,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日益在加强。与此同时,纸质版《新京报》与新媒体版《新京报》,相互映衬,彼此取长补短。这样,选择《新京报》,就是选择与进步、美好同行,无论受众是翻阅纸质版新京报,还是点击新媒体版《新京报》,都会感受到浓郁的《新京报》气息。这是一种洋溢着进步的气息,一种飘散着美好的气息。在雾霾浓重、pm2.5屡屡爆表的北京,能够每天自由呼吸这样的气息,“绝望”两个字就会从受众的字典里悄悄溜走,而美好的“希望”又将会像夜空的星星一样闪亮。
因此,虽然本卷聚焦传统媒体转型,但并不意味着加入唱衰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的大合唱;当然,也并不刻意回避各种反省、质疑、极端否定传统媒体的观点。相反,我们努力让读者听到尽可能多的声音,从而能够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传统媒体的转型问题。我们相信,在坚守自身信念的前提下,他人的鼓励令人温暖,而他人的质疑则会让人冷静,所以,多一份温暖不多,多一份质疑也同样不多。为此,本卷特别专访新京报总编辑、本刊主编王跃春,她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而又角度独特,可供媒体同行特别是纸媒从业者省思。
在第三卷上,我们还刊发了邵飘萍与《京报》的史料性文章,以及梳理历史上的报刊创办权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洞察新闻时局。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就是因为站在了历史的高度,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上,找到并且掌握了精妙的平衡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这个坐标上,也一定有精妙的平衡点,而如何找到它,掌握它,运用它,则考验着所有媒体人。为此,我们愿和读者一起上路,在北方即将飘舞的漫天大雪中,去踏雪寻梅。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
英国社会政策论文集 本书特色 社会如何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如食品、居住、教育和对老年人、残疾人的照顾都是社会政策学术研究的问题,一个社会如何对待其处于*弱势的成员可...
情爱论 本书特色 爱情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深沉的冲动,其本身总是一种善,是在传宗接代的本能基础上产生于男女之间,使人能获得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相互倾慕和交往...
中国南方古代民族 本书特色《中国南方古代民族》,本书是作者综合运用考古发掘资料及史籍文献对云南古代历史上的滇人、昆明人、氐羌、濮人、越人等部族起源、迁徙、发展演...
城市(劳工)生活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上.下) 本书特色 本书系《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续编(二编)之一种,收集了民国时期有关劳工的调查资料。原稿均...
种族主义源流 内容简介 塔吉耶夫在种族主义研究问题上*主要的创见是他关于“从生物学上定义”的血统种族主义和回避了血统问题而强调历史差异的文化种族主义的两分法。在...
当代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社会主义与大众文化 本书特色 由陶东风等大众文化研究知名学者所著《当代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一书,全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理...
乡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社区认同研究-以贵州民族地区为例 本书特色 《乡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社区认同研究:以贵州民族地区为例》从剖析贵州民地区乡村文化与农民社区认同关系的...
实践的艺术-日常生活实践-1 本书特色技术人员的理性能够对事物和人进行*佳的组织,赋予它们各自的位置、角色以及消费产品。但是普通人悄悄地逃脱了这一组织。他们运用...
第二性(全译本上下册) 本书特色 西蒙娜·德·波伏娃,当代*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不同阶层、不同遭遇的女性,揭示了当代女性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卖...
雷蒙·阿隆(Raymond Aron,1905—1983),20世纪法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知识分子的鸦片》《社会学主要思潮》《阶级斗争:工业...
舍曼,原创文学作家,擅长内心描摹,文字集细腻的古典美与浪漫主义一体。本书写于作者游历欧洲的途中。她始终认为,最好的爱情,一定是势均力敌。
骨灰级乐评人、摇滚历史学家埃德·沃德晚年力作献给每一位摇滚发烧友的音乐黄页和旅行朝圣指南.天才定义风格,巨星照亮时代,猫王、披头士名字一出,全世界陷入疯狂。但让...
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第七版)(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特定媒介职业、对媒介的控制部分,论述了其历史...
社会工作-一体多面的专业-(第十版) 本书特色 《社会工作:一体多面的专业(第10版)》旨在为社会工作专业和相关的部门和人士提供一个专业文献的选择。社会工作-一...
品味经典解读人生:50本书讲给我们的故事 本书特色 《品味经典解读人生:50本书讲给我们的故事》精选了50本中外经典作品,不仅在讲述每篇作品时,都设置了品读之路...
让-玛丽•卡德拜是波尔多大学和英赛克高等商学院教授,波尔多大学国际经济及金融分析和研究实验室负责人。葡萄与葡萄酒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美国葡萄酒经济学家学会会员。他...
我和我的共和国七十年 本书特色 《我和我的共和国七十年》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家·国·天下]系列三部曲之国卷。本书是作者站在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角度,用辛辣而苍劲的文...
2012-交大大讲堂 本书特色 北京交通大学编著的《交大大讲堂2012》汇集了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举办的学术讲座的精华,演讲者包括席酉民、唐华东、王思...
【作者简介】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1969—)当今美国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现为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维也纳人文科学学院终身研究员,主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