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例,还可以举出向培良先生来。在革命渐渐高扬的时候,他是很革命的;他在先前,还曾经说,青年人不但嗥叫,还要露出狼牙来。这自然也不坏,但也应该小心,因为狼是狗的祖宗,一到被人驯服的时候,是就要变而为狗的。向培良先生现在在提倡人类的艺术了,他反对有阶级的艺术的存在,而在人类中分出好人和坏人来,这艺术是“好坏斗争”的武器。狗也是将人分为两种的,豢养它的主人之类是好人,别的穷人和乞丐在它的眼里就是坏人,不是叫,便是咬。然而这也还不算坏,因为究竟还有一点野性,如果再一变而为吧儿狗,好像不管闲事,而其实在给主子尽职,那就正如现在的自称不问俗事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名人们一样,只好去点缀大学教室了。这样的翻着筋斗的小资产阶级
第三,我们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因为现在人手实在太少了,譬如我们有好几种杂志,单行本的书也出版得不少,但做文章的总同是这几个人,所以内容就不能不单薄。一个人做事不专,这样弄一点,那样弄一点,既要翻译,又要做小说,还要做批评,并且也要做诗,这怎么弄得好呢?这都因为人太少的缘故,如果人多了,则翻译的可以专翻译,创作的可以专创作,批评的专批评;对敌人应战,也军势雄厚,容易克服。关于这点,我可带便地说一件事。前年创造社和太阳社向我进攻的时候,那力量实在单薄,到后来连我都觉得有点无聊,没有意思反攻了,因为我后来看出了敌军在演“空城计”。那时候我的敌军是专事于吹擂,不务于招兵练将的,攻击我的文章当然很多,然而一看就知道都是化名,骂来骂去都是同样的几句话。我那时就等待有一个能操马克斯主义批评的枪法的人来狙击我的,然而他终于没有出现。在我倒是一向就注意新的青年战士底养成的,曾经弄过好几个文学团体,不过效果
到得前年,柔石要到一个书店去做杂志的编辑,来托我做点随随便便,看起来不大头痛的文章。这一夜我就又想到做“夜记”,立了这样的题目。大意是想说,中国的作文和做人,都要古已有之,但不可直钞整篇,而须东拉西扯,补缀得看不出缝,这才算是上上大吉。所以做了一大通,还是等于没有做,而批评者则谓之好文章或好人。社会上的一切,什么也没有进步的病根就在此。当夜没有做完,睡觉去了。第二天柔石来访,将写下来的给他看,他皱皱眉头,以为说得太噜苏一点,且怕过占了篇幅。于是我就约他另译一篇短文,将这放下了。
在中国,去年的革命文学者和前年很有点不同了。这固然由于境遇的改变,但有些“革命文学者”的本身里,还藏着容易犯到的病根。“革命”和“文学”,若断若续,好像两只靠近的船,一只是“革命”,一只是“文学”,而作者的每一只脚就站在每一只船上面。当环境较好的时候,作者就在革命这一只船上踏得重一点,分明是革命者,待到革命一被压迫,则在文学的船上踏得重一点,他变了不过是文学家了。所以前年的主张十分激烈,以为凡非革命文学,统得扫荡的人,去年却记得了列宁爱看冈却罗夫(I. A. Gontcharov)的作品的故事,觉得非革命文学,意义倒也十分深长;还有最彻底的革命文学家叶灵凤先生,他描写革命家,彻底到每次上茅厕时候都用我的《呐喊》去揩屁股,现在却竟会莫名其妙的跟在所谓民族主义文学家屁股后面了。
在做革命文学家,写着革命文学的时候,也最容易将革命写歪;写歪了,反于革命有害,所以他们的转变,是毫不足惜的。当革命文学的运动勃兴时,许多小资产阶级的文学家忽然变过来了,那时用来解释这现象的,是突变之说。但我们知道,所谓突变者,是说A要变B,几个条件已经完备,而独缺其一的时候,这一个条件一出现,于是就变成了B。譬如水的结冰,温度须到零点,同时又须有空气的振动,倘没有这,则即便到了零点,也还是不结冰,这时空气一振动,这才突变而为冰了。所以外面虽然好像突变,其实是并非突然的事。倘没有应具的条件的,那就是即使自说已变,实际上却并没有变,所以有些忽然一天晚上自称突变过来的小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家,不久就又突变回去了。
但现存的左翼作家,能写出好的无产阶级文学来么?我想,也很难。这是因为现在的左翼作家还都是读书人——智识阶级,他们要写出革命的实际来,是很不容易的缘故。日本的厨川白村(H. Kuriyagawa)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说:作家之所描写,必得是自己经验过的么?他自答道,不必,因为他能够体察。所以要写偷,他不必亲自去做贼,要写通奸,他不必亲自去私通。但我以为这是因为作家生长在旧社会里,熟悉了旧社会的情形,看惯了旧社会的人物的缘故,所以他能够体察;对于和他向来没有关系的无产阶级的情形和人物,他就会无能,或者弄成错误的描写了。所以革命文学家,至少是必须和革命共同着生命,或深切地感受着革命的脉搏的。(最近左联的提出了“作家的无产阶级化”的口号,就是对于这一点的很正确的理解。)
但是,虽是仅仅攻击旧社会的作品,倘若知不清缺点,看不透病根,也就于革命有害,但可惜的是现在的作家,连革命的作家和批评家,也往往不能,或不敢正视现社会,知道它的底细,尤其是认为敌人的底细。随手举一个例罢,先前的《列宁青年》上,有一篇评论中国文学界的文章,将这分为三派,首先是创造社,作为无产阶级文学派,讲得很长,其次是语丝社,作为小资产阶级文学派,可就说得短了,第三是新月社,作为资产阶级文学派,却说得更短,到不了一页。这就在表明:这位青年批评家对于愈认为敌人的,就愈是无话可说,也就是愈没有细看。自然,我们看书,倘看反对的东西,总不如看同派的东西的舒服,爽快,有益;但倘是一个战斗者,我以为,在了解革命和敌人上,倒是必须更多的去解剖当面的敌人的。要写文学作品也一样,不但应该知道革命的实际,也必须深知敌人的情形,现在的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内容简介:建筑意义上 梁思成说,北京的伟大是“世界现存中古时代都市”无可比拟的。美国建筑学家贝肯说,北京
刘述先自选集 内容简介 《刘述先自选集》是杨朔的新编散文精选集,收选作者自1926年创作以来代表性散文51篇,按不同时期分为四辑,包括《荔枝蜜》《雪浪花》《香山...
舒羽诗集 本书特色 《舒羽诗集》:我来自树叶婆娑的华彩来自七弦琴彻断的瞬间来自抛书空对一枝梅的凝视来自姓氏荒芜的族谱我来来回应你穷极一生的呐喊来成全你步履沉重依...
回望来路 本书特色 《回望来路》系王剑冰主编的“乡愁文丛”之一种,是周大新关于故乡——河南尤其是南阳邓州的散文集,收录作品48篇,多描写故乡人、事和景观,具有时...
吴云贵,1939年10月出生,辽宁抚顺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外语系,同年到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
八卷八册第一卷(上)冰茧庵读史存稿第一卷(下)冰茧庵读史存稿第二卷冰茧庵古代文学论集第三卷冰茧庵词说第四卷《三国志》与陈
冻土的家园 本书特色 《冻土的家园》是散文家冯秋子抒写故乡的散文集,这些散文或将生活的苦难和北方人民的艰苦生活呈现于作品中使之迸发出感人肺腑的力量,或结合作者丰...
清白家风 本书特色 董桥也是古稀的年岁了,但他的文章劲头不减,甚至是越来越老到,也越来越妩媚风流。董桥的《清白家风》,封面用齐白石国画小品,画的是白菜蘑菇,他说...
大师国学馆--刘公坡学诗百法 刘公坡学词百法 本书特色 刘公坡编著的《刘公坡学诗百法学词百法/大师国学馆》讲述了:因为我们远离了古典诗词*基本的锻造方法,所以才...
瓦尔登湖 本书特色 《瓦尔登湖》记录了作者亨利·戴维·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妙经历。书中描述了简朴的生活和大自...
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中国作家的私密文本 本书特色 该书力邀莫言、余华、王安忆等28位中国名家首度集体解读马尔克斯对中国文学创作的惊人影响,回应《百年孤独》《霍...
《伊利亚随笔选》内容简介:本书荟萃了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Carles Lamb,1775~1834)最出色的随笔作品,堪称十九世纪英国文
黄季刚诗文集 内容简介 《黄季刚诗文集(套装共2册)》包括《黄季刚诗文集上册》《黄季刚诗文集下册》共两册。《黄季刚诗文集(套装共2册)》由黄侃先生哲嗣黄延祖先生...
幾米,绘本作家,1998年开始创作。作品风靡两岸三地,美、法、德、希腊、韩、日、秦等国皆有译本。学界和媒体多次以“幾米现象”为主题分析讨论。《Studio Vo...
这个世界好些了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三年人物访谈的精华,主要发表在《新京报》和《南方人物周刊》。她拒绝正统与平和,坚持以单刀直入、独到另类的方式,叩问这些名人...
这是一部烽火动荡后留存的中国文学史讲义,由日本汉学大家吉川幸次郎授课,京都大学学生黑川洋一整理。上溯《诗经》《楚辞》,下至明清小说,以年代为经,经典作者和作品为...
神曲-(全三册)-最全套多副插图-名著插图本 本书特色 本书为意大利*著名的诗人但丁代表作《神曲》分《地狱》《净界》《天堂》三部分,描写的是但丁以**人称的形式...
台湾现代诗选 本书特色 这部诗歌选集,尽可能将台湾半个世纪以来的部分诗人及其代表作、各种风格集结在一起,做一次时光的留影,也许斑驳,希望它照见了诗歌世界中台湾的...
一个人的车站 本书特色 本书收入朱秀海散文精品七篇,记录了作者军旅生涯中难忘的事件:有奔赴前线的迷惘与怅然,也有在边境过春节的热闹欢腾;有激烈残酷的战争,也有沙...
《川味人间·贰》内容简介:追逐了多年的美味与用餐的仪式感,蓦然回首,所求的其实只是故乡的味道和那一丝温情。每一道菜、每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