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的今古学包括学术史意义上的今古学与政治思想意义上的今古学两层含义。就学术史意义上的今古学来说,《廖平今古学研究》主要通过对廖平的《今古学考》与《古学考》的分析,揭示廖平以礼制区分今古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对经学史上的今古学问题重新认识。就政治思想意义上的今古学来说,《廖平今古学研究》主要通过对《知圣篇》与《地球新义》的分析,揭示廖平在当时中西冲突的背景下对制度思考的积极意义,试图做到“了解之同情”。
今古之争问题是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中国思想史、政治制度史上值得关注的问题。它本来指的是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个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这种争论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争论,也是政治利益的争斗。学术与政治相互交织,使经学领域里的今古之争问题显得十分复杂。本书着重于对廖平“今古学”的两重内涵进行探讨,就学术史意义上的今古学来说,本文主要通过对廖平的《今古学考》与《古学考》的分析,揭示廖平以礼制区分今古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崔海亮,男,汉族。1972年生,河南渑池人。先后就读于河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201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教师,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研究中国近代经学思想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先后在《武汉大学学报》、《文化中国》(加拿大)、《广西社会科学》、《儒家文化研究》、《道学研究》、《船山学刊》、《黑龙江民族丛刊》、《山西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四项。
辽西古塔寻踪 本书特色 本书以生动的语言,以及数百幅现场图片,给我们展示了辽西古塔的历史故事,拂去辽西古塔的尘埃后,让后代的人们再一次体会,古塔是北方契丹民族兴...
1587-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 本书特色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
南北史通俗演义:绣像本 本书特色 1916年至1926年十年间,蔡东藩写成“历朝通俗演义”系列,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前221...
《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内容简介:“三国”与“建安”经历了一个从历史走向文学,从史实走向浪漫化的过程,这是一场迷人而又影响
《读懂Web3.0》内容简介:本书对Web3.0技术、应用及商业模式进行全景式展示,就Web3.0在底层技术、文化诉求、商业模式、金融体系、
《商君书锥指:新编诸子集成(繁体竖排版)》是阐述法家思想理论、政治主张的重要著作。《商君书锥指》以严万里校本为底本,参校了数
《呦呦寻蒿记》内容简介:2015年的诺贝尔奖,让屠呦呦家喻户晓,中国有了第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在此之前,她的人生是什
不老屯 内容简介 让“星星”亮起来,为古村镇修志写史,是一个有效的影响深远的举措,但这远远不够,还必须有保护古村镇历史文化资源的相应措施,制定切实的保护规划,选...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内容简介:1984年本书第一次出版时,距离大屠杀已有四十余年,物证被销毁,记忆已模糊,有人刻意回避,也有人
1950~1953我在朝鲜战场-那年.那月.鸭绿江那边的记忆 本书特色 ★ 何宗光版的《我的抗战》,一部朝鲜战争*前线*真实的口述史 “去朝鲜那年,我刚18岁,...
《绩效管理(数字教材版)》内容简介:本教材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阐述了绩效管理与绩效管理系统、目标管理、关键绩效指标的设定、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入的论著,是已出版单行本之外的傅衣凌先生其他文章。这些文章*早发表的时间是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迟的是1988年,时间跨度...
二十世纪落幕了。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在欧洲的视角内,将这个世纪界定为从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至1991年苏东解体为止、作为“极端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导读》内容简介:该书针对一般读者尤其是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标志的《关
清帝承德离宫 本书特色 帝王后妃王子的生活起居与沉浮悲欢宫殿园林陵寝的堪舆术数与景观艺术禁城离宫岁时的典章掌故与红白典礼尊藏档案珍宝的风云疑案与奇闻秘辛。清帝承...
《天文·解译星空》内容简介:从发现太阳光谱,研究太阳光谱,利用光谱,到20世纪无线电进入天文研究领域,以后是紫外线、红外线、
中国历史与文化入门-插图第4版 本书特色 《中国历史与文化入门(插图第4版)》:大历史,轻阅读,透视西方人心目中*遥远莫测的中华文明当年明月说:历史就是那些事。...
历代建元考-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史学) 本书特色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分为三编,分述了西汉至南北朝、隋至五...
胡汉民自述 本书特色 胡汉民是现代中国的风云人物,孙中山*倚重的助手,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孙中山尝论其曰:“其学问道德,均所深信,不独求于广东难得其人,即他省亦...
民盟历史文献:救国会 内容简介 本书以大量的历史文献史料、日记、档案、报刊资料、回忆、访谈录和部分日文资料,对救国会和救国运动的发生、发展与结束及其所起的历史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