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针指向下午两点半。在麦基奇尼书店深处一间窄小的办公室里, 戈登·科姆斯托克懒洋洋地趴在办公桌上, 用拇指反复摆弄着一包价值四便士的“玩命”牌香烟……
乔治·奥威尔所著的《叶兰在空中飞舞(乔治·奥威尔小说全集)》通过描写小资产阶级没落者戈登的生活片段,试图揭示一些社会问题,诸如底层人士的挣扎与抗争、社会阶层间的隔阂与分歧、各种主义间的冲突与整合等。
2010年英国有项调查表明,乔治·奥威尔仍然是当今*受同行热爱的作家之一。在2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奥威尔发表了200多万字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还是其中的少数。
现在说起奥威尔,大家都会想到《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从这两本书来看,奥威尔是位反极权主义的先驱。但在美国作家杰弗里·迈耶斯写的《奥威尔传》里,他却是个典型的左派知识分子。这方面的知识,恰恰是我们的读书界欠缺的。
奥威尔前期的著作有明显的左派特征。他的DownandOutinParisandLondon(《巴黎伦敦落魄记》,1933)和TheRoadtoWiganPier(《通向威根码头之路》,1937)都带有自传成分。威根是曼彻斯特和利物浦间的小城,有运河码头,是工人阶级聚居的地方。这些作品呈现了英国下层社会的贫困,跟恩格斯描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著作有点像。奥威尔愿意到社会的*下层去了解老百姓的生活,这种态度本身就带有英国式社会主义特色。他从伊顿公学毕业后,去英属缅甸当了好几年警察,可谓出乎想象的选择。奥威尔经常穿着粗呢子外套,没有一点当时的“绅士”派头,显现出他的平民意识以及对劳工阶级的同情。但奥威尔家实际上也算是中上阶层(即所谓的uppermiddleclass),他自称在那阶层里属下层。
英国精英阶层出左翼,这是出了名的。19世纪的基督教社会主义运动和工党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文化界的杰出人士。20世纪30年代的知识分子里有很多左派,奥威尔特立独行,跟标准的左翼也不大一样。有些人在文字上同情工人阶级,在生活上依然坚持中上阶层的标准,奥威尔则不然,他好像有意拒绝所谓的体面生活,有时候甚至自讨苦吃,比如只以土豆果腹,绝不抱怨,大概这是有人称他为“圣人”的原因。但是,这也是英国清教徒的传统。英国*优秀的公学(在我国,这些世界闻名的学校被称作“贵族学校”)对学生管束极其严格,从来不提倡奢华之风。奥威尔没有“食不厌精”的恶习,他的母校伊顿公学也会以此为荣。
奥威尔用他的笔树立了一面特立独行的政治的旗帜。他在《我为什么要写作》的*后自信地写道:“回顾我的作品,我发现在我缺乏政治目的的时候我写的书毫无例外地总是没有生命力的,结果写出来的是华而不实的空洞文章,尽是没有意义的句子、辞藻的堆砌和通篇的假话。”但是,当我们看到奥威尔在《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的成就之后,再回头读他早期的作品如《缅甸岁月》《巴黎伦敦落魄记》等,也会欣赏他平铺直叙甚至打破故事情节直接评头论足的风格。评论家弗里德里克·卡尔就说到,奥威尔作为新闻记者或社会历史学家的成分要远大于艺术家的成分。
奥威尔提倡新鲜活泼的文风,厌恶陈词滥调,并说一切装腔作势的文字都“暗含欺诈”。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留名,更多是跟他顺畅、明晰的写作风格有关。二战结束后,他对语言的退化尤其警觉。他在《政治与英语》一文(1946)引用了五段文字,说明“意象陈腐”“意义含糊”的文风如何败坏英语,败坏政治。《一九八四》中颠倒黑白的“新语”无非是这篇文章所揭示的语言“坏习惯”的极端表现形式。奥威尔还指出,语言败坏的根本原因是为无法辩护的事情进行辩护,然后他列出三项应该予以谴责之事: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苏联的大清洗和流放、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这三件事涉及奥威尔自己的祖国和二战后世界上*重要的两个国家,可见奥威尔并不是可以用冷战时期美国“政治立场正确”的概念来归类的作家。
20世纪30年代,各国左翼人士以不同方式卷入西班牙内战(1936-1939),奥威尔也不例外。他站在民选的共和政府的一边与弗朗哥的国民军作战,受过伤,但是他稀里糊涂地加入的“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并不属于国际纵队,据说是托派组织,受到打压。左派里面关系复杂,有时内部的派系斗争太残酷。奥威尔对苏联的失望是从这时开始的。他把他的西班牙经历写在《向加泰罗尼亚致敬》里。我国至今没有研究西班牙内战的著作,是非常令人遗憾的,说明学界对二战错综复杂的缘起还缺乏比较基础的认识。当时支持弗朗哥叛军的主要是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美英的相关政策其实也间接损害了共和政府的利益。奥威尔不满于苏联,绝不意味着他的政治立场转向了后来得到英美承认的弗朗哥政权及其背后的支持者。要深入了解奥威尔是不容易的。他反对民族主义,反对不择手段维护英国的利益,反对权欲,不论是个人的还是国家的。不过他在1949年也与英国情报部门合作过,提供了一份名单。著名英国马克思主义者、文化研究创始人雷蒙‘威廉斯在20世纪70年代初写过一本介绍奥威尔的小书(收人大名鼎鼎的“现代大师”系列),数年后编辑了一本奥威尔的评论集。威廉斯对晚期奥威尔提出过深刻的批评,他的观点在英国左翼知识界是有代表性的。
《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为奥威尔的传世作品,其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界。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新话”“双重思想”等词汇,皆已收入英语词典;而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奥威尔主义”“奥威尔式的”等新词,也常见于报章。《一九八四》直到1985年才有简体中文版刊行,且出版初期被列为“内部读物”,只允许特定人群购买阅读。《一九八四》英文版进入中国,却相对较早。该书于1949年6月在英国首次出版后,远在北大教书的燕卜荪(英国诗人、批评家,和奥威尔在二战时是BB(东方部的同事)很快就收到一本,邮包上没有寄送者的姓名地址,据说是出版社奉作者之命寄赠的。当时奥威尔的肺病已到晚期(1950年1月病逝),极端恶劣的身体状况也在小说中留下灰暗的底色。燕卜荪看了以后不大喜欢,把书中令人恐怖的描写与作者的重病联系起来,还刻薄地说那本书“像烙铁一样在想象力上留下永久的疤痕”。他又把书给他的几个中国同事看了,没有引起什么反响。进入50年代,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奥威尔成了美国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而《一九八四》也被简单地解读为一本反苏、反极权的小说。奥威尔在英国的生活给了他很多启发。他**任妻子艾琳曾经在战时宣传部门工作过,知道英国方面为着战争需要什么手法都使得出来。《一九八四》里的真理部修改历史,可能也从艾琳那里得到了印证。奥威尔年幼时曾就读于寄宿学校,主持校务的夫妇让他极端恐惧,儿时的心理创伤在《一九八四》中也有所反映。
奥威尔的早期作品很少有出版商问津。著名诗人、评论家、剧作家T.S.艾略特多年担任费伯出版社编辑,他也没接受《动物农场》的稿子。艾略特说,看来在所有这些动物中,猪是*聪明的,那么只有让猪来实行统治,只是他们需要有一点公共服务(publicservice)的精神。《动物农场》里面*有名的话是“动物都是平等的,但有的动物更平等”。前半句是从《独立宣言》里变出来的,但是华盛顿、杰弗逊都是庄园主,他们和手下的黑奴平等吗?在任何社会,等级制永远以不同方式存在,难的是如何尽量照顾到穷人的利益。《动物农场》几经周折在1945年8月出版后,有人担心它会影响英国与一个重要盟国即苏联的关系。
到了1949年,形势完全不同了,丘吉尔早在1946年作了“铁幕”演讲,于是《一九八四》很快成为冷战武器。奥威尔如果看到两部小说在后来几十年的宣传、传播和接受情况,他会感到奇怪甚至愤怒。他确实不能容忍极权主义,但是他曾经解释说,《一九八四》不是对社会主义和英国工党的攻击。奥威尔主张民主社会主义。他对社会低下层的人民有着深厚的同情,希望政府通过税收、市场管制和国有化等等政策手段来调节社会收入,增进全民福利,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但是,这个政府又不能过于强大。奥威尔二战以后还支持国有化。一些自称很喜欢奥威尔的人(尤其是美国那些把奥威尔捧为反极权英雄的冷战斗士)在这点上跟他完全格格不入。
奥威尔看到现在的世界肯定不开心,因为他会觉得掌握先进电子技术的国家太极权了。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全球掌权的不是技术精英和金融大鳄吗?1941年,一位叫詹姆斯。伯南(JamesBurnham)的美国政治思想家写了一本书叫《经营者的革命》(TheManagerialRevolution),他说将来的世界重视效率,必将属于“managers”(直译为“经理们”)。两年后他又写了《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主张实行不择手段的精英统治,但保留一些欺骗愚民的民主的外观。也就是说,统治世界的*终还是《动物农场》里那些深谙权谋机诈之道的聪明猪。奥威尔在1946年写过批驳伯南的文章,十分犀利。他认为伯南版本的新社会本质上还是极权主义的,与德国、苏联没有区别。如果仔细读了那篇文章,我们对《一九八四》和当今世界的理解会更深一些。奥威尔不是顺着我们的思维去写作、论争的,他会给我们很多震惊。也许是对这篇文章的报复,奥威尔逝世之后,他的名声在很大程度上反而取决于这位伯南先生。二战期间,美国有个有名的情报机构“战略情报局”(英文简称OSS),它是中央情报局的前身。詹姆斯·伯南在这个机构担任心理战部门的负责人,正是他和他身后的组织在《一九八四》的高度政治化的解读、接受史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奥威尔对政治太关心了,他的忧虑有时让他失去均衡感。米兰·昆德拉并不喜欢《一九八四》,他把它和卡夫卡的《审判》相比。昆德拉说,卡夫卡在寓言式作品里经常会有很多向人性打开的窗户。奥威尔则把复杂的生活减缩到一个政治的层面,唯政治的层面。因此《一九八四》是“伪装成小说的政治思想”,它不能照亮“社会学与政治学都无法进入的神秘之地”。小说自身成了极权精神和宣传,《一九八四》后来也变成了一个符号。称赞《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的人往往潜意识中希望这两部作品的思想能够强化他们自身的政治观点。
只就极权问题来谈奥威尔,未免有点可惜。反极权的姿态能使他成为比邓南遮更伟大的作家吗?我是怀疑的。我们从来没有认真检讨简单的命名法和善恶意识的危害。奥威尔认为好几位*杰出的当代作家都有极权倾向,他的打击面过宽了。假如我们对庞德和意大利历史读得多些,我们就不会把“法西斯”变成一个使用方便但毫无意义的符号。就此而言,奥威尔有时太自信。他全身心投入斗争,也付出了代价,那就是前面米兰·昆德拉指出的问题,即他使自己的作品变成专制的标签和宣传工具。另外,如果我们对世界上权力的运作认识更深,对影响或误导媒体的技巧看得更透,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老大哥”式的操纵还有更隐蔽因而也更有效的版本。这时我们会明白,极权其实是个有待深入讨论的问题,而不是我们自以为不言自明的结论。
我*早接触奥威尔的作品,应该是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他在中国的影响微乎其微,只是局限在大学英文系少数老师中间。但问题往往是这样:一位作家被禁了,读者就想把他的作品读个遍。随后全国刮起外语风,各种英美英语教材经翻印进入我国,城市居民中收听海外电台的人不计其数,奥威尔的名声就响起来了。1982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上面收有奥威尔的条目,是巫宁坤先生写的。那时奥威尔已经成为研究的对象。
我在1978年进复旦后,很想看奥威尔的书。《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都是从美国老师那里借来读的。《动物农场》读后觉得挺有趣的,讽刺得非常妙,有的动物命运很惨,比如马。同情动物是一种以往我们的文化里缺失的东西。至于《一九八四》,我觉得很多场景离我们太远,我自己经历的“文革”更像无政府状态。我们当时一些套话可以用奥威尔所说的newspeak(新语)称之,但是它们完全没有控制我们的思想。书中有的部分是勉强读过去的,比如戈尔斯坦关于“寡头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长篇大论。戈尔斯坦是犹太人的名字。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翻译出版了很多外国文学经典。整个“文革”期间大家都拼命看这些书,起码我的朋友们都是这样。当时我们还爱写日记,日记里的东西或许可以反映我们的意识形态,它绝对是个人的。到了上大学的时候,我们读过的世界文学,不会比一般欧美同龄人少。有了那样的阅读经验,不可能轻易被一位作家征服。
如果非要给奥威尔贴一个清晰的标签,那么大概可以说他是个尊崇个人自由、主张平等、反对极权和传统权威但是又有着鲜明英国社会主义信仰的作家。他还是反宗教的。《一九八四》里的“老大哥”代言人叫O’Brien(奥布兰恩),这是爱尔兰名字,爱尔兰人基本上都信天主教。这就比较隐晦了。著名英国小说家、《发条橙》作者安东尼·伯杰斯的一句话十分有名:“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其实未必。《发条橙》发表于1962年,也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小说中绝对的、带有反社会意味的个人自由与高科技主导下不容一点独立个性的社会规训机制形成尖锐的冲突。奥威尔的自由礼物并没有使伯杰斯对人类的未来乐观,伯杰斯无法在《发条橙》所呈现的两个极端之间作出选择。真正的反乌托邦小说并不是站在善的一边谴责恶,它必定包含一种恐惧的意识,而引起恐惧的现象带有极大的普遍性,或具有四处弥漫的潜能。
单从文学艺术上来说,我觉得奥威尔*好的作品是他的文章(essays),他的文笔清爽流畅,见解独到,每一次阅读都是充满惊喜的旅行。这些文章绝对不是单纯的“文学艺术”,也不是单纯的政治,但是渗透了他的道德敏感性。奥威尔对自己很警觉,这可能和很多中国作家不一样。他在《我为什么写作》里说,他写作的**条动机是想显得聪明,纯粹出于虚荣心(sheeregoism)。这种对自己十分警觉的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品质。D.J.泰勒在《奥威尔传》中,对奥威尔作品中的道德观大加赞赏:“奥威尔著作中的独特风格完全可以进入‘好书指南’之列……*重要的是,奥威尔有一股道德力量,它像一道黑暗中闪射的光线、一条穿越晦瞑的大道。作为一种道德试金石,他的个人行为举止并不是源于所谓‘体面正派的举止’,也不是源于被层层盔甲包裹的一般西方生活方式所要求的体面举止。”(文汇出版社,2007年第1版)
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乔治·奥威尔小说全集》,收录了奥威尔的七部小说,这是目前国内关于奥威尔作品*集中的一次出版活动,在翻译风格上较之其他已面世的译本也有新意。云南人民出版社能尽可能全面地、集中地将奥威尔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功莫大焉。
后记
喜欢奥威尔,钟爱奥威尔的作品已有多年。一直以来,我都有翻译奥威尔作品的念头,但因为种种原因,计划一再搁浅,始终未能如愿,为此我曾深感遗憾,难以释怀。如今,《叶兰在空中飞舞》得以出版,也算是得偿所愿,甚是欣慰。
2013年3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安徽大学的共同资助下,我有幸来到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代尔校区(SouthernIuinoisuniversity,Carbondale)访学。在此期间,我对奥威尔及其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想要翻译奥威尔小说的念头也愈加强烈。无独有偶,在5月初的某一天,我得知云南人民出版社计划出版《乔治·奥威尔小说全集》系列作品。于是,在王国平先生的引荐下,应云南人民出版社段兴民编辑的邀请,我开始了这部小说的翻译工作。
本书的实际翻译持续了7个多月。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得到许多译界朋友的帮助,如王国平先生、刘勇军先生、丁剑先生等;以及南伊利诺伊大学JamesDownhour,AndyGallagher,NickGrant,JessiFunkhouser等师生的帮助。
这部作品还得到了段兴民、赵红同志对译文的编辑,以及王睿韬先生对译本的精心设计,我在此向三位深表谢意。同时为该译本付出辛勤劳动的还有印刷和装帧人员,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尽管是我独立完成本书的翻译工作,但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译作却是大家协同努力的结果。
奥威尔作品语言生动,翻译起来对我个人的文学功底是个极大的考验。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尽量忠实于原作的行文风格,查阅了大量奥威尔的个人资料以及小说的时代背景资料,以尽可能地贴近原著。为方便读者理解,我还对部分文化背景内容添加了脚注。
受翻译水平所限,译文中如有不妥或错误之处,还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脍炙人口,历久弥新,被誉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
《与你重逢》内容简介:旧金山医院的住院实习医生劳伦从车祸造成的漫长昏迷中活了过来,却对中间发生的所有事情失去了记忆。她模糊
《听心》内容简介:《听心》是为奔波在数字时代的新居民,提供的新人文艺术绘本。你是否对数字化高速生活的挤压感到焦虑?你是否因
小说月报-2011年精品集(收录叛逆者等22篇小说) 本书特色 《从正午开始的黄昏》、《你们》、《黄鸡白酒》、《茑萝》、《生命中*黑暗的夜晚》……由小说月报编辑...
暮鼓晨钟(全4册) 内容简介 康熙七岁登基,四大辅臣把持朝政,他们借口恢复祖制,几乎全部推翻了顺治皇帝的变革措施,特别是辅政大臣鳌拜结党营私,擅权跋扈,诛杀异己...
三色猫福尔摩斯提琴谜案 本书特色 史塔维兹小提琴比赛即将进入*后决赛,*有希望夺冠的玛丽却在晨跑时险些被划伤手臂,紧接着,所有入围选手都来到了与外界...
《Facebook:一个商业帝国的崛起与逆转》内容简介:究竟是什么让Facebook成长为一个称霸世界的商业帝国?Facebook与其各个领域的竞
回归 本书特色 这是一个现代版的奥德赛返乡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父与子、男与女、战争与和平、正义与法律的故事,它揭示战争创伤后的人性,追问救赎的责任。二战遗腹子德鲍...
宣统皇帝-(珍藏版) 内容简介 冕旒稚子已荒唐,傀儡衣冠更可伤。额手雄鸡唱彻后,神州从此无君王。——富察·鹤年先生作《清帝十二咏之十二·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
《防守》内容简介:“这种爱注定是毁灭性的。”《洛丽塔》作者,小说大师纳博科夫长篇代表作 一个象棋天才的激情、迷醉、疯狂和陨落
《草婴译著全集·第五卷》内容简介:《草婴译著全集》是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草婴先生毕生翻译、创作的文学作品全编,共计21卷,约70
孔雀东南飞 本书特色 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一部唯美、浪漫、典雅、悲情使人荡气回肠的爱情史诗上承风骚,下启唐宋,众星加盟,华丽阵容。孙菲菲、潘粤明、王姬、萨日娜、鲍...
不速之客的自助餐 本书特色 你会发现布兰德的对手,都是那些**伟大的名字。——著名推理小说评论家、作家安东尼·布彻 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是英国*后一位古典推理大...
《都柏林人》内容简介:一个男孩,暗恋邻家女孩,却不知如何开口,饱受煎熬; 一个女孩,她找到了理想的另一半,渴望拥有新生活,却
《西点军校情商训练课》内容简介:专门为男孩准备的情商“能量库”!书中收录了上百则西点军校精英的故事。每则故事都针对男子汉应
奇迹之城 本书特色 爱德华多·门多萨所获提名及奖项:1975年西班牙年度评论大奖,1987年巴塞罗那城市文学奖,1988年法国《读书》杂志年度图书大奖,1988...
很久以前 本书特色《很久以前》是作者(韩少功)的随笔集子,写作者在下乡插队时与场长、队友、村民间发生的奇闻轶事,自己对如何改变命运的所思所想及奋斗历程以及对美好...
《四十岛骑士》内容简介:生存游戏开始,活到最后才能回家。谁有资格逃出迷宫,拯救地球? 作为未来的人类领袖,懵懂的少年们沦为星
致死家庭 内容简介 性情怪僻的中学生正介,是实施家庭暴力的恶魔。父亲波多野终于不能容忍了,派童年时的好友的场去杀正介。的场杀人不成反被杀,并被警方误认为自杀。坏...
《或许你看到过日出》内容简介:《或许你看到过日出》一书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徐怀中的“短”作品精选集,收录了多篇经典短
文学少女-迈向神境的作家-上 本书特色 日本权威奖项“这本轻小说真厉害!”2009年五冠王作品!累计销量200万册以上!2010年度全面漫画化、动画化、电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