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人生”(penguin lives):
新古典主义传记丛书
由众多西方名家联袂书写
以现代人的视角和语言传递智慧和人性的温暖
作为先锋团体布卢姆斯伯里的一员,20世纪*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女权运动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生曾令无数人着迷。现在,奈杰尔尼科尔森,英国作家哈罗德尼科尔森和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伍尔夫曾经的恋人和*亲密的朋友——的儿子通过自己的回忆讲述了她的一生。在日记和信件还原事实外,作者更敏锐地探究了伍尔夫对于女性问题和战争本质的态度。
布卢姆斯伯里圈子之所以仍能持续地吸引我们,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掌握了大量他们的信息。探查他们的私密关系,从他们的通信中发掘出新花样,这些事情在人们研究他们作品和生平之余激起了更多兴奋。我们所享有的特权使我们对他们的了解,甚至超越了他们彼此。他们是早认同同性恋正常的人,这得益于他们的友谊。如果他们对彼此不忠诚,背叛会是永久的,而怨恨却是短暂的。布卢姆斯伯里圈子伟大的遗产,其实是他们对友谊的理念。无论是年龄、成就,还是在艺术和爱情上的对立,或是职业差异和亲疏关系,又或是因为战争、旅行或工作造成的长期分离,没有什么能让这些年轻时就走到一起的人们分开。
毫无疑问,他们的圈子可不是那种稀松平常、随便什么人都能融入的社交圈。我十二岁的时候,妈妈带我去了一次布卢姆斯伯里圈子的聚会,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房间很大,烟雾缭绕,室内有些燥热,倒不是因为暖气开得太足,而是因为人人都很兴奋。房间里摆放着长沙发椅,铺着地毯,四周的墙壁艳丽得有如穆斯林宫廷,托盘里放着留声机唱片,书摆得到处都是。大家彼此挨着坐在地板上。喧闹声、嬉戏声、尖叫声,甚至笑得前仰后合,可这一切全都在我们踏进房门的瞬间戛然而止。母亲和我找了一个不怎么惹眼的角落坐下,有人给了我一个西红柿三明治。那帮人或翻箱倒柜地找书,或对着一幅画评头论足,自始至终都忙得上蹿下跳。每个人都暗自较着劲,好像必须证明其在场的不可或缺。有一次在同样的一个场合,弗吉尼亚讲完了她有趣的一个故事,笑声已经平息,她转而对一个十八岁的女孩说:“现在你来给我们讲一个故事。”这当然不太友好。但她并不是刻意为之。布卢姆斯伯里圈子要求当球向你扔过来时你要能接住它,而如果你没接住,你就不会再被邀请,而你自己也不会希望再被邀请了。
伦纳德在自传中描写了弗吉尼亚如何深深地沉浸于她的作品之中。在此引用这一段描述非常必要,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写作是如何造成弗吉尼亚的精神压力的:
我还从来没见过有谁工作起来比弗吉尼亚还要紧张、不知疲倦和全神贯注,特别是她在写小说的时候。小说成了她的一部分,而她自己也被吸了进去。她只在上午十点到下午一点期间工作,然后通常会在下午用打字机把手写的内容打出来。但当她在伦敦的街道或是在苏塞克斯郡的唐斯散步时,一整天这本书都会不自觉地在她脑子里盘桓,或者她自己会像梦游一样穿行在书里。正是她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使她的精神疲惫不堪。
更令人疑惑的是弗吉尼亚的态度。她不是一个沉湎于肉欲的女人。她对维奥利特·迪金森和玛奇·沃恩的爱恋更多是精神而不是身体上的,但她的心告诉自己女性比男性更能吸引她。到1924 年末,她和维塔的友谊正在升温,她在日记里写道:“如果一个人可以和女性做朋友,那是多么愉快的事啊——与跟男性的关系相比,这样的交往是多么隐匿和私密!”然而时隔一年当她和维塔的交往开始时,她问自己谁对她的幸福不可或缺,她点了六个人的名字——伦纳德、瓦奈萨、邓肯、克莱夫、利顿和福斯特——其中只有一位女性,压根就没提到维塔。对于在三十四岁时发生的她人生中的这一桩风流韵事,弗吉尼亚丝毫没有表露出害怕和羞耻的情绪。她对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反应感到好奇,她和瓦奈萨一同购物时向姐姐坦白了这件事,后者反问她一个女人怎么能和另一个女人做爱。弗吉尼亚当时如何作答的,我们无从得知。甚至在她的日记里,也只是含糊地描述了所发生的事。“这些女同性恋,”她写道,就好像她自己不是似的,“爱的是女人。友谊染上了情欲的色彩。”她觉得男性之间的同性恋关系让人恶心。“你对爱上你的同性有什么看法?”她问拉维拉。“所有的年轻男子都有强烈的同性恋倾向,尽管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我还是禁不住觉得他们有些愚蠢。他们往往都长得很漂亮,有些娘娘腔,还喜欢涂脂抹粉……至于女士们,要么是出于自我保护,要么是模仿男士们,或出于真心,也就和她们的同性在一起了。”随后还附上了一段关于维塔和维奥利特私奔的虚构描写,并未得到任何当事方的确认。
大多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传记作者(她的侄子昆汀·贝尔除外),都是通过她的日记和小说来开展主题的,本书作者尼科尔森,伍尔夫的情人维塔的儿子,则利用借鉴了家庭档案和手经验。对于年轻的尼科尔森来说,伍尔夫首先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访客。那时她还远未如今天这样有名,对于尼科尔森而说,她是一个他喜欢的用意象不到的问题点亮生活的阿姨。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奈杰尔尼科尔森(Nigel Nicolson),英国作家、政治家、出版人。凭借描写其父母一生的作品《婚姻的肖像》(Portrait of a Marriage)蜚声文坛,后以《玛丽克松传》(Mary Curzon:A Biography)荣获英国惠特布莱德图书奖(Whitbread Book Awards)。尼科尔森的母亲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经的恋人与最亲密的朋友。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了儿时与弗吉尼亚相处的点滴,为这位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性描绘了一幅真切而传神的肖像。
巴尔扎克传-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本书特色 巴尔扎克的书房里有一尊拿破仑的小塑像,在塑像座盘边上,他亲手写下一句话:“他用宝剑未能完成的大业,我要用笔杆来完成。”...
梁思成的前世今生 本书特色 一纸清诗吊兴废,山色江声共寂寥。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梁思...
姚雪垠回忆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著名作家姚雪垠的回忆录。它由三篇文章组成,其中有当时文学界广为人知的《学习追求五十年》,连载于1980年至1982年《新文学史...
CocoChanelsgeniusforfashionmayhavebeendistilledinsimplicity,butherlifewasanextra...
百年家族--钱穆 内容简介 在江南,钱氏一姓分布很广,而主要聚集在江浙两省,从社会地位和经济影响来说,钱穆家族是一个很普通的家族。但是钱穆家族作为中国士民家族的...
《每个人的新生》内容简介:只要改变简单的生活方式,我们就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患癌的风险,并能大大提高癌症患者的康复机会! 洛伦佐
邵武四十年 : 美国传教士医生福益华在华之旅,1892—1932 本书特色 晚清以来,中国海禁重开,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在这片充满苦厄与动荡的土地上拓荒、布道....
人们总把我看成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怪人,我要申明的是,我不是什么怪人,尤其不是应从社会中清除的野蛮粗鲁的人。的确,我常常衣冠
孙立人-孤傲的将军 本书特色 本书是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丛书中的一本。该书之前已在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现重新修订出版。本书是国军*名将孙立人将军的传记。他是美国名...
《千古诗心一趣通》内容简介:当代著名散文家王充闾从先秦到近代的哲理诗中精选出一百八十余首。作者借助这些哲理诗,解读了对历史
末代皇帝立嗣纪实 本书特色 《末代皇帝立嗣纪实》是贾英华编著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末代皇帝立嗣纪实 目录 **章 惇亲王府一 家世二 衰落的王府三 幼年生活...
《祖辈养育的新观念》内容简介:本书为“隔代养育智慧丛书”之一,丛书内容涵盖隔代养育的理念与方法、亲子教育与祖辈教育的合力形
我最难忘的事和人 本书特色 这本书是李敖对自己“*难忘”的人士所写的随笔集,以事为经,以人为纬,包括《我*难忘的人和事》和《胡适与我》两个部分。我最难忘的事和人...
想念周振甫 本书特色 《想念周振甫》:女儿和女婿回忆生活中的父亲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跟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是睡觉少。我们很少知道父亲是何时睡下,何时起床的,总看见...
《10W+新媒体文案炼成记》内容简介:本书从技巧篇和平台篇两方面,对新媒体视频文案的策划与写作进行深度解读,从而帮助广大新媒体
奠基蒙元-耶律楚材 本书特色 耶律楚材字晋卿,号玉泉 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名为吾图撒合里。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生长于燕京(今北京),世居金中都(今北...
李叔同影事 本书特色 品尝过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的李叔同,从十丈红尘中抽身而去,三件衲衣、一肩梵典,心甘情感、一丝不苟地去历经人生的悬殊落差。像他那般情景,非大彻...
启蒙思想家.革命家-杨匏安 内容简介 杨匏安,广东香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投身民主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热衷传播西方的心理学、美学、哲学、社会主义学说,积极参与...
马一浮与国学 本书特色 刘梦溪先生以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见长,善于通过对重要学术人物的研究来展开其对学术史之研究,用几十年之功治陈寅恪和马一浮.而马一浮研究则更为...
对谈白先勇-从台北人到纽约客 本书特色从“牡丹亭”到红楼梦,再到文学创作与家庭生活,还原一个真实的白先勇!一本完整收录白先勇谈家庭、感情、学业与文学创作的对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