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本书,这是一个时代。n自1974年问世以来,《光荣与梦想》一直为无数人念念不忘。这部伟大的作品巧妙地浓缩了美国从1932-1972年的40年丰富历史。著名通俗历史作家威廉曼彻斯特以数任美国总统的执政与竞选为明线,从让胡佛颜面尽失的“胡佛村”“胡佛车”等、罗斯福的四次当选,一路说尽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直至让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同时不动声色地细致描画美国1932-1972年的40年社会发展历程,内容涵盖“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人权运动、麦卡锡主义、种族隔离制度、两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研发、空间竞赛到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n曼彻斯特将美国这40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艺术、科学、时尚、音乐、娱乐,甚至生活热点、妇女的服装潮流、口头语的变化、性观念的更迭全景式重现。曼彻斯特更将美国社会放在全球背景下描述,如此强烈的对比,勾起读者的强烈兴趣。而为读者推崇的是,曼彻斯特对新闻写作手法的大师级运用。他将宏大的历史大部头变成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连续剧。他在大事时采用宏观视角,又在细节处多线并进,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让读者穿梭于不同历史事件。在他的笔下,40年的点点滴滴尽现眼前,全书无处不在的历史厚重感和磅礴气势,与曼彻斯特恰到好处的幽默感相结合,让那一段久远的历史变得立体而鲜明。 n正是因为这一切,《光荣与梦想》才被誉为经典,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这是一本了解美国精神气质缘起的书,也是一本启迪了无数作者的经典,更是无数人的精神导师,是任何人都不能拒绝的思想盛宴。
★32开平装,中信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了解美国精神气质缘起的书,是启迪了无数作者的经典,自1974年问世以来,不仅仅在美国,对于中国读者,尤其是对知识分子、记者都有深远的影响和崇高的地位
★威廉·曼彻斯特对四十年间美国历届政府从诞生到终结全过程中的两党纷争和内部分歧,以及这一阶段全世界所经历的每一件大事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叙述;同时,对这四十年间发生在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有关联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 书中通过大量事实揭露了美国经济、政治、军事的矛盾和弱点及其内外交困、走投无路的窘境,以及美国社会的离心离德、精神空虚和浮游无根的丑恶面貌
友情提示:本书为特价库存书,浅色封面不耐脏,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这不是一本书,这是一个时代。
自1974年问世以来,《光荣与梦想》一直为无数人念念不忘。这部伟大的作品巧妙地浓缩了美国从1932-1972年的40年丰富历史。著名通俗历史作家威廉·曼彻斯特以数任美国总统的执政与竞选为明线,从让胡佛颜面尽失的“胡佛村”“胡佛车”等、罗斯福的四次当选,一路说尽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直至让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同时不动声色地细致描画美国1932-1972年的40年社会发展历程,内容涵盖“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人权运动、麦卡锡主义、种族隔离制度、两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研发、空间竞赛到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曼彻斯特将美国这40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艺术、科学、时尚、音乐、娱乐,甚至生活热点、妇女的服装潮流、口头语的变化、性观念的更迭全景式重现。曼彻斯特更将美国社会放在全球背景下描述,如此强烈的对比,勾起读者的强烈兴趣。而为读者推崇的是,曼彻斯特对新闻写作手法的大师级运用。他将宏大的历史大部头变成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连续剧。他在大事时采用宏观视角,又在细节处多线并进,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让读者穿梭于不同历史事件。在他的笔下,40年的点点滴滴尽现眼前,全书无处不在的历史厚重感和磅礴气势,与曼彻斯特恰到好处的幽默感相结合,让那一段久远的历史变得立体而鲜明。
正是因为这一切,《光荣与梦想》才被誉为经典,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这是一本了解美国精神气质缘起的书,也是一本启迪了无数作者的经典,更是无数人的精神导师,是任何人都不能拒绝的思想盛宴。
出版40多年后,一本讲述美国断代史的老书让人读起来依然激动不已。个中缘由,除了作者曼彻斯特的勤奋与文采,还在于1932-1972这短短40年,压缩了一个大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可能性——政商玄机、经济萧条、二次大战、军备竞赛、悲情领袖、社会风潮……作者面对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裁剪详略得当,叙述流畅简明,以史家之眼,对时代演进的浪花与潜流做出精彩归纳与总结,细细捧读,字里行间往往能寻到当下的影子。这是一本了解美国精神气质缘起的书,也是一本启迪了无数作者的经典,我把自己的一本书命名为《道路与梦想》,正是向曼彻斯特这一巨著致敬。感谢曼彻斯特的史笔,更感谢孕育了无数梦想的那个大时代。
——王石,万科董事会主席
谁的光荣?何种梦想?1932-1972,从“二战”到越南战争,从福利政策到民权运动,美国很受折磨也很有进展的40年。此书以生动的笔触描摹了从高层政治到社会生活的壮阔画卷,堪称一幅20世纪中叶美国的“清明上河图”。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光荣与梦想》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圣经。一个遥远国家的历史,却能激起一代中国年轻人的共鸣,那是因为当年我们也有梦想,而且向往光荣。曼彻斯特并非史学巨擎,但他笔下别有一种魔力,他让我们感受到历史呼啸而来的气势。希望感动过我们的那种精神,仍然能感动如今的年轻人。
——何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1932-1972年的40年美国历史,在曼彻斯特的笔下,转化成一部令人神往、非同凡响的通俗史学著作。曼彻斯特以其高超的新闻写作手法、犀利的见解、恰到好处的幽默感造就了《光荣与梦想》。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思想盛宴。
——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威廉·曼彻斯特,美国著名通俗历史作家、著名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负重伤,获紫心勋章。战后先后在《俄克拉荷马日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报任采访记者。1959~1968年间任康涅狄格州韦斯莱扬大学不错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67年获哈儿马舍尔德研究所文学奖金。他既写历史、传记,也写小说。主要著作有:《愤怒的城市》(1953年)、《季风的阴影》(1956年)、《洛克菲勒家史》(1959年)、《肯尼迪总统画像》(1962年)、《肯尼迪总统之死》(1967年)、《克虏伯的军火,1587~1968》(1968年)等。
老照片-第八十六辑 本书特色 由冯克力先生主编出版的《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
薄伽梵往世书 本书特色 毗耶娑天人著的这本《薄伽梵往世书(上下)》是*受爱戴也是*丰富多彩的古印度圣典之一。这部由一万四千多梵语偈颂组成的作品是诸《往世书》中*...
回味陪都市井生活 本书特色 烽火岁月的陪都市民,音容笑貌、苦难历程、艰苦奋斗、市井生活,斯时百态在此书中有生动地反映。回味陪都市井生活 内容简介 烽火岁月的陪都...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内容简介:每个人的烦恼和痛苦、成功和快乐,其实都是类似的, 但有的人活得丰富,有的人活得通
《做项目,就得这么干!》内容简介:本书阐述了项目管理各阶段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特色在于将具体的企业案例分别融入各章的内容之中
柏杨解密历史档案-通鉴纪事本末-(共十九部)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万卷出版公司出版,本套书由由柏杨夫人张香华女士独家授权★ 邀请台湾著名艺术家徐荣昌先生设...
张氏父子与近代东北铁路建设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张氏父子与近代东北铁路建设历史研究方面的学术著作。近代东北的铁路建设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地...
中国近代史 内容简介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历史,是有着源远流长、辉煌灿烂文化的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是曾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在丧权辱国...
徽州老照片 本书特色 程嘉楷主编的《徽州老照片》由安徽省徽学会牵头,安徽省黄山文化书院、安徽商报等单位负责人组成征集委员会,在全社会开展三次征集活动,历时四年共...
《估值:难点、解决方案及相关案例(原书第3版)》内容简介:在第2版出版后,所有试图为企业估值的分析师不得不面临三种宏观状况:
《行善的艺术》内容简介:本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拯救生灵的热情在晚明社会中传播开来,这给超越家族、等级界线的慈善机构的兴起带来
《夜光的阶梯》内容简介:佐山道夫拥有一双可以塑造完美发型的手。他讨得不少女顾客的欢心,她们有钱有势,却心甘情愿被他利用、欺
资治通鉴赏析-(学生版) 本书特色 《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成书时间为公元1084年。《资治通鉴》录事上起公元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戊戌政变记 本书特色 梁启超撰著的《戊戌政变记》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作者将对传统纪事本末体史书的辩证认识,熔铸到《戊戌政变记》的撰著中。在编纂思想上...
魏晋南北朝顶级文臣 本书特色 东汉末年帝国分裂,从这时起到589年杨坚统一全国,其间近400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时朝。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生动的语言,...
InformedbyErikEriksonsconceptoftheformationofegoidentity,thisbook,whichfirstappr...
中国通史纲要 本书特色 《中国通史纲要》内容简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中国通史纲要》一书,以简明的形式和深入浅出的语言,清...
中国古代交通 本书特色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这...
一代枭雄韩复榘 本书特色 韩复榘是旧中国封建军阀的一个典型,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北伐战争中**个率军打到北京城下。后投奔蒋介石,官至国民党陆军上将。在抗日...
半个世纪以来,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人不少,但很少有人提及两国文化逆转的情况,也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留日学生,但不必说曾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