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陈墨被誉为内地"金学研究**人",他从武学、情爱、人论、艺术、文化、形象、版本及改编等多个角度切入,分析、品评金庸作品,著述颇丰。
市面上研究和评论金庸其人和金庸小说的"金学"图书为数不少,但真正得到金庸本人认可的却并不多,他曾说过:"也有人未经我授权而自行点评,除冯其庸、严家炎、陈墨三位先生功力深厚、兼又认真其事,我深为拜嘉之外,其余的点评大都与作者原意相去甚远。"陈墨浸淫金庸和武侠小说研究十余年,成果丰硕,值得向广大金庸小说爱好者和研究者推荐。
陈墨的金庸书评一向写得很好,在内地众多的金庸研究学者中排**位是当之无愧的,他对金庸作品是用认真的态度来思考一个艺术作品,他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更是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风范。如果是金庸小说的初次接触者,强烈推荐陈墨的书,他会给你一个正确的阅读引导方向。
陈墨对金庸作品的分析深入见底,细致入微,角度新颖,语言系列。这本《陈墨评金庸:散论金庸》辑录作者有代表性的论文编撰而成,旨在由一部书而尽可能地对其研究加以归纳深化,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有关金庸作品和金学研究的信息,相信金庸小说爱好者和研究者都会从中受到启发。
研究金庸小说,困难重重。而*大的困难有二:一是对它怀有偏见,难以纠正,就像《侠客行》一书中的武林中人对侠客岛怀有恐惧和偏见;二是即使不怀偏见,也未必就能得其门而入,就如众多的武林高手到了侠客岛上,见到了“《侠客行》武学”的图谱,却无法找到研究和领悟的正确途径。不用说别人,我自己就深有体会。金庸小说刚刚在大陆流行之时,我也曾同样对它不屑一顾。在我心中,只有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才是正经,什么武侠言情、传奇志怪、通俗文学怎能入我法眼?我曾对喜欢看金庸、梁羽生的同事和朋友讽刺挖苦,又苦口婆心劝他们迷途知返、回头是岸,千万要以大业为重。后来经不起一位朋友的诱导,心想我有惊人的定力,看它一眼又何妨?没想到这一眼看下去,从此神魂颠倒、废寝忘食,迷得比所有的朋友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气看完能找到的所有的金庸小说后,禁不住立即再看了一遍,其后是再三、再四、再五、再六……直至对金庸小说的情节了如指掌、滚瓜烂熟,也还是忍不住要再七、再八地看。不仅要看,而且要谈,要与人交流、争论,要对人宣传、鼓动。我想蓝力生老师以及其他的金庸迷也一定有类似的心理。不然就不会在**次见面时聊过中西文学经典和当代文学名家之后,忍不住谈起金庸小说,谈起我们的阅读经验和难以言说的惊喜,而且一谈起来就没完没了从而一见如故。蓝老师就是那一次向我约稿,要我为他所主编的杂志写金庸小说的评论文章。过了半年以后,我真的写出了《金庸赏评》这样一篇长达四万余字的评论文章,蓝老师也真的发表了它。从此我们开始了长时间的“金庸小说研究系列”的合作。我之所以愿意数年时间全身心地投入金庸小说研究,非但无怨无悔,反倒乐此不疲,那是基于以下信念:一、我相信自己的阅读经验,相信一位作家的作品能够吸引我读上十遍八遍依然魅力不减,必有奥妙,因而值得研究。二、我了解金庸的小说风靡过香港、风靡过台湾,又风靡了大陆、风靡了整个华人世界,这一现象本身就值得研究。三、金庸小说不仅我爱读,也不仅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爱读,许多名家高人也爱读,真正是雅俗共赏,这当然就值得研究。四、金庸小说的阅读经验使我换了一副眼光,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学史,发现了从《诗经》“国风”到汉魏“乐府”,从唐传奇到宋话本,从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从《水浒传》到《红楼梦》……无不是出自民间俗世,而后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那么金庸的小说呢?焉知今日的流行读物不会成为日后的经典?五、由此我真正懂得了《老子》中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谓高雅、通俗,精英、大众,艺术、娱乐,莫非“名”而已。老套不破,何来新知?这样,就过了**道难关。原以为从此会一帆风顺,我雄心勃勃,要为世人解开“金庸之谜”。我也真的写了一本名为《金庸小说之谜》的书,开始还确信当真能够使“金庸之谜,至此可解”,可是越到后来歧义越多,就如白自在等人到了侠客岛,看到了《侠客行》武功秘籍,从此便陷入迷宫而不能自拔。写到后来,我才发现金庸小说研究的真正难关还在后头。难就难在,我们现有的观念、术语、方法以及所有的“成见”都无法真正地适用于解读金庸。以我们的旧法或者新知去谈论金庸小说,弄不好就会似是而非,或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金庸小说的妙处,在于它们通俗又通雅、通古又通今,通中也通外、通奇更通真;有史有哲,有侠有情,有故事又有人性,有模式更有创新……无论使用哪一种单纯的概念,都无法真正地解开“金庸小说之谜”。这就是说,必须为金庸小说建立专门的概念、术语、方法论系统,才有可能对金庸小说进行真正系统的和科学的研究。必须为之专门建立特有的衡器,才有可能衡量出金庸小说的质量、深度、广度及其特性。所谓“金学”,就是因此而产生;所谓“金学”,也必须从这里开始。……
%陈墨,安徽省望江县人。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现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文学硕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史)。
著作有"评金庸系列",另有《新武侠二十家》、《新武侠五大家导读》、《新武侠之趣》、《海外新武侠小说论》、《细读神雕:问世间情为何物》、《拍摄秘笈》、《武侠文宗:金庸小传》、《中国军事精粹》、《妙悟心禅》,以及《刘心武论》、《张艺谋电影论》、《陈凯歌电影论》、《黄建新电影论》、《费穆电影论稿》、《中国武侠电影论》、《中国武侠电影史》、《中国百年电影闪回》、《影坛旧踪》、《半间斋影话》、《中国电影十导演》等。
《陈墨评金庸:散论金庸》辑录作者有代表性的论文编撰而成,旨在由一部书而尽可能地对其研究加以归纳深化,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有关金庸作品和金学研究的信息。内容包括:金庸小说与20世纪中国文学、金庸小说与汉民族的文化批判、金庸小说的武功与文化、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及其艺术功能,金庸小说主人公的人格模式及其演变,以及金庸小说主人公人物形象及意义分析等。
研究金庸小说,困难重重。而*大的困难有二:一是对它怀有偏见,难以纠正,就像《侠客行》一书中的武林中人对侠客岛怀有恐惧和偏见;二是即使不怀偏见,也未必就能得其门而入,就如众多的武林高手到了侠客岛上,见到了“《侠客行》武学”的图谱,却无法找到研究和领悟的正确途径。不用说别人,我自己就深有体会。金庸小说刚刚在大陆流行之时,我也曾同样对它不屑一顾。在我心中,只有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才是正经,什么武侠言情、传奇志怪、通俗文学怎能入我法眼?我曾对喜欢看金庸、梁羽生的同事和朋友讽刺挖苦,又苦口婆心劝他们迷途知返、回头是岸,千万要以大业为重。后来经不起一位朋友的诱导,心想我有惊人的定力,看它一眼又何妨?没想到这一眼看下去,从此神魂颠倒、废寝忘食,迷得比所有的朋友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气看完能找到的所有的金庸小说后,禁不住立即再看了一遍,其后是再三、再四、再五、再六……直至对金庸小说的情节了如指掌、滚瓜烂熟,也还是忍不住要再七、再八地看。不仅要看,而且要谈,要与人交流、争论,要对人宣传、鼓动。我想蓝力生老师以及其他的金庸迷也一定有类似的心理。不然就不会在**次见面时聊过中西文学经典和当代文学名家之后,忍不住谈起金庸小说,谈起我们的阅读经验和难以言说的惊喜,而且一谈起来就没完没了从而一见如故。蓝老师就是那一次向我约稿,要我为他所主编的杂志写金庸小说的评论文章。过了半年以后,我真的写出了《金庸赏评》这样一篇长达四万余字的评论文章,蓝老师也真的发表了它。从此我们开始了长时间的“金庸小说研究系列”的合作。我之所以愿意数年时间全身心地投入金庸小说研究,非但无怨无悔,反倒乐此不疲,那是基于以下信念:一、我相信自己的阅读经验,相信一位作家的作品能够吸引我读上十遍八遍依然魅力不减,必有奥妙,因而值得研究。二、我了解金庸的小说风靡过香港、风靡过台湾,又风靡了大陆、风靡了整个华人世界,这一现象本身就值得研究。三、金庸小说不仅我爱读,也不仅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爱读,许多名家高人也爱读,真正是雅俗共赏,这当然就值得研究。四、金庸小说的阅读经验使我换了一副眼光,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学史,发现了从《诗经》“国风”到汉魏“乐府”,从唐传奇到宋话本,从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从《水浒传》到《红楼梦》……无不是出自民间俗世,而后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那么金庸的小说呢?焉知今日的流行读物不会成为日后的经典?五、由此我真正懂得了《老子》中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谓高雅、通俗,精英、大众,艺术、娱乐,莫非“名”而已。老套不破,何来新知?这样,就过了**道难关。原以为从此会一帆风顺,我雄心勃勃,要为世人解开“金庸之谜”。我也真的写了一本名为《金庸小说之谜》的书,开始还确信当真能够使“金庸之谜,至此可解”,可是越到后来歧义越多,就如白自在等人到了侠客岛,看到了《侠客行》武功秘籍,从此便陷入迷宫而不能自拔。写到后来,我才发现金庸小说研究的真正难关还在后头。难就难在,我们现有的观念、术语、方法以及所有的“成见”都无法真正地适用于解读金庸。以我们的旧法或者新知去谈论金庸小说,弄不好就会似是而非,或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金庸小说的妙处,在于它们通俗又通雅、通古又通今,通中也通外、通奇更通真;有史有哲,有侠有情,有故事又有人性,有模式更有创新……无论使用哪一种单纯的概念,都无法真正地解开“金庸小说之谜”。这就是说,必须为金庸小说建立专门的概念、术语、方法论系统,才有可能对金庸小说进行真正系统的和科学的研究。必须为之专门建立特有的衡器,才有可能衡量出金庸小说的质量、深度、广度及其特性。所谓“金学”,就是因此而产生;所谓“金学”,也必须从这里开始。……
陈墨,安徽省望江县人。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现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文学硕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史)。
著作有"评金庸系列",另有《新武侠二十家》、《新武侠五大家导读》、《新武侠之趣》、《海外新武侠小说论》、《细读神雕:问世间情为何物》、《拍摄秘笈》、《武侠文宗:金庸小传》、《中国军事精粹》、《妙悟心禅》,以及《刘心武论》、《张艺谋电影论》、《陈凯歌电影论》、《黄建新电影论》、《费穆电影论稿》、《中国武侠电影论》、《中国武侠电影史》、《中国百年电影闪回》、《影坛旧踪》、《半间斋影话》、《中国电影十导演》等。
《孙子兵法》内容简介:本书是我国和世界军事理论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专著。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完美体现了我国
经典国学读本:柳宗元诗文选 本书特色 时代变迁,经典之风采不衰;文化演进,传统之魅力更著。古人有登高怀远之概,今天有探幽访胜之思。经典国学读本:柳宗元诗文选 内...
书情画意 本书特色 芦渚,流水,乱石,烟树,隐约月光中,有似迷离的梦境,看了令人联想古人许多诗句。这种恬静的境界,萧散的生活,现代是求之不得了。——苏雪《山窗读...
弗朗索瓦丝·萨冈Françoise Sagan(1935—2004)法国天才女作家,一代人的青春同义词。拥有漂亮的外表、敏感的心灵和避重就轻的天赋,喜欢写作、赛...
负暄续话 本书特色 有闲,想想旧事,而且是在晒太阳感到暖烘烘的情况下,就大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了。还有个重要的考虑,是年事日高,深感有所知,有...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十论》内容简介:本书是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长期跟踪研究和深入分析的成果,是作者多年亲身参与和积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094:殷夫 胡也频 冯锵卷 本书特色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
堂吉诃德-(全2册)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名著读者;学生读者★刘京胜经典全译本,该译本为西班牙国家图书馆指定收藏中文译本!★内外双封面,进口草絮灰封面纸;内文...
海男散文自选集 本书特色 海男那种激情的、缭绕的叙述在这里比在她的一般叙事作品中更具力量,因为这是自我沉浸的、修行式的语言,它的作用接近咒语或经文。——李敬泽 ...
白话诗人王梵志,至今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谜。野史说他生于林檎树中,多少带有些神话的色彩。而他的诗作,甚至同是宗教诗,也
《解说观音》内容简介:中国佛教里的观音和观音信仰是中国宗教中具有重要地位、影响和意义的现象,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又可
《国学要义精讲读1》内容简介:于今而言,“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国学”的要义在哪里?“斯文”又如何发扬光大?探究
上帝的笑-中国当代优秀轻文学作品选集 本书特色 当代奇书·三年获三奖·十年数百万曾获奖:第六届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2003年)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2004年)香...
四季随笔 本书特色 英国作家乔治·吉辛的优秀随笔集《四季随笔》,主要叙述了隐士赖克罗夫特醉心于书籍、自然景色与回忆过去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名著的爱好与追求,...
广岛之殇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奇幻小说集,收录5篇中篇小说《云之记忆》《相生桥》《激流与呐喊》《鞋》《弟弟》。作者基于自己在核爆炸中的真实体验,用虚构的手法描绘...
秦文君花香文集·百合卷 本书特色 本文集共分十卷,每卷以鲜花命名,包括《栀子卷》《风信子卷》《百合卷》《腊梅卷》《龙胆卷》《薰衣草卷》《蔷薇卷》《石竹卷》《水仙...
《戏曲与儒学之缘》内容简介:此书从戏曲的产生开始论述戏曲与儒学之缘,以宏观视角论述元明清三代戏曲与儒学的关系,并分别从戏曲
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 本书特色 《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是白落梅继《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之后,对众人又一深深的祝福;是延续《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中对张爱玲的敬意,带领...
Hope for Each Day 每一天的希望 内容简介 Billy Graham has touched millions of lives by shar...
六支彩笔 本书特色 东山魁夷心中的日本风景,一面是多姿多彩,一面是看似统一,风景的面貌是无穷无尽,风景的色彩又是千变万化的。在普通人看来,世界上的海色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