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陈墨被誉为内地"金学研究**人",他从武学、情爱、人论、艺术、文化、形象、版本及改编等多个角度切入,分析、品评金庸作品,著述颇丰。
市面上研究和评论金庸其人和金庸小说的"金学"图书为数不少,但真正得到金庸本人认可的却并不多,他曾说过:"也有人未经我授权而自行点评,除冯其庸、严家炎、陈墨三位先生功力深厚、兼又认真其事,我深为拜嘉之外,其余的点评大都与作者原意相去甚远。"陈墨浸淫金庸和武侠小说研究十余年,成果丰硕,值得向广大金庸小说爱好者和研究者推荐。
陈墨的金庸书评一向写得很好,在内地众多的金庸研究学者中排**位是当之无愧的,他对金庸作品是用认真的态度来思考一个艺术作品,他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更是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风范。如果是金庸小说的初次接触者,强烈推荐陈墨的书,他会给你一个正确的阅读引导方向。
陈墨对金庸作品的分析深入见底,细致入微,角度新颖,语言系列。这本《陈墨评金庸:散论金庸》辑录作者有代表性的论文编撰而成,旨在由一部书而尽可能地对其研究加以归纳深化,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有关金庸作品和金学研究的信息,相信金庸小说爱好者和研究者都会从中受到启发。
研究金庸小说,困难重重。而*大的困难有二:一是对它怀有偏见,难以纠正,就像《侠客行》一书中的武林中人对侠客岛怀有恐惧和偏见;二是即使不怀偏见,也未必就能得其门而入,就如众多的武林高手到了侠客岛上,见到了“《侠客行》武学”的图谱,却无法找到研究和领悟的正确途径。不用说别人,我自己就深有体会。金庸小说刚刚在大陆流行之时,我也曾同样对它不屑一顾。在我心中,只有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才是正经,什么武侠言情、传奇志怪、通俗文学怎能入我法眼?我曾对喜欢看金庸、梁羽生的同事和朋友讽刺挖苦,又苦口婆心劝他们迷途知返、回头是岸,千万要以大业为重。后来经不起一位朋友的诱导,心想我有惊人的定力,看它一眼又何妨?没想到这一眼看下去,从此神魂颠倒、废寝忘食,迷得比所有的朋友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气看完能找到的所有的金庸小说后,禁不住立即再看了一遍,其后是再三、再四、再五、再六……直至对金庸小说的情节了如指掌、滚瓜烂熟,也还是忍不住要再七、再八地看。不仅要看,而且要谈,要与人交流、争论,要对人宣传、鼓动。我想蓝力生老师以及其他的金庸迷也一定有类似的心理。不然就不会在**次见面时聊过中西文学经典和当代文学名家之后,忍不住谈起金庸小说,谈起我们的阅读经验和难以言说的惊喜,而且一谈起来就没完没了从而一见如故。蓝老师就是那一次向我约稿,要我为他所主编的杂志写金庸小说的评论文章。过了半年以后,我真的写出了《金庸赏评》这样一篇长达四万余字的评论文章,蓝老师也真的发表了它。从此我们开始了长时间的“金庸小说研究系列”的合作。我之所以愿意数年时间全身心地投入金庸小说研究,非但无怨无悔,反倒乐此不疲,那是基于以下信念:一、我相信自己的阅读经验,相信一位作家的作品能够吸引我读上十遍八遍依然魅力不减,必有奥妙,因而值得研究。二、我了解金庸的小说风靡过香港、风靡过台湾,又风靡了大陆、风靡了整个华人世界,这一现象本身就值得研究。三、金庸小说不仅我爱读,也不仅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爱读,许多名家高人也爱读,真正是雅俗共赏,这当然就值得研究。四、金庸小说的阅读经验使我换了一副眼光,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学史,发现了从《诗经》“国风”到汉魏“乐府”,从唐传奇到宋话本,从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从《水浒传》到《红楼梦》……无不是出自民间俗世,而后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那么金庸的小说呢?焉知今日的流行读物不会成为日后的经典?五、由此我真正懂得了《老子》中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谓高雅、通俗,精英、大众,艺术、娱乐,莫非“名”而已。老套不破,何来新知?这样,就过了**道难关。原以为从此会一帆风顺,我雄心勃勃,要为世人解开“金庸之谜”。我也真的写了一本名为《金庸小说之谜》的书,开始还确信当真能够使“金庸之谜,至此可解”,可是越到后来歧义越多,就如白自在等人到了侠客岛,看到了《侠客行》武功秘籍,从此便陷入迷宫而不能自拔。写到后来,我才发现金庸小说研究的真正难关还在后头。难就难在,我们现有的观念、术语、方法以及所有的“成见”都无法真正地适用于解读金庸。以我们的旧法或者新知去谈论金庸小说,弄不好就会似是而非,或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金庸小说的妙处,在于它们通俗又通雅、通古又通今,通中也通外、通奇更通真;有史有哲,有侠有情,有故事又有人性,有模式更有创新……无论使用哪一种单纯的概念,都无法真正地解开“金庸小说之谜”。这就是说,必须为金庸小说建立专门的概念、术语、方法论系统,才有可能对金庸小说进行真正系统的和科学的研究。必须为之专门建立特有的衡器,才有可能衡量出金庸小说的质量、深度、广度及其特性。所谓“金学”,就是因此而产生;所谓“金学”,也必须从这里开始。……
%陈墨,安徽省望江县人。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现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文学硕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史)。
著作有"评金庸系列",另有《新武侠二十家》、《新武侠五大家导读》、《新武侠之趣》、《海外新武侠小说论》、《细读神雕:问世间情为何物》、《拍摄秘笈》、《武侠文宗:金庸小传》、《中国军事精粹》、《妙悟心禅》,以及《刘心武论》、《张艺谋电影论》、《陈凯歌电影论》、《黄建新电影论》、《费穆电影论稿》、《中国武侠电影论》、《中国武侠电影史》、《中国百年电影闪回》、《影坛旧踪》、《半间斋影话》、《中国电影十导演》等。
《陈墨评金庸:散论金庸》辑录作者有代表性的论文编撰而成,旨在由一部书而尽可能地对其研究加以归纳深化,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有关金庸作品和金学研究的信息。内容包括:金庸小说与20世纪中国文学、金庸小说与汉民族的文化批判、金庸小说的武功与文化、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及其艺术功能,金庸小说主人公的人格模式及其演变,以及金庸小说主人公人物形象及意义分析等。
研究金庸小说,困难重重。而*大的困难有二:一是对它怀有偏见,难以纠正,就像《侠客行》一书中的武林中人对侠客岛怀有恐惧和偏见;二是即使不怀偏见,也未必就能得其门而入,就如众多的武林高手到了侠客岛上,见到了“《侠客行》武学”的图谱,却无法找到研究和领悟的正确途径。不用说别人,我自己就深有体会。金庸小说刚刚在大陆流行之时,我也曾同样对它不屑一顾。在我心中,只有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才是正经,什么武侠言情、传奇志怪、通俗文学怎能入我法眼?我曾对喜欢看金庸、梁羽生的同事和朋友讽刺挖苦,又苦口婆心劝他们迷途知返、回头是岸,千万要以大业为重。后来经不起一位朋友的诱导,心想我有惊人的定力,看它一眼又何妨?没想到这一眼看下去,从此神魂颠倒、废寝忘食,迷得比所有的朋友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气看完能找到的所有的金庸小说后,禁不住立即再看了一遍,其后是再三、再四、再五、再六……直至对金庸小说的情节了如指掌、滚瓜烂熟,也还是忍不住要再七、再八地看。不仅要看,而且要谈,要与人交流、争论,要对人宣传、鼓动。我想蓝力生老师以及其他的金庸迷也一定有类似的心理。不然就不会在**次见面时聊过中西文学经典和当代文学名家之后,忍不住谈起金庸小说,谈起我们的阅读经验和难以言说的惊喜,而且一谈起来就没完没了从而一见如故。蓝老师就是那一次向我约稿,要我为他所主编的杂志写金庸小说的评论文章。过了半年以后,我真的写出了《金庸赏评》这样一篇长达四万余字的评论文章,蓝老师也真的发表了它。从此我们开始了长时间的“金庸小说研究系列”的合作。我之所以愿意数年时间全身心地投入金庸小说研究,非但无怨无悔,反倒乐此不疲,那是基于以下信念:一、我相信自己的阅读经验,相信一位作家的作品能够吸引我读上十遍八遍依然魅力不减,必有奥妙,因而值得研究。二、我了解金庸的小说风靡过香港、风靡过台湾,又风靡了大陆、风靡了整个华人世界,这一现象本身就值得研究。三、金庸小说不仅我爱读,也不仅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爱读,许多名家高人也爱读,真正是雅俗共赏,这当然就值得研究。四、金庸小说的阅读经验使我换了一副眼光,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学史,发现了从《诗经》“国风”到汉魏“乐府”,从唐传奇到宋话本,从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从《水浒传》到《红楼梦》……无不是出自民间俗世,而后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那么金庸的小说呢?焉知今日的流行读物不会成为日后的经典?五、由此我真正懂得了《老子》中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谓高雅、通俗,精英、大众,艺术、娱乐,莫非“名”而已。老套不破,何来新知?这样,就过了**道难关。原以为从此会一帆风顺,我雄心勃勃,要为世人解开“金庸之谜”。我也真的写了一本名为《金庸小说之谜》的书,开始还确信当真能够使“金庸之谜,至此可解”,可是越到后来歧义越多,就如白自在等人到了侠客岛,看到了《侠客行》武功秘籍,从此便陷入迷宫而不能自拔。写到后来,我才发现金庸小说研究的真正难关还在后头。难就难在,我们现有的观念、术语、方法以及所有的“成见”都无法真正地适用于解读金庸。以我们的旧法或者新知去谈论金庸小说,弄不好就会似是而非,或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金庸小说的妙处,在于它们通俗又通雅、通古又通今,通中也通外、通奇更通真;有史有哲,有侠有情,有故事又有人性,有模式更有创新……无论使用哪一种单纯的概念,都无法真正地解开“金庸小说之谜”。这就是说,必须为金庸小说建立专门的概念、术语、方法论系统,才有可能对金庸小说进行真正系统的和科学的研究。必须为之专门建立特有的衡器,才有可能衡量出金庸小说的质量、深度、广度及其特性。所谓“金学”,就是因此而产生;所谓“金学”,也必须从这里开始。……
陈墨,安徽省望江县人。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现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文学硕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史)。
著作有"评金庸系列",另有《新武侠二十家》、《新武侠五大家导读》、《新武侠之趣》、《海外新武侠小说论》、《细读神雕:问世间情为何物》、《拍摄秘笈》、《武侠文宗:金庸小传》、《中国军事精粹》、《妙悟心禅》,以及《刘心武论》、《张艺谋电影论》、《陈凯歌电影论》、《黄建新电影论》、《费穆电影论稿》、《中国武侠电影论》、《中国武侠电影史》、《中国百年电影闪回》、《影坛旧踪》、《半间斋影话》、《中国电影十导演》等。
《红色手推车: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诗选》内容简介:★20世纪诗坛巨匠一生杰作精编集结 ★入选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影响几代
《郑成功(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内容简介:郑成功是著名的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他的
拉贝日记 本书特色 《拉贝日记》:斩首、焚烧、活埋……惨无人道,友爱、无私、善举……闪耀光辉,无耻狂徒、受害苍生、拯救英雄……交相出现。一切都是那么的不能忘记,...
洪秀全 洪仁玕-近代名人文库精粹 本书特色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瀚深广、源远流长,其中近代名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它涵储着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近...
今宵酒醒何处:柳永词传 本书特色 柳永,一生风流的他,在务本理道的统治者眼里无疑是个异类,御笔挥就“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他的仕途就此画了句号。纵使他穷尽一...
李清源,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作品发表于《当代》《十月》《人民文学》等刊,出版小说集《走失的卡诺》《此事无关风与月》、长篇小说《箜篌引》。获《当代》文学拉力赛年...
《智能制造之路:数字化工厂》内容简介:本书从智能制造环境下的理论研究、产品生命周期、制造运营管理、全集成自动化、系统集成等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品味魏晋诗文的极致之美 本书特色 风流魏晋,群星闪耀,照亮历史的天空。一个空前绝后的时代,一群平凡而又个性张扬的人,一篇篇震撼人心的诗文。现...
《主力操盘手法揭秘》内容简介:本书以主力坐庄的操作手法为主线,从零开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不同主力在建仓、试盘、
全宋文41 本书特色 历经20年的爬梳剔抉、搜辑校点的煌煌巨编——《全宋文》的出版发行,是我国学术界的一大盛举,古籍整理事业的丰硕成果。《全宋文》由曾枣庄、刘琳...
明清小说与历史叙事 本书特色 由刘云春著的《明清小说与历史叙事》主要以明清小说与传统历史叙事的关系作为贯穿全书的理路,以文史互文、叙事技巧、叙事伦理、文体演变、...
余光中作品-余光中作品精选-现当代名家作品精选-珍藏版 本书特色 余光中的作品,后期多为对传统的追溯及怀古、拟古的篇什,咏史题材较多,追求一种近于禅思的...
《8号狼的崛起》内容简介:◆亚马逊2019年度科普书籍! ◆2020年阅读西部图书奖获奖作品! ◆2019年西格德·奥尔森自然写作奖入围作
写家漫语 本书特色 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是从他的著作中见到的,我没有与他会过面。当鲁迅先生创造出阿q的时候,我还没想到文艺界来作一名小卒,所以就没有访问求教的机...
《朱维之译失乐园》内容简介:本书全文12卷,以史诗一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诗中叛逆天使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
唐诗评选 内容简介 《唐诗评选》是王夫之古近体诗评选三种系列丛书之一。编者此次应河北大学出版社之邀重新点校王夫之《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这三部诗...
康德书信选 本书特色 《康德书信选(精)》中的87封书信,除一封是公开信和有限的几封是写给当局的之外,大多数是康德与友人的私人信件。著作展示的是康德的理论,书信...
那时很年轻 本书特色 当这一片璀璨的星光照亮文学天空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他们同我们一样,都有着当兵的历史。无论是誉满文坛的大师巨匠,还是桃李天下的教授学者:...
《我听见斧头开花了:保罗·策兰诗选》内容简介:保罗·策兰,“战后欧洲最重要诗人”、二十世纪下半叶最耀眼德语作家,作品备受文
龙与少年游-江南随笔精选 本书特色 国*畅销青春幻想作家江南,大揭秘!少年烈马狂歌的心,青年纵横捭阖的梦。城市记忆疯狂彷徨梦想坚持从合肥到北京,从加州到上海,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