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知青档案》内容真实,角度全面,图文并茂,再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其中,“我们的回忆”一篇,知青们从不同角度回忆、记述了下乡经历,揭示深刻,情真意切。“北大荒不会忘记”一篇以感人至深的笔触记述了一些知青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其他各篇也都史料翔实,见解独到,均是老知青和知青工作者的力作,值得一读。许多珍贵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档案资料,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平添了可读性。
《北大荒知青档案》真实再现了当年的知青岁月,特别是还登载了许多珍贵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档案资料,既有历史厚重感,也有很强的可读性。《北大荒知青档案》的出版不仅填补了鹤岗档案史志上的空白,而且对中国知青史的发掘研究,亦能有所补益。
《北大荒知青档案》:
太阳落山了,小咬便“上班了”。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蚊子、瞎虻和小咬一天三班倒。有的女队员被咬得哭着说:“我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就是抗不了蚊子、小咬和瞎虻。”说句实话,这对每个队员来说,的确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吃水就更困难了,渴了吃把雪,啃块冰,做饭的水到蜂蜜河、鸭蛋河去挑,五六里的路程,担子压在这些城市长大的青年肩上,肩膀肿了,磨出了泡,挑回的水仅能做饭用。
头一个冬天,急需做第二年生产准备,既要上山伐木,还得为生活做准备。**年没有车,要到几里外往回扛木柴烧。队员们天天顶着星星起床,披着月色归来。吃饭时,上半碗没吃完,下半碗就冻成了冰。蒸玉米面窝窝头,小了不够吃,所以一个窝头近一斤重,根本蒸不熟,吃一口黏糊糊的。人们风趣地说:“吃的黄金塔,住的海绵地(炉子一烧,地化了,脚踏上像海绵一样)。”劳动了一天,全身汗水湿透了衣服,坐在像冰窖一样的屋子里,全身冷得打哆嗦,团支部就组织唱歌、跳舞。说确切点是为了取暖就跳呀、唱呀来驱寒。钻进被窝更是凉,人们就说呀、唱呀,伴随着歌声进入梦乡。起床了,有一人唱,大家就随着都唱,歌声成了起床号。还有的同志就是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坚持学文化、记日记。于金娥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记下了垦荒队的艰苦生活史。
1956年,哈尔滨庄购置了18台胶轮车,走在当年的萝北公路上,就像今天的一个新式车队一样,人们用羡慕的眼光望着。赶车的人都是英俊的小伙子。你可曾想到,他们都是刚放下书包的学生,当时就是李庆阳、薛东发两人在家赶过车。开始时,上“破山头”的坡,因坡长又陡,只有他两个人一辆一辆地往上赶。1956年冬,车老板们比一般人更加辛苦,从肇兴往回拉菜,三天一趟,手脚冻得像猫咬似的疼痛,手脚冻肿,起了泡还坚持出车。记得一次从山里往回拉房木,因那时没有公路,只有我们自己的车走出的一条路,一场雪过后什么也看不到了。夜间往回走,迷了路,走了几个小时围山转了一圈,怎么也辨不清方向了,冻得坚持不了啦。还是薛东发大几岁,有办法,把一匹老马从车上卸了下来,随马走吧,老马识途。大家又急又累,气温在零下30多摄氏度,困得在车上就睡了。马车到家,已是起床的时间,队里起床的人看到满院子马车,老板们冻得个个僵了。
有一次在三道岗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我和中队长梁志峰坐在姜长财的车上,由于坡陡路滑,车闸突然失灵,车拉着一车房木像箭一样飞下山来,前边还有四台车,如撞上前车,后果难以想象。梁志峰急问怎么办?我当即回答往沟赶,车翻了可能会避免大事故。可是马怎么也不肯下沟,就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沟沿出现一辆马车,正在路边上吃草,挡住了向前的道路。马只有下沟了,车仰面朝天地翻了,把我抛到几米远的地方。当我爬起来时,一看车轮还转着,马四蹄朝天,梁志峰双腿压在一车大木头下边。我呼喊着老梁,吓得我腿都发软了。当大家赶到七手八脚地将他拉出来,很幸运,一点也没压着,原来他双腿上的木头被一个塔头墩子顶住了。这些来时还是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的青年,很快就能担负着各种艰巨的任务了。
1957年的冬天,为了搞好副业生产,我和队员韩守臣同萝北县一位林业技术员到尖山去看林场。行走在二三尺深的雪地里,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全身的力气。当走到林场时,面前一个雪墙,就爬了两个多小时。又过两趟水沟,汗出光了,衣服湿透了,力气消耗没了,就在山坡上过夜。用手薅点草尖,砍点树枝,在山坡上点火取暖。火好像跟我们作对,怎么也燃不起来,身上的衣服冻得硬邦邦的。技术员哭了,眼看要被这寒冷的天气夺去生命。得想办法,争取活过来。我当时说:“共产党员死都不怕,哭什么?”他说:“你们没家没业怕啥!”这不,外人把垦荒队看成没家没业的孤儿。他们想:有家谁来垦荒遭这份罪呢?我们三个人全身冻得抽筋,直挺挺的,心里明白,嘴里也能说话,就是动不了,眼看就要冻死。多亏老天有照应,山里起了风,顿时大火燃烧起来,我头钻进雪里,两条腿伸进大火里。这时,三个人都已冻得抽筋,谁也管不了谁。经过火烤,棉裤、鞋子被火烤化了半截,一夜的烟熏火烤,眼睛被烟熏得像针扎一样的疼。加上雪光一照,眼睁不开,一看东西就疼得像针刺一样。第二天,用书包把脚裹起来,三个人扯着一个木杆,才返回来。队员们见了我们都不认识了。
伐木头在大山里边,几十里的山路。一天晚上9点多钟,队伍出发了,伐木队突击队长朱荣正走在队伍前头。大家冒着刺骨的寒风,有说有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队伍进山后,清点一下人数,忽然发现多了几个人,怎么越走越多呢?原来没被批准的几个女队员偷偷地赶了上来。在山里就更苦了,住在用草搭的帐篷里,风天帐篷里灯都点不着。一天晚上,在人们睡梦中,女宿舍帐篷里发了水。
帐篷是在平坦的一块草地上,原来下边有个温泉,大铁桶的炉子就在泉边,下边化了,泉水流了一帐篷。
人们劳累了一天,睡得熟熟的,水进了被窝,湿透了衣被才发现。女队员尖声喊叫着,跑到男宿舍,等男队员起来为她们抱棉衣被褥时,不少已冻在冰上。山上的生活就更困难了,一冬没顿熟饭,更谈不上菜了。下山时,衣服被划成一条条的,棉花套子丢了,用把乌拉草续上,腰扎个草绳,看上去活像个原始人。
朱荣正10个脚趾甲冻掉了,一声没吱,后来是开春下稻田时别人才发现的。单友俊这个小个子青年,体小力单,但干起活来像个小老虎,脚冻肿了,也不敢说一声,怕动员他下山。何止他一个?人们就是这样在大山里坚持了下来。
……
谍殇:中国特工对日谍战纪实 本书特色 奇谋诡计,血雨腥风谍中谍。捉影捕风,无中生有有中无。这是一群神秘的人,他们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
问鼎中原-大清八旗军关内战史 本书特色 1644年,乘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之际,清摄政王多尔滚利用明内乱策反明将吴三桂;在吴军与李自成农民军于山海关大战的...
中国雄师第三野战军:名将谱·雄师录·征战记 本书特色 简称“三野”,义称华东野战军,它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一部改编扩建而成,其缔造者是陈...
革命与限制: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领袖(1921-1927) 本书特色 《革命与限制: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领袖(1921-1927)》是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革命与...
大体系-多极多体的新组合 内容简介 21国际体系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大体系时期。大体系既是主权国家的多极组合,也是主权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多体组合。在目前的国...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地中海史诗三部曲-I 本书特色 全书完整地再现了1453年围绕君士坦丁堡、被赋予了神圣意义的攻防战的战前双方准备、战争进程的展开,以及...
中央党校老讲稿-(上下册) 内容简介 本套书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党校的讲稿精选集结而成。讲稿的作者,既有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也有学贯中西、名动天下的名家大...
先秦诸子军事思想 本书特色 丁地树、刘现林编著的《先秦诸子军事思想》是一本探讨诸子百家军事思想的著作,分六章介绍孟子、孙武、孙膑、吴起、尉缭、墨子等先秦诸子的军...
孤独的天空 本书特色 郭晓晔编著的《孤独的天空(中国航空之父的传奇人生)》生动描绘了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悲辛慷慨又波澜壮阔的一生。作品以浪漫而凄美的笔调抒写...
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中的十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民主究竟是什么;中国...
《世界军事大百科:最强潜水艇(完全图解版)》内容简介:潜水艇有支配海洋的“沉默刺客”之称。《世界军事大百科:最强潜水艇(完全图
超弦:一种包罗万象的理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让物理学家和好奇的读者对弦理论的基本思想有透彻的了解。超弦:一种包罗万象的理论? 目录 出版说明译者的话序1.引言 ...
1946-1950-席卷长江-国共生死决战全记录 内容简介 改朝换代参与者的*后报告,国共交锋亲历者的往事回忆,时代剧变见证者的战地写真……共和国军史丰碑上镌刻...
《纪效新书》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一部军事学术著作,《纪效新书》是我国军事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自孙
马骏细解二战谜中谜 本书特色 汇集名师大家,打造文化盛宴。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全力推出《名师讲坛》栏目。明星学者,名牌栏目,精品图书。本书根据作者在北京...
为什么古代西方人钟情阵地战?为什么围城战特别血腥?从烽烟四起的古代战场到战事更迭的现代世界,似乎有一种“西方式战争”的观
《跟自己说再见》内容简介:01.学英语不再枯燥无味!内文篇目均取自国外最经典、最权威、最流行的读本,中英双语,适于诵读,提升阅
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 本书特色 作者广泛搜采史料,旁征博引,对宋代考核官员这一重要政治和人事行为进行了深入考察。内容涉及宋朝官员的职任考核与晋阶考核,官员考...
国际政治理论 本书特色 华尔兹的这本《国际政治理论》是自汉斯·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之后*具影响的国际关系理论著作,也是新现实主义*早和*重要的代表作。华尔兹理...
政能亮-III 内容简介 《政能亮3》是凤凰网“政能亮”栏目所发文章的一个阶段性合集。“政能亮”作为一个围绕国务政策和时事热点解读的大型政论品牌,以“好政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