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住久》一书,是作者“行万里路”的心路历程和真实记录。**辑《浮生掠影》,是两国人生的遭际和感怀。第二辑《寻章摘句》专谈读书心得。第三辑《灵机一动》所收,是“行”时视线和形上形下风景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作者自称 “大半生去国,形成一个或隐或显的参照系,既是价值观的,也是精神的,对比之后,感到自己未被驯服,未受太多毒害(我的朋友陈新称我的作品‘未失野性’),尚能维持人格的独立,足堪告慰老屋神龛的祖先。”
《天涯住久》是作者近两年创作的散文随笔的精选集。其中有近三十篇写作时间在2013—2014年。书名取自陆放翁七律《南定楼遇急雨》*后两句:“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作者长期致力于散文随笔写,王鼎钧先生称赞他的散文,“在创作时割舍了浮华,在这方面好比是华文散文中的巴尔扎克”。
书上纽约
上午近9时,旧金山下城的金融区.这上班族*密集的所在,要领略都市人的生命力,*佳观察点莫如遍布闹市的咖啡店.我在地铁站内新开的"星巴克"前,远看,重重叠叠的人,衣着鲜亮的专业人士,面对柜台后那大型咖啡机上方冒出的热气,一似赈济站前的饥民看到粥锅.近看秩序井然,一条条长队缓缓蠕动.在盈溢咖啡香的街上走,我并没拿着有点烫手的纸杯子,因为自己已成为不必以咖啡因来激发拼搏能量的退休者.
然而需要读物.要搭地铁到郊外去,车程近一个小时,必须读点什么.手头只拿了一份在家吃早餐前上街买的中文日报,搭巴士进下城的路上已读完.拐角处有一报纸档,我眼睛一亮.摊档是帆布加铁条搭的,位于莫迪逊大厦外的人行道.人的激流旁边,一个小小的岛屿.本来打算买一份英文日报,却意外地发现,它不但有湾区几个城市的当天报纸,还有中文日报,更有旧书籍.精装平装的大部头,在长条桌上一字儿排开,分外矜持.标价让人吃惊——一律5毛.我浏览了一遍,看中*薄、素白封面的语录体小册子,问多少钱.摊主抬头看了我一眼,说,也是5毛.我掏出一张5元钞票.他从西装上衣口袋掏出腰包,打开,把四张1元钞数了三次,加上两个25分硬币,礼貌地递给我.互道感谢.摊主至少75岁,是典型的高加索种白人,偏胖,面团团,无须,除了动作缓慢,并无触目的老态.30年来,我对下城一带的报纸档主,留下强烈印象的——至少八位,清一色的老白人,该是纸媒称霸的时代一直干这行当的,戴鸭舌帽,一团和气,豁达,做小本生意,却没有市侩气.进入新世纪以后,他们都已凋零,此公恐怕是"硕果仅存".
坐上开往都柏林的地铁,打开新买的书时,车刚刚进入海湾的海床下,外面是隧道的拱壁,灯光昏黄,轰隆之声益发深沉.书名叫《神侃纽约》(Quotable New York),别看外表不起眼,可是企鹅出版社的,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初.**次从旧金山现代艺术展览馆内的书店卖出,其时为1993年.20年间,辗转于多少人手中?
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干扰多,难以长期集中精神,语录体读物,短短数行,读罢咀嚼片刻,味道格外隽永.纪伯伦的书如《先知》以及几本袖珍语录本,常常被我出门乘车前放进口袋.手头的小书,由威廉寇尔(William Cole)选编.此公在纽约的中心地带住了大半辈子,谈纽约,具有无可争议的资格.前言开门见山:"要问:正牌纽约人和别处的人是否两样?正牌纽约人的回答将是:否.不过,一个正牌纽约佬确乎不同,他知道:猫腻和捷径在哪里,为了活得轻松点,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且摘引数例,看地道纽约人"知道"些什么:"在写字楼地下进入电梯,按‘关门’按钮于事无补.""在巴士上永不和陌生人搭讪.同时,正牌纽约人会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为游客(特别是外国来的)做出变通.""不要注视街上的疯子——不管是大喊大叫的还是自言自语的,如果他发现你看他,可能对你暴跳如雷.""租一辆车的开销,总比你预先估计的要多上很多,雇请搬家工人亦然.""交通灯上的‘勿通过’字样,通常会闪10到14次,在闪头5次期间漫步过街,或者在闪过5次以后快步走过,是安全的.注意:有若干例外,在第五大道,只闪5次.""去餐馆用餐,结账时把税金加倍,就是你要付的小费.""搭计程车,司机不晓得你说的目的地在何处,走哪条路,概率为50%;司机听不懂英语,概率为25%至75%.""夜晚,在建筑物前,女郎独自凭壁而立,并不一定是等候特定的人.""唐人街的餐馆,哪一家是**的,纯是各花入各眼,且谁也不会向偶遇的熟人披露其名字.""买报,不要拿面上那一份,要拿下面的第三或第四份.还要带上纸巾什么的,把手上沾的《纽约时报》抹掉.""说某人在‘下城’做事,指的是‘华尔街’.""地铁的趟门,能打开一半的,只有十分之一.""在游行日,千万不要打的或乘搭巴士穿过城市.""千万不要在租金高昂的照相店和礼品店购物,特别是那些挂出‘大清盘’告示的."——够了,再引下去,"文抄公"这帽子就戴定了.
掩卷望窗外,列车正飞驰在三谷地带的平阳,气团在仓库群上空飘浮,提醒你,这是温度在华氏95度以上的盛夏.我的思路依然萦绕着纽约.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过去20年间,我去了纽约5次,"一日看尽长安花"式的行旅,不可能具有深度和代表性.书中的纽约语录,许多也适用在旧金山,比如,同为移民聚居的城市,许多服务业中人英语差劲,"向餐馆里的练习生(Bus Boy)要水和面包可以,别的不一定行,因为没几个能说英语."在中餐馆,干脆是这样:"有问题,别问侍应生,要问懂英语的领班."虽嫌夸张,但玩幽默者不走偏锋怎么引起哄笑?
接下来,读正文."纽约形如公寓式旅馆,供所有人入住,但谁也不把它当作家."发会心之笑.在美国,这一条普适性甚广.只此一家,别的美国城市难以比肩的,是罪案高发时代的纽约:"这里没有非专业人士的用武之地,连步行过街都是.""有一件事我说不清,计程车彼此避让,是出于害怕还是尊敬."(一位纽约警察所言)."一个男子入夜以后在海德公园玩滑板,第二天早上可能在警察局里找到他(在很大程度上,此事取决于昨晚他遇到的女士是怎样的人,以及他冒了多大的险).但是,一个男子入夜以后在中央公园玩滑板,差不多可以肯定,明天可以在墓地找到他.""有一天,四位无辜者遭到枪击.在这个城市,这可算是迄今为止*好的开枪事件.因为在纽约,找到四个清清白白的人,真不容易."我想,自己好歹算"老金山",有没有能耐仿效这一本,编写《旧金山段子》?回答是干脆的:没有.我和这本书的编选者寇尔先生,至少差着五个层次:他自出生起便是美国人,我是半路归化的;他接受过完整的美国教育,我却是在中国上的学,且学历有限;他属于主流社会,是文化领域的中坚,我基本上是边缘人;英语是他的母语,且以文学为专业,我的英语停留在"刚够谋生"的低层次.另外,他为编写此书,阅读有关英语著作范围广大且深入,我读的书,主要是中文的.而中文书写者无论调侃、一本正经还是别有用心,都难以"议论"出"语录"来.一如洋鬼子对中国任何城市指手画脚时,幽默感明显受制.
好在,没有哪个出版社向我约这方面的稿,我藏拙好了.列车披着闪烁的阳光驰驱,比地面高出两三米的站台,肤色各异的人上上下下.我心里安静,而且欣慰.一个没资格编辑"旧金山语录"的异乡人,也有权利生活、发言.何况,我有寇尔先生未必拥有的珍宝——另外一个国度,和乡愁.我的手抚摸着书上这一条语录时,泪花在闪:
"这个地方,被我的心揣着,走遍世界.但有时候,我在梦里要甩掉它."
刘荒田,原籍广东台山,1980年移居美国.2011年自职场退休后,开始在旧金山和佛山两地轮流居住.《刘荒田美国笔记》,2009年获首届"中山杯"全球华侨文学奖散文类"最佳作品奖".2014年秋,南昌大学举行盛会,总结"国际新移民文学笔会"成立十年来的创作实绩,刘荒田被推为"首席散文家".
2013年,《世界华人周刊》、加拿大华人网络电视台联合评选"2012年度世界华文成就奖",旅居温哥华的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痖弦先生,有"美国第一打工作家"美称的刘荒田先生,共同荣获"2012年度世界华文成就奖".
书上纽约
上午近9时,旧金山下城的金融区.这上班族*密集的所在,要领略都市人的生命力,*佳观察点莫如遍布闹市的咖啡店.我在地铁站内新开的"星巴克"前,远看,重重叠叠的人,衣着鲜亮的专业人士,面对柜台后那大型咖啡机上方冒出的热气,一似赈济站前的饥民看到粥锅.近看秩序井然,一条条长队缓缓蠕动.在盈溢咖啡香的街上走,我并没拿着有点烫手的纸杯子,因为自己已成为不必以咖啡因来激发拼搏能量的退休者.
然而需要读物.要搭地铁到郊外去,车程近一个小时,必须读点什么.手头只拿了一份在家吃早餐前上街买的中文日报,搭巴士进下城的路上已读完.拐角处有一报纸档,我眼睛一亮.摊档是帆布加铁条搭的,位于莫迪逊大厦外的人行道.人的激流旁边,一个小小的岛屿.本来打算买一份英文日报,却意外地发现,它不但有湾区几个城市的当天报纸,还有中文日报,更有旧书籍.精装平装的大部头,在长条桌上一字儿排开,分外矜持.标价让人吃惊——一律5毛.我浏览了一遍,看中*薄、素白封面的语录体小册子,问多少钱.摊主抬头看了我一眼,说,也是5毛.我掏出一张5元钞票.他从西装上衣口袋掏出腰包,打开,把四张1元钞数了三次,加上两个25分硬币,礼貌地递给我.互道感谢.摊主至少75岁,是典型的高加索种白人,偏胖,面团团,无须,除了动作缓慢,并无触目的老态.30年来,我对下城一带的报纸档主,留下强烈印象的——至少八位,清一色的老白人,该是纸媒称霸的时代一直干这行当的,戴鸭舌帽,一团和气,豁达,做小本生意,却没有市侩气.进入新世纪以后,他们都已凋零,此公恐怕是"硕果仅存".
坐上开往都柏林的地铁,打开新买的书时,车刚刚进入海湾的海床下,外面是隧道的拱壁,灯光昏黄,轰隆之声益发深沉.书名叫《神侃纽约》(Quotable New York),别看外表不起眼,可是企鹅出版社的,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初.**次从旧金山现代艺术展览馆内的书店卖出,其时为1993年.20年间,辗转于多少人手中?
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干扰多,难以长期集中精神,语录体读物,短短数行,读罢咀嚼片刻,味道格外隽永.纪伯伦的书如《先知》以及几本袖珍语录本,常常被我出门乘车前放进口袋.手头的小书,由威廉寇尔(William Cole)选编.此公在纽约的中心地带住了大半辈子,谈纽约,具有无可争议的资格.前言开门见山:"要问:正牌纽约人和别处的人是否两样?正牌纽约人的回答将是:否.不过,一个正牌纽约佬确乎不同,他知道:猫腻和捷径在哪里,为了活得轻松点,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且摘引数例,看地道纽约人"知道"些什么:"在写字楼地下进入电梯,按‘关门’按钮于事无补.""在巴士上永不和陌生人搭讪.同时,正牌纽约人会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为游客(特别是外国来的)做出变通.""不要注视街上的疯子——不管是大喊大叫的还是自言自语的,如果他发现你看他,可能对你暴跳如雷.""租一辆车的开销,总比你预先估计的要多上很多,雇请搬家工人亦然.""交通灯上的‘勿通过’字样,通常会闪10到14次,在闪头5次期间漫步过街,或者在闪过5次以后快步走过,是安全的.注意:有若干例外,在第五大道,只闪5次.""去餐馆用餐,结账时把税金加倍,就是你要付的小费.""搭计程车,司机不晓得你说的目的地在何处,走哪条路,概率为50%;司机听不懂英语,概率为25%至75%.""夜晚,在建筑物前,女郎独自凭壁而立,并不一定是等候特定的人.""唐人街的餐馆,哪一家是**的,纯是各花入各眼,且谁也不会向偶遇的熟人披露其名字.""买报,不要拿面上那一份,要拿下面的第三或第四份.还要带上纸巾什么的,把手上沾的《纽约时报》抹掉.""说某人在‘下城’做事,指的是‘华尔街’.""地铁的趟门,能打开一半的,只有十分之一.""在游行日,千万不要打的或乘搭巴士穿过城市.""千万不要在租金高昂的照相店和礼品店购物,特别是那些挂出‘大清盘’告示的."——够了,再引下去,"文抄公"这帽子就戴定了.
掩卷望窗外,列车正飞驰在三谷地带的平阳,气团在仓库群上空飘浮,提醒你,这是温度在华氏95度以上的盛夏.我的思路依然萦绕着纽约.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过去20年间,我去了纽约5次,"一日看尽长安花"式的行旅,不可能具有深度和代表性.书中的纽约语录,许多也适用在旧金山,比如,同为移民聚居的城市,许多服务业中人英语差劲,"向餐馆里的练习生(Bus Boy)要水和面包可以,别的不一定行,因为没几个能说英语."在中餐馆,干脆是这样:"有问题,别问侍应生,要问懂英语的领班."虽嫌夸张,但玩幽默者不走偏锋怎么引起哄笑?
接下来,读正文."纽约形如公寓式旅馆,供所有人入住,但谁也不把它当作家."发会心之笑.在美国,这一条普适性甚广.只此一家,别的美国城市难以比肩的,是罪案高发时代的纽约:"这里没有非专业人士的用武之地,连步行过街都是.""有一件事我说不清,计程车彼此避让,是出于害怕还是尊敬."(一位纽约警察所言)."一个男子入夜以后在海德公园玩滑板,第二天早上可能在警察局里找到他(在很大程度上,此事取决于昨晚他遇到的女士是怎样的人,以及他冒了多大的险).但是,一个男子入夜以后在中央公园玩滑板,差不多可以肯定,明天可以在墓地找到他.""有一天,四位无辜者遭到枪击.在这个城市,这可算是迄今为止*好的开枪事件.因为在纽约,找到四个清清白白的人,真不容易."我想,自己好歹算"老金山",有没有能耐仿效这一本,编写《旧金山段子》?回答是干脆的:没有.我和这本书的编选者寇尔先生,至少差着五个层次:他自出生起便是美国人,我是半路归化的;他接受过完整的美国教育,我却是在中国上的学,且学历有限;他属于主流社会,是文化领域的中坚,我基本上是边缘人;英语是他的母语,且以文学为专业,我的英语停留在"刚够谋生"的低层次.另外,他为编写此书,阅读有关英语著作范围广大且深入,我读的书,主要是中文的.而中文书写者无论调侃、一本正经还是别有用心,都难以"议论"出"语录"来.一如洋鬼子对中国任何城市指手画脚时,幽默感明显受制.
好在,没有哪个出版社向我约这方面的稿,我藏拙好了.列车披着闪烁的阳光驰驱,比地面高出两三米的站台,肤色各异的人上上下下.我心里安静,而且欣慰.一个没资格编辑"旧金山语录"的异乡人,也有权利生活、发言.何况,我有寇尔先生未必拥有的珍宝——另外一个国度,和乡愁.我的手抚摸着书上这一条语录时,泪花在闪:
"这个地方,被我的心揣着,走遍世界.但有时候,我在梦里要甩掉它."
刘荒田,原籍广东台山,1980年移居美国.2011年自职场退休后,开始在旧金山和佛山两地轮流居住.《刘荒田美国笔记》,2009年获首届"中山杯"全球华侨文学奖散文类"最佳作品奖".2014年秋,南昌大学举行盛会,总结"国际新移民文学笔会"成立十年来的创作实绩,刘荒田被推为"首席散文家".
2013年,《世界华人周刊》、加拿大华人网络电视台联合评选"2012年度世界华文成就奖",旅居温哥华的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痖弦先生,有"美国第一打工作家"美称的刘荒田先生,共同荣获"2012年度世界华文成就奖".
刘荒田,原籍广东台山,1980年移居美国.2011年自职场退休后,开始在旧金山和佛山两地轮流居住.《刘荒田美国笔记》,2009年获首届"中山杯"全球华侨文学奖散文类"最佳作品奖".2014年秋,南昌大学举行盛会,总结"国际新移民文学笔会"成立十年来的创作实绩,刘荒田被推为"首席散文家".
2013年,《世界华人周刊》、加拿大华人网络电视台联合评选"2012年度世界华文成就奖",旅居温哥华的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痖弦先生,有"美国第一打工作家"美称的刘荒田先生,共同荣获"2012年度世界华文成就奖".
梁遇春散文选集 内容简介 梁遇春(1906~1932),别名驭聪,又名秋心。现代散文家,优秀的散文文体家,郁达夫称之为“中国的爱利亚”。代表作有散文集《春醪集》...
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 本书特色 《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这本书中,作者考察了许地山、林语堂、苏曼殊等作家作品与宗教的联系,另从东西方文化比较视野出发,对鲁迅...
我愿你想到我时没有忧愁 本书特色本书属于当下市场热销的女性情感散文集。以一个成熟、知性又充满情怀的女性视角,用60余篇文章,叙写了对爱情、友情、亲情,对孤独、理...
《巴黎之悟》内容简介:本书被称为巴黎版的《在路上》,为凯鲁亚克后期的作品。小说以半自传体的风格、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作者去巴黎
四代女人的沧海桑田大时代下的风雨烟云.《荒漠的旅程》采用双线叙事,记叙了作家刘溪家庭,和其妻子吴进的上代家庭的历史回忆,及“小莺”出国前后的个人际遇。以个体记忆...
千年一叹 本书特色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代表作,堪称国际版的《文化苦旅》,以日记形式记录了作者在千禧年到来之际探访亚非欧古代文明遗迹的壮举。作者搭乘...
《私域电商》内容简介: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传统电商巨头流量饱和,在获客难、获客贵的流量困境之下,商家纷纷把目光转向私域流量
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 本书特色 胡适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的**、宗师,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论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右。胡适的学问与为人堪称知识分子的典...
姚义文艺评论续集 本书特色 《姚义文艺评论续集》主要收集了姚义文学评论40余篇。全书分为诗改探索、诗歌欣赏、小说漫评、散文品读、纪实·报告&mid...
李碧华作品集19--还是情愿痛 内容简介 李碧华的散文,都有颇强的社会意识,而这种社会意识并非从政治社会的高角度剖析,而是从小民的角度,在大大小小新闻的字里行间...
小寒大寒就过年 本书特色 端木大原所记录还原的先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北京,他所讲述的主要是当年北京城东一带。从他一段段的记叙里读者隐约可见旧貌旧影。本书带...
《论幸福生活》内容简介:本电子版本非拉—汉对照版。本书是一部短论,所论及的不仅仅是幸福的生活,同时也是道德上善好的生活。塞
午后的岁月 内容简介 叶兆言和好友余斌为纪念友情关于人生和文学的闲散对白他(叶兆言),当今文坛的当红作家;他(余斌),对张爱玲颇有研究的资深学者。他们是曾经的大...
鲁迅学术作品精选集 本书特色 《鲁迅学术作品精选集》是鲁迅作品精选丛书之一,精选了鲁迅先生的学术作品三部分,包括:《中 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快转 本书特色 长篇小说。十七岁的高二女生一之濑真理子,结束忙碌的校庆活动回到家中,在音乐中沈沈入睡。醒來時,却发现自己不再是花样年华的十七岁,而是四十二岁的已...
蔚蓝的天·旅美小简 本书特色 夕阳黄昏,是令人感慨的;英雄末路,是千古同愁的。更何况日渐式微的,是我们自己的文藻;日趋衰竭的,是我们自己的歌声;日就零落的,...
《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后蜀时赵崇祚编的一部词集,它收录了晚唐止代时期温诞筠、皇琢松、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
《吠月》内容简介:日本近代诗之父萩原朔太郎 一生杰作精编结集 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萩原朔太郎,被誉为“日本近代诗之父”。在大
唐诗选读 本书特色 《北京开放大学经典读本系列丛书》以“立足大众、传播文化、美美与共”为宗旨,旨在面向广大的大众读者传承和共享优秀文化成果。丛书是启迪智...
风俗随谈 本书特色 民国著名藏书家、作家周越然的杂文集之一,本书中的文章均为作者在国内外旅行中的所见所闻,以及通过读书所进行的对于各地风俗的考证,这些考证涵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