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了*新研究成果,从而使内容更加全面、系统、丰富
本书从舆论话语权的视角,运用传播学、舆论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党报本体的叙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关注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的多重关联,努力发掘和展现抗战时期宏观的、有机的新闻传播大图景,从而系统解读重庆时期中共“喉舌”报刊的新闻事业发展形态和规律。
总序…章开沅1
序…周勇1
前言…郑保卫1
导论1
一、选题缘起1
二、研究思路、框架及主要内容12
三、理论依据与核心概念17
**章战争与传媒:中国新闻传播中心的西迁26
一、抗战时期重庆的媒介生态环境27
二、内迁与布局:战时重庆的舆论阵营43
第二章战时重庆媒介生态:本土个案之北碚《嘉陵江日报》70
一、《嘉陵江》:“北碚模式”的记录报70
二、因应战时动员:从服务乡民到抗日救亡的宣传80
三、“无力回天”:《嘉陵江日报》话语空间的萎缩89
第三章初入主流舆论场:《新华日报》遇挑战102
一、“五三”、“五四”大轰炸:重庆新闻界的浩劫103
二、十报大联合:《重庆各报联合版》的创刊111
三、危险抑或机遇:《新华日报》“被”纳入重庆主流媒体122
第四章引领舆论风尚:《新华日报》的传播策略141
一、独立的言论平台:坚守马克思主义舆论阵地141
二、探索时代话题:建构公共话语权157
第五章话语影响力:《新华日报》的受众分析207
一、潜移默化:《本报启事》的受众拓展207
二、使用与满足:《读者信箱》的受众心理迎合211
三、议程设置:《友声》的受众引导248
第六章高举旗帜:《群众》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259
一、党的“喉舌”:传者队伍透视259
二、坚持党性原则:《群众》主流话语文体264
三、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群众》之传播技巧297
第七章人际传播:周恩来在重庆的舆论引导艺术326
一、领导核心:作为组织的南方局327
二、广交朋友:构筑宽广纵深的舆论阵地335
三、个人魅力与传播效应:周恩来的感召力353
结语第二次国共合作与舆论话语权370
(一)话语争锋——松散联盟的谈判机制371
(二)话语空间——没有共同纲领的各自表述372
(三)超越重庆的舆论话语空间374
附录385
参考文献406
后记…418
导论一、选题缘起中国的抗日战争赋予了重庆城市特殊的意义。从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至1946年4月30日发布还都南京宣言,重庆作为中国的战时首都,扮演着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舆论中心的角色。举国内迁使得城市的规模空前扩大,城市经济及产业结构也迅速膨胀,都市人口急剧增长。外部现代化资源的强力“植入”,重庆进入“超常规”发展期,更呈现出“城市即国家”的政治大生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重庆的舆论宣传工作是中共党史和中国新闻史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新闻传播业对战时中国时局、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国共关系、中美关系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抗战后期,伴随着中共在重庆的舆论话语权的张扬,中共以“言论外交”步入国际舞台,为战后中共政治主张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稿是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舆论话语权研究”*终成果。书稿在充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努力借鉴传播学、舆论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丰富的中外文**手历史文献,以战时重庆及其周边的区域为空间,以国民政府移驻重庆时期为研究历史时段,系统地探讨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舆论话语权变迁及其重大意义。(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本书稿从舆论话语权的视角,注重党报本体的叙事,关注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的多重关联,努力发掘和展现抗战时期新闻传播大图景,从而解读重庆时期中共“喉舌”报刊的新闻事业发展形态和规律。首先,超越传统新闻史的分析框架,系统梳理并构建出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舆论话语权变迁的大历史构架,是对抗战时期中共党报宣传史的开拓性研究,也是从更宽广的视野对新闻史研究中“回归新闻本体”范式的一种探索。在学理上,运用传播学、舆论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报刊的历史”中研究“历史的报刊”,通过时代大背景中报刊个案的专题分析,这有助于“以新闻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化为主线来考察各种各样的新闻现象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童兵:《2007—2008年中国新闻学发展报告(下)》,《中国传媒报告》2009年第2期,第26页。,使中国新闻史研究树立起真正的新闻本体意识。其次,本书稿试图展现新闻史研究的时代性,体现出一个党报传统与时代创新的典型个案。本课题是建立在大量翔实的**手档案文献和媒介文本基础上的史学实证研究,研究历史并还原历史,再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魅力。“喉舌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重要内容。“群众论”和“导向论”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两大贡献。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是一个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和精髓。而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前提与基础。周恩来领导的《新华日报》在重庆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新华日报》“编得好”、“出得早”、“销得多”的办报规律与传播技术、新闻业务和经营管理变革之关联,《新华日报》文学副刊的内容导向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党报喉舌”与“大众喉舌”的双重角色与政党形象宣传战略之关系,周恩来在重庆的舆论引导艺术与人际传播互动的宣传模式等若干问题,都是珍贵而鲜活的历史遗产。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研究历史规律,可增强党在全球化时代新闻宣传工作的适应力、影响力和引导力。第三,本书稿努力运用新近发掘的历史文献,为课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新闻史提供了典型的个案资料文本。抗战时期的重庆因其重要地位,有着极为丰富的中外历史文献。本课题注意挖掘战时新闻业所覆盖的中外历史文献,创建中共新闻传播、重庆报界舆论和西方主流媒体媒介文本等三个专题资料库,并着力挖掘和整理有关抗战重庆的口述史料。具体而言,本书稿的原始资料主要出自:(1)以抗战时期的重庆区域的媒介文本系统,展示战时首都的区域特征和国家民族的大舆论生态。台湾地区收藏的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档案,美国斯坦福大学等独家收藏的蒋介石日记手稿本等文献,也在本课题得以运用;(2)从中共在重庆的新闻舆论实践所涉及的英文文献看,本书稿首次运用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独家收藏的白修德个人档案、时代周刊的媒介文本、费正清个人档案、施隆(美国人)个人档案等时期**手西文相关档案;(3)本书运用了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年)的史料。该库收录民国时期出版的2万余种期刊,相关文献再现了抗战时期重庆的媒介生态;(4)本书还运用了日文媒介文本中有关重庆大轰炸的报道文献,作为中英文史料的补充;(5)本书稿还运用了部分珍贵的口述采访文献。(二)文献综述从1978年以来,中国新闻史研究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对新闻事业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评述,形成一部关于中国新闻业发展的完整历史,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研究取得新的突破。1.抗战时期重庆新闻传播活动研究现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新闻史的重要内容,《新华日报》史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课题。从2000年到2014年,与新闻史研究相关的硕博论文约占到新闻传播学科硕博论文总量的6%在CNKI上检索,从2000年到2014年新闻传播学的硕博士论文累计达到17854篇,与新闻史研究相关的有2781篇,统计时间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其中,以重庆新闻史为专题的研究极少。不过,中国近现代史、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电影学等专业学位论文则论及了重庆新闻史,如《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报业》、《重庆近代报刊的出现与现代文学的发生——以〈渝报〉、〈广益丛报〉考察为例》、《陪都时期的电影宣传研究》等。《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报业》对成、渝两市百年报业发展与城市文化的关系进行专题研究,尤其对城市文化与传媒的多维关系的论述上颇有创新。此外,郝明工的《20世纪初叶重庆以报业为主的社会文化传播》和《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新闻事业发展综论》两文是重庆抗战文学史切入新闻史研究的代表作。近年来,有关抗战时期新闻事业的传播学成果逐渐增多,如《抗战时期四川报业研究》、《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文化政策研究》。战时报业个案成果有:《媒体的力量——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及其影响》、《抗战时期〈中央日报〉社论的舆论引导研究》等。战时报人的新闻活动、新闻思想研究的相关成果有:《周恩来抗战时期对外宣传工作思想研究》、《潘梓年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研究(1937—1947)》。针对报人群体研究的另一个热点,是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相关成果,如:《范长江与青记》是对“青记”作详细的史料梳理及概述性研究。就战时新闻政策研究而言,蔡铭泽的《三十年代国民党新闻政策的演变》一文梳理了国民党新闻政策的演变及其意义。石君讷《国民党的新闻检查》一文则以当事人的视角回忆了抗战时期重庆的新闻检查情况。张育仁所著《重庆抗战新闻与文化传播史》张,对重庆作为中国暨远东反法西斯战争指挥中心和新闻与文化传播中心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作者尤其对重庆新闻传播业从中国现代化转型以及思想发展史和国际信息战、心理战的多重视角下来进行全景式的描述以及多侧面、深层次的追询和阐释。是近年来有关抗战时期重庆新闻思想史的重要成果。2012年出版的曹立新所著《在统制与自由之间:战时重庆新闻史研究(1937—1945)》是抗战时期重庆新闻史研究的专题成果,该著作以国民政府战时新闻政策为中心,以重庆时期的国民政府新闻统制、不同阵营的新闻媒体和报人言论为考察对象,探讨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之下,各个阵营围绕新闻统制与言论自由而展开的权力争夺和话语交锋。全书引用丰富的历史文献,努力建构出完整的逻辑体系,是近年来的重要相关成果。就重庆——区域性新闻史的成果看,现有的研究性成果尚不多见,研究视野尚不够开阔,研究主题多为新闻史实的叙述性成果。比如,《重庆市志·报业志》、《重庆报史资料》和《抗战时期的重庆新闻界》均为重庆新闻史研究的资料性成果,对百年间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报纸、通讯社及新闻团体、新闻院校等史料的收录,为进一步研究重庆新闻事业史提供了翔实丰富的资料。近年出版的《重庆文化史(远古—1949年)》和《重庆抗战文化史》仅有部分章节概述了重庆的新闻事业。其中,尤其缺乏有关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新闻传播规律的成果。 ……
张瑾:重庆人,1963年生,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民国重庆城市史、抗战时期重庆新闻史、战时重庆的中美关系、重庆大轰炸研究等。
《思想政治理论金榜书逻辑图解》内容简介:本书是《思想政治理论金榜书》的配套用书,也可以单独使用,自出版以来深受考生好评。本
西班牙旅行笔记 本书特色 《林达作品系列:西班牙旅行笔记》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姿的历史、艺术、人物和宫殿、教堂、城堡...
将进酒-中国历史上的100个酒局 本书特色 始自商周,迄于明亡,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本书撷取一百个著名的酒局,加以演绎。本书内容均出自正史或经典,作者用力尤深...
《图解藏密拙火禅修法》内容简介:本书详细介绍了拙火以及拙火瑜伽的概念和修习的具体过程,从密宗严谨的修法体系,到后世大师总结
《资本的年代(1848—1875)》内容简介:《见识丛书·资本的年代:1848—1875》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二部。1848年至1875
《章太炎年谱长编》共70余万字,出版于1979年,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至今已坊间难求。《长编》按不同历史时期,结合章太炎的思想活
《电子电路设计与调试》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线性电路和非线性电路的具体应用。线性电路是将电路线性化后用A/D转换成数字量以数字方
漆侠与历史学-纪念漆侠先生逝世十周年文集 本书特色 姜锡东主编的《漆侠与历史学(纪念漆侠先生逝世十周年文集)(精)》围绕着“漆侠先生与历史学:纪念漆侠先生逝世十...
中国通史 本书特色 ★《中国史学经典:中国通史》:史学大家吕思勉的得意之作★权威,系统,具学术精神的中国通史★研究中国历史无法规避的书 《中国通史》是我国历...
《话说中国》全套16卷 本书特色 由于该书销售量较大,可能出现短时缺货情况,但我们*迟会在一周内为您发出。《话说中国》作为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精彩细腻的图片鉴赏...
宋代疑经研究 内容简介 疑经是我国古代经学史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在宋代获得了迅猛发展。本书从经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宋代疑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又以欧阳...
中国近代史 本书特色 本书为吕思勉先生中国近代史著述的精选集。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中国近代史讲义、中国近世史前编、中国近百年史概说、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和日俄战争。...
吵!—噪声的历史 本书特色 ·罗马人嘲笑锡巴里斯人把公鸡赶出城邦是小题大做、意志薄弱,但是吵闹的罗马让凯撒也不得不给卧室加盖上第二道墙。?很难说18世纪为声学做...
退后一步是家园-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 本书特色 在大奈河支流的战斗中,我们俘获了一名重伤的中国兵。看起来他还完全是个未成年的孩子。素以豪毅自诩的岛田中尉走到他...
《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内容简介:本书以文化为中心,从考古学的视角展开讨论。主要包括几个方面:说明考古学视角的独特性;介绍旧
乾隆三礼馆史论 内容简介 本书勾勒了三礼馆从乾隆继位开馆到纂修完成的总体进程, 详细梳理了三礼馆的一些具体事务, 如馆臣究竟有哪些人, 三礼馆的具体组成、职掌与...
中国近代史 本书特色 史学大家吕思勉所撰客观真实的《中国近代史( 精)》,描述了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成立之陷落、抗争 血泪史,剖析了近代百年中国之大变局。*述规模恢...
该书是一本西方政治哲学入门读物,也是美国多所大学长期采用的教科书。该书以西方政治哲学史上三十多位重要人物及其思想为中心,
中国文化二十一讲 本书特色 ◎吕思勉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史学三大家”,《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等经典著作,堪称了解中国文化与...
《逃亡与拯救》内容简介:全书立足广阔的国际背景,通过难民群体视角,凭借口述回忆、报刊记载、档案资料等珍贵史料再现了犹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