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维根码头之路》是奥威尔的一部报告文学著作。全书分两部分: **部分是奥威尔对英格兰北部几个工业区的考察记录, 也穿插了许多奥威尔个人的思考 ; 第二部分主要是奥威尔对自身思想经历的总结, 以及对英国政治
被称为“社会学报告”的本书是研究奥威尔“不可能绕过”的著作。书中,作者对英格兰北部几个工业区进行了考察,总结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在缅甸时的苦恼和选择流浪的理由,提出了改善工人状况的实际建议以及对英国政治、阶级形式的认识,体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批判和社会主义者倾向。
译者序
关于贫穷的描写,有两位作家给我的印象*为深刻,一位是中国的萧红,另一位就是本书的作者奥威尔。萧红的贫穷,是身在其境的,感性的,个人的;而奥威尔则是理性的,遵循逻辑的,细致耐心地铺陈整个社会的穷困潦倒。
我相信大多数奥威尔的读者都和我一样,出生在中产阶级的家庭中,即使不富裕也从未体会过食不果腹的窘迫;也许你和我一样,对西方的社会、政治怀抱兴趣,但理解却一直停留在词语的表面;也许你和我一样,没有机会也不曾试图了解饥饿边缘贫穷的人群,因此对他们或多或少存在我们“中产阶级”的偏见;所以我想你和我一样需要奥威尔。
选择翻译《通往维根码头之路》*初是慕奥威尔之名,而全书读完时所带给我的,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的思考,远远超越市面上任何一本社会研究类书籍。有论者认为,维根之行让奥威尔完成了转变,当他开始写作此书时,“当时,几乎好像一辈子都在他体内燃烧的暗火突然变得熊熊燃烧。”而这一团火焰,就燃烧在《通往维根码头之路》每一页纸上,带着半个世纪的温度。而在这一团火焰中,愤怒与不满有多强烈,希望的力量就有多强大。
如果你想走进20世纪三十年代时的英国,乃至欧洲,愿你可以遇见此书,奥威尔将带你去到一战后那片荒芜的大地。如果你想了解英国的文化背景,偏见之源,愿你得以翻阅此书,你将在一片灰色调的工业背景下,找到蛛丝马迹。若你担心的是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去向,也恳请你不要错过此书,因为字里行间你将感受到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对于全社会全人类深刻的忧虑。这一本满含奥威尔深思的报告文学中,也正储藏了他*直接*纯粹的思考与远见。
书中奥威尔说“通过与那些虽未必比你优秀但与你截然不同的人交流,你那中产阶级的观念和偏见将得到检验”。而《通往维根码头之路》正像是一条捷径,让我们在无需饱受饥饿与寒冷之苦的环境中,*为深刻地贴近贫困。
而我只愿你此生无需忍受饥饿与绝望,却仍能以*宽广的赤子之心接纳世间每一个饱受贫困之人;愿你此世无需为生计战斗却依然能独立却客观地思考生存的意义。
穿过工业城镇时,你会在迷宫中晕头转向。这个迷宫到处都是被烟熏得发黑的小砖房,包围在毫无规划的泥泞胡同和灰不溜秋的院子中,院子里到处都是臭气熏天的垃圾箱、成堆的待洗脏衣物和半废弃的厕所。房子的内部结构大同小异,房间数目一般在两间到五间。房子的客厅很相似,大约十到十五英尺见方,带一个开放式厨房;稍大的房子会有个洗涤间,小的那种则把水槽和龙头安在客厅里。房屋后面是院子,或者几个房子共用一个院子,大小刚够容纳垃圾桶和厕所。没有一个房间是通有热水的。尽管住在这里的都是矿工,每天只要工作就会从头到脚弄得黑乎乎,可我想,即便你顺着这些街区走上几英里也找不到一间可以洗澡的房子。在厨房里装一个热水系统其实很容易,但是建造者为了能让每套房屋节省大约十英镑就没有装,而且建房的时候压根就没人想过矿工也是需要洗澡的。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的房子年代都已久远,至少五十到六十年了,以正常标准来看大多数都不适合居住。它们继续出租仅仅是因为没有其他可以住的地方了。工业区住房的*根本问题不在于这些房子窄小、难看、不卫生、不舒适,抑或它们在喷着废气的工厂、臭气熏天的运河和硫磺烟滚滚的矿渣堆围绕着的脏得可怕的贫民窟里——尽管这些都是事实——而在于没有足够的房子。
“住房紧缺”虽是自大战以来反复出现的问题,但那些每周收入高于10英镑、甚至只要5英镑的人对此并没有什么切身体会。当租金很高的时候,找房子不难,但找租客比较难。溜达在伦敦富人区的任何一条街道,你都能看见半数房屋的窗户上写着“出租”的字样。但在工业区,住房问题却成了贫困带来的*大麻烦之一。这意味着人们必须忍受一切——千疮百孔的贫民窟、讨厌的臭虫、腐烂的地板和开裂的墙,吝啬房东的勒索和中介的敲诈——只为了找到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我曾经住过一些特别糟的房子,是花钱请我也住不了一个礼拜的那种,我发现里面的房客已经住了二三十年了,而他们心心念念的就是希望自己运气够好,能在这儿一直住到死。这些状况一般都被视为理所当然,虽然不总是如此。有些人似乎根本不知道世上存在像样的房子,把臭虫和漏水的屋顶当作上帝的旨意;另一些人则尖酸地谩骂他们的房东。但所有人都死死地守住自己的住处,以免更糟的情况发生。因此,只要房屋短缺问题还在持续,当地政府就无法采取行动改善现有房屋的居住条件。他们可以给某栋房子‘判死刑’,但在房客们租到其他房子前都不可能强制将它推倒;于是,这些被判了死刑的房子仍旧立在那儿,且变得更糟,因为房东不会在一所迟早要被拆掉的房子上浪费太多精力。比方说,在维根这样的小镇上,很多年前就打算拆除的房子超过两千幢,如果有可能建新的房子取而代之的话,那么整个镇上的房子将全部被推倒。那些像利兹和谢菲尔德的小镇拥有成千上万这种“背靠背”式的房子,它们属于危房,但几十年后仍会屹立不倒。
我看过许多不同矿区村镇的房子,并记下了它们的主要问题。我想,随机挑选一些笔记就可以充分描述这些房子究竟是什么状况。它们不过是只言片语,后面我会再做详细解释。
……
通过与那些虽未必比你更优秀但与你截然不同的人们交流,你那中产阶级的观念和偏见将得到检验。
奥威尔首先是先知,其次才是圣徒。
——止庵
他能够在目睹糟境况的同时为美好的东西而战。
——GranvilleHicks
奥威尔对现代社会所做的事情,就如同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做的事情一样。不同的是,奥威尔是一个天生的作家,而有火热耀眼的精神思想的恩格斯则不是作家身份。
——EdithSitwell
乔治·奥威尔 1903—1950
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记录着他所生活的时代,致力于维护人类自由和尊严,揭露、鞭笞专制和极权主义,并提出了超越时代的预言,因此他被尊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爱丽尔》内容简介:◆20世纪“自白派”诗歌巅峰,普拉斯挣扎、绝望的内心独白 ◆当代文化偶像、美国摇滚女诗人帕蒂·史密斯心爱之
绝杀 本书特色 《绝杀》:或许犯罪不可杜绝,但我们决不放弃追寻真相的权利。*耀眼的光芒背后往往是*沉沦的暗夜。体育推理开创者许伟才*新力作,揭秘鲜花和奖牌之外的...
一九八四 本书特色 本书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20世纪40年代末著的(1949年出版)一本政治讽刺小说。大概内容是说,在一个名曰“大洋国”的地方,全体人民...
《洗澡》内容简介:本书描写解放后知识分子所经受的第一次思想改造——当时泛称“三反”,又称“脱裤子,割尾巴”。作者嫌其用词不
《作家榜名著:老人与海(赠英文原版)》内容简介:“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一位老人孤身在海上捕鱼,八十四天一无所获,
青木川 本书特色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主编 探寻神秘古镇五十多年深邃历史和时代命运的长篇力作 文本之外另附"名家评论"+"作家创作谈",深刻揭示作品内涵青木...
凯文怎么了 本书特色 一部再怎么推荐都不为过的当代经典。* 英国橘子文学奖作品,《卫报》称其为:“迄今为止,zui引人注目的橘子文学奖获奖作品。”* 一经出版便...
小不点.我爱你 内容简介 明明就是……我比他高嘛,真的。而且打小开始,每次比个子都是我赢。所以我一直拿他开心。我总是取笑他,而他始终一言不发,只是深深地低着头。...
《政治的神学》内容简介:★无论左派、右派还是中间立场的政治思想者,都难以摆脱他那充满悖论与危险的思想幽灵…… ★20世纪最具争
《我敢,所以我青春》内容简介:《我敢,所以我青春》目的是激发每一位读者不畏艰险、勇于挑战的热血状态。它力图赋予读者一种张扬
《百变王牌(十一):荷官的抉择》内容简介:入围星云奖、雨果奖总决选。与DC、漫威比肩的超级英雄故事。1986年至今,横跨两个世纪
女孩和三文鱼 本书特色 《女孩和三文鱼》是“郁达夫小说奖”陈河的中短篇小说精选集,包括了中短篇小说《西尼罗症》《女孩和三文鱼》《黑白电影里的城市》《夜巡》《水边...
邱华栋精选集 本书特色 《邱华栋精选集》收录了作者本人精选的40篇中短篇小说代表作,包括《时装人》、《公关人》、《直销人》等代表作。邱华栋在文学上表现了出色的才...
《作家榜名著:呼兰河传+生死场》内容简介:《呼兰河传》:萧红的绝笔杰作,带有自传性质的经典小说,更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
罪恶城堡 本书特色 具有通灵能力的盲女雪丽,看到了死者前18秒的记忆《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畅销书《18秒》作者,加勒比海,被贩卖的女孩,神秘伏都教,妓女训练营...
华夏演义 本书特色 上古神话,重述经典,众星加盟,豪华阵容,文清,焦恩俊,刘佳,刘德凯,丁军,廖京生,吴辰君、池华琼等联袂演出。根据本书改编,由中央电视台·中国...
《讲好故事 做好案例》内容简介:案例教学是必然趋势。因其不苛求理论的权威,不拘泥工具的完善,只注重现实难题能否被解决,于是案
《社交算法》内容简介:☆你的社会关系的强度、质量、排列方式,正深刻地影响着你的人生经历、情感情绪、个人成就和职业成就。☆人
寻找跑跑 本书特色 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 ——《诗篇》寻找跑跑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有思考...
《四世同堂(上中下)》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表现了抗时期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该书以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