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铸就了30年前文学的黄金时代?★百位作家、翻译家、编辑及出版家眼里的八十年代文坛★ 90年代先锋作家马原镜头里的文坛大家说★ 一部值得珍藏的当代文化口述史
20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九十年代初,本书作者马原带着只有一个摄像师的摄制组,跋涉两万多公里,对话百位作家、翻译家、编辑出版家,如巴金、冰心、夏衍、史铁生、梁晓声、王蒙、王朔、刘心武、蒋子龙、格非、王安忆、苏童等。这一堪称“文学长征”的非官方拍摄,成为关于八十年代文学的仅有的一次大规模拍摄。本书即这次拍摄的文字版。对话大致围绕怎样开始写作(翻译/编辑)生涯、怎样看待当前的文学和文坛以及文人下海和性开放、眼下的愿望、喜欢的作家或者书这几个主题,但话题广泛,形式灵活,谈话者的回答也因个人的性格及阅历,或大段阐述或寥寥数语,或严谨凝练或幽默活泼。它既提供了那个时代文坛的各种真实声音,其中不乏对文学、文学史、社会及人生的严肃思考和剖析,也记录了30年前那些声名远播或初露头角的大家的思想情怀。
?
北京·王朔寓所1992年12月22日与王朔(北京作家)王:你可以当演员了嘛(笑)。马:我不行,我比访谈者紧张。作家赶时髦你是特别的,一开始就和电影,后来跟电视特别有缘分。王:(笑)赶上了嘛,电影还不是,电视是有意的。马:写时就是为了电视。1988年拍了几部电影?王:四部,那时也是混得没辙了,不知拍什么好了,就拍了我的。大家趁机走了一把。马:1989年谈你谈得较多。王朔电影、王朔年哪。王:其实是赶到一块了。一开始就想改我的电影。但可能我的小说跟国家的意识形态抵触。没同意上,也是赶巧了,**次反自由化后,有人想搞娱乐电影,就上去了。没有那种压力,一部一部拍,也不会都到同一年拍了。马:王蒙比较喜欢你的东西,大家一窝蜂拍你的电影,应该说它有某种适合进入电影的因素。电影厂和导演的兴趣肯定不一样,但他们都喜欢改编你的小说,当时是什么情形?王:特别客气地说,我也说不清楚。以前的电影要么是帝王将相,是才子佳人,知识分子形象较多,劳动人民的形象特别庸俗,社会结构的分子已发生变化,电影也需要寻找新的形象。像国外的城市电影,选择的罪犯比较多,我没觉得我写的是罪犯,但至少是社会生活主流之外的人,这些人的悲欢离合比较强烈,更适合娱乐性。那些导演喜欢拍舞厅,爱情追逐呀,我描写的情景为他们提供了可能性。知识分子不可能天天出去泡妞呀、追追打打呀。这么说不是贬低导演,当时,我的人物算是一种新形象吧。不能用框子框住他们,说他是某一类人,导演可能觉得挺有意思。马:后来,几个电视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包括现在正在拍的《海马歌舞厅》,影视是*影响观众的媒介,影视一下子都抓住了。你的小说跟武侠、言情有很大不同,但很多人喜欢看。这次希望你多侃点,你作为作家,大面积涉及影视,也算是下海了,你怎么看?王:电视是我有意搞的。小说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光靠小说难赢得读者。要靠电视扩大知名度,让读者通过电视去找小说看。1988年我觉得电影有这种手段,后来,电影迅速衰退。像许多演员,演了许多片子,走在大街上根本什么也不是,刚开始我没瞧上电视剧,我搞电视剧总觉得被限制在某种道德范围内,跟我的道德观不太一样。写电视剧刚开始不如写小说合算,小说可以反复出版、选载呀。咱们写东西,除了养家糊口、沽名钓誉,还有一个自我满足的问题。那么写着特没劲,多累呀。写电视剧特别累。但电视剧的影响力没法忽视。搞电视剧我基本是捏着鼻子搞的,但有时就得屈就。电影还有人把它当艺术,电视剧吧,领导把它看成是宣传,老百姓吧看成是娱乐。这里要求传统的道德规范。我写小说,我是写给主流之外跟我差不多的人看的。电视剧明摆着跟我的想法不一样,我只能迎合观众。没办法,没有比电视剧更媚俗的了,因为你要的就是这个。写的时候,还算效果不错,它带动了小说的销售。马:要不也没人出《王朔文集》。王:基本上改善了收支情况,使我基本上有了自主感。因为讲自尊嘛,想自我表达,要有条件。经济上的需求对我特别重要,没钱吧,你只好谁养你给谁干,有钱了,我现在谁让我写我也不写,我有空前良好的自我感觉。马:心里比较自由。王:在你没有成就之前,你要屈就编辑及其所代表的社会道德的力量。要么就要被拒绝,你没有还手的力量。我现在觉得我自己就有某种力量,不用屈就于别人。马:你可以不在乎别人的认同。王:对,我不在乎了,不管别人高兴不高兴,你不能窒息我。有人看我的书就有人出,我有一定的收入,不用寄生在某种力量上。马:好多人有这种愿望,但没有实现。王:我现在讲原则,因为我有条件讲原则。马:你没吃亏。对你的作品有些争论,有人认为你逗趣,唬老百姓。王:很多人认为生活是创作的唯一资源,我才不这么看。马:有人说王朔胡编,老百姓爱好啥就编啥。电影应该如此。王:生活的千姿百态,造成了你胡编也行,只要细节真实就行。给人类虚假的东西完全是细节不真实。电视剧都是编的,但你要选取生活的某些可能性,集中起来,电视剧是侃出来的,但不是没根据的编造。编也是功夫(笑)。我觉得观众对作家期望过高,这跟作家过去自我标榜有关,觉得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吃顿什么菜也思考得一塌糊涂,然后优秀品质出来都是沉甸甸的生活给你看,把几种功能合而为一了。思考,完全不必借电视思考,你要肤浅到看电视剧就能思考得一塌糊涂,那不怪我。我这么说得罪了很多人,得罪就得罪吧。你看玩意儿,别管人家那玩意是怎么弄出来的。马:人们关心背后的事情,一旦把背后的事情端出来,他们又受不了。…… ……天津·冯骥才寓所1992年12月27日夜与冯骥才(天津作家、画家)马:搞这么一部片子是不是很有意义?冯:很有意义。新时期十年,我认为应该给新时期画个句号了,已经结束了。新时期文学产生的条件,还有作用,现在已完结了。用电视画面对新时期进行总结,具有文献价值。你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新时期文学运动是通过作家体现出来的,我觉得作家比作品还重要,作家不是把全部都放在作品里,通过作家访谈不仅有文献性,而且有经典性,肯定是有非常独特、有不可取代的价值。马:你这么说对我是个更大的鼓励。到目前还没有哪个作家提出新时期文学的终止问题。我们也没从更深一步的想法入手,你给这部片子这么深入的判断,我很高兴。你是新时期重要的作家,在几个阶段发挥作用。*初,你在1978年发表了有影响的作品。后来,也显示了相当的实力。我们现在面对的是电视观众,和小说的读者不同,请你把个人的创作简单作一个介绍。冯:如果把新时期文学当作历史,我们就要保持距离了,尽管新时期的作家活在世上,而且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拉着文学往前走。但是,毕竟过去已成为历史了,我们对历史的态度也变得特别冷静、特别客观。作为历史,这个阶段将非常辉煌地留在文学史上,在我看来,新时期是文学和历史一起激动的时期。比如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社会巨变,巨变时,作家要思考,作家是普通人中*会思考、*会表达思考的人,读者要和作家一起思考,不管读者对作家的思考持何种态度,但他不得不随作家思考的轮子转动。作家和读者一同思考、一起激动,在近当代史上有两次,一是“五四”出现了一大批作家,是群星灿烂的时期。马:20年代和30年代。冯:第二次是粉碎四人帮后,我认为中西文化冲突是*大的问题。东西文化历史形成中,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完全封闭的文化体系。19世纪中期前,两大人类文化体系互不沾边,只有丝绸之路沟通一下,都是自我中心的。后来,1840年到义和团运动,是中西文化的**次碰撞,是带血的碰撞,完全不能适应。*深刻的悲剧。我们老看政治的、经济的原因,其实*深刻的原因是文化背景。第二次是辛亥革命到30年代。30年代是中西文化的初恋阶段。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比西方对东方的吸收要迅速得多、主动得多。这时出现了一批作家,这批作家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下,比较的背景下,作家超前思考。作家帮助读者,读者也需要作家。两大阵营的冷战,形成隔绝,“文革”中彻底断裂。粉碎“四人帮”后,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又一次碰撞,又出现了冲突比较,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需要思考,呼唤文学,作家应运而生。马:本世纪两次文学的繁荣都有具体的历史原因。冯:这批作家充分表现了才华,肯定要载入史册。文学史再提供一次这样的机会是很困难的,我称之为机遇。在短短的十年里,几代人一起进入文学。王蒙他们是一批人。马:甚至还有老一些的作家,像汪曾祺。冯:他们一直在文坛上,粉碎四人帮他们重新焕发青春了。王蒙、张贤亮、陆文夫、李国文、从维熙等一大批作家,经过20年不公正的待遇,他们一直处在底层,他们对社会、生活进行大量的思考和积累。他们有了一次总爆发。我很佩服他们,经过20年的折磨,他们对生活还有赤子之心。这批作家是新时期文学的中坚。他们的思想,就是王蒙的《少年布尔什维克》。他们接受的大部分是俄苏文学。第二批作家是粉碎“四人帮”后出现的作家,张洁、谌容、刘心武、蒋子龙,包括我。马:就是今天40多岁、50左右的作家。冯:这批人生活中*深的痕迹,他们的阴影,就是“文化大革命”,在他们的生命中不可磨灭。这批作家*有社会责任感。不管他们怎么写,哪怕用现代派手法写,哪怕写一个字,他们都有社会责任感的痕迹。马:他们的动力也来自责任感。冯:你说得非常好。他们接受的大部分作品也是苏俄文学,接受现代文学极少。第三批作家就是知青作家。他们的思想在没有定型前就到了遥远的边疆,他们没有任何准备,就遭受了挫折,他们对生活一下子充满了怀疑,先前没有一个标准给他们。马:我也是知青,尽管我写知青生活的作品较少,只有一个长篇、几个短篇。像史铁生、张抗抗、陈村、郑义、孔捷生。冯:我爱这批作家,生活给他们的太不公平,他们很小离开了家,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到了遥远的地方。我*感动的是他们的作品还带着苦涩和失意。这批作家把生活的视野放宽了。这批作家在中西方思想融合的时候,*早接受了现代思想,他们的文学创新意识*强。第四代作家就是现在的作家。马:1985年后出现的作家。冯:这批作家*能表现我们时代的五光十色、光怪陆离,时代的不安、活跃,时代的兴奋和躁动。这四代作家,几乎是五代作家共同创造了新时期文学,我认为这是何等辉煌。这些人都经历了历史的磨难,是人生的财富。每个人身上都有写不尽的东西,还有大批没有写的东西。这是了不起的时代。我不认为我是新时期的一员,我就觉得它了不起。这个历史非常壮观,不可重复。在这个时期,我把你划在第三代和第四代中间,你和阿城*明显,你们既摆脱不了第三代人的精神痕迹,但你们在审美上*早觉醒。我曾写文章,给国外的刊物介绍中国的文学,我说我是“第三代的*后一个,也是第四代的**个”。我1978、1979年开始写作。以前画画。高中毕业后进入天津市篮球队。初试考上美院后,球队教练看上我了。当时我是天津学生队的中锋,小有名气,我能双手扣篮。……
马原,1953年生于辽宁锦州,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后赴西藏担任记者、编辑,开始发表作品,2000—2008年任教于同济大学,现定居云南。主要作品包括:短篇小说《拉萨河女神》、《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喜马拉雅古歌》、《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游神》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牛鬼蛇神》等。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北京兔儿爷 本书特色 兔儿爷是旧京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
国学经典全知道-彩图全解版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帮助读者快速学习和掌握国学经典的工具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医学、科技、文学等方面,设置了“作者介绍”“ ...
古代汉语词典-(缩印本) 本书特色 《古代汉语词典(缩印本)》是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使用的中型语文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缩印本) 内...
世界文化简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上古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美国、俄国和日本文化、东方国家现代文化的产生、二战后几种重要的文化发展趋势、世界文...
绘画与表演 内容简介 至少从8世纪的敦煌时期起,“变文”的图画讲唱在中国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民间的传统,然而在中国的史书中关于“变文”的表演只有一些令人失望的、模糊...
谁在巴黎纵情狂欢 内容简介 这套读物的特点:一、创新!我们的“人文素养读本”不单单是内容的堆砌,而是一条主线下的体系创新。由此及彼,由内及外,让我们在阅读中逐渐...
自画像-开卷书坊 本书特色 《自画像》分为三部分:一为“自画像一”,收入作者陈子善十余年来出版的十余部著作的序跋,反映了作者的学术历程与研究成果;二为“自画像二...
日月寝兴-中华起居文化大观 本书特色 段兰编著的这本《日月寝兴--中华起居文化大观》一书在介绍人们构建、居室、家具及室内装饰等物质内容的同时,还介绍了与人们起居...
本書為「三聯學術文庫」之一種。作者將國家理論與文化社會學相融匯,聚焦於上海大世界遊樂場於1949至1966年間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個案,論述了新中國國家建設與文化...
中华地理故事 本书特色 《中华经典故事:中华地理故事》运用平易通俗的语言,对涉及我国境内奇特自然地理现象的有关故事,进行了生动的讲述,不仅可以让读者加深对这些地...
跨文化交际学 内容简介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门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书以主题方式叙述,突出跨文化技巧或技术的方法与知识,亦强...
中国旧书局 本书特色 《中国旧书局》以清末之1949年间上海书林的旧书局为关注点,历数上海书林曾辉煌一时的五十多家旧书局的兴衰史,为读者展现了在那个激烈动荡的变...
我们这些流浪的中国人 本书特色 梁实秋,生于大陆,留学美国,战乱中颠沛流离,晚年寄居台湾,一生中很多时光都在流浪中度过。但是,心中对于中国的感情永远不变,不管是...
精彩摘录我终于体悟到,要做到值得信赖,我无须表现得言行一致,而且要真实得让人觉得可靠……我能不能充分表达自己,好让我这个
编辑推荐:【1】女性主义导师上野千鹤子继《厌女》《始于极限》后又一力作, 一本独立女性人生指南。【2】女性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 ×...
故事的歌手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民间文学专家钟敬文先生主编的《外国民俗文化研究名著译丛》之一种,是“,帕里-洛德理论”的奠基之作,被学界誉为口头诗学理论的《圣经...
入土为安:图说古代丧葬文化 内容简介 远古时期,人类处于蒙昧状态,并不懂得人死后要建造坟墓来安葬。这时的人们还没有鬼魂观念,对死者遗体的处理与对待野兽尸骨一样,...
生活书店史稿 本书特色 生活书店诞生于30年代民族危难之时,面临的是国土沦丧、民生凋敝的局面,呼吁抗战,挽救危亡已是全民族的要求。作为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代表人...
★亞馬遜書店4.8顆星評價2015年,緬甸迎來民主化的第一步但為何今日仍深陷族群矛盾的百年牢籠中?曾任《經濟學人》東南亞通訊員的理查.考科特將為你我說個分明一本...
甲骨文字与殷商制度 本书特色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本书共8章,叙述了甲骨文的发现、研究、新史料的提供、殷代工艺文化的推测等,书末附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