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谈及了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等话题,几乎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对所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该书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趣味隽永,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
适读人群 :11-14岁
(1)典雅、精美的外观,给予读者高雅的观感和尊贵的享受,让读者拥有的不仅仅是书,更是艺术品(2)品类齐全,涵盖绝大部分著名的文学名著,读者可随意挑选,阅读、收藏、送礼都很适宜;
(3)细腻逼真的欧式风格黑白插图,诠释了名著的内容精华和思想精髓,让读者爱不释手;
(4)涵盖老一辈翻译名家和翻译界新锐的得意译作,精心编校,名社出品,给读者舒适悦目的阅读享受。
“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可谓人人皆知,但是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它出自何处,言出何人。这句经典名言就是英国散文家弗兰西斯·培根在16世纪提出的口号。
弗兰西斯·培根(156l——162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划时代的巨人。在那个学科分野不是很确切的年代,培根有着宽阔的研究领域,他既是科学家,也是哲学家,还是文学家。18世纪的欧洲尊他为现代科学之父,迄今为止他仍被奉为英美经验论哲学的创始人。
培根出身贵族,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母亲安妮.培根是一位才女,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父亲的工作背景使得培根很小就熟悉宫廷生活的礼节,他曾得到女王伊丽莎白和詹姆斯一世两任国王的眷顾。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1573年培根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就读,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602年受封为爵士,1621年受封子爵。作为国王詹姆斯一世的顾问,培根曾深受国王的赏识。可惜的是,到了晚年,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囚于伦敦塔,培根从此身败名裂。
经历了人生如此的巨幅震荡以后,培根不问政治,潜心著书立说。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也增长了他的知识,丰富了他的阅历,锤炼了他的思想,孕育了他多面又独特的世界观。
英国当代传记作家斯特莱切曾这样描述培根:“弗兰西斯‘培根多次被后世粗略地从正反两面竭力加以描绘,可是在实质上,这类方法特别不适用于像他这样极不寻常的人物。他的心智的构成,不是出于少数几项对立成分的拼合,而是出于大量极不相同的因素的渗透。他不是有条纹的粗呢,他是闪光的绸缎。独立思考、极度自尊、敏感多疑、野心勃勃、富有精审的鉴别能力——这种种品质融合、交织、闪烁在一起,使他那神秘的心灵蒙上了一条大蛇的诡谲、闪光的外表。不错,很可以选用大蛇作为他的标记——机灵、曲折多变、危险的动物,宇宙奥秘和美丽大地所生的子息。”
的确,从外在形象看,培根像一个机智多变的危险动物——“大蛇”。但从其性格特征看,我们不能从简单的二项对立成分理解培根,他属于不同因素渗透的矛盾综合体;斯特莱切认为,正是这难以捉摸的多变性格,使得无论是外人,甚或是培根自己也不知道他通向了何处——一个“不自觉的卖友者”、“高傲的谄媚者”,*后落得人们“见到这种高雅的智慧陷落并且挣扎在它自身织就的蛛网里,都要别转身去不忍细看”的悲剧境地。①难怪斯特莱切疑虑重重地叹道:“谁解释得了培根?”其实,在斯特莱切的《伊丽莎白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传记中,培根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配角,呈现了与史书不同的面孔,多了一个让大众认识培根的不同维度,也丰富了培根的形象,对于这样一个极不寻常的人,我们只能尽可能靠近他,永远无法走进他。
在16世纪那个大变革的时代,他是一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而不是一个执迷的宗教偏执狂;他是一位经验论学者,而不是诡辩学家;他是一位政客兼法学家;他是一位友人,有时候又缺乏良知……
他的**部重要著作《随笔》*初发表于1597年,当初只有10篇散文构成,以后又逐年增补,至1612年增至38篇,经过二十年的追加之后,至1625年达到58篇。这些散文随笔囊括了哲学、人生、科学、文学、历史等方面,围绕与人有关的几个主题,倾诉对世事洞察秋毫的经验之谈,言简意赅、睿智夺目。
论述与他人的关系,有一种直达事物灵魂的卓识,如《谈父母与子女》《谈友谊》《谈党派》《谈司法》等。
在《谈父母与子女》里,谈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既是人与他人的关系,可又是一种特殊的关系。这里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因为它不仅存在着家族的传承,还有自己事业的延续;也有子女习惯、性格的养成,通常老大、老二深受器重,老小备受娇惯,居中的几个好像被父母遗忘,然而事实往往证明他们*有出息。父母对子女应该管教严格,可是金钱不要控制得太紧,否则容易导致子女卑贱、取巧,与下流人为伍。这里论及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其实涉及的是家庭教育问题,字里行间强调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可能会影响子女的一生。由此看来,父母承担的不仅仅是对子女的抚养义务,教育和教育方式的得当与否对一代人的成长更为重要。在《谈友谊》中,培根认为,对于一个真心的朋友,你可以传达你的忧愁和欢悦,所以拥有真正的友谊,就有如教堂以外的忏悔一样,你可以释怀心中所有的事情。友谊有三种功效:其一,颐养感情,其二,助长理智,其三,有另一个自己的作用。对于“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的格言,培根在进行了论证之后,提出了对“孤独”的理解,他认为,凡是天性不易于交友的人,其性情来自禽兽而不是人类,所以喜欢孤独的人不会是神灵。
论述人自身的修养,有一种常人不具备的鞭辟入里,如《谈学养》《谈养生之道》《谈厄运》《谈荣誉与名声》等。
在《谈学养》中,培根指出,天性伶俐者鄙薄学养,土牛木马惊奇学养,智者运用学养,神智上的障碍可通过适当的学养来根治。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韶秀,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学养终成性格”。在《谈厄运》中,培根认为,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厄运所带来的福祉更大。培根一生追逐名利,渴望高位,及至晚年荣誉和耻辱几乎纷至沓来,令其应接不暇,这“厄运”的反思和领悟是不是发自内心的体验呢?
论述对世界的理解,有一种对恶行和愚昧的痛彻肺腑的批判,如《谈真理》《谈嫉妒》(《谈赞扬》等。
在《谈真理》中,.培根讨论了神学上的真理,哲学上的真理,世俗的真理。文章结尾,培根用一个预言作了意味深长的总结:“有人预言:基督再来时,他在世上将难遇诚信。因此谎言是吁请上帝审判人类的*后钟声。此言对于虚伪和背信的劣迹真可谓描述得再高明不过了。”培根以预言的叙述方式对人类提出了理性的批判。在《谈嫉妒》中他写道:“魔鬼被称作‘夜里在麦田里撒稗子的嫉妒者’,因为嫉妒总是手段狡猾,暗中行事,损害麦子之类的好东西。”在《谈赞扬》里他写道:“赞扬是才德的反映。……如果它来自凡夫俗子,那一般是虚假无用的,……因为许多大才大德,凡夫俗子是不明白的,……*高尚的才德他们浑然不觉。”培根对人类的恶行恶习深恶痛绝,在文艺复兴那个对人类大唱赞歌的变革时代,培根像个先知,剖析人类的恶习,表现出哲人深深的担忧。
培根散文的*大特点是强烈的时代精神——理性精神。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巨人之一,培根和同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一样,崇尚理性,追求科学,相信真理。在《谈真理》一文中,培根把“真理”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他指出:“作为自身唯一仲裁者的真理却教导说:追求真理,……认识真理,……相信真理,……真理才是人性的至福至善。”这些思想中体现了对唯心观念的质疑,是理性精神的张扬。
培根擅长探索和分析人的灵魂深处,善于透过现象深究思想,培根的作品极具张力、富有弹性。这种张力和弹性不仅仅是风格的因素所致,更多的是来源于他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精深的知识储备,所以举凡道德、哲学、宗教和心理等原因,他都信手拈来,皆成文章。
培根散文篇幅短小,活泼灵动。很多文章不足一千字,却孕育着深刻的哲理。他常常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比较的手法、逻辑严密的推理步骤,陈述道理,表达观点。
运用故事、传说、笑话、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情节来说理是培根随笔的显著特征。在培根随笔中,有很多来源于《圣经》、《古兰经》、《伊索寓言》、古罗马和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故事,培根巧妙地通过这些经典中的故事,加强其说理的可信度,增加说理的形象性,语言轻松幽默。
培根善用类比的方式把深刻的道理或抽象的思想形象化。用形象的事物进行类比,通俗易懂。在Ⅸ谈厄运》的结尾,培根先用这样一个类比:“在编织和刺绣中,阴暗的底子上明快的图案比明快的底子上阴暗的图案更加喜人。”然后直接亮出观点,收束文章,真是言简意赅:“幸运*能揭露恶行,而厄运则*能发现美德。”
培根的散文为后世英国散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范本。虽然大家公推法国蒙田为随笔的创始人,培根也经常引用蒙田,但其实培根和蒙田是同时代作家,前后相隔十几年而已,他们风格相近,有时互补,他们俩同为后代散文随笔的楷模。
培根广博的视野和多方面的才华,使得他在多个领域皆有建树。他*早总结出科学实验的经验方法,人们称之为归纳法,对近代科学发展起到了广泛的指导作用。培根也是除旧立新的思想革新者,他对经院哲学的科学观和传统逻辑思维方式的批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我们阅读培根,不仅仅是他的随笔,我们更读培根——这个丰富的人。
《培根随笔(全译本)/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真理为何物?”彼拉多①戏言相问,但并不指望回答。
诚然,总有人喜欢朝三暮四,认定固守信仰无异于枷锁加身,所以无论行为思想均追求随心所欲。虽然此类哲人俱已往矣,但仍有巧舌如簧之士跟他们一脉相承,然而气血之刚烈已远逊于古人矣。
但人们依然偏爱虚假,究其原因不仅由于寻求真理得不辞艰辛,也不仅由于发现真理后反而使人的思想作茧自缚,而且还来源于人们的一种劣根性:嗜假成癖。晚期的希腊哲学流派中有一派人考察过这个问题,对人们为何喜欢虚假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说诗人弄虚以寻欢,商人作假为牟利,那一般人就只有为虚假而爱虚假了。个中缘由我也难以相告,也许真理恰如磊落的天光,所有假象、盛典在烛光下显得典雅堂皇,但经它一照,则难免穷形尽相。真理也许等价于一颗珍珠,只有在日光映照下才尽显璀璨,但却赶不上钻石、红玉,它们在光怪陆离中大放异彩。掺假总能增添乐趣。倘若从人的头脑里除去愚蠢的见解、媚悦的憧憬、错误的估价、自欺欺人的幻想之类的东西,那么所剩的只是一些卑微贫乏的意念,充斥着忧郁、恶意,甚至自己也感到厌恶,对此恐怕无可置疑吧?有位先哲尖刻地将诗歌称为“魔鬼之酒”①,因为它填充人的想象,用的只不过是虚假的影子而已。然而有害的并不是掠过心田一晃而去的虚假,而是上文所说的沉积心底、安如磐石的虚假。
尽管这些东西浸透了人们堕落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自身唯一仲裁者的真理却教导说:追求真理,是向它求爱求婚;认识真理,是与它相亲相依;相信真理,是用它尽兴尽欢,所以真理才是人性的至福至善。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的数日内,他*初的造物为感性之光,*后的造物是理性之光;而后,他安息日的工作便是以其灵昭示众生②。起初,他将光明吐向万物混沌的表面,继而又将光明吹入世人的面庞,如今他依然将光明向其选民的脸上喷射。有一位诗人。给他那一派人增光不少,从而让该派不比别派逊色,他的话非常精辟:“伫立于岸边遥望舰船颠簸海面可谓乐事,据守在城堡凭窗俯视两军将士鏖战脚下亦属乐事;然任何快乐与登临真理之巅(一座雄视万象的高山,空气永远清新、宁静)俯瞰下面谷中的谬误、彷徨、迷雾和风雨相比,皆会黯然失色。”但观望此景须怀悲天悯人之心,切勿现顾盼自雄之态。当然,如若人心能动于仁爱,安于天意,围绕真理之轴旋转,那人间就无异于天堂了。
从神学和哲学真理转向为人处世的真诚,即便那些并不按真理办事的人也会承认,做事光明正大乃人性之荣光,弄虚作假犹如金币和银币中的合金,它可以扩大金银的流通,但却贬损了它们的价值。这些迂曲拐弯的行径犹如蛇行,蛇不用脚走,而靠肚爬,行状甚为卑劣。人若被发现有阳奉阴违、背信弃义之嫌,那可是无以复加的奇耻大辱。蒙田①在探讨谎言为何可耻可恶时说得真好:“仔细想来,说人撒谎就等于说他蔑视上帝、惧怕凡人,因为谎言是直面上帝而逃避凡人的。”有人预言:基督再来时,他在世上将难遇诚信。②因此谎言是吁请上帝审判人类的*后钟声。此言对于虚伪和背信的劣迹真可谓描述得再高明不过了。
二谈死亡
(1612年作1625年增订)
成人惧怕死亡恰如儿童怕进黑暗;儿童天生的恐惧随着故事同步增长,成人情况亦然。静观死亡,将它视为罪恶的报应①,看作去另一世界的必由之路,当属神圣虔诚之见。。然而,惧怕死亡,将其视为应向自然交纳的贡品,则是愚陋之谈。而在宗教沉思录中,时而混杂着虚幻迷信色彩。在一些修士的修行记中,你会读到此类文字:人当自忖,若指尖遭受挤压折磨尚有钻心之痛,进而推想死亡之际,全身腐朽化解,其痛又当如何。其实,死亡时经历的苦痛比一肢受刑要轻松百倍,因为*致命的部位未必*敏感。一位言者以哲人与凡人的双重身份说出如下妙语:“死亡的声势比死亡本身更为恐怖。”②呻吟、惊厥、面无血色、亲朋哭泣、黑衣黑幔、丧葬仪式,诸如此类使死亡显得怵目惊心。
值得注意的是,人心中的情感尽管脆弱,但并非不能抗御对死亡的恐惧。既然人身旁簇拥着那么多能战胜死亡的帮手,死亡就未必那么可怕。复仇战胜死亡,爱情蔑视死亡,荣誉渴望死亡,悲哀奔赴死亡,恐惧抢占死亡。此外,我们还从史书中读到:奥托皇帝自杀之后,哀怜之心(一种*温柔的情感)煽诱众人纷纷效死,纯粹为了表示对皇上的哀怜之情和身为追随者的耿耿忠心。此外,塞内加认为“苛求”和“腻烦”也会使人舍生求死:“想一想你将同样的事情做了多少遍,不仅勇敢和痛苦之辈想一死了之,连苛求之人也想一了百了。”∞一个人尽管既不勇敢也不痛苦,但反反复复做同一件事的腻烦也足以令他萌生死念。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死亡的I临近对英雄豪杰影响甚微,因为这种人到了*后一刻仍不改本色。奥古斯都·恺撒②临死还说这样的赞语:“永别了,利维娅!终生勿忘我们夫妻一场。”③提比略④临死还在作假,正如塔西佗。所言:“提比略体力衰竭,但虚伪依旧。”韦斯巴芗⑥死到临头,还坐在凳子上调笑:“我想,我就要成神了。”加尔巴④死时还引颈陈词:“砍吧,倘若这样做有益于罗马人民的话。”塞普蒂默斯·塞维鲁。临死前还在处理政务,他说:“要是还要我办什么事,那就快点。”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
弗兰西斯·培根,出生于1561年1月22日,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散文作家、政治家。这位不朽的巨人是一位全才、多面手,他不仅在文学、哲学上有颇深的造诣,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是一位并不多见的文理双全的学者,是马克思口中的“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出生于伦敦一个高级官员家庭。他的父亲尼古拉·培根爵士贵为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这样显赫的出身,让培根很早就有了出入宫廷的机会。他曾担任掌玺大臣和大法官的职位。临近晚年,培根脱离了政治活动,开始专门从事不同的学术研究。
弗朗西斯·培根是新贵族的思想代表,他反对君权神授和君权无限,主张限制王权;拥护清教,主张改革,但反对革命。培根反对经院哲学,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他是一个意识到科学及科学方法论的历史意义,并且通过分析和确定的方法来表达它的应用方式,给予科学运动新的发展方向和动力的哲学家。在哲学上,他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开端,它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泉源。他重视制定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1605年他出版了**本书《学术的进展》,这也是诠释他的见解的一本通俗读物。主要论述“学问和知识的功效,兼及增广知识的价值和荣耀”。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论》是培根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基本上是号召人们采用实验调查法,哲学家把它看成是从古代唯物论向近代唯物论转变的先驱。培根计划分六个部分来写一部巨著《伟大的复兴》,直到他去世时这个计划也没有完成。
培根也是优秀的散文家,他在1624年出版的《论说文集》,文笔优美,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七十年代生人 内容简介 现在我们正在用繁忙的工作推动着时代的巨轮滚滚前进,然而在繁忙之中蓦然回首,突然发现,很多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很多事情已成追忆。经常有偶然...
玉碎-邵丽散文随笔集 本书特色 《玉碎》邵丽的一本散文集。主要内容是:“玉碎”并非孤注一掷的决绝,而是不较劲亦不撤离的人生态度:“拿起就拿得风生水起,放下则放得...
外国文学:茶花女 本书特色 小仲马著王振孙译的《茶花女/企鹅经典》是小仲马的代表作,是**部被引入中国的西方文学名著。《茶花女/企鹅经典》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
《山之四季》内容简介:本书是日本近代桂冠诗人高村光太郎的山居笔记,其中15篇文字记录山中隐居生活。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人与自
铁血英豪-解放大西南时期第50军征战纪实 本书特色 《铁血英豪(解放大西南时期第50军征战纪实)》是一部纪实文学。 《铁血英豪(解放大西南时期第...
从紫禁城到楼兰-斯文赫定最后一次沙漠探险 本书特色 《从紫禁城到楼兰:斯文·赫定*后一次沙漠探险》: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活...
张充和文学作品集,为海内外首次整理出版。收作者自少年时代以来创作的古体诗词、散文小品和小说。自作诗词近两百首,友人与作者间的唱和之作数十首;散文小品、小说六十余...
涅槃之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征战纪实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描写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征战历程的纪实文学作品。辽沈战役中,我东北野战军围困长春,在我政治攻势...
安静的位置 本书特色 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安静的位置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末...
最美传世诗词 本书特色 诗词是抒发心声的文学艺术,短短的几句诗词,就能带我们走进一个瑰奇的世界。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还能让我们的心灵...
湘行书简-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本书特色 1934年初,沈从文,因母病还乡。行前,向大人张兆和许约,每天写信报告沿途见闻。这些信件及信中所附插图,沈从文生前末公开发...
许地山作品集 本书特色 “典藏”书系,精选了国内外*为经典的作品, 使读者用*低的价格觅得*为经典的作品。《许地山 作品集》书是“典藏”书系中的一本。书中收录了...
叶君生长燕都,少承家学,卒业名痒,其后在国内外各大学讲授中国古典诗词者垂三十年,所著书已刊行者五种。博览今古,融贯中西,
街头的自语 内容简介 《街头的自语》包括:智者的*后弱点,从挤车说到上海不是家,智者的*后弱点,“沉默学”导言,康德、胡塞尔和职称,电脑:现代文明的陷阱,名人和...
巴别塔诗典:浪游者 本书特色 荷尔德林的诗作受诗的天命的召唤身不由己地表达出诗的本质。对我们来说,荷尔德林是真资格意义上的诗人之诗人。—&mdash...
毕沙罗艺术书简 本书特色 1.卡米耶·毕沙罗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名字,法国印象派绘画之父。他为了艺术理想,几十年抗争不屈,矢志不渝。本书收录书信,历20年...
师 本书特色 中国素来是散文大国,古之文章,已传唱千世。而至现代,散文再度勃兴,名篇佳作,亦不胜枚举。散文一体,论者尽有不同解释,但涉及风格之丰富多样,语言之精...
浮世澡堂:插图注释版 本书特色 去五尘之垢,磨六欲之皮 一勺钱汤水,浇出浮世嬉笑憨态 日本江户时代滑稽本峰之作 周作人晚年经典译本浮世澡堂:插图注释版 内容简介...
《诗人鲁迅:鲁迅诗全考》内容简介:全书囊括了鲁迅旧体诗、散文诗、新诗、译诗,还包括鲁迅手书古人诗词等与诗相关的活动。名家解
此生虽短意缠绵:仓央嘉措情诗珍本 本书特色 仓央嘉措系六世达赖喇嘛,在西藏历**是个**传奇的人物,而他那些清新脱俗的情诗*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占有一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