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朱自清散文精选》收录能代表朱自清艺术水平的散文和诗歌百余篇,其中《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是让我们记忆深刻。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亲切,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他的作品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发展以来,一位重要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自上世纪30年代起至今,他的一些名作常常被选入中小学课本,对中小学的文学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朱自清散文精选》收录了朱自清散文经典作品数十篇,这些散文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创作面貌,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朱自清散文精选》:看花 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那儿的园林本是著名的,但近来却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家里人似乎都不甚爱花;父亲只在领我们上街时,偶然和我们到“花房”里去过一两回。但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蔷薇而已。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门;现在想来,似乎也还好的。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摄弄着,随意丢弃了。至于领略花的趣味,那是以后的事:夏天的早晨,我们那地方有乡下的姑娘在各处街巷,沿门叫着,“卖栀子花来。”栀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乐意的。我这样便爱起花来了。也许有人会问,“你爱的不是花吧?”这个我自己其实也已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论了。在高小的一个春天,有人提议到城外F寺里吃桃子去,而且预备白吃;不让吃就闹一场,甚至打一架也不在乎。那时虽远在五四运动以前,但我们那里的中学生却常有打进戏园看白戏的事。中学生能白看戏,小学生为什么不能白吃桃子呢?我们都这样想,便由那提议人纠合了十几个同学,浩浩荡荡地向城外而去。到了F寺,气势不凡地呵叱着道人们(我们称寺里的工人为道人),立刻领我们向桃园里去。道人们踌躇着说:“现在桃树刚才开花呢。”但是谁信道人们的话?我们终于到了桃园里。大家都丧了气,原来花是真开着呢!这时提议人P君便去折花。道人们是一直步步跟着的,立刻上前劝阻,而且用起手来。但P君是我们中*不好惹的;“说时迟,那时快”,一眨眼,花在他的手里,道人已踉跄在一旁了。那一园子的桃花,想来总该有些可看;我们却谁也没有想着去看。只嚷着,“没有桃子,得沏茶喝!”道人们满肚子委屈地引我们到“方丈”里,大家各喝一大杯茶。这才平了气,谈谈笑笑地进城去。大概我那时还只懂得爱一朵朵的栀子花,对于开在树上的桃花,是并不了然的;所以眼前的机会,便从眼前错过了。以后渐渐念了些看花的诗,觉得看花颇有些意思。但到北平读了几年书,却只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也很多;但那时热闹的似乎也只有一班诗人名士,其余还是不相干的。那正是新文学运动的起头,我们这些少年,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实在有些不敬;而看花的地方又都远不可言,我是一个懒人,便干脆地断了那条心了。后来到杭州做事,遇见了Y君,他是新诗人兼旧诗人,看花的兴致很好。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又没有临水的,人也太多。有一回坐在放鹤亭上喝茶,来了一个方面有须,穿着花缎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开嗒!”“盛”字说得特别重,使我吃了一惊;但我吃惊的也只是说在他嘴里“盛”这个声音罢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并没有什么的。有一回,Y来说,灵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里,去的人也少。我和Y,还有N君,从西湖边雇船到岳坟,从岳坟入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会,又上了许多石级,才到山上寺里。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边园中。园也不大,东墙下有三间净室,*宜喝茶看花;北边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约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钱塘江与西湖是看得见的。梅树确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着。那时已是黄昏,寺里只我们三个游人;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我们都觉得比孤山上盛开时有味。大殿上正做晚课,送来梵呗的声音,和着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们舍不得回去。在园里徘徊了一会,又在屋里坐了一会,天是黑定了,又没有月色,我们向庙里要了一个旧灯笼,照着下山。路上几乎迷了道,又两次三番地狗咬;我们的Y诗人确有些窘了,但终于到了岳坟。船夫远远迎上来道:“你们来了,我想你们不会冤我呢!”在船上,我们还不离口地说着灵峰的梅花,直到湖边电灯光照到我们的眼。……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中国现代作家、学者、教育家、批评家。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隽永深刻、沉郁顿挫,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思想沉厚著称,富真情实感和感染力,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三是写景美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
红楼梦诗词笺析 本书特色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成书数百年来,无论是其作者迷雾般的传奇经历,还是其头绪繁杂的叙述方式,都让无数研究者沉醉其中,后来...
漂泊者手记(青年批评家文丛) 本书特色 九十年代以来,我们注意到,李洁非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生态环境的和都市文学、新生代文学方面,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
此书收入现存的十种唐人编选的唐诗选本:①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是敦煌石室发现的唐人写本残卷;②元结《箧中集》,用《随
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中国作家的私密文本 本书特色 该书力邀莫言、余华、王安忆等28位中国名家首度集体解读马尔克斯对中国文学创作的惊人影响,回应《百年孤独》《霍...
红色的起点 本书特色 “《红色的起点》一书收集了有关中共'一大'的大量资料,集中解决了若干含糊不清的问题,把党成立之前的有关事件和人物交代得一清二楚。全书才思横...
散文集:像孩子一样笨拙而自由 本书特色 本书特别收录丰子恺散文《华瞻的日记》《忆儿时》《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等37篇深情经典佳作,并配有丰子恺原版漫画插图,典雅可...
造物的人 本书特色 《造物的人》的作者小关智弘既是平凡的车床工人,又是了不起的工艺大师。他在工厂一线工作了足足51年,将自己的丰富阅历和感受写成了这本书,生动地...
起风了 本书特色 堀辰雄编著的《起风了(精)》是一场关于“生、死、爱”的探索,在唯美而深刻的艺术境界中,直击人的内心深处!“我从未想到我们会像现在这样相爱。当我...
指纹诗选(签名版)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社2009年11月1版1印★ 诗人指纹从八十年代开始文学生涯,在生命困境中坚守诗歌理想,以孤独与...
《少年中国说》内容简介:本书精选了梁启超先生在政论、文论、讲演和诗词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每篇文章都展现了梁启
读者文摘十年精华全集1-每一个感动都值得流泪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上百篇催人泪下的情感美文所组成,是送给自己和朋友*温馨的礼物。不要说我们太爱流泪,因为,每一个感动...
对影丛书-江南印象 本书特色 “对影丛书”,是以一种全新的阅读形式,来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感受,体验一种异样于前的愉快的感受。处于一册中的两个人,虽然内容甚...
《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内容简介:一夜暴富是什么体验?布鲁斯特从他富有的爷爷那里继承了一百万美元。在这之后不久,他的一位舅舅
《文稿拾零》内容简介:《文稿拾零》收录了博尔赫斯担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家庭》杂志“外国书籍和作者”栏目主编时所写的短文二百余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三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
《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内容简介:一部国家史,一部民族史。六大部分,三十个主题,建筑、雕塑、绘画、瓷器、啤酒、香肠、汽车、
《清代汉学家族研究》内容简介:目前清代学术家族的研究偏重于江南文学群体,而对清代学术主流——汉学的研究仍囿于吴、皖分派思路
千年一叹 本书特色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代表作,堪称国际版的《文化苦旅》,以日记形式记录了作者在千禧年到来之际探访亚非欧古代文明遗迹的壮举。作者搭乘...
在维纳斯脚下哭泣 内容简介 简洁的力量——读列那尔《胡萝卜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含金量。世上许多书只有很低的含金量,甚至完全是废矿,可怜那些没有鉴别力的读者辛苦地...
唐诗不妨这样读 本书特色 《唐诗不妨这样读》作者研习唐诗,潜心意会,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渐渐体验到唐诗的生命律动,不断激发出生活的情思意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