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第三版)》涉及的主要问题:制度由何构成?制度怎样形成?制度如何变迁?个人和制度如何互动?制度如何解释行为,及其能否验证?制度如何设计?制度如何运行?什么是好的制度?……
学术畅销书、长销书。名家名著。《 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二版)》多次重印。第三版是更新版,与时俱进,汲取了政治学界的许多新观点。从“旧制度主义”中生发出来的“新制度主义”,已经扩展到了解释制度如何运作、变迁、界定、形成以及在政治科学各个领域的应用,本书对政治学研究中制度理论的种类和复杂性进行了出色的历史勾勒与文献评论。制度理论正在重构政治学与公共行政研究。本书对制度理论的各种流派进行了系统而均衡的完美论证。新增的“话语制度主义”一章为制度理论提供了更完善的指引,这对学生与研究者都将极有助益。
《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第三版)》:将话语制度主义和建构制度主义统摄为制度理论的一个变体,我们获得了制度主义的又一理论分析方法,它比《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第三版)》中讨论的其他制度主义更严重地依赖于观念。规范制度主义也将规范和价值观念置于理论解释的中心地位,但它并不如此明显地聚焦于政策观念的实质功能。规范制度主义的主要逻辑是规定制度内的适当行为,而非强调制度所追求的目标和理念。虽然以利益为解释基础在政治科学中十分流行,但也有一股引人注意的思想潮流强调把观念作为解释的独立来源(Goldstein and Keohane,1993;Braun and Busch,1999;Gofas and Hay,2010)。顺理成章地,话语制度主义成为强调政治观念重要性的一般方法中的一个突出代表。或许人们将立足于观念基础上的阐释和立足于利益基础上的阐释,作了截然的区分,可是对于理解公共行为及其所在制度的复杂性来说,它们确实各自代表了一种可能的路径。到目前为止,我在《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第三版)》中讨论的所有制度主义理论中,话语制度主义是*少从结构角度讨论制度的一种。尽管“制度”这一术语似乎意味着结构,但在这种情况下结构更多是虚拟的,意味着共同的理解,或许也意味着共同的信仰,而非等级制度或正式结构。跟经验制度主义作个比较(参见第五章),就更为明显了。经验主义对制度的理解几乎完全依赖于正式结构和“铜匾制度主义”(brassplaque institutionalism),而话语制度主义尽管并未回避正式制度,但相比于成员的观念和发生在制度结构内的交流而言,却把它们置于次要地位。制度研究中的话语及其建构主义,反映了社会科学研究中建构主义(见Kratochwil,2009)关于信息和知识的不确定性。如果社会上发生的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和频繁变换的社会意识的产物,那么制度就不是稳定的行为模式和稳定的规则体系,而是短暂的意识,我们不应该期望从中产生出任何恒定的东西。不过,某种程度上来说,制度又确实相对稳定。从话语的角度说,制度也许像一个相对稳定的论坛,在这里,持续的讨论和重新定义一直在进行着。尽管可以用不同方式阐明话语制度主义与规范制度主义的不同,但就基本逻辑而言,两者有重要的相似之处(见第二章)。这两种理论中的制度,主要都是通过它们的观念和规范来定义的。而且,制度的创立都极其依赖于向预期的成员灌输~整套价值观念。这两种理论都认为,制度行动者的行为首先是制度的价值和观念而不是规则和结构发生了作用。并且,制度的变迁都是通过改变观念和规范实现的,尽管规范制度主义倾向于更强烈地依赖自上而下的过程来促成这种改变。虽然这两种制度主义理论存在着基本相似点,但它们之间也有多处不容忽视的差异。*根本的差异在于,规范制度主义深深植根于组织理论,并且把组织作为制度活动的基本载体。3话语制度主义则相反,它不假设有事先建立好的组织结构,而是认为制度及其相关的组织是从成员间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沿着制度的互动特性进一步推论,话语制度主义中的组织规范是更有弹性的,是通过互动而建构起来的,而规范制度主义中的组织规范,则是被规范、象征、惯例、神话以及其他类似的已经存在的模式所规定了的。根据以上的不同,话语制度主义中看上去没有等同于“适当性逻辑”的东西在起作用。在规范制度主义中,适当性是定义制度的方式,是制度参与者的行为标准(Marchand Olsen,1989;Christensen and Rovik,1999)。在话语制度主义中,由于规范首先是在互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那么额外的行为标准就似乎没有可行性了,甚或是不需要的。因此,就如已指出的,在各种制度主义理论中,话语制度主义是*漠视结构的,而以这种方式定义的制度,也让制度成员面临着*大的模糊不确定性(同时也是*大的行为场域)。除了和规范制度主义有相似处之外,话语制度主义与国际制度主义以及几种更广义上的国际关系理论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其中的建构主义思潮尤为相似(Finnemore and Sikkink,1998;Howorth,2004)。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认为,国际关系中的互动模式是由民族国家的权力运作构成的。建构主义与此相反,他们认为这种互动更多是由各个行动者的观念、协商以及交流构成的。在建构主义看来,民族国家绝不是国际政治中仅有的参与者,非政府组织和诸如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管制组织也参与其中,共同塑造着国际体系的治理观念。……
王向民,河南人,政治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公共事务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国家理论、中国政治与社会。著有《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准官僚组织的自主性》,《危机事件中的社会组织》、《公共事件:缘起与治理》。段红伟,河北人,复旦大学博士。B.盖伊·彼得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是他的代表作,是一本学术畅销书。本书初版于1999年,之后迅速重印于2000年、2001年(两次)、2004年;2005年本书第二版面世。第一版及第二版推出后,引起学术界对制度分析的极大兴趣与反馈,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此,B.盖伊·彼得斯于2012年修订推出了第三版。第三版较之第二版,增加了“话语制度主义”一章,并补充了新学界文献与成果。
战争事典:007:007 本书特色 战争事典系列丛书是战争、历史类综合读物,由众多资深历史、战史作家主编。《战争事典007》通过剖析军事地理因素对秦赵争霸的影响...
《图说日本战国武将》内容简介:16世纪的日本正处于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图说日本战国武将》以家族为单位,介绍了32位战国大名
兵败滑铁卢-世界重要战役 本书特色 该书主要描写了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辉煌而又悲壮的军事生涯终结的经历。他曾亲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军事奇迹,将战事带到了...
中国共产党章程 本书特色 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也是全党同志的应尽义务和庄严责任。全党学习贯彻党章的水平,决定着党员...
中国抗日战争实录 本书特色 《中国抗日战争实录》一书,完整和系统地按时间先后记载了中国军队在八年抗战中,浴血奋战所取得的十三次胜利战役(十三次大捷)和空...
第三五二册子部·兵家:新镌武经标题正义八卷增附马步射法棍法占法一卷周孙武等撰明赵光裕注释明金陵唐锦池刻本太白阴经十卷唐李
作者简介韩策,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晚清政治史、科举史、中国近代法律史。
《好好说话2:简单有效的高情商沟通术》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可以给你带来成长和改变的书。人要说话,因为人想接触人,想认识人,想关
第一卷内容涵盖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第一章提供了西方政治思想开端处的宏大背景;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别聚焦于柏拉图的统一城邦、亚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
《图说竹鼠高效养殖技术(修订版)》内容简介: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从竹鼠养殖可行性分析、竹鼠养殖场及鼠舍的建造、人工驯养引种、
《读懂党内法规》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介绍党规学基本原理和实践的通俗著作。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
清代前期政治认同与历史书写 内容简介 综观清代头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在争夺对南明史的解读权时,官、私之间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清代康、雍、乾三代...
《南孔儒学文化(英文)》内容简介:本书重点讲述南孔的历史,提炼南孔儒学文化,使南孔从孔庙走出来,让读者了解孔氏南宗家庙、中
欧洲要塞-第三帝国-20-修订本 本书特色 第三帝国*辉煌的时代即将结束。在海上、空中,德国人的威风不再,陆上也只能节节溃退。盟军于1944年6月6日的登陆彻底...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内容简介 在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市民社会理论是一条具有基础作用和枢轴性质的重要线索。本书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
毛泽东在50年代 本书特色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立志要建设一个不受欺负的强大国家。 ★ 毛泽东在50年代告诉我们,不是把毛泽东奉为“天上的神&r...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本书特色 了解中国外交政策与大国政治演变的历史必然。*有趣的外交史料!*真实的政治秘闻!*犀利的事实观点!源自《人民日报》数据库的*完全统计!...
东亚大局势-日本的角色与东亚走势 本书特色 本书介绍了近年来东亚国家的力量对比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了日本、美国、中国及东亚的新社会力量对东亚区域发展的影...
反法西斯-陕甘宁抗战纪 本书特色 《陕甘宁抗战纪实》是一部文学战争类小说,本作品主要描写了包括红军根据地的初步形成、早期根据地的创建、红十五军团的两战两捷、中央...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12月4日) 内容简介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