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兴亡史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站在邓小平理论的高度,运用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多侧面、全方位地展示了苏联兴亡的历史进程,是国内有关领域较具专业性的著述,对于我们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由陈之骅、吴恩远和马龙闪共同主编的《苏联兴亡史纲/社科学术文库》一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的*终成果,初版于2004年。本书曾获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第七届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一等奖和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三等奖。世界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在通过授予该书一等奖并同意继续年研究心得所得写成。该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重大学术影响的优秀学术成果”。正是基于上述情况,加上社会上和学术界对本书的继续关注和需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决定再版本书。
前言(1)
**编列宁、斯大林时期
**章十月革命前的俄国(3)
**节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其特点(3)
一俄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欧亚国家(3)
二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特点(4)
三俄国的民粹主义思想传统(11)
第二节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16)
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平衡(17)
二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8)
三外国资本在俄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9)
四垄断资本主义加速发展(19)
五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落后(20)
六工人阶级集中,具有革命性(20)
第三节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同其他政治派别的斗争(21)
一工人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普列汉诺夫
对民粹派的批判(21)
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和布尔什维主义的产生,
列宁对自由民粹派、经济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斗争(24)
三布尔什维克反对孟什维克的斗争,孤立自由资产
阶级的策略(28)
四布尔什维克对取消派和召回派的斗争(30)
第四节**次世界大战与二月革命(32)
一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集合点(32)
二俄国参与发动的**次世界大战与革命(35)
三二月革命的胜利(38)
四两个政权并存局面(42)
第二章俄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走十月革命开辟的道路(46)
**节从二月革命走向十月起义(46)
一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46)
二临时政府的政治危机(50)
三军事独裁的失败———科尔尼洛夫叛乱的平息(53)
四十月武装起义(55)
第二节十月革命在全国的伟大胜利(58)
一莫斯科武装起义的胜利(58)
二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60)
三多党合作的尝试和解散立宪会议(65)
四退出帝国主义战争(69)
五国内战争的胜利(71)
第三节苏维埃国家制度在革命和战争的烈火中诞生(77)
一苏维埃政权的诞生(77)
二苏维埃是新型的国家制度(78)
三苏维埃国家的性质、职能和结构(80)
第四节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及其世界历史意义(84)
一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84)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86)
第三章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伟大的探索和实践(90)
**节由革命之初设想的“非直接过渡”到“战时
共产主义” (90)
2 苏联兴亡史纲
一建设国家的*初设想(90)
二“战时共产主义”的由来(93)
三“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96)
第二节新经济政策(101)
一新经济政策的由来(101)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03)
三新经济政策的意义(108)
第三节苏联的成立(112)
一沙皇俄国遗留的民族问题(112)
二十月革命后各民族共和国的建立及其相互关系(114)
三苏联的成立(117)
四苏联宪法的颁布(120)
第四节列宁晚年思想及其在党和国家体制上的探索(123)
一列宁晚年的理论探索(123)
二列宁晚年在党和国家体制上的探索和同斯大林的
分歧(131)
第四章党内的变化和国家的转折(136)
**节列宁逝世后党和国家政治结构的变化(136)
一党员队伍和干部结构的变化(136)
二党和国家权力结构的变化(138)
三党内官僚主义的形成和党内民主的收缩(143)
第二节反“右倾”斗争(147)
一反“右倾”斗争的缘起(147)
二布哈林和斯大林之间的政治论战(150)
三布哈林“右倾”少数派的失败(157)
第三节“大转变” (161)
一国家全面的“大转变” (162)
二“大转变”的性质和根源(165)
三苏联在意识形态“大转变”中形成的思想文化
模式及其特点(167)
目录 3
第五章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80)
**节资本主义世界“总危机”和30年代苏联的国际环境
及对外政策(180)
一资本主义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180)
二苏联的经济形势和对外经济关系(181)
三30年代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183)
第二节工业化运动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186)
一工业化的提出(186)
二发展模式的探索和争论(187)
三工业化计划及其实施(191)
四苏联经济制度的确立(200)
第三节农业集体化(202)
一农业集体化的缘起(202)
二集体农庄制度的建立(207)
三集体农庄制度及其评价(216)
第六章斯大林时期确立的政治制度(218)
**节1936年宪法以及党和国家权力的集中(218)
一新宪法起草的政治背景(218)
二新宪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22)
第二节斯大林时期政治体制的*终确立(225)
一国家行政权力向党内的转移和集中(226)
二国家行政权力由各加盟共和国向联盟中央的
转移和集中(227)
三30年代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的决策机制(229)
第三节“大清洗”运动(234)
一“大清洗”运动的基本原因(234)
二“大清洗”的直接导因(240)
三“大清洗”的进程及后果(243)
第四节《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发表和斯大林
4 苏联兴亡史纲
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250)
一联共(布)中央标定的意识形态范本———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发表(250)
二斯大林关于国家的理论(254)
第七章战争的考验和战后的恢复(259)
**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国际关系和苏联的
国防状况(259)
一大战爆发前的国际形势和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259)
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260)
三苏德秘密议定书的实施(264)
四苏德关系恶化(268)
五战前的国防状况(270)
第二节战火中的苏联(272)
一战争的爆发(272)
二战时动员和向战时体制的转变(275)
三战争的严峻考验(279)
四体制和政策的调整(282)
五战局的转折、伟大胜利及其意义(285)
第三节战后社会经济的恢复(289)
一战争的破坏和战后经济的恢复(289)
二国民经济恢复当中的失衡(295)
三农业的停滞和衰退(298)
第四节战后斯大林个人权力体制的加强和思想政治运动的
再起(302)
一战后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发展和个人权力体制的
加强(302)
二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清洗运动的再起(306)
第五节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冷战”局面的形成(312)
一战后社会主义在欧洲和亚洲国家的胜利(312)
二冷战政策的出台(314)
目录 5
三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与苏南关系(317)
四苏美在德国问题上矛盾的发展(318)
五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320)
第二编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
第八章从斯大林逝世到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327)
**节清除贝利亚(327)
一领袖逝世(327)
二清除贝利亚(334)
第二节马林科夫的内外政策和赫鲁晓夫的崛起(340)
一马林科夫的对内对外政策(340)
二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345)
三赫鲁晓夫的崛起(350)
第九章苏共第二十次、二十二次代表大会及其影响(358)
**节对个人迷信和斯大林的批判(358)
一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运动的展开(358)
二苏共领导在批判斯大林问题上的分歧和斗争(361)
三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及其错误(364)
四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错误的积极意义(368)
五赫鲁晓夫在批判个人迷信方面的错误(372)
第二节“三和”、“两全”的理论(377)
一苏共二十大提出“三和”理论(377)
二“三和”理论评析(380)
三苏共二十二大提出“两全”理论(384)
四“两全”理论评析(387)
第三节“解冻”思潮和自由化思想的泛滥(390)
一“解冻”思潮的两起两落(391)
二“解冻”思潮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397)
6 苏联兴亡史纲
第十章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政策调整和改革(402)
**节50年代中期苏共党内斗争和赫鲁晓夫权力的巩固(402)
一*后一次反击(402)
二*后一个“反党集团” (405)
三朱可夫的失败(409)
第二节经济管理体制和党政领导体制的改革(413)
一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413)
二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420)
三党政领导体制的改革(426)
第三节对外政策的调整(433)
一积极开展东西方对话(433)
二苏美关系(436)
三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438)
四对第三世界的政策(440)
五对华政策和中苏关系(442)
第十一章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经济(445)
**节以推行“新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经济改革(445)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445)
二新经济体制的成果和矛盾(447)
三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与改革方针的变化(450)
四1979年的新决议与新体制内涵的演化(452)
五联合公司的发展与改革重心的转移(453)
第二节以加强农业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455)
一加强农业的基本措施和取得的成果(455)
二农业发展中的问题(457)
三轻重工业比例关系的调整及其成果和问题(460)
第三节以推行“集约化方针”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方式的
转变(463)
一集约化方针的提出和基本措施(463)
二集约化方针的基本成果和问题(466)
目录 7
第四节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势及其估价(469)
一经济发展形势的基本估价(469)
二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472)
三经济形势恶化的社会后果(475)
第十二章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国内政治(479)
**节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政策调整(479)
一领导体制和干部政策的调整(480)
二在斯大林评价问题上的调整(484)
三在理论上的调整(489)
第二节由稳定逐步转化为停滞(493)
一领导体制日趋僵化(494)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流于形式(501)
三领导干部中的腐败现象和特权阶层的形成(506)
第三节“持不同政见者”运动(511)
一“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发生和发展(511)
二从“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看苏共意识形态工作的
失误与教训(519)
第十三章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对外政策(526)
**节与美国的关系(527)
一从有限的改善到缓和(527)
二从缓和到新的对抗(530)
第二节与西欧国家的关系(532)
一笼络法国,怀柔西德(532)
二赫尔辛基会议(533)
第三节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534)
一关系的调整(534)
二镇压“布拉格之春” (536)
三对东欧国家控制的加强(538)
四关于“勃列日涅夫主义” (541)
8 苏联兴亡史纲
第四节与第三世界的关系(543)
一与中近东国家的关系(543)
二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546)
三与南部非洲国家的关系(548)
四入侵阿富汗和苏印、苏越关系(549)
第十四章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民族关系和
民族问题(555)
**节斯大林时期留下的遗产(555)
一形式上的联邦制,实际上的单一制(555)
二在经济和教育方面有较快发展(558)
三在民族关系上留下许多棘手问题(560)
四俄罗斯中心论与大俄罗斯沙文主义(563)
第二节对斯大林民族政策的调整与继承(567)
一平反民族关系方面的冤假错案(567)
二扩大加盟共和国的自主权(570)
三推行“拉平”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的方针(574)
四继续推行向民族地区移民的政策(574)
五继续推行斯大林的语言政策(576)
六勃列日涅夫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581)
第三节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583)
一民族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583)
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进步(587)
三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589)
第四节民族关系理论问题(592)
一“民族问题解决”论(592)
二关于“人们新的历史共同体———苏联人民”的
理论(596)
第五节难以克服的民族问题(599)
一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599)
二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负面效应(603)
目录 9
三政治、社会政策失误产生的消极后果(605)
四存在民族纷争潜流(607)
第三编戈尔巴乔夫时期
第十五章“加速发展战略”目标的演变(615)
**节安德罗波夫的短期改革及其预示的改革方向(615)
一安德罗波夫上台时面临的改革形势(615)
二安德罗波夫的改革措施(619)
三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领导人(622)
第二节“加速发展战略”及其演变(625)
一“加速发展战略”的制定(625)
二发展机器制造业(627)
三禁酒运动(629)
四“与非劳动收入”的斗争(631)
五干部调整(632)
第三节完善社会主义改革纲领的扭曲(634)
一苏共中央一月全会(634)
二经济改革方向的变化(636)
三全盘否定苏联历史思潮的涌动(643)
第四节1985—1988年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析(650)
一改革初期苏联经济发展状况(650)
二社会出现动荡(653)
第十六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全面推行(656)
**节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危机(656)
一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656)
二**次苏联人民代表会议与苏共领导的分歧(657)
三政治危机的出现与扩展(665)
第二节苏共二十八大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路线的全面确立(670)
10 苏联兴亡史纲
一苏共放弃一党执政的法律地位(670)
二权力重心转向总统委员会(673)
三“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的全面确立(674)
第三节筹划新联盟条约(682)
一中央与加盟共和国的矛盾凸显为主要矛盾(682)
二新联盟条约草案(683)
三恢复政权权威构想的落空(686)
第四节戈尔巴乔夫向民主派的全面妥协(692)
一“9+1”进程(693)
二“哈佛计划” (694)
三政治危机的全面爆发(696)
第五节被政治斗争羁绊的经济改革(699)
一继续“加速战略”的经济改革思路(699)
二两条经济改革路线的冲突(703)
三经济危机加剧(707)
第十七章戈尔巴乔夫时期外交与苏联演变(711)
**节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外交战略和外交理论的变化(711)
一80年代中期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711)
二戈尔巴乔夫提出外交“新思维” (714)
第二节调整对外政策(716)
一**阶段(1985年3月至1989年12月) (717)
二第二阶段(1989年12月至1991年12月) (723)
第三节新思维对东欧剧变的影响(733)
一促使东欧各国比照苏联模式的改革(734)
二东欧剧变加速苏联的瓦解(743)
第四节戈尔巴乔夫时期外交对苏联演变的影响(746)
一社会主义信念和基本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冲击(746)
二为西方“和平演变”苏联的战略创造了条件(747)
三对西方单方面让步导致苏联国际地位的衰落(748)
目录 11
第十八章苏联的解体(753)
**节民族危机的全面爆发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753)
一一系列民族冲突事件的爆发及其影响(754)
二民族矛盾激化的原因(761)
第二节苏共基层组织的瘫痪(769)
一改革初期苏共基层组织的活动(769)
二苏联解体前夕的苏共基层组织(770)
第三节“8·19”事件(772)
一“8·19”事件的起因(772)
二戈尔巴乔夫与“8·19”事件(778)
三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彻底背叛(785)
第四节关于苏共改革失败原因的思考(789)
一关键在于选择了方向性错误的改革路线(789)
二戈尔巴乔夫等人应负的历史责任(796)
第五节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高潮(802)
一大俄罗斯主义的恶性膨胀(802)
二乌克兰独立倾向的迅速发展(805)
三立陶宛等国的独立(806)
四中亚国家的独立(807)
第六节苏联解体和独联体的成立(809)
一新联盟条约的破产(809)
二对联盟国家的致命一击(814)
三明斯克会晤(816)
四挽救联盟国家的*后努力(818)
五阿拉木图会议的*后判决(821)
六戈尔巴乔夫的辞职和苏联解体(823)
苏联兴亡大事记(827)
陈之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1934年6月生于浙江杭州。1959年毕业于苏联国立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回国后分配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78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1985年被评为研究员,1986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世界历史研究所苏联东欧史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世界历史》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一、二、三届会长等职。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学术专长为俄国(苏联)历史。吴恩远,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马龙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在国内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有独著、合著、译著十余部。主要代表作为专著《苏联文化体制沿革史》,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三等奖。
深居皇宫的神秘人群:趣话中国太监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宦官制度的基本特征;宦官的来源;宫刑小释;“太监”称呼的由来;为什么使用太监;阉割术的起源和发展;...
Amazon.comReviewWritteninanarrativestylethatcapturesboththescopeanddetailoftheRu...
《IPO 40大财务迷局》内容简介:《IPO 40大财务迷局》内容简介::夏草近来对拟上市公司做了颇多研究,《IPO 40大财务迷局》是其成果
汉译经典024-历史中的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德国生命主义哲学家狄尔泰的代表作。狄尔泰哲学关注的对象是人,他认为对人的研究与对自然的研究不同,对自然的研究...
元史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二十篇有关元史的文章和一篇译稿《〈无朝秘史研究〉引论》,合约三十万言,题曰《元史丛考》,兹特略赘数语,以当前言。《通制条格》...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学术文集.第4集 目录 吴英马克思的两种过渡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郭方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张旭鹏后殖民性的历史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于...
楚器名物研究 本书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领异标新、惊采绝艳的楚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完美地奉献出了自己的珍藏。楚学的使命就是对这一稀世珍藏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挖掘...
欧文·白璧德(IrvingBabbitt)(1865–1933年),美国文学评论家,人文主义的领军人物,反对浪漫主义,相信伦理道德是人类行为的
1977-1978-历史转折 本书特色 《历史转折1977-1978》:在亲历者的回忆中再现历史过程,感受历史脉搏。冲破“两个凡是”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恢复高考全国...
《战争的试炼》内容简介:11世纪时,在教皇的召唤下,一大支基督教军队闯入了地中海东部的伊斯兰世界,占领了两种信仰都奉为圣城的
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史学) 本书特色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2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流人指由统治阶级认定...
汉简河西社会史料研究 本书特色 利用简牍生动、准确地还原汉代河西地区社会原貌的大家之作《汉简河西社会史料研究》一书视野开阔、方法严谨,所涉及皆为史学重大课题:全...
亡天下 本书特色 著名历史写作狂人赫连勃勃大王(梅毅)历史散文巅峰之作!亡天下 内容简介 回顾那个崩溃的时代,在那个病态人格比比皆是的混乱社会中,甚至是慷慨成仁...
国史纲目 本书特色 以中国人的传统理念来深刻分析梳理中国历史; 揭示中国五千年来历史发展一以贯之的发展之大道; 著名学者秋...
三国赤壁之战新解 内容简介 翦伯赞、白寿彝、易中天、黎东方等前辈专家、学者对讲述和研究三国赤壁之战都有很多贡献,但也有一些明显的纰漏。本书指出了一些我们认为他们...
1945年以来的中东 本书特色 中东位于亚、非、欧三大洲交汇之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由于具有极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错综复杂的历史、民族、宗教和领土矛盾,再...
老北京趣闻与传说-纯美典藏版 本书特色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岁月留给这座城市的是挥散不去的古韵幽幽。老北京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尽、品不够...
黄金时代-图说两宋辽金 本书特色 本书从帝后、政治、军事、乡村、城市、产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科技、习俗、宗教和民族十四个方面全面概括了两宋辽金时期的辉煌...
《里约折叠》内容简介:里约热内卢,一座被上帝眷顾,也被魔鬼诅咒的城市。这里有着最美丽的海岸线,岸边伫立着富丽堂皇的酒店和高
《历史的技艺:塔奇曼论历史》内容简介:在这本敏锐、精炼的作品中,美国备受欢迎的历史作家巴巴拉·W·塔奇曼对历史学家的技艺和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