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在中国的翻译历程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翻译历程

作者:王政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6-5

评分:9.5

ISBN:9787309121889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作品目录

序言 高彦颐 王政
近代中国的女权概念 须藤瑞代
译介新女子:中国女权主义者眼中的西方(1905—1915) 陈铨乐
女性、母性与生物界通律:《妇女杂志》的前半期(1915—1925) 江勇振
“健美”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国难时期”:民族主义与女权主义 高云翔
向前“大跃进”?——毛泽东时期的妇女解放的政治 弋玫
从“银花赛”看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的性别分工 高小贤
“铁姑娘”再思考: 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性别与劳动 金一虹
谁是女权主义者?——理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后关于《上海宝贝》、“身体写作”和女权主义的矛盾立场 钟雪萍
附录
英文作者译名一览
汉译英文关键词简表
· · · · · ·

精彩摘录

“铁姑娘”既是“文革”期间创造出来的女性英雄形象,也是“男女都一样”的平等观的具象化符号。女性被组织动员进传统的男性劳动领域,首先不是出于性别平等的目标,而是为了发挥女性“蓄水池”的作用。“女做男活儿”通常是基层组织为了填补男性劳动流动后出现的空缺的务实选择。“文革”期间对女性的动员和组织达到顶峰,“铁姑娘队”和类似女子专业队就是这种政治动员的产物。男性领袖号召“男女都一样”,实际并不希望男女在各个领域真正都一样。劳动性别分工不变的等级特性,从“文革”中广泛流传的宣传画中工农兵形象的性别化设计也可体现出来。在这些宣传画中,工人通常为男性“老大哥”,农民则是一个女人。工业和农业性别化的展现与经济结构的等级相对应——男性气质的工业优先于女性气质的农业、农业从属于工业、女性劳动从属于男性劳动力。今天,中国农业的女性化趋明显,女性已成为农业劳动的主力。男性从农业转移到经济收益更高的工业部门,“文革”时期与现在的唯一不同在于,在“文革”期间这种差别化变化是以女性自愿“争做男活”的方式进行的。现实中无论女性怎样努力在一切劳动领域向男性看齐,也不可能做到男女都一样。因为在她们像男人一样干活的同时,还得挑起劳动和家庭的双重重担。

——引自章节:“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性别与劳动金一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跃进”对妇女有积极影响的意见是对马克思母性主义最基本原则的逻辑化扩展。这种意见含有马克思母性主义认为女人与男人不同的臆断,因而“解放妇女”被视作在一个历史发展轴线上的运作,这与解放男人的历史发展轴线是有区别的。因此市级和县级的妇联官员运用马克思母性主义的逻辑来合理化妇女的历史,尽管这个妇女的历史与党的“官方”历史说法不同——在某些关键的方面甚至游离于“官方”历史之外。而通过妇女身体的痛苦带来妇女解放的宣称则说明了马克思母性主义的一个有趣的变化。显然,许多妇女将她们的叙述建立在妇女的共同性和保护妇女的假想上,但这种叙述被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叙述打断,后者平等地衡量妇女和男人的斗争和吃苦的能力。这些妇女似乎在说,解放不能等待国家给予权利和保护来实现,妇女们必须走出来为获得解放而斗争——有时甚至得在这一过程中承受身体上的痛苦。因此,在这些回忆的核心里对用什么手段来达到男女平等有一个基本的冲突。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是保护妇女还是让她们吃苦,许多人在“大跃进”时选择了“受苦”。今天,许多妇女领导仍然将那段特别困难的时期,至少是部分时期,看作是达到渴望已久的妇女解放的合理手段。

——引自章节:向前“大跃进”?——毛泽东时期的妇女解放的政治弋玫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