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泰斗周汝昌为我们讲述生动鲜活的曹雪芹的故事——曹雪芹何以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曹雪芹?他的身世背景究竟如何?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的?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经历?他与神秘的脂砚斋究竟是何种关系?又是在何种情形下写出了千古奇书《红楼梦》?
不同于枯燥无味的研究考证,在本书中,你将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曹雪芹——他经历人间沧桑,饱尝世情冷暖,曾鲜衣怒马,也曾贫困凄凉。有目睹家族巨变的幼年,叛逆的少年,也有再遭巨变的青年,辗转谋生的中年;有严厉的父亲,溺爱的祖母,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失而复得的伴侣。看似大起大落的人生中也有着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他不再是一个符号,而仿佛一个有趣而健谈的经年老友,从书中走出来,与我们分享他的人生与他的《红楼梦》。
红学泰斗周汝昌,四十五年心血凝结的经典之作!《红楼梦》作者的生平故事!曹雪芹*生动传神的小传!红迷朋友不可错过的经典!
自序
如果你想要挑选一件*困难而*值得做也*需要做的文化工作,那么我请你挑选做对中国*伟大的特异天才小说家曹雪芹的研究和评介。
我不自量力,早年挑选上这个题目,从1947年起,直到此刻,我一直为这个主题而努力工作。
你拿起的这本小书册,便是我辛苦了四十五年的一点收获。
这实在说不上是一种风调雨顺的五谷丰登式的收获。摆在你面前,你会觉得它很寒伧、很单薄,很不令人满意惬怀。
这是由于我的努力不够,能力也不高之所致。这一点自己是很清楚的,你也会看得见。
但是客观上的困难,你却未必能够立即十分明白,甚至连“想象的翅膀”也是没有多大帮助的。
困难中*大的一个,是历史给我们准备并遗留下来的可靠的文献资料太少太少了——这是因为,曹雪芹在世时、在身后,主要是被一般社会眼光视为不值一齿的“败类”,他氏族中的一个“不肖”子孙。谁肯记载他的一切?又谁能估量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真位置、真价值、真意义?
理解和认识曹雪芹,不过是自从近数十年来极少数几个肯来注意他的学者对他做了研究而开始的。这种理解与认识,毋庸讳言,还处在初级阶段,还很肤浅。
在清代,少数人知道曹雪芹是谁,一般人则一无所知,甚至是否有这么一个人也是不能断言的。
20世纪20年代之初,西方熟知的Dr.Hu Shi(胡适博士)**次把他当作一个严肃的文学课题来研究,考证出此人的真实存在与家庭历史的*粗略的梗概。此后,对曹雪芹这个人物本身(不是指《红楼梦》这部作品)进行系统深入探讨的,几乎找不见。如李宗侗(玄伯)因发现清故宫幸存的曹氏奏折,而作了《曹雪芹家世新考》,很有贡献,但确实只限于“家世”;他对曹雪芹本身的一切,似乎不曾也无意多下功夫。
此后,大约只有房兆楹先生在《清代名人传略》(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中写了“曹雪芹”这个词目。其所依据,即以胡考为主。西方所能知于曹雪芹的,就只有这些。
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了考察曹雪芹这件工作的难度是如何的巨大。
追述这件事,可帮助你体会:这本小书还很不理想,可是它的完成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小事一段了。
1951年7月至8月初,一份名叫《亦报》的新闻报连载了署名“余苍”(张慧剑)的长篇文章《曹雪芹》。这可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份关心曹雪芹的论述。虽然那时著者还只能根据胡适、李玄伯两家的材料和见解而撰作,却令人瞩目,因为那时对《红楼梦》的评价如何,还是个不可知数,又焉能谈得到他的作者?——我提起余苍,是为了引他的一段话。他在文章开头不久说:
“像曹雪芹这样的一个*为人民所熟悉的大作家,一部曹雪芹传是不可缺少的,可是捧着这一堆零乱薄弱的资料,谁也感觉到无从下手。”
我相信,你知道了上述情况,然后在读我这本拙著时会倍增兴味和感慨,因为你胸中有了一个历史尺度;没有这个尺度,这本小书也大可不写了。
我用书册的形式来研究介绍曹雪芹,这次已是第三次了(1964年、1980年分出过两种书)。虽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我始终被一个难题困扰着,很伤脑筋。这就是,除了文献资料极度稀缺外,还有一个写法的困难。
“写法还有困难?那是随著者之意的事,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嘛。”这话对于一般的传记(包括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类)是适用的。对于我们目前的本主题来说,却完全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
很难处置的困难问题是——曹雪芹的生平遭遇,是由于他的家世的特殊与政治内幕的根源所隐伏下的。不叙这些,将无法理解他后来的一切;而一叙这些,则异常的复杂曲折。结果,“家世”部分总在对比之下显得“细致”,甚至“累赘”,给读者一个“喧宾夺主”的感觉。
我很明白读者的心理:“我要看的是你介绍曹雪芹;你讲那么多中国清代历史,我不感兴趣。”你有这样的抱怨是不足为异的。
如上所述,我已努力三次了,到今还是没有找出一个解决这个难题的好办法。
我只能这样建议:
一、务请你以较多的耐心去读那些你认为是“喧宾”的部分;
二、如果你真的拿不出这么大耐心,那么只好请你把它翻过去——就找着你要读的部分,从那儿开始。
我还要说一句实实在在的话,我非常相信:即使你“翻过去”,迟早你还会回过头来,重新补上这一课,因为那时你自己会发现你所“选读”的只是一种极不完备的知识。
请相信,那不是“喧宾”,不是“累赘”,那实际上倒是尽了极大努力化繁为简了。
我写本书,笔调与我向来的文字不尽相同。因为我早先的书,都是只以国内读者为对象的。此次则以海外读者(全世界各国读者)为对象,因此不能不改变素来的笔法,甚至语式,不能纯以汉文文学欣赏的传统要求来行文措语,只可偏于平实铺叙,务求清楚明白,同时照顾一些“可读性”。
外国的读者,除了汉学专家,对中国历史文化、典章制度、生活习俗、器物名词……恐怕都会是十分陌生的事物。如今势须讲到这些,怎么办?不注万难懂得,都变成“概念化”的名称词语,不但做不到,而且等于歪曲或“消灭”历史真实,那是下策。多加脚注,太繁碎可厌……没有很理想的办法解决这种矛盾。我决定不设脚注,只随文循事,在该处以括号加上尽可能简明的解说。我希望这并不打断读者的思绪,你可以把它视为文字的一种组成部分,读下去还觉顺畅。
末后,需要说说年月与岁数的问题。我劝你相信一点:如果我把清代的人与事,都改用西方通行的“公元”与太阳历,表面上似乎对你“方便”,实际上并非如此,都费了很大力气“换算”的结果,会把很多的中国文化重要色彩弄得索然荡然了——如节令的种种特异特色,民俗的丰富情趣意味,离开了中国的古老太阴历(夏历,今称“农历”),那是没法理解与感受的!再如朝代、年号,常常是历史政治变动的重要标志,一概换成“公元”,也就茫然难辨了。
人的岁数,中国习惯是生下来即算“一岁”,第二年是“两岁”……如今俗称“虚岁”。这些,你只要知道了,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读中国的历史,应该“服从”中国的历史真实,都改从西方习俗,我看那不是*好的介绍本主题的做法。
对于阴历的月份,你可以暂时粗解为:比如太阳历的二月,大约是阴历的一月——在“数字”上大致相差“一个月”的次序。
本书所引诗文史料,都是真实的。有些近年“发现”的“新资料”是个别人伪造的,我深知其内幕,我不会引用这些东西来扭曲历史真实。在此说明,可免读者认为我是疏忽遗漏。
再一点就是个别地方,我为了使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稍稍运用上一点儿推想和文学手法,使内容变得生动一些。细节可以是想象,基本事情是真实的。为了情节的完整性,在“佩刀质酒”这一章(第三十五章)里,我代拟了曹雪芹的一首诗——这是唯一的特例,请读者务必记清。
考古学家掘得几枚碎陶片,运用他们专门的学识与技艺竟能“恢复”成一个“完整”的古陶罐,实在神奇!而我呢,所有的也只是几枚“曹雪芹的碎片”,却要把它“恢复”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陶罐”,——你看这难不难?我“恢复”成的,毕竟是个什么?只有请读者给以估价了。只盼望读者勿忘一句话——介绍曹雪芹,其实就是为了介绍中华文化。这才是我这本小书的真正目的。
媒体评论
周汝昌是我的“红学”方面的一个*后起、*有成就的徒弟。
汝昌的书,有许多可批评的地方,但他的功力真可佩服,可以算是我的一个好徒弟。
——胡适
看一枝綵笔、扛鼎飞椽。心血尚留三两滴,神魂不死万千年。
——张伯驹
环视中国士林,如先生者已不多见。
——季羡林
十年辛苦不寻常,谱得霓裳震五方。目送手挥弦外意,赏音今日有周郎。
——张中行
对于《红楼梦》,我赞同周汝昌的看法。他考证得非常好,我认为在百年来《红楼梦》研究里,他是*有成绩的。不仅考证,而且他的“探佚”,很有成就。
——李泽厚
著名红学家、87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周岭:我觉得周老他不是承前启后的作用,而是开拓性的,筚路褴褛、*。
——凤凰网?文化2012-6-2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孙玉明表示,现在研究曹雪芹的家世生平,周汝昌的资料搜集的全面性还是对他们这些后辈们有很大的影响。
著名古典文化学者、红学家、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说:“周先生在《红楼梦》研究领域中的成就,至今无人能比”,“作为一个学者,周先生在红学领域中所作出的成绩数不胜数,许多甚至成为今天红学的基础,所以他可以称为红学*人。当然,不可能所有的观点都被人们所认可,但是同样的,看一个学者,也并非看他得出了多少定论,更重要的是要看他在这个领域中付出了多少精力。”
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刘心武认为,周汝昌几乎在红学研究的每个领域都非常有成就,如曹学方面,他的《曹雪芹传》不但在国内,在海外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新闻网 2012-6-1
周汝昌(1918-2012),当代红学泰斗、诗人、书法家。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天津人。曾评注校订过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1953年出版《红楼梦新证》一书,其后又有《曹雪芹小传》、《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等十几部红学专著及《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书法艺术答问》等著作,随笔集及自传文集有:《岁华晴影》、《脂雪轩笔语》、《北斗京华》、《天·地·人·我》。
《升维:不确定时代的决策博弈》内容简介:本书中,王珞通过实验法把不确定性引入博弈论,从而开始对不确定性博弈的研究,他的研究
《风犬少年的天空》内容简介:“青春太难了。”“是哦。”“还是考试简单一点。”“那还是青春简单点。”千禧年间,故事发生在一所
二战十大名将丛书: 隆美尔(上下) 内容简介 隆美尔是纳粹德国军队公认的天才战术大师,在北非的戈壁沙漠中成就其一世英名。他一身兼备“虎”威与“狐”气,当他率军冲...
斯蒂芬·霍金有着“继爱因斯坦以后世界上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美誉,他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1963年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
成吉思汗 本书特色想了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吗?想知道知道他都有哪些忠肝义胆的将相、龙腾虎跃的子孙、勇敢无畏的兄弟以及深情厚意的女子吗?那就来看这本书吧。它将带你在...
晓风残月-柳永传 本书特色 在《晓风残月——柳永传》里,作者考辩古今,梳理柳永的事迹行实;引证古典,寻觅柳永感情生活的痕迹。作者大量查阅...
成吉思汗传 本书特色 孛儿只斤·铁木真,蒙古帝国可汗,号“成吉思汗”,他一生灭国无数,毁誉交加。他是谁呢?请看崔旭编著的《成吉思汗传/中外名人传记丛书》,您将对...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次爱情 本书特色 在彼得堡他是局势的主人、统治者,可以对她为所欲为,而且,也许当时他的爱还没有她的强烈。可现在情况颠倒过来了,他的爱情不仅未因...
数百年后,在老旧阁楼上的一只箱子里,简•奥斯丁的回忆录重见天日。这部单卷作品立刻被保护起来,其内容令读者震惊而又兴奋。简的
本书作者讲述了老沃森和小沃森父子如何改变美国商业活动的面貌,使IBM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公司。作者回顾了自己与父亲一生
《边缘计算》内容简介:边缘计算是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选修课,旨
柳青传 本书特色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五个年头,陕北黄土高原仍然和清朝末年一样荒凉和贫瘠,只是战乱更加频繁,灾难越发深重。 近来,在黄河西岸吴堡县的群山里,常有几股...
沈尹默家族往事 本书特色 沈长庆编著的《沈尹默家族往事》主要介绍了沈伊默的家族往事,家族的变动,亲情,友情在书中都有涉及,全书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包括:我的家谱...
《桑德堡诗选》内容简介:本诗集从桑德堡一生中创作的全部作品集中精选了206首诗歌,囊括了诗人大部分的代表作,填补了国内出版界在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 本书特色 加西亚·马尔克斯来了!你对他究竟知道多少?《百年孤独》背后的故事与马尔克斯的文学道路全程揭秘:异地求学的少年,大学辍学的青年,蹩脚...
双枪将军马坤:孙中山的犹太保镖 本书特色 董守良、谭元亨所著的《双枪将军马坤(孙中山的犹太保镖)》作者为查找马坤的资料,足迹遍及美、亚、欧洲,经过调查、寻觅和访...
诺阿.诺阿:芳香的土地 本书特色 为什么还不赶快把代表太阳喜悦的金色倾倒在画布上?——不屑于此!那是欧罗巴的陈规陋习!是堕落了的种族在表现上的羞怯!诺阿.诺阿:...
《史蒂夫·乔布斯传(典藏版)》内容简介:乔布斯授权官方传记,作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标志偶像,乔布斯有如过山车般精彩的人生和炽
毛泽东交往纪实 本书特色 于俊道所著的《毛泽东交往纪实(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为您全面、真实地记录伟人一生的方方面面,呈现更为清晰的中国伟人形象。对国内外...
面对面--让-保罗.萨特与西蒙娜.德.波伏瓦 本书特色 燃烧在存在主义大师与女权运动先驱之间不灭的爱情之火。他们是世界上*具传奇色彩的情侣之一。西蒙娜·德·波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