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以费正清与列文森为代表,认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19世纪中叶西方冲击之后,才向近代社会演变。相反,柯文则反对把非西方社会的历史视为西方历史的延续,倡导以中国本身为出发点,深入精密地探索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和形态结构,并力主进行多科性协作研究。柯文此书是美国史学界**次对中国中心观做出明确详细的描述,也是对几十年来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三种主要模式进行批判性总结的**部著作。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此前分别在1989年和2002年出版中文版,至今已少量多年,鉴于《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的史学价值,决定在原译文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编辑,并增添柯文为2010年英文新版所写的序言,在此序言中,他再次结合近几年来美国研究中国历史领域中的新发展,对中国中心取向再次进行了界说和完善。
莫尔德未能正视这些问题,其实是不足为怪的。因为如果她这样做,她就不得不承认,不仅外界的力量而且内部的力量也会对明治时期日本的政治与经济历史产生真正的影响(对清代的中国说来更是如此,有人认为中国在1895年前也存在着一段“喘息时间”)。而且她还不得不放弃渗透于她的整个论点的欧洲中心(Europocentric)偏见,这种偏见使她认定,在非西方社会中发生的工业化必然基本上按照西欧所采取的模式向前发展。在莫尔德的欧洲中心主义与轻易地无视中日两国内部的历史动力之间,存在着一种极为重要的联系,尽管这种联系也许不是一目了然的。因为正是由于莫尔德深信,中国人和日本人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像欧洲人那样行动起来,那么苦心探索他们行动的真正缘由就成了多余之举。
不过,莫尔德片面提供历史证据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她的欧洲中心偏见,可能还由于她一直未能在自己的政治倾向与力图在学术上阐明她所谓的“经济变化之社会学理论”之间建立一种圆满的关系。莫尔德从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强调所有政府都根据自己的政治与经济利益行事,并认为帝国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追求这些利益的现象——是过去一个半世纪中非西方社会遇到的种种问题的主要根源。当然,这两个论点本身并不一定是错误的。但在学术研究中,对一位作者的政治信念必须提出的关键性问题是,这种信念是促进还是妨碍了认真的学术探讨。我以为,正是在这点上,莫尔德辜负了她的读者。尽管她声称自己在追求真理,但在研究过程中,她却把自己的主要主张更多地看成“已知”的事物,而不是有待考验的假设。凡不符合她的结论的证据就被抛弃不顾,而不是予以仔细推敲。史家们已经就帝国主义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影响在“实据的真空”(empirical vacuumn)中进行过够多的争论,莫尔德的做法只不过是给这块“真空”增添了新的地盘。
柯文(Paul A.Cohen),又名柯宝安、孔宝荣,男,美国人,1934年6月出生于美国纽约。美国卫斯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1953年入芝加哥大学接受本科教育,1955年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john k. Fairbanks) 教授和史华兹 (Benjamin I. Schwartz) 教授开始致力于中国思想史和中西关系史研究,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62年至1965年,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和安默斯特学院任教。1965年到麻州卫斯利学院任亚洲研究和历史学教授,兼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卫斯利女子学院历史系主任,并将其主要精力都放到了教学之中。于1990年、1992年分别编纂了纪念史华慈和费正清的论文集《思想穿越文化:纪念史华慈中国思想论文集》与《费正清的中国世界:同时代人的回忆》。2003年,柯文教授重新整理了自己的近十年发表的论文,以《变换中的中国历史研究视角》为名出版,对自己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进行了一次回顾与总结。
林同奇,1923年生于北京。1941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两年后转入重庆北碚复旦大学历史系,194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起先后在香山、北京西郊、张家口和洛阳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长达35年之久。1984年赴美,先后在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哈佛大学东亚系和哈佛燕京学社任研究员(Associate)直至2015年7月去世。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与美国学术思想。
江湖中国:一个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 本书特色 江湖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看不见的手”。江湖是中国构建现代社会的一个难题。本书所说“江湖”不限于侠义江湖――帮...
《消费者行为学》内容简介:本书紧扣“如何影响消费者”这个问题,分三部分深入阐述。部分是影响消费者的内在因素(Who),即我们的
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 本书特色 邓力群曾在刘少奇同志身边从事秘书性工作,亲身经历许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刘少奇同志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性...
秦汉史:生词注音版 本书特色 《秦汉史》是吕思勉先生四部断代史中的第二部,写于20世纪30、40年代之交,初版于1947年,此后多次再版,是近现代研究秦汉时期历...
《中国终身教育研究(第一辑)》内容简介:本书聚焦终身教育前沿问题,围绕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治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教育政策与实验
《热牛奶》内容简介:那天,我开车带母亲上了高速公路。行驶了一段时间后,我把车停在路旁,将她连同轮椅一起搬出来,推到马路中间
元朝宫廷秘史 本书特色 本书深刻地描写了元朝帝王的感情世界,而且对宫闱生活也做了细致地刻画。本书取材于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的内容,既有助于读者了解深宫密地的帝后...
勇气,是命运多舛的美国总统肯尼迪用生命来实践的最高品格。38岁的年轻参议员肯尼迪,在脊椎手术的生死边缘,写下了美国历史上不
法国革命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米涅的代表作。他从较近的距离,以严谨的态度,用丰富的史实和生动的文字叙述了法国大革...
歧途哭返说战图 本书特色 一部中国史,秦以前是花明柳暗疑无路,秦以后是水复山重又一朝。刘勃编制的《歧途哭返说战国》是《读罢春秋不成歌》的姊妹篇,讲的是自韩、赵、...
近代中国.第12辑 本书特色 《近代中国》是本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论文集,它按照孙中山研究、政治与思想、教育与文化、经济与社会、史料辑存和学术动态这样的编排方式收录...
《长崎的毁灭》内容简介:1970年以后,日本“长崎证言会”搜集了1050篇长崎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的亲历实录。《长崎的毁灭》收入了其
中英交往不仅仅发生在两个大国之间。这两个国家的贸易和往来还发生在大英帝国和英联邦这些更宏大的背景之下。本书根据作者在剑桥
明朝后妃与政局演变 本书特色本稿主要论述明朝后妃在国家政治演变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目前国内外对此问题缺乏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没有全方位、整体研究。本稿试图通过对...
1911-潮打危城第一波 本书特色 当代著名学者林贤治先生重新回顾辛亥革命前后那段云谲波诡的历史,对辛亥革命发生前的准备条件、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明朝的皇帝 本书特色 明朝十六帝个个奇葩,洪武至崇祯历朝气象万千。高阳披览明史,兴废得失,将明朝的从头至尾皇帝一一道来。明朝的历史头绪纷繁,变幻莫测,“剪不断,...
《亚洲史概说》内容简介:在辽阔的亚洲大陆上,分布着东亚的中华文明、西亚文明、印度的梵文文明以及日本文明等,各种异质文明通过
宋朝短信 本书特色 2015年1月,一个名为“宋朝短信”的系列历史掌故连载,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上横空出世。作者宋燕用其独特犀利而又幽默风...
海大日本研究:第一辑 本书特色 修斌主编的《海大日本研究(第1辑)》是中国海洋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会议的论文集,包含了中外著名日本研究专家的报告、论文,内容包括...
大明嘉靖往事-内有光盘赠送 本书特色 《百家讲坛?大明嘉靖往事》在两百多年的明朝,嘉靖皇帝似乎很“平淡”,没有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是嘉靖帝这一生都在琢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