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反映作者从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到留学德国深造,再到九十年代回国参与创办红极一时的《三联生活周刊》、《东方》等杂志,参与策划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的人生经历。以及老年出国旅游、陪伴老岳母的生活感悟。朱正琳先生的这部私人历史,堪称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一本媒体人的成长发展史,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小人物的个人成长发展经历。文稿生动的叙事与深邃的思辨交叉行进,作者在文体上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质感。
作者曾写过一本《里面的故事》,记叙了在“文革”期间入狱的种种经历和见闻。这本《外面的世界》,从“里面”出来(出狱)写起:高考入学、出国访学、进京办刊、北漂打工······一直写到还乡养老。四十年的岁月,换了几个场景,记下若干片断。并不连贯的书写,却勾勒出一种人生的际遇,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作者的着眼点更多的是在后者(时代变迁)而非前者(人生际遇),叙事视角更多的是偏向“外面”。至于内心感受,书中言及*多的一种感受被作者概括为四个字——“我在外面”,指的是一种不能进入角色或不能真正在场的疏离感。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从33岁考上北大做“老学生”开始,这种感觉就时时追随着作者。用法国小说家奥利维埃·罗兰的话来说:“我的感觉是自己‘在错了地方’。”
这部历时四十余年的“私历史”,生动的叙事与深邃的思辨交叉行进,作者在文体上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哲学的质感”。
没有被杀头的阿Q又从头再来
1975年9月18日,我出来了。我是说,历时四年两个月零九天的“里面的故事”在那一天正式结束,我回到了外面的世界。自己觉得有几分像流产版的阿Q,真人秀一般(被)历经了“(反)革命”“不准(反)革命”的风云变幻之后,到了“大团圆”一章却没有被杀头,变成了小团圆。于是,也没能喊“二十年后又是一条……”,也没能唱“我手持钢鞭将你打”,便又悄无声息地回到了原点。一个没被杀头的阿Q,虽不敢唱“人生豪迈”,却也只能“从头再来”:“优胜纪略”且从略,因为已没什么机会与人争,“优胜”自然无从谈起,“恋爱的悲剧”也可从略,因为我出狱后很快就与隔墙守候数年的恋人结了婚,悲剧没有诞生;我真正须面对的,乃是“生计问题”。
那年头,找到一个“正式工作”就等于找到一个“铁饭碗”,一辈子的“生计问题”也就基本有了保障,有“组织上”管了。但是,且不说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就是经济景气,也还有一道叫做“政审”的门槛要把一些人挡在门外。也就是说,“组织上”有意识地不让一些人有“正式工作”。整个社会被组织成了一支革命队伍,任何一个行业都成了“战线”,任何一个可供就业谋生的地方(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都成了(战斗)“单位”,任何一个职位也都成了(战斗)“岗位”。因此,政审是必不可少的,战斗要求队伍的纯洁度。当然,“战线”、“单位”和“岗位”依其政治上的重要性而有等级之分,政审的门槛因而也有高低之分。但那道*低的门槛却也是世上*高的门槛,因为就是它从根本上把你排除在那个等级系列之外。,所以也就省去了“优胜纪略”。你不在任何一个“单位”,你就在“社会上”。“社会上”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一个贬义词,因为那个去处总是会“滋生”(当年常用语)一些非组织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按当时的看法,几乎所有非组织的活动都迹近犯罪。做小生意叫“投机倒把”,包工队接活干叫“飞机工”……可是,被组织排斥在外的人(没有“单位”的人)总得解决“生计问题”,所以非组织的经济活动就总是屡禁不止,在经济不景气的年头尤其活跃。
“社会上”乃是一个藏污纳垢之地,若干从劳改营刑满出来的“劳改释放犯”和(如我一般)从看守所获释的“关押释放犯”就在那里找口饭吃。释放了还是一个“犯”,那是当年的通行用语,也反映出了当时的思维定式。那一个“犯”字跟定了你,成为一种终生待遇,别人想不歧视你都难。更何况跟定你的还有你的档案,那比古代罪犯(想想林冲!)脸上刺的金印还要厉害,因为你自己永远看不到那档案里究竟都写了些什么。我获释那年已有28岁,不想自讨没趣,出狱后就没有存“找个正式工作”之想,因此也就没去街道办事处登记申请“组织上”给“分配工作”。顺便一说,当年的“找工作”,实际上就是“找关系”,没有“关系”可找者,按正常程序就只能等待“分配”。这是组织原则。
我知道自己靠不着“组织上”,只能自谋生路。“社会上”的门道说来也不少,但干力气活的临时工总是“食物链”的底端,比较容易谋得。如果我的印象没有错,在那个年代,建筑工地向来是吸纳被排斥在“社会上”的“闲散劳动力”的*大场所。主要还不是建房,那年头建房的事很少,而是修路或建其他公共设施,比如机场。早在1964-1965年,贵阳磊庄机场扩建,吸纳的民工就恐怕上万。我有一些因家庭成分问题失学待业的朋友就在那个工地干过。有一晚我乘兴骑自行车去看望他们,只见几十顶大工棚像兵营一样排开,每顶工棚中两排大通铺至少可睡好几百人,也称得上蔚为壮观。第二天早上跟着朋友到工地观光,那种“蚂蚁搬泰山”(当时常用语)的景象也让我终生难忘。那时候的建筑机械还很少,全靠人用铁鎬挖、用箩筐抬,所以我们这里的民间习惯称这种工地上的活儿叫“挖土方”或“抬土方”。我在入狱前也曾在此类工地打过零工,但规模通常要小得太多。
……
朱正琳,男,1947年生人。1980年考入北大,在外国哲学所攻读现代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198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现为湖北大学退休教师。曾出任《东方》杂志副总编(1994-1996),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专职策划(1996-2005),曾与山东画报出版社合作编辑丛刊《成长文摘》,任主编(2000-2002)。
著有《“砍大山”余响》(哲学随感录)、《哲学是爱智慧》(普及读物)、《文事·世事·心事》(散文集)、《还有精神》(散文集)、《读书是私事》(书评与随笔集)、《里面的故事》(回忆录)、《读点》(书评与随笔集)、《痕迹》(三十年自选集)等。
汉朝宫廷秘史-(上.下册)-最新经典珍藏 本书特色 《汉朝宫廷秘史(*新经典珍藏)(套装上下册)》根据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内容,编写了汉朝皇宫鲜为人知的生活,包...
潘尼赋研究 本书特色 招祥麒编著的《潘尼赋研究》是对西晋辞赋名家潘尼及其辞赋作品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对潘尼现存赋作从内容到修辞条分缕析,并与他人同题作品详加比照,...
无悔之路-与不破哲三共同生活 本书特色 1.作为日本知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破哲三的夫人,上田七加子是一位令人钦佩和学习的女性,她既有男儿性格般的直爽、豪气,又有...
俄罗斯的命运 本书特色 性格即命运,作为一个民族,它的命运也同样取决于自身的性格。别尔嘉耶夫这本以“命运”为标题的作品,着重探讨了俄罗斯民族的性格,分析其因地理...
《魔法少年罗西1:魔书奇缘》内容简介:《魔法少年罗西》讲述了少年罗西同小龙女蓝琦、天生的神射手银箭精灵阿布、水晶球小妖桑多斯
唐财政三司使研究 本书特色 盐铁转运、度支、户部三使,是唐朝后期中央执掌财政大权的主要职官。因此,它和多个领域有联系。作为使职,它从属于职官制度,而其本身...
吕思勉文集(精装全四卷) 本书特色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中国现代国学大师。吕氏治学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即坚持不懈地...
《皮囊之下》内容简介:一名神秘女子,驱车游荡在偏僻的公路上,用目光搜索着猎物。她的身材太过傲人,没人注意到,厚眼镜片后那张
《陌生人社会》内容简介:从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的角度看,现代化与现代性促成了传统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陌生人社会秩序的
历史和伦理(解释学的中西对话)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学和西学、古典和现代、理论和实践三大维面,处理新世纪*前沿的跨学科,跨文化的历史学和伦理学的互动关系问题。本书...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林传甲日记(全二册) 本书特色 编辑出版《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旨在为学术界提供完备、可靠的基本资料。日记体裁的特殊性,使其具有其他...
欧洲文化史-全球史视角下的文明通典-上.下册-第二版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彼得·李伯庚教授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欧洲文化的巨擘★ 著...
汤因比论汤因比(汤因比与厄本对话录) 内容简介 聆听大师的智慧,拥有内在的丰富。周国平推荐! 本书为2007年6月第2次印刷。 1972—1973年间,英国“自...
内容简介:在《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这本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中,《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传奇作者简·雅各布斯认为,随着后农业时
德国史-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这本《德国史》由卢文迪著,本书上溯德意志民族的形成,下迄希特拉之执政,叙述德国一贯发展的历史过程,故名日《德国史》。政治事象...
新史学:第六辑:宗教文化史:History of religious culture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宗教文化”、“宗教哲学”、“评论”、“书目索引”四部分...
维京时代:从狂战士到海上贸易的开拓者 本书特色 拨开神话传说的迷雾,褪去流行文化的光晕,一览热血传奇背后维京时代的真实面貌。 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着墨...
瑞士史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丛书之一。瑞士虽然地处欧洲中心,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欧洲的,但它的历史在英语国家常被忽视。这本瑞士史...
(精)西方史学思想史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15年1版1印★ 作者阵容强大,包括于沛、王加丰、晏绍祥、陈志强、徐波、王利红、王加利、...
宋史解读(精) 内容简介 《宋史解读》为《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之《宋史解读》。陈桥驿“黄袍加身”是怎么回事?“杯酒释兵权”是怎么回事?宋王朝是怎样平定南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