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反映作者从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到留学德国深造,再到九十年代回国参与创办红极一时的《三联生活周刊》、《东方》等杂志,参与策划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的人生经历。以及老年出国旅游、陪伴老岳母的生活感悟。朱正琳先生的这部私人历史,堪称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一本媒体人的成长发展史,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小人物的个人成长发展经历。文稿生动的叙事与深邃的思辨交叉行进,作者在文体上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质感。
作者曾写过一本《里面的故事》,记叙了在“文革”期间入狱的种种经历和见闻。这本《外面的世界》,从“里面”出来(出狱)写起:高考入学、出国访学、进京办刊、北漂打工······一直写到还乡养老。四十年的岁月,换了几个场景,记下若干片断。并不连贯的书写,却勾勒出一种人生的际遇,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作者的着眼点更多的是在后者(时代变迁)而非前者(人生际遇),叙事视角更多的是偏向“外面”。至于内心感受,书中言及*多的一种感受被作者概括为四个字——“我在外面”,指的是一种不能进入角色或不能真正在场的疏离感。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从33岁考上北大做“老学生”开始,这种感觉就时时追随着作者。用法国小说家奥利维埃·罗兰的话来说:“我的感觉是自己‘在错了地方’。”
这部历时四十余年的“私历史”,生动的叙事与深邃的思辨交叉行进,作者在文体上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哲学的质感”。
没有被杀头的阿Q又从头再来
1975年9月18日,我出来了。我是说,历时四年两个月零九天的“里面的故事”在那一天正式结束,我回到了外面的世界。自己觉得有几分像流产版的阿Q,真人秀一般(被)历经了“(反)革命”“不准(反)革命”的风云变幻之后,到了“大团圆”一章却没有被杀头,变成了小团圆。于是,也没能喊“二十年后又是一条……”,也没能唱“我手持钢鞭将你打”,便又悄无声息地回到了原点。一个没被杀头的阿Q,虽不敢唱“人生豪迈”,却也只能“从头再来”:“优胜纪略”且从略,因为已没什么机会与人争,“优胜”自然无从谈起,“恋爱的悲剧”也可从略,因为我出狱后很快就与隔墙守候数年的恋人结了婚,悲剧没有诞生;我真正须面对的,乃是“生计问题”。
那年头,找到一个“正式工作”就等于找到一个“铁饭碗”,一辈子的“生计问题”也就基本有了保障,有“组织上”管了。但是,且不说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就是经济景气,也还有一道叫做“政审”的门槛要把一些人挡在门外。也就是说,“组织上”有意识地不让一些人有“正式工作”。整个社会被组织成了一支革命队伍,任何一个行业都成了“战线”,任何一个可供就业谋生的地方(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都成了(战斗)“单位”,任何一个职位也都成了(战斗)“岗位”。因此,政审是必不可少的,战斗要求队伍的纯洁度。当然,“战线”、“单位”和“岗位”依其政治上的重要性而有等级之分,政审的门槛因而也有高低之分。但那道*低的门槛却也是世上*高的门槛,因为就是它从根本上把你排除在那个等级系列之外。,所以也就省去了“优胜纪略”。你不在任何一个“单位”,你就在“社会上”。“社会上”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一个贬义词,因为那个去处总是会“滋生”(当年常用语)一些非组织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按当时的看法,几乎所有非组织的活动都迹近犯罪。做小生意叫“投机倒把”,包工队接活干叫“飞机工”……可是,被组织排斥在外的人(没有“单位”的人)总得解决“生计问题”,所以非组织的经济活动就总是屡禁不止,在经济不景气的年头尤其活跃。
“社会上”乃是一个藏污纳垢之地,若干从劳改营刑满出来的“劳改释放犯”和(如我一般)从看守所获释的“关押释放犯”就在那里找口饭吃。释放了还是一个“犯”,那是当年的通行用语,也反映出了当时的思维定式。那一个“犯”字跟定了你,成为一种终生待遇,别人想不歧视你都难。更何况跟定你的还有你的档案,那比古代罪犯(想想林冲!)脸上刺的金印还要厉害,因为你自己永远看不到那档案里究竟都写了些什么。我获释那年已有28岁,不想自讨没趣,出狱后就没有存“找个正式工作”之想,因此也就没去街道办事处登记申请“组织上”给“分配工作”。顺便一说,当年的“找工作”,实际上就是“找关系”,没有“关系”可找者,按正常程序就只能等待“分配”。这是组织原则。
我知道自己靠不着“组织上”,只能自谋生路。“社会上”的门道说来也不少,但干力气活的临时工总是“食物链”的底端,比较容易谋得。如果我的印象没有错,在那个年代,建筑工地向来是吸纳被排斥在“社会上”的“闲散劳动力”的*大场所。主要还不是建房,那年头建房的事很少,而是修路或建其他公共设施,比如机场。早在1964-1965年,贵阳磊庄机场扩建,吸纳的民工就恐怕上万。我有一些因家庭成分问题失学待业的朋友就在那个工地干过。有一晚我乘兴骑自行车去看望他们,只见几十顶大工棚像兵营一样排开,每顶工棚中两排大通铺至少可睡好几百人,也称得上蔚为壮观。第二天早上跟着朋友到工地观光,那种“蚂蚁搬泰山”(当时常用语)的景象也让我终生难忘。那时候的建筑机械还很少,全靠人用铁鎬挖、用箩筐抬,所以我们这里的民间习惯称这种工地上的活儿叫“挖土方”或“抬土方”。我在入狱前也曾在此类工地打过零工,但规模通常要小得太多。
……
朱正琳,男,1947年生人。1980年考入北大,在外国哲学所攻读现代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198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现为湖北大学退休教师。曾出任《东方》杂志副总编(1994-1996),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专职策划(1996-2005),曾与山东画报出版社合作编辑丛刊《成长文摘》,任主编(2000-2002)。
著有《“砍大山”余响》(哲学随感录)、《哲学是爱智慧》(普及读物)、《文事·世事·心事》(散文集)、《还有精神》(散文集)、《读书是私事》(书评与随笔集)、《里面的故事》(回忆录)、《读点》(书评与随笔集)、《痕迹》(三十年自选集)等。
牛津通识课:凯尔特人 本书特色 ◆凯尔特人深刻影响了欧洲文明,滋养了现代文学、电影、音乐,乃至网络游戏。 ◆《哈利波特》《魔戒》《魔兽世界》等作品都取材于凯尔特...
西向天狼丛书:匈奴帝国传奇(彩图版) 内容简介 寻找2000年前失落的华夏儿女……公元2004年未,2500多名匈牙利公民向政府提出申清,要求政府承认他们是“匈...
1645-1664-张苍水海上春秋编年辑笺 本书特色 张苍水,名煌言,字玄箸,苍水为号。浙江鄞县人,明崇祯壬午举人。明万历庚申(1620)六月初九生,清康熙甲辰...
《春愁何处是归程》内容简介:我有一件事情可以自傲的:就是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我总未曾忘记过“自我”的伟大与尊严……这就是我现
一部史学论文集,内容涵括从戊戌政变至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三十年间中国政治舞台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其台前幕后、因果背景等等。如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本書是漢語世界的第一部閱讀史專著。作者以具體的個案,「濃描細寫」晚清士人尋覓接受「
敦煌石室地志殘考釋 内容简介 简介《王仲荦文集》集合了作者的九部著作,完整地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成果。《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为《王仲荦文集》之一种。在敦煌所出众多...
《数字孪生实战》内容简介:2015年我们组织出版了《工业4.0实战:装备制造业数字化之道》一书,该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大家
微历史:唐朝就是如此有趣 本书特色 本系列图书在编写上遵循既严肃认真,又不失生动活泼的原则,本着引导广大读者在轻松快意的阅读中获取历史知识的宗旨,在选材上以正史...
慈溪老照片:晚清民初至新中国成立前 本书特色 ★12开平装,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近代吴锦堂先生、虞洽卿先生等就是从这里出发,在上海发迹,又反哺家乡,造福桑梓,如...
本书是美国犹他州立大学西蒙斯教授的一本公共选择方面的理论专著。作者认为,传统的公共政策和福利经济学观点强调,市场会因为不
《分布式应用系统架构设计与实践》内容简介:本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分布式应用系统对具备高性能、高可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
《早产儿的临床基础管理策略》内容简介:本书依据早产儿相关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指南,结合国卫办妇幼发[2017]9号关于“早
《花间集》内容简介:·一部名副其实的“花间集”·让广大读者在欣赏“花间美词”的同时品味赏析一整部“中国花鸟绘画艺术史”《花
卫拉特蒙古史纲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人民出版社出版★ 卫拉特蒙古,又称西蒙古,是我国蒙古族的一支,有着悠久的历史。卫拉特蒙古人曾长期活跃在我国西北及中亚历...
教案史话-中国史话 内容简介 由于东西方在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基督教自唐代传人中国起,便因与中国政教礼俗的冲突而备受国人排斥,《教案史话》是中...
日本老兵忏悔录: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当年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官兵的证言,公开披露了那个时代日本军人的所作所为,以帮助人们弄清为何竟有那么多的年轻...
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青海卷 本书特色 《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青海卷》以历史的视角、纪实的笔法,将青海各族儿女响应抗日救国的号召与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为争...
帝国的背影:解读大清王朝的另类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注重于历史细节的刻画。史学专家李文海教授说:“历史要具体、生动,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没有价值。”对于史书,年轻的...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民国大师文库-精装索引版 本书特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被视为“关于清代学术发展史的名著”“一本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有关清代学术的百科全书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