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反映作者从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到留学德国深造,再到九十年代回国参与创办红极一时的《三联生活周刊》、《东方》等杂志,参与策划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的人生经历。以及老年出国旅游、陪伴老岳母的生活感悟。朱正琳先生的这部私人历史,堪称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一本媒体人的成长发展史,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小人物的个人成长发展经历。文稿生动的叙事与深邃的思辨交叉行进,作者在文体上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质感。
作者曾写过一本《里面的故事》,记叙了在“文革”期间入狱的种种经历和见闻。这本《外面的世界》,从“里面”出来(出狱)写起:高考入学、出国访学、进京办刊、北漂打工······一直写到还乡养老。四十年的岁月,换了几个场景,记下若干片断。并不连贯的书写,却勾勒出一种人生的际遇,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作者的着眼点更多的是在后者(时代变迁)而非前者(人生际遇),叙事视角更多的是偏向“外面”。至于内心感受,书中言及*多的一种感受被作者概括为四个字——“我在外面”,指的是一种不能进入角色或不能真正在场的疏离感。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从33岁考上北大做“老学生”开始,这种感觉就时时追随着作者。用法国小说家奥利维埃·罗兰的话来说:“我的感觉是自己‘在错了地方’。”
这部历时四十余年的“私历史”,生动的叙事与深邃的思辨交叉行进,作者在文体上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哲学的质感”。
没有被杀头的阿Q又从头再来
1975年9月18日,我出来了。我是说,历时四年两个月零九天的“里面的故事”在那一天正式结束,我回到了外面的世界。自己觉得有几分像流产版的阿Q,真人秀一般(被)历经了“(反)革命”“不准(反)革命”的风云变幻之后,到了“大团圆”一章却没有被杀头,变成了小团圆。于是,也没能喊“二十年后又是一条……”,也没能唱“我手持钢鞭将你打”,便又悄无声息地回到了原点。一个没被杀头的阿Q,虽不敢唱“人生豪迈”,却也只能“从头再来”:“优胜纪略”且从略,因为已没什么机会与人争,“优胜”自然无从谈起,“恋爱的悲剧”也可从略,因为我出狱后很快就与隔墙守候数年的恋人结了婚,悲剧没有诞生;我真正须面对的,乃是“生计问题”。
那年头,找到一个“正式工作”就等于找到一个“铁饭碗”,一辈子的“生计问题”也就基本有了保障,有“组织上”管了。但是,且不说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就是经济景气,也还有一道叫做“政审”的门槛要把一些人挡在门外。也就是说,“组织上”有意识地不让一些人有“正式工作”。整个社会被组织成了一支革命队伍,任何一个行业都成了“战线”,任何一个可供就业谋生的地方(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都成了(战斗)“单位”,任何一个职位也都成了(战斗)“岗位”。因此,政审是必不可少的,战斗要求队伍的纯洁度。当然,“战线”、“单位”和“岗位”依其政治上的重要性而有等级之分,政审的门槛因而也有高低之分。但那道*低的门槛却也是世上*高的门槛,因为就是它从根本上把你排除在那个等级系列之外。,所以也就省去了“优胜纪略”。你不在任何一个“单位”,你就在“社会上”。“社会上”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一个贬义词,因为那个去处总是会“滋生”(当年常用语)一些非组织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按当时的看法,几乎所有非组织的活动都迹近犯罪。做小生意叫“投机倒把”,包工队接活干叫“飞机工”……可是,被组织排斥在外的人(没有“单位”的人)总得解决“生计问题”,所以非组织的经济活动就总是屡禁不止,在经济不景气的年头尤其活跃。
“社会上”乃是一个藏污纳垢之地,若干从劳改营刑满出来的“劳改释放犯”和(如我一般)从看守所获释的“关押释放犯”就在那里找口饭吃。释放了还是一个“犯”,那是当年的通行用语,也反映出了当时的思维定式。那一个“犯”字跟定了你,成为一种终生待遇,别人想不歧视你都难。更何况跟定你的还有你的档案,那比古代罪犯(想想林冲!)脸上刺的金印还要厉害,因为你自己永远看不到那档案里究竟都写了些什么。我获释那年已有28岁,不想自讨没趣,出狱后就没有存“找个正式工作”之想,因此也就没去街道办事处登记申请“组织上”给“分配工作”。顺便一说,当年的“找工作”,实际上就是“找关系”,没有“关系”可找者,按正常程序就只能等待“分配”。这是组织原则。
我知道自己靠不着“组织上”,只能自谋生路。“社会上”的门道说来也不少,但干力气活的临时工总是“食物链”的底端,比较容易谋得。如果我的印象没有错,在那个年代,建筑工地向来是吸纳被排斥在“社会上”的“闲散劳动力”的*大场所。主要还不是建房,那年头建房的事很少,而是修路或建其他公共设施,比如机场。早在1964-1965年,贵阳磊庄机场扩建,吸纳的民工就恐怕上万。我有一些因家庭成分问题失学待业的朋友就在那个工地干过。有一晚我乘兴骑自行车去看望他们,只见几十顶大工棚像兵营一样排开,每顶工棚中两排大通铺至少可睡好几百人,也称得上蔚为壮观。第二天早上跟着朋友到工地观光,那种“蚂蚁搬泰山”(当时常用语)的景象也让我终生难忘。那时候的建筑机械还很少,全靠人用铁鎬挖、用箩筐抬,所以我们这里的民间习惯称这种工地上的活儿叫“挖土方”或“抬土方”。我在入狱前也曾在此类工地打过零工,但规模通常要小得太多。
……
朱正琳,男,1947年生人。1980年考入北大,在外国哲学所攻读现代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198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现为湖北大学退休教师。曾出任《东方》杂志副总编(1994-1996),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专职策划(1996-2005),曾与山东画报出版社合作编辑丛刊《成长文摘》,任主编(2000-2002)。
著有《“砍大山”余响》(哲学随感录)、《哲学是爱智慧》(普及读物)、《文事·世事·心事》(散文集)、《还有精神》(散文集)、《读书是私事》(书评与随笔集)、《里面的故事》(回忆录)、《读点》(书评与随笔集)、《痕迹》(三十年自选集)等。
达斡尔族社会历史调查 内容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内容包括了20世纪50年代中央访问团收集的资料,全国人大...
《六朝佛教造像对朝鲜半岛及日本的影响》内容简介:对于中国佛教艺术与域外关系的研究,人们大多关注来自印度的影响,少有研究中国
中国历史地图人文版 本书特色 《中国历史地图——手绘中国?人文版 》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人文知识类手绘图画书。全书主要介绍了从原始部...
北京方志提要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编史修志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史志不仅担负着传承历史文明的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长治久安。《北京方志提要》是我...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内容简介: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1)——保持开放
西方澳门史料选萃(15-16世纪) 本书特色 本书是著名学者金国平教授对15至16世纪有关澳门的葡萄牙文原始资料进行仔细检索、研究、鉴别和翻译,并比照中文相关史...
中考作文-最巧妙与最可惜的考场作文 内容简介 本书的核心按中考作文评分项进行分类,选取*具代表性的100篇“*巧妙”与100篇“*可惜”的中考作文进行实例解读,...
本书是新政治经济学译丛系列。本书对民主化与纷争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前言第1章抗争与民主第2章政体及其抗争第3章欧洲
曹溪通志 本书特色 《曹溪通志》由(清)释真朴重修,为曲江南华寺的寺志。全书共八卷,卷一山川形势、古迹、建制规模(附香火供奉);卷二道脉源流、传灯人物、继席宗匠...
不可不知的中国历史常识 本书特色 本书以朝代为顺序,收录了从“元谋人”到“清朝灭亡”数百个历史词条。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我们绕开艰深繁杂的典籍,从政治、经济、文...
18世纪美洲和欧洲的革命 本书特色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被一些西方史学家称为“民主革命的时代”、“大西洋革命”的时代,而法国大革命无疑是这个时代的核心事件。但...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内容简介:公元前431年,海上同盟和伯罗奔尼撒联盟这两个实力相当的集团失去互信,势不两立。当时处于领导地位
《夜间的战斗》内容简介:★半个世纪以来经久不衰的史学经典,已有十几种版本在全球出版 本书自1966年在意大利出版以来,享誉全球,
Corruptionregularlymakesfrontpageheadlines:publicofficialsembezzlinggovernmentmo...
伯罗奔尼撒战争 本书特色 《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公元前5世纪末的近三十年里,古典世界被一场冲突撕扯得四分五裂,那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其历史背景之下,这场战争的戏...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内容简介: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直到二战战败,日本人缘何一次次走向战争? 上至世界顶尖的优秀人才,下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3:法学教育与研究》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年度系列发展报告之一,报告将中国法学教育与
当代中国口述史-汪东兴回忆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内容简介 在那场堪称“史无前例”的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中期,发生了令世人震惊...
清初私家修史研究(以史家群体为研究对象) 本书特色 《清初私家修史研究:以史家群体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清初私家修史这一史学现象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重要作用的史家...
《阿里巴巴管理三板斧》内容简介:当团队迅速扩大,组织能力的成长跟不上业务发展时,如何做好管理?团队成员成为管理者后,岗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