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近八十首节令风俗古诗,一册在手,可读前人歌咏元日、上元、清明、花朝、端午、浴佛节、七夕、中秋、重阳、腊八节、小年和除夕等数十种节令风俗的诗篇。同时每首诗配有连环画大师王弘力先生精美的插图,情趣盎然。翻开此书,浓郁的传统节俗之美扑面而来。
咏读四季节令风俗的古诗,观赏连环画大师王弘力先生的插图
《小书馆》系列丛书,主要收入近代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小书,以文史为主,兼及其他。这些“小而可贵的书”,都是以大手笔写小文章,虽然没有“大书”那般洋洋洒洒的旁征博引,但见肉见骨的精华,令人受益匪浅。它们不因时间而消逝,历久弥新,书香满口,为一般读者可读、可懂、可藏。
自首辑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好评,一直居于各大网店图书畅销榜。《文言浅说》获中宣部、中央电视台、中国图书评论协会推选“2015中国好书”,为28种“2015中国好书”之一;《国文趣味》入选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图书; 《学诗浅说》入选凤凰网周榜榜首图书、百道好书榜,获共识网2014年度“十佳好书”,入围《新京报》2014年度好书提名;《中国政治二千年》入选百道好书榜。 目前已出版21种。其中**辑为《中国哲学小史》 《中国人文小史》《中国政治二千年》 《国学概论讲话》 《我们怎样读书》 《书法指南》《国文趣味》 《曾国藩治学方法》《人间词话讲疏》《学诗浅说》;第二辑为《中国庭院记》《北平杂记》《日本文明小史》《文言浅说》《东坡小品》《中国京剧小史》《古代风俗诗话》《古汉语入门》《怎样学习说文解字》《犹太民族史》;第三辑**本《尺牍丛话》。
写在前面
风俗可以被视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天然地溶解在了它的血液里。一个人到了老年,当回忆成为长项,他所回忆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会与风俗相关。风俗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是潜移默化,是日复一日地与他相容着走过岁月的。众多的个体默契地遵守着共同的习俗与风尚,相沿积久,便成为一个民族的风俗了。
历来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民风民俗,甚至于把它上升到了国事层面,如《左传·成公十三年》中就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强调祀礼的重要性,而《荀子·强国》篇中就说,“入境,观其风俗”,从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大致也能了解它的基本情况。风俗,就在于约定俗成,能够规范一种集体的行为,并使他们通过这种行为的有意无意的心理默认而维系起来,从而调节这一集体的文化心理 当然它也是审美与艺术的,时日历久,教化的功能自然会显现出来,社会功用必然为统治者所重视,但于这一集体自身来说,则是自然的默守,是亲情与世情的纽带,是文化基因的传承。
很多文献典籍中都有民间风俗的记载,各地的地方志,民风民俗的内容自然是不会少的,而且事无巨细,大多以挖掘本源为能事,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十分贴近生活的风俗现象。还有一些专业的研究资料,它们把风俗分为礼仪、生产、节日、信仰、游艺等门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亦很有价值。不过,除去上述两种学术性较强的史料之外,我们对一些文学性较强的记录民间风俗的典籍,兴趣可能会更大一些。像《东京梦华录》、《帝京景物略》、《燕京岁时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还有一些古人的文史笔记,如《酉阳杂俎》、《唐语林》等,亦能见风俗的记载陈列其中,读起来也都是很有趣味的。更有一种文学形式,往往容易为我们所忽略,就是散见于历朝历代,同是记录了民风民俗的诗歌作品,其中不乏名家名作,亦能让我们生欢喜心。《古代风俗诗画》一书就选辑了这类作品,正好满足了我们阅读的需求。
《古代风俗诗画》由孙民选注,王弘力插图,自元日至除夕,以岁时为序,收录了古人有关节令风俗的诗词八十多首。这些诗词,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传统的节令时日的风俗习尚,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同时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这些诗词,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古代民众自有其美好的生活体验和精神享受,正如孙民教授在后记中所说的,它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民众享受人生的心态、竞争好胜的意识以及乞求现世的愿望。但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一些对于民众风俗习尚的思考。比如,同一习俗的衍变。读孟浩然的《上巳洛中寄王九迥》就能知道,在唐时上巳节时不只浮杯传酒,节前还多了斗鸡、跑马等习尚;汉以前有春社,汉以后就有了秋社,书中便收录了陆游的一首《秋社》诗。比如,南北习俗的异同。读清人钱琦的《台湾竹枝词·拜文昌》,便知道在大陆一般七夕是女子的节日,而这一天台湾的男人也忙,忙着拜文昌,祈求神灵能保佑他科举高中,官运亨通;同样是八月十五,各地大多赏月,而广东人祭拜月神,钱塘人则观潮,这从王建、苏轼的诗词中也能看得到;苏轼在陕西做官,年终岁末想起了老家四川大年三十这天互赠礼品以贺新岁的过年风俗,而陕西这边并没有这样的习俗,于是他写《馈岁》诗予以怀念并叹息说“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也是慨叹习俗的差异了。
《古代风俗诗画》这本书,在体例上,诗词的选注 分为原诗词、作者简介、说明和注释,*为精彩的就是“说明”这个条目,可以说作者、作品、创作背景,但主要说节令风俗,简洁而明了,很是精当妥帖。孙民先生是原沈阳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多年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功底之深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就是王弘力先生的插图,简直可以说是一绝。他是中国的连环画大师,著名画家戴敦邦有言“难以逾越王弘力的《十五贯》”。他的画作重视典型人物的塑造,讲究衣冠服饰,以简约、流畅的线条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对于人物表情的描绘,栩栩如生,富于时代气息,整个画面情趣盎然。《古代风俗诗画》中的插图,就有这样的表现。后来,在这本书插图的基础上,画家又完成了《古代风俗百图》的绘制,幅幅堪称精品。
《古代风俗诗画》初版于一九九二年五月,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到现在已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市面上几乎绝迹,很有重版的必要。这次重版,以春、夏、秋、冬四季节俗分章,各章首加了概说,这样就更为清晰了。
理洵于古长安
二〇一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拜 年
文徵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①,名纸朝来满敝庐②。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作者简介】 文徵明(1470—1559),字征仲,别号衡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书画家,有《甫田集》。
【说明】 元日人人出外拜年,拜年者,并不求其与主人见面称贺,只是姿态性地投张名帖,表示礼数已到罢了。这一风俗始于宋代,到了明清,越演越烈,上面这首小诗可以为证。需要注意的是“我亦随人投数纸”这一句。名帖本是一张,这里怎么出现了“数纸”?原来到了明朝,名帖已改为以棉纸六页折叠而成的形式;有的还要外加红绫底壳。由于世俗把过年投送名帖作为奉承讨好的手段,所以受到诗人的讥讽。这种过年送的名帖,大概就是我国*早的贺年片吧。
【注释】 ①通谒:送交名片。谒:名帖。②名纸:名帖。敝庐:简陋的房舍,这里是作者谦称自己的居室。
帝京踏灯词
刘廷玑
高髻轻钿贴翠翎①,今宵偏不坐云 ②。桥边小步归来喜③,摸得城门铁叶钉④。
【作者简介】 刘廷玑,字玉衡,号在圉( yǔ 雨)。清代诗人,有《葛茬分类诗钞》。
【说明】 元宵之夜,有一些女子没有去观灯,而是悄悄跑到郊外桥头漫步,顺路又去摸了城门上的钉头。这两种做法都有讲究,前者是走百病,据说可消除身上的疾病。后者摸钉即可添丁——喜生贵子。这种习俗反映了古代女子多灾多难,一方面她们苦于疾病的折磨,另一方面又承受着生不出儿子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她们“归来喜”的笑容里,更多的却是无法抗拒的悲哀!
【注释】 ①轻钿( diàn 店):轻盈的头饰。翠翎:宝蓝色羽毛。清代妇女头上的金银叉簪,剪翠羽贴之,极美观。②云 ( píng平):有帷的马车,古时为妇女所乘。③桥边小步:漫步在桥 边。民间谓之“走桥”。正月十六日妇女多穿白绫衫,列队夜行,据说可去腰腿疼病,又称“走百病”。有诗为证:“鸦髻盘云插翠翅,葱绫浅斗月华娇。夜深结伴门前过,消病春风去走桥。”(清代高士奇《灯市竹枝词》)④摸得城门铁叶钉:摸到了铁皮城门上的钉头。民间有一种说法,正月十六日夜走百病,已婚妇女能于暗中摸到城门上的钉头,当年便可得子。清代李孚青《都门竹枝词》里写道:“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长袖走桥迟。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年宜男定是谁?”
晦日送穷①
姚合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②。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送穷穷不去,相泥欲何为③ ? 今日官家宅④,淹留又几时⑤ ?
古人皆恨别,此别恨销魂⑥。只是空相送,年年不出门。
【作者简介】 姚合(约 779— 846),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南)人。官终秘书少监。唐代诗人,有《姚少监诗集》。
【说明】 逐贫送穷,自古有之,西汉扬雄曾作《逐贫赋》,到唐代仍有送穷之风。传说,穷鬼穿破衣,喝稀饭,在正月*后一天死去。人们为了送走贫穷,使它永不再来,便举行送穷活动。其送法有三种:一是正月初六打扫庭院,在扫聚起来的垃圾上盖七张煎饼,然后扔到大路上去;二是正月廿九日将清
除的垃圾扔到水中;三是正月*后一天熬粥,扔破衣,在巷口 祈祷。有的还结柳作车,缚草为船,供上干粮点心而祝祷。这三首小诗记载了当日的民风和穷鬼难送的心态。
【注释】 ①晦日:每月*后一天为晦日,此指正月的*后一天。②沥酒:洒酒于地,祭神的一种方式。③相泥 (nì 逆):留滞不去。④官家宅:公府。这句意思是穷鬼在官府逗留不去,国家贫穷难富。⑤淹留:久留。⑥此别恨销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言恨别至极,几若魂不附体。这里说的是你送他不别,真让人恨得没了魂。
孙民(1942—),辽宁营口人,祖籍山东蓬莱。中国苏轼学会理事,很好教师。原沈阳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古代文学教授,现任鲁迅学院特聘教授,东北大学外聘教授。主要著作有《东坡赋译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古代风俗诗画》、《诗词联读写》、《书法文言文读本》等。
王弘力(1927—),天津人,有名画家、学者。其创作的连环画《十五贯》、《天仙配》曾荣获及省一等奖。连环画大家戴敦邦先生称其《十五贯》“在塑造刻画人物上逾越了其他任何姐妹艺术,竟创作的如此深邃感人。”除创作了大量的连环画作品外,其他主要著作有《黑白画理》、《古代风俗百图》、《古篆释源》等。
书生之见-子东时间 本书特色 本书是著名媒体人、学者许子东的随笔集,共分为“人生”、“书中”、“世间”三部分,以独特的角度,点评社会热点问题、文化现象和文学生态...
江西共大风云录 本书特色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一座勤工俭学、半工半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学。它曾是全国地方*大、学生*多,国家花钱*少的学...
古文精读举隅 内容简介 吴小如,本名吴同宝,原籍安徽泾县茂林,1922年9月8日出生于哈尔滨。学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小如1932年随父迁居北平,1932...
《镜中颜尚朱》内容简介:自二十七岁离开故乡湖北西塞,塞壬在广东各地辗转漂泊。一路上她寻找着故乡之外的栖息地。行至中年,塞壬
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本书特色 《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巴...
念楼序跋 内容简介 《念楼序跋(外1种)》正文七十七篇(题目五十四个,实为七十七篇)全是自序,是一九八零至二千零九这二十九年中我为自己作品(包括编辑作品)所作的...
贾平凹,一九五二年古历二月二十一日出生于陕西南部的丹凤县棣花村。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化大革命中,家庭遭受毁灭性摧残,沦为“可教子女”。一九七二年以偶然...
郑振铎散文精选:永在的温情 本书特色 郑振铎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
★竹久梦二原诗原插画,以四色印刷还原木版雕刻画风。★随书附赠梦二精美书签!★影响了丰子恺、老树画画的日本天才画家竹久梦二
傅斯年文选 内容简介 研究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术史、史学史、教育史、学生运动史和政治史,傅斯年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人物。他在一生发表的大量文章中,鼓吹自由思想,批...
《缅甸岁月》内容简介:奥威尔的小说名著《缅甸岁月》中记述了20世纪初驻缅英国人的生活,进而探讨了缅甸殖民地复杂的种族关系。在
楚辞举要 本书特色 本书是“名家选评中国文学经典丛书”之一种。丛书共12种,体例主要包括选文、注释、评析。本书正文采用的是汲古阁刊本洪兴祖《楚辞补注》。所选篇目...
《谢甫琴科诗选》内容简介:本书收入诗人三个创作时期的141首诗,包括著名的《歌》《卡泰林娜》《塔拉斯之夜》《我的歌啊,我的歌》
《茶叶战争》内容简介:17—19世纪,茶与中国、英国、美国、印度四个大国的命运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茶而引发的战争,包括中英
《丰子恺聊印象派》内容简介:本书是关于丰子恺解读印象派的著作,丰子恺以印象派为中心,选取其中的关键的画家及其代表作进行了清
享誉世界的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出生于贵族家庭,从小博览群书。当时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使得国家落后,民不聊生,而连年战乱列是
聊斋汊子(全2册) 本书特色 1. 中国民间故事整理和写作的巅峰代表作,一代奇书,上承蒲松龄,下启莫言,“汪曾祺书单”中唯一的民间文学作品。神,仙,鬼,怪,妖,...
上海十八相 本书特色 十八篇故事,刻画了十八个在同一条弄堂中生活的典型人物,具有上海老城厢特色的故事;叙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反映几十年来生活和时代的变迁。画家施...
书香似故人 本书特色 《书香似故人》内容来自北京电视台的十佳栏目《书香北京》,编辑此书是想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读书,体会到知识带给我们的力量以及追求理想的...
第四病室 寒夜-巴金选集-六 本书特色 《巴金选集(6):第四病室·寒夜》:巴金自选,独家授权。第四病室 寒夜-巴金选集-六 节选 《巴金选集(6):第四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