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史(套装上下册)》主要内容为汇总并疏解中国儒者之思想,以呈现中国儒学发生及发展的脉络。具体来讲,儒学之发生有其“文化土壤”之总体的原因,亦有其思想家个体的原因。就前者来讲,唐、虞及“三代”历史文化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为思想家提出了问题。就后者来讲,孔子与其他思想家不同,他以“仁”为核心,以“恢复周礼”为目标,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答案,从而成为儒学理论的原点。孔子之后,中国历史文化仍在发展,时代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当时的儒者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从而延续着儒家学说发展的脉络。该书之写作,即意在对古代儒家学说发展的脉络进行汇总并疏解。
《中国儒学史(套装上下册)》:第二节《中庸》的主要思想《中庸》原是《礼记》的第31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孔伋即子思所作,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分上、下两篇。根据徐复观的说法,上篇的作者为子思,其中杂有门人的话;下篇的作者为子思的门人,门人将《中庸》编订成书。①宋代儒家对《中庸》非常重视、推崇,北宋程颢、程颐将其从《礼记》中抽出来独立成书;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和后世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庸》,“诚”不仅表示诚实、善良的品德,而且具有本体意义。一个方面,“诚”乃使物成其始终的“生生之道”。《中庸》日:“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②因此,“诚”乃实体义的“本体”;由此“本体”,物得以始终,世界亦得以始终。《中庸》日:“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③另一个方面,“诚”亦是可以被认识的,由此认识,不仅可以尽众人本性,而且可以尽万物本性。重要的是,人还可以依此认识参赞天地、生养万物。《中庸》日:“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④基于上述两个方面,在《中庸》,“诚”乃“天之道”。其日: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①尽管“诚”乃《中庸》的本体概念,但《中庸》的宗旨和核心概念是“中庸”。在《中庸》,“中庸”非常重要,它即高明即中庸,即普遍即特殊。由此来讲,“中庸之道”既“大”又“小”。《中庸》有言:“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②那么,何谓“中庸”呢?“中庸”作为一个度的概念,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佳状态。因此,“过”与“不及”都是失之一偏。具体来讲,“中庸”展开为“中”与“和”两个阶段:“喜”“怒”“哀”“乐”等隐而未发之时叫作“中”,显而已发且全部符合节度则叫作“和”。反过来讲,“中”指“喜”“怒”“哀”“乐”隐而未发故“无过”与“不及”的状态;“和”指“喜”“怒”“哀”“乐”显而已发但都适度的状态。《中庸》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③而且,因为“中庸”亦有绝对与相对的问题,故而需要时时处处都保持“中道”即“时中”。《中庸》记载:“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关于“中庸”,《中庸》还说: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⑤就内容来讲,《中庸》尽管以“诚”为本体,以“中庸”为宗旨,但所强调者在人的道德属性,其落脚点在道德修养上。……
程志华,1965年生,河北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河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北省优秀社科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哲学教指委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河北省哲学教指委主任委员、河北省儒教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儒学和中西比较哲学。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文史哲》等著名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著有《台湾“鹅湖学派”研究》《熊十力哲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儒学史》《牟宗三哲学研究》《困境与转型》等专著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和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7项。《牟宗三哲学研究》《熊十力哲学研究》分获河北省第十二届、第十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台湾“鹅湖学派”研究》获河北省第九届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困境与转型》获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政治生活的限度与满足 本书特色 关于什么是*佳生活方式及其政治体现,理性与信仰发生过激烈的争吵。亚里士多德的*佳政制学则揭示了这场几乎为人遗忘但又无法调和的纠葛...
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 本书特色 本书汇集了作者早些时候有关安全研究方面的成果,并形成了一个独创的、严谨的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这项研究中经验分析的范围极其...
当代知识分子的人际失谐与群体认同 本书特色 《当代知识分子的人际失谐与群体认同——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人相轻”问题研究》这一选题的*终确定,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
《扭曲的人性之材》内容简介:扭曲的意识形态背后,有什么样的人性根源? 像所有让读者振奋的著作一样,在《扭曲的人性之材》里也是
《漫游者》内容简介:“死亡像正午太阳无法直视,临终的人焚烧着双眼,父亲是替我探路去了。”《漫游者》收录台湾小说家朱天心写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梳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概念,对其提出的时代背景、发...
中国驻印军印缅抗战(上中下) 内容简介 简介每每提及入缅作战抗击曰寇的经历,提及那些战死异域的兄弟,幸存下来的老兵们都不能自己,老泪纵横。没有经历过那场残酷战争...
一带一路百问百答 本书特色 ★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一带一路百问百答 内容...
台湾公民投票考论 内容简介 通观这部论著的总体思路,按照历史学的学理规范,以时序为基本线索,安排主体论述框架,形成清晰的纵向思路。各章体现了台湾“公投”史演变的...
中国监察史略 本书特色 徐式圭*的《中国监察史略》介绍中国监察出现前的官吏状态,监察的由来、全盛、没落及复兴等。主要内容有未有监察以前的官吏状态,监察名称的沿革...
民族主义:历史.形式.后果 本书特色 《民族主义--历史形式后果(阅读公共空间)》作者(汉斯-乌尔里希·维勒)在书中提出民族主义是西方特殊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下的...
《信息系统监理师2017至2021年试题分析与解答》内容简介:本书信息系统监理师考试是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本书特色 先秦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谓五家为《孙子》注疏可也。——《武备志》卷一《兵诀评》序...
平民政治的基本原理 本书特色 一百年前,一个美国人写给中国人的公民教育读本!浅显易懂,指引建立公民社会的方向。许知远诚挚推荐!谢泳专文导读!平民政治的基本原理 ...
海洋文库大舰队:1906-1922年战舰设计与演变/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卷3) 本书特色 本书由知名军舰作家大卫·K.布朗所著,所述“大舰队”在英国战舰...
1946-1950-重压双堆集-国共生死决战全记录 内容简介 《重压双堆集》由晨光所著,本书讲述:1948年11月至12月,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中,人民解放军中原...
官德 本书特色 习近平:用权讲官德中国首部系统性讲述官德的作品散文大家、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元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精心之作高官讲官德 行文如流水为公、为民、诚...
列宁革命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对列宁革命思想的演进进行了细致梳理,全书共六章节,内容包括列宁对俄国革命的早期探索、1905年革命与工农民主专政、“三条鲸鱼”与...
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本书特色 该书是作者在大量收集有关资料和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撰写的关于艾思奇的生平、著作等贡献的书籍。全书共十六章,分别是大...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本书特色 2014年9月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近日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修订,改称《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