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包括余光中、张晓风、王鼎钧等35位台湾地区当代名家,精选了他们近几年内发表的优秀散文,这些散文或叙亲情、师道,或叙文艺、环保、旅游,此中呈现的是促膝夜话、把盏叙旧的情景。三十多位作者的散文,其人、其事、其物、其情、其理、其修辞技艺,也是说不完的。让人感受到的是种种的亲切、亲善和亲爱。读者亲近作家笔下的人事山事,除了可助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之外,还可鉴赏美文,并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升。
散文三大家领衔:余光中、张晓风、王鼎钧,各具特色,余体:大品散文的典范;王道:讲究修辞,手法灵活;张风:感性充盈、仁善深挚。作者年龄涵括老中青,多是台湾独当一面的散文名家。他们或自出机杼,或踵武前贤,莫不才华毕现,汇合起来佳作盈卷。写母亲、父亲、师恩,感情真挚,有种种不同的形象,谈文说艺、谈旅行,有说不完的奇遇和奇想。
爱情无疆界
赵淑侠
我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有人见过两三面便知是可以交心的知己,有的认识三十年却也还只是个相识者。”被朋友们谬赞为名言,因他们几乎都有同样经验。我与元莲相识就属于“三面交心”的一类。
初次见面是在1993年,欧华作协在瑞士开二届年会。当初筹组欧洲华文作家协会时,北欧诸国给我的回答是:“此地没有华文作家”。后来得知丹麦居然有一位,于是立刻设法电话联系,诚恳地邀请来出席会议。穿着入时态度优雅的她真就坐着飞机按时来了。
“我就是丹麦的池元莲。”她笑眯眯地自我介绍。入会申请书上的资料我记得很清楚:祖籍广东,生于香港,台大外文系毕业,留学德国慕尼黑研读德国语文。再赴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进修,获英美文学硕士。1970年代开始写作,出版过英文长短篇小说。
“欢迎你成为欧华大家庭的一员。可是你怎么会住丹麦呢?”我忍不住好奇地问。“住丹麦,因为丈夫是丹麦人。以前我只用英文写作,现在我要回归中华文化,以后只用华文写作。”她态度坦然,言词直爽,立刻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1994年,大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华中师范大学,在武汉联合举办“赵淑侠作品国际研讨会”。因路途太远,文友们又大半是上班族,根本走不开,我便没敢透露这件事。但元莲听说了,向我证实后决心放下工作去出席。旅行的三个多星期,朝夕相处,两人无话不谈。越谈越投缘,很快地成了好朋友。
“这么多年一个华人朋友都没有,不觉得寂寞吗?”在我印象里:丹麦地处冷僻的北欧,根本没啥华人。
“不觉得呢!我和我的丹麦人,是夫妻也是朋友,永远有说不完的话。我们拥有彼此,够了。”元莲给我的答复很让我震撼,夫妻之间可以和谐融洽,了解相爱到这个程度!
“你*欣赏你那丹麦人的是什么呢?”我玩笑地问。“我的丹麦人叫奥维。他温文善良,富幽默感,笑声总叫人开心!他的绅士本质是我*欣赏的。”元莲性格开朗,给我讲他们的罗曼史:故事是从海上开始。那年夏天,她结束了在慕尼黑的学业,乘火车到意大利热那亚,在那儿搭邮轮回香港。上船没多久就认识奥维。他刚在哥本哈根大学的企管系完成学业,要趁暑期到印度的姐姐家去度假:他姐夫在印度南部经营咖啡种植园。邮轮的名字叫: Asia(亚洲)。两人都年轻,很自然地谈起恋爱来。
邮轮的全程时间只一个月。海上的爱情很脆弱,常常是船靠岸时便终止。奥维与她上岸后也是各奔前程,但他们彼此并没忘记。
香港探亲后,元莲到美国柏克莱大学修学位,奥维继续在哥本哈根大学读企管硕士,二人远隔重洋却保持书信往还,每年相约聚面一次。经过五年牛郎织女式的恋爱:“我确定奥维是*适合做我丈夫的男人”。于是在那个寒冬季节,她从温暖的加州,飞到时冰天雪地的丹麦。在冰海边的古堡里面与奥维结成夫妻。“婚后这许多年,他能够完全接纳我,只有赞赏,体贴,从无批评或责备。无论我做什么,都全力支持,为我的成功而骄傲,为我的失望而心痛。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永远在旁照应扶助。可以说他对我的爱是无条件的。”元莲说这番话的时候,语气中掩不住骄傲和深情。
“异国婚姻,你家人不反对吗?”我忍不住问。在1960年代“女儿要嫁给外国人”仍是一桩令父母心碎、国人侧目的怪事。
“我父母才不管,我有绝对的婚姻自由。我们家可说是*早西化的中国家庭。”经元莲解释我才明白:清朝末年,她的祖父就离开乡下到广州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读书,是中国*早一代的西医。他提倡女权,反对缠足,立妾。那个时代良家妇女是不准抛头露面的。她的祖母却带着一群“师奶”进茶楼。伙计们也拦阻不住。这件事是当年广州街头巷尾的丑闻。她祖父非但不阻止,反而公开支持。
“我父亲就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下长大。他从一开始就受的是西洋教育。七岁那年进入德国人办的寄宿学校。十四岁便独自离家到天津,就读于德国人办的德华中学。大学进入教授大多用德语讲课的同济大学医科。后来又乘火车在西伯利亚大平原上走了整整一个月,到奥国的维也纳去留学。拿到医学博士证书。父亲从来不强迫我做任何事,任我自然发展,学习,希望我成为一个有学识的女人,过丰富安乐的一生。至于怎样走人生的路子,凭我自己的选择。”
元莲的话令我十分羡慕,因我的成长期家教森严,*缺的就是自由。看元莲认真又幸福的神态,我倒真希望能有幸见到奥维。就在第二年的初夏,元莲来电话说:奥维和她已定妥度假计划:将驾车南游,到意大利北部的湖泊区及法国的地中海沿岸。想特地经过瑞士,到苏黎世来看我。
“他听我把你形容得天仙一样,很好奇,也想见你。”她说着嘻嘻地笑。我答:“非常欢迎!只希望他别失望。”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乡愁》《听听那冷雨》等。
张晓风:台湾著名散文家,文笔优美,细腻感人,主要作品有《白手帕》《春之怀古》《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等。
王鼎钧: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著作近四十种。
文丛(老上海期刊经典) 内容简介 由靳以和巴金执编的《文丛》忠实地记录下抗战前后中国的社会的真实面貌、人民的生存本相和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在烽火中写下的...
辽金元明清绝句品读 本书特色 《辽金元明清绝句品读》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辽金元明清绝句品读 目录 前言辽·金绝句耶律弘基题李俨《黄菊赋》萧观音怀古吴...
MUJI 人与物:佐野洋子 本书特色 “孩子只要拥有爱的能力,就足够了。”《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的作者佐野洋子,是烦恼多多的母亲,也是用心度过每个平凡之日的女性。...
北欧现代诗选 本书特色 本诗集精选了两百余首诗作,涉及五十九位诗人,他们来自瑞典、芬兰、挪威、丹麦、冰岛五国;其中既有已经作古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尔拉格克维斯...
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 本书特色 本书是梁实秋先生的一部怀人纪事散文集,是梁实秋先生晚年ZUI为重要的作品。书中既有对过往岁月、难忘经历的回忆,有对亲朋、故...
给妈妈的60张明信片 本书特色 ◆从伦敦到巴黎、纽约勇敢踏上爱的疗伤之旅在一张张散去又被陌生人捡到的明信片中重拾母爱的记忆◆ 我叫瑞秋,来自伦敦,这个周末我和朋...
古文观止 本书特色 《古文观止》成书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由吴楚材、吴调侯编选而成。“观止”二字出自《左传》,意为读了这些尽美尽善的文章,别的文章就用不...
费孝通译文集(全两册) 本书特色 《费孝通译文集》收录了费孝通先生的五部译著,这五部书均为西方现代社会学、人类学的经典著作,曾在西方学术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费...
亲历军统-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3 本书特色 ★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唯一货真价实的军统“元老”回忆录。 ★军统“元老”回忆录被禁30年后首次...
骆一禾海子兄弟诗抄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海子是一位如流星一般令人赞叹惊讶而惋惜的青年诗人,本书收录了海子绝大部分优秀诗篇★ 骆一禾同...
而已集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普通大众1.作者自编文集,再现初版原貌。 2.适合各年龄层段的读者阅读、收藏,体现了经典图书的加成价值。 3.对社会事件和文明进程...
听见-陈燕的调律人生 本书特色《听见》是中国**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陈燕的励志传记,讲述她如何以超出常人想象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以及世人眼中健全、完满的人生...
民国名报撷珍 女性潮汐 本书特色 “五四”新文化运动曾挟着冲击旧的“诗教”文化的狂飙,给中国大地带来思想的解放和“人”的觉醒,也为现代文艺的春天的到来廓清了传统...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内容简介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是林语堂在中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之一,大师以主人翁意识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及其勤劳而朴实的子民,他用特有的手法和笔调广泛...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 本书特色由威廉·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 (英文版)》收录了莎士比亚的所有十四行诗、长诗和 17世纪被归到他名下的其他诗歌,并附...
越出色越疯狂-牛津上学去 本书特色 孟非、毕飞宇、黄菡联袂推荐!美女主持人冯凯以留学牛津大学的亲身经历,告诉你如何成功实现留学梦。但这不是一本留学指南,也不是海...
曲录 本书特色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曲录》★近代中国*部剧目汇编...
古稀集 本书特色 《古稀集》是薛冰先生一部新的书话集。在近40年的淘书生涯中,作者觅得收藏了不少珍本、善本和稀见书。好书共欣赏,薛冰先生愿意将这些年来的收获与心...
七部名著读伦敦-寻找狄更斯 本书特色《七部名著读伦敦:寻找狄更斯》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星,图文并茂,通过狄更斯作品来认识伦敦。伦敦创造了狄更斯,狄更斯创造了...
《说东道西》内容简介:《说东道西》一集由钱理群选编,收录了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陈源和王力等14位大家的35篇散、杂文作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