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关系是一座宝藏,它蕴含着无数线索,能够解答深深触动每个人心灵的疑问—— “我如何成了今天的我?”
●我们的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童年时期我们与父母的角力,为何会在我们成年后重现于我们和其他人的相处之中?
●为什么我们明明讨厌父母的某些行为,却会无法克制地将其施加于自己的孩子?
……
本书作者心理学家及专栏作家罗伯特·凯伦博士,从追溯依恋理论的历史出发,对大众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了敏锐而深刻的剖析,从而解答了人类情感生活中那些一直令人感到困惑、棘手的众多根本性问题;二十年来,始终备受英文读者推崇。
旨在帮助每一位读者科学认识依恋理论,回溯自己的早期经历,深层次地理解人性,摆脱抑郁、愧疚和怨恨,打破与孩子、爱人、父母的关系困局,找回真实的亲密感和幸福感。
它为您解答了以下问题:
1.“世人都说妈妈好”,那么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究竟源于乳汁,还是感情?为什么?有何 证据?
2.“母爱”有可能测量出来吗?为什么?有何证据?
3.“母爱”与孩子日后的人格、情感和智力发展等方面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有何证据?
4.孩子的个性是天生注定的,还是后天塑造的?为什么?有何证据?
5.双职工家庭应当选择怎样的托儿所,对婴幼儿才最好?为什么?有何证据?
6.当孩子胆小、黏人、暴躁、叛逆、偷窃、滥交、厌恶学校、离家出走,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吗?为什么?有何证据?
7.当父母对于抚育孩子感到迷茫、排斥、焦虑、愧疚、愤怒、抑郁、力不从心、走投无路,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吗?为什么?有何证据?
8.我们似乎会反复爱上同一种类型的人,又反复失败,这与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系吗?为什么?有何证据?
9.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消极影响,成年后应该怎样去改变?为什么?有何证据?
10.当人类站在工业城市回望田园时代,是否能找到线索帮助我们获得心灵深处的安详?为什么?有何证据?
媒体评价:
作者极为罕见地成功将复杂的心理问题用适合于普罗大众的语言表述出来。品读《依恋的形成》是如此引人入胜,其写作成就非凡。
——《当代心理学》(Contemporary Psychology)
精神分析理论及研究是个晦涩难懂的神秘世界,而《依恋的形成》一书却是个机智过人、和蔼可亲的好向导。
——美国版Elle杂志
富于雄辩、充满戏剧性和启发性的大师之作。
——玛丽.安斯沃斯
心血之作……文笔优美,如沐春风,每一位父母或即将成为父母的读者都不应错过。
——迈克尔.巴斯克
美国读者评价:
★美国亚马逊读者评论选摘(2017年4月):
明明是临床理论,读起来却像一部小说!了不起的研究,了不起的文笔。凯伦博士,谢谢你!
★美国亚马逊读者评论选摘(2008年1月):
这本书我才读了2/3,但我忍不住要说:它让我大开眼界。作者罕见地同时具备了专家的学术素养、综合运用多个领域文献的能力、非凡的写作天分、处理棘手议题时迎难而上的意志以及面对读者的真诚之心——没有丝毫自说自话的企图,对读者的智力给予充分的尊重。这本书信息量较大,其中有些部分也许会令普通人觉得吃不消。然而,作者一直牢牢把握着叙述的线索,吸引我不断地读下去,学下去,并且对他将所有这些材料优美地组织起来的能力,感到由衷的钦佩。
★美国亚马逊读者评论选摘(1998年6月):
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外行人也很容易读懂。它用优雅的笔触介绍了许多复杂的观点和事件,对依恋理论的总结可谓面面俱到,对专业人士和外行人来说同样都非常有用。我并不是学心理学的,但凯伦博士的这本书帮了我大忙。是温暖的人性和对社会的深刻关怀促使他就依恋理论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指引。因此,我想向所有心理学专业人士、老师、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和孩子们一起工作的人推荐这本书。同时,我也要向那些正在叩问自己心灵的人强烈推荐这本书!
罗伯特·凯伦博士是精神分析师、临床心理学家以及作家。他常年为《大西洋月刊》《纽约客》《耶鲁评论》等刊物撰写专栏。
207鲍尔比曾经说过,孩子能够表达出对父母的愤恨,这一点十分重要。父母允许孩子有这些感受,孩子就不会被内疚和焦虑击垮,他就会明白,在任何一段亲密关系中,矛盾的情绪都是正常的,他就会产生信心,相信自己的负面冲动是可控的,它不一定会摧毁自己或所爱之人。虽然这些早期观点后来没有被纳入有关焦虑型依恋的论述之中(也有例外,见下一章),但是我们已经能明显看到,回避型和矛盾型儿童不具备这种信心。如果父母过于依赖孩子的爱,如果父母不能忍受被孩子拒绝,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感到室息,如果孩子反抗或发脾气父母就陷入消沉,如果父母迫切需要将自己完美无缺的自恋形象投射到孩子身上,那孩子又怎么可能顺畅地表达出他心中的愤怒呢?如此一来,孩子一尤其是情绪多变且激烈的矛盾型依恋儿童一会感到:妈妈无法包容他狂暴的情绪;他不能发脾气;他不能恨她,因为她无法安抚他,无法平复他的怒意,他的愤恨会造成永久的伤害,一且他有毁灭她的念头,她可能会真的消亡。换句话说,这些孩子没能体会到:即便自己承受不了这些极端的负面情绪,但那对于母亲来说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她能够(用温尼科特的话来说)ぐ抱持”这些情绪,而在与母亲的相处中,自己也总有一天能学会如何控制这些情绪。
——引自章节:第17章 探身触爱:焦虑型依恋儿童的策略、防御及改变的概率
如果母亲易怒、抱怨、挑剔、胡乱干涉和磋商孩子,那么孩子不仅会变的易怒、有攻击性,同时他会十分渴望得到爱以及对他来说代表着爱的东西(如糖果)。这样的攻击性和贪婪可能导致孩子偷窃。孩子的敌意和贪婪,最初指向令他失望的母亲,而这只会令孩子母亲更加易怒、抱怨、挑剔。如此一来,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它将深刻影响孩子看待这个世界和他今后人际关系的方式。
——引自第51页
捍卫中医 本书特色 维护健康、治疗疾病不仅是医生的工作,更是每一个人自己的职责。医生的任务只是促进其失和的生命过程的自行和谐。大匠示人以规矩,而不能告人以巧。中...
★“每个美国国会成员和两党总统候选人都不得不读的一本书”★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詹姆斯•赖森力作,《纽约时报》畅销书★新闻周刊、纽约客、澎湃新闻等媒体纷纷报道★透视美...
中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9)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社会大众本书归纳提取部分地方的先进工作经验,凝练出有实效、特色和影响力的案例进行推广。中国知识产...
作品目录第一章 办公室尴尬应对之道 1 被孤立的”新兵” 2 “里外不是人” 3 曾经的战友,现在的对手 4 鸭子飞到别人家 5 非“蠢
《国家竞争优势(上)》基于10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根据企业凭以竞争的生产率,迈克尔•波特第一次对此给出了全面的理论解释,也就是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上)》一书中...
ChargeWu本名吴充,知名美食博主,来自北京,是一名UI设计师。从2014年开始每天记录不重样早餐,至今从未间断,并且通过健康饮食瘦身成功;之后他辞去了工作...
作者:(英国)加布里埃尔 (英国)吉维斯 译者:高师宁 周齐西奥多·加布里埃尔(Theodore Gabriel),为英国格洛斯特郡大学神学与宗教学荣誉讲师和名...
何志明,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新中国史。在《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史林》等重要刊...
★跨越德、美、英、意、法、荷、挪、俄、瑞典等世界各国,考察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情感的认知与学习的异同。★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
爱新觉罗·毓嶦,现名毓君固,1923年生于大连。其父是清光绪年间恭亲王溥伟。作者14岁时,被带入长春伪皇宫内,在溥仪办的私塾读书,从此开始了他与溥仪共处20年的...
海伦娜·亨特(Helena Hunt),毕业于美国最大的私立名校之一——纽约大学,毕业后就职于《纽约时报》。在做记者期间,她采访过很多成功人士,从他们身上不仅学...
金伯利•贝尔(Kimberly Belle)美国畅销小说作家,曾获得阿格尼斯•斯科特学院文学学士学位,多年来致力为国内外非营利机构筹款,现奔波于亚特兰大和阿姆斯...
精彩摘录我是画不像的那种学生,很自卑,也被认为没有艺术的天分。而艺术却是我内心极为渴慕的一种信仰,无论喜剧、音乐或舞蹈,
20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珍妮弗·杜德纳和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两位科学家,获奖原因是她们开发出基因组编辑方法,提出一种被称为CRISPR-Cas9的方法,该方...
向来,过去才是历史,昨天才是历史。阿西莫夫却与众不同,他的《基地》系列写的是“未来的历史”,是“遥远未来的历史”,是“明天的历史”!阿西莫夫这位“未来历史学家”...
★商业与文学的有机结合,真实与虚幻间嬉笑怒骂,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商业小说。★《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旧金山纪事报》Amazon畅销书,《财富》《...
远藤达哉,集英社漫画作者,1980年出生于日本茨城县,2000年以《西部游戏》获得第5回STORY KING漫画部门准KING赏,在《赤丸JUMP》2000年S...
作品目录第一章 隐秘的黄金腹地 1 南疆大地 2 文化汇流的历史 3 古丝绸之路示意图 4 珍贵的雨和丰富的日照 5 辽阔而神秘的地理空
“一奈米的宇宙”这一90后作者团体诞生于2016年夏天。起初是因为他们在实验室看见了许多美好的图像,执意认为这不应该只有自己看见,于是开始了选图、写诗和设计,放...
作品目录缠绕舌尖的美味002 西施舌004 火 腿006 醋熘鱼007 烤羊*009 烧 鸭011 狮子头013 两做鱼015 炝青蛤018 生炒鳝鱼丝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