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代表作有《论可能生活》(1994)、《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2005)、《坏世界研究:作为哲学的政治哲学》(2009)、《哲学的支点》(2013)、《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2016)、《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2016)、《四种分叉》(2017)、《历史·山水·渔樵》(2019)等。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代表作有《论可能生活》(1994)、《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2005)、《坏世界研究:作为哲学的政治哲学》(2009)、《哲学的支点》(2013)、《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2016)、《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2016)、《四种分叉》(2017)、《历史·山水·渔樵》(2019)等。
自由使人存在于创造之中,并非人类热爱创造(创造成为自觉动机是现代的事情),而是被迫去创造,因为对于自由的存在者来说,不创造就无法存在,更准确地说,不创造就无法善在。人的存在之根本问题就是:制造了问题却解决不了问题,无法预见未来却必须选择未来,在没有道的地方却必须先道而行。p200因此,人存在,这不是困惑:人总会不存在,这令人失望,但也不是困惑——在人的自由之外的必然存在都不是困惑,唯有可能之事才令人纠结不已:人必须为未来选择某种可能性,可是却缺乏选择的标准。可能性就是尚未存在,选择把某种未在变成存在,这是一个存在论赌注,它赌的是存在,而如果选择了错误的可能性,就有可能毁灭存在,就是说,选择把某种未在变成存在,有可能导致对存在的否定,因此,存在论赌注的本质就是命运。选择未来就是选择何事存在,选择事情就是选择一个世界。在此我们有了一个发现:存在不是一个存在论问题,而是任何一个存在论问题的结束。一个存在论问题所以成为问题,就在于它所思考的对象是未在的可能性,而不是既定存在,就是说,存在论问题思考的是先于存在的未在。当某事或某物存在了,这个存在论问题就结束了——在“X存在(is)”后面是个句号,如果进一步思考“X是(is)如此这般的”,就进入了知识论,不再是存在论了。p205一切无解的困惑都源于自由。如果说事物是自然而然的(tobeasitis),那么,自由所为的所有事情就是使存在不自然(tobeasitisnot)。如果说万物的存在性质是平凡(张盾的说法),那么,万事的存在性质就是奇迹,即使是人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购物或者上网,在存在论意义上说都是奇迹。人类的一切成功和光荣,或一切困惑和失败,都是因为自由把存在变成了奇迹。p214人的存在性质在于能够让事情变成“不是这样的”,这意味着,一件事情是(is)什么取决于人做(do)...
——引自第200页
海德格尔甚至讥讽说:“常人总是我呀我呀说得最响最频”,却根本不理解什么是本真自我,可是,谁又能证明自己有个独特的本真自我呢?p103自由本身不能提供任何客观准则,无准则的自由也许是“本真的”,却难免因为无标准而失去意义,并且使人陷入选择的迷茫。摆脱了理性限制的自由无处借力,结果反而使本真自由成为虚构,使人失去必然的立足之地,这个后果在海德格尔晦涩艰深的理论中并不显眼,但在萨特对存在主义的流俗发挥中则清楚可见。存在主义虽已成往事,但其不良后果至今尚存,人们仍然喜欢声称要“找回自己”或“做自己”。可事实是,追求自我的绝对独立必然试图挣脱他人,而越挣脱他人,自我就越空洞,因为任何人的生活内容、意义和价值都是他人的恩赐,而他人对我在的恩赐正是我在的存在论条件。p104现代存在论的可疑之处就在于以意识哲学的概念去分析存在论问题,可是意识哲学的概念与存在论问题却根本不匹配。存在论不需要主体概念,在存在论的世界中不存在主体。对于存在论问题,主体是个不合逻辑的概念,在存在论意义上,一切存在都是平等并存的,每个人都是对称互动关系中的一个行为者,没有什么存在是个对象,人也不是主体,而仅仅是行为者。主体概念是存在论中的知识论残余,知识论之所以需要主体概念,是因为一切事物都被对象化而成为知识对象,可是在存在论中,行为主体对其他存在没有任何立法性——主体性只能为现象立法而不可能为存在立法,主体性只能为意识提供标准而不可能为存在树立标准,人只是万物的知识尺度,而决非万物的存在尺度,于是,主体性概念在存在论中完全报废。p105人在生存中体验到的烦心、恐惧、决心、勇气、迷茫和绝望,诸如此类的深度情感,都是关于存在的意识问题,却不是关于存在的问题,这两种问题虽然相关,但有毫厘千里之别。无论诗意还是俗心,无论本真的领悟还是常人之浑浑噩噩,都是关于生存的意识问题,近乎心理学、美学和文学的...
——引自第103页
《黄庭坚的佛禅思想与诗学实践》内容简介:本书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黄庭坚所有的诗、词、文、杂著,以及相关
杰克·阿德尔斯坦编写的这本《东京罪恶(一个美籍记者的日本警方采访实录)》是一个美籍采访记者关于新闻黑幕与日本有组织犯罪的极
《叶秀山全集·第五卷》内容简介:本选题分类结集叶秀山先生全部已经出版的专著,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以及部分笔记、札记
《禅与日本文化》内容简介:《禅与日本文化》由铃木大拙在美、英各大学讲授“禅与日本文化”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旨在向西方人士阐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代表作有《论可能生活》(1994)、《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2005)、《坏世界研究...
本书用迷人的笔触,以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透过歌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矛
《物演通论(第3版)》糅合东方“天人合一”之思想与西方。“逻辑思辨”之方法于一体提出和论证了“递弱代偿法则”及其“系统现象形
一部写给初学者的导读,了解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理想入门指南。一流研究学者逐章节解读原著,专业译者,译文精准、流畅。大学问出品赵敦华、徐向东联合推荐,劳特利奇...
《论语:平民正心修身》内容简介:本书是以语录体记述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本源。本书则是作者以普通人的
《人生的智慧》内容简介:本书是叔本华的心血之作。叔本华以简单的语言道破人生智慧,分章阐述了人类主体的美好素质:品格、智力、
作者简介:斯坦利•霍纳(StanleyM.Honer),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圣安东尼奥学院杰出教授;托马斯•亨特(ThomasHu
《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内容简介: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们一直在设计思想实验来挑战心灵。历史上一些伟大的思想家都在努力解决诸如自
福柯认为“不正常的人”有三个源头,他们由历史上的三种人转变而来:“畸形人”、“需要改造的个人”和“手淫的儿童”。这三种人
《吕思勉讲中国史》内容简介:《吕思勉讲中国史》是以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初阶读物《更新初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为正文,以吕先生其
《绽放: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优秀作品精华版·成长》内容简介:本书结集了16—21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二等奖获奖作者的
雷思温,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副教授。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2014年毕业于(荷语)鲁汶大学哲学系。研究领域为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哲学...
▎编辑推荐◎ 广阔的思想史视野本书以其详尽的内容在哲学史界占据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力图破除哲学简史类书籍对哲学家、哲学思想漫画式的理解,不仅细致地描述了哲学史上...
《文学概论讲义》内容简介:20世纪30年代初,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时编写出《文学概论讲义》一书。此书几乎算是老舍的一本专门的理论
罗伯特·鲁瓦克RobertRuark(1915-1965),自然文学家、专栏作家、小说家、探险家、猎人,被誉为美国“第二个海明威”。他生于北卡
丹尼尔A.鲍威斯和谢宇教授合著的《分类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一书对分类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模型,以及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作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