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代表作有《论可能生活》(1994)、《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2005)、《坏世界研究:作为哲学的政治哲学》(2009)、《哲学的支点》(2013)、《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2016)、《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2016)、《四种分叉》(2017)、《历史·山水·渔樵》(2019)等。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代表作有《论可能生活》(1994)、《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2005)、《坏世界研究:作为哲学的政治哲学》(2009)、《哲学的支点》(2013)、《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2016)、《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2016)、《四种分叉》(2017)、《历史·山水·渔樵》(2019)等。
自由使人存在于创造之中,并非人类热爱创造(创造成为自觉动机是现代的事情),而是被迫去创造,因为对于自由的存在者来说,不创造就无法存在,更准确地说,不创造就无法善在。人的存在之根本问题就是:制造了问题却解决不了问题,无法预见未来却必须选择未来,在没有道的地方却必须先道而行。p200因此,人存在,这不是困惑:人总会不存在,这令人失望,但也不是困惑——在人的自由之外的必然存在都不是困惑,唯有可能之事才令人纠结不已:人必须为未来选择某种可能性,可是却缺乏选择的标准。可能性就是尚未存在,选择把某种未在变成存在,这是一个存在论赌注,它赌的是存在,而如果选择了错误的可能性,就有可能毁灭存在,就是说,选择把某种未在变成存在,有可能导致对存在的否定,因此,存在论赌注的本质就是命运。选择未来就是选择何事存在,选择事情就是选择一个世界。在此我们有了一个发现:存在不是一个存在论问题,而是任何一个存在论问题的结束。一个存在论问题所以成为问题,就在于它所思考的对象是未在的可能性,而不是既定存在,就是说,存在论问题思考的是先于存在的未在。当某事或某物存在了,这个存在论问题就结束了——在“X存在(is)”后面是个句号,如果进一步思考“X是(is)如此这般的”,就进入了知识论,不再是存在论了。p205一切无解的困惑都源于自由。如果说事物是自然而然的(tobeasitis),那么,自由所为的所有事情就是使存在不自然(tobeasitisnot)。如果说万物的存在性质是平凡(张盾的说法),那么,万事的存在性质就是奇迹,即使是人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购物或者上网,在存在论意义上说都是奇迹。人类的一切成功和光荣,或一切困惑和失败,都是因为自由把存在变成了奇迹。p214人的存在性质在于能够让事情变成“不是这样的”,这意味着,一件事情是(is)什么取决于人做(do)...
——引自第200页
海德格尔甚至讥讽说:“常人总是我呀我呀说得最响最频”,却根本不理解什么是本真自我,可是,谁又能证明自己有个独特的本真自我呢?p103自由本身不能提供任何客观准则,无准则的自由也许是“本真的”,却难免因为无标准而失去意义,并且使人陷入选择的迷茫。摆脱了理性限制的自由无处借力,结果反而使本真自由成为虚构,使人失去必然的立足之地,这个后果在海德格尔晦涩艰深的理论中并不显眼,但在萨特对存在主义的流俗发挥中则清楚可见。存在主义虽已成往事,但其不良后果至今尚存,人们仍然喜欢声称要“找回自己”或“做自己”。可事实是,追求自我的绝对独立必然试图挣脱他人,而越挣脱他人,自我就越空洞,因为任何人的生活内容、意义和价值都是他人的恩赐,而他人对我在的恩赐正是我在的存在论条件。p104现代存在论的可疑之处就在于以意识哲学的概念去分析存在论问题,可是意识哲学的概念与存在论问题却根本不匹配。存在论不需要主体概念,在存在论的世界中不存在主体。对于存在论问题,主体是个不合逻辑的概念,在存在论意义上,一切存在都是平等并存的,每个人都是对称互动关系中的一个行为者,没有什么存在是个对象,人也不是主体,而仅仅是行为者。主体概念是存在论中的知识论残余,知识论之所以需要主体概念,是因为一切事物都被对象化而成为知识对象,可是在存在论中,行为主体对其他存在没有任何立法性——主体性只能为现象立法而不可能为存在立法,主体性只能为意识提供标准而不可能为存在树立标准,人只是万物的知识尺度,而决非万物的存在尺度,于是,主体性概念在存在论中完全报废。p105人在生存中体验到的烦心、恐惧、决心、勇气、迷茫和绝望,诸如此类的深度情感,都是关于存在的意识问题,却不是关于存在的问题,这两种问题虽然相关,但有毫厘千里之别。无论诗意还是俗心,无论本真的领悟还是常人之浑浑噩噩,都是关于生存的意识问题,近乎心理学、美学和文学的...
——引自第103页
本书是部从城市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生活互动视角切入的另类的文化史著作。作者打破传统史学研究框架,独辟蹊径,聚焦于人类身体和城
InTheSymbolTheory,NorbertEliasdrawstogetherthreecentralthemes.Atthefirstlevelthe...
★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然而把现在的“金字塔型”社会建设成为“橄榄型”社
《SSAT Upper Level备考宝典与模拟试题》内容简介:SSAT是申请美国顶尖私立高中的重要学术指标,其他两个指标分别是学校学习成绩(
没有哪个词比现代性这个词的解释更加纷繁多样的了。一般来说,现代性是16世纪以来首先出现在欧洲的社会事实和观念事实。但是,按
作品目录导言 系统把握“五四之子”的思想建构(张建军从丛) 目录 五四与今日(1948) 重整五四精神(节选)(1957) 五四的再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是布尔迪厄最重要的社会学著作之一。他运用独特的社会学方法,分析了法国教育体制之间的关系,揭
“新史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摒弃了传统史学具有文学色彩的叙事方式,采用科学的方式将自身转换成一种历史科学。在这种所谓科学
本书在批判地介绍和分析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流派对社会运动(集体运动、社会运动、革命)的解释与解读之后,提炼出了影响和决定社
【内容简介】“冷战”结束后,人们信心满满地宣称促进民主的传播能带来稳定与和平,然而战火和冲突、流血和屠戮依然持续不断。卢
《新愿景 新战略 新湖南》内容简介:本书荟萃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度主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体现了鲜明特色:一是坚
本书对于玄学与佛学之关系、言意之辨、本末有无之争等问题的论述阐释,均有所创见,基本能够涵盖魏晋玄学的主要方面。作者善于从
伊丽莎白·纳珀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奥伯林学院及威斯康星大学,后在新泽西州华盛顿镇的藏传佛教研究中心随原籍西伯利亚卡尔梅克的蒙古族格鲁派学僧格西·望杰(Geshe ...
《一神论的影子》内容简介:赵汀阳是中国最好的哲学家之一,阿兰·乐比雄是法国著名人类学家,欧洲跨文化研究院主席,两人多年前在
内容简介本书从中国王朝时期户籍赋役制度在地方社会实施过程入手,尝试探索一种关于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变迁和国家转型的解释路
《孩子的需要》内容简介: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基石,即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尊重、信任与爱,它来源于欧洲著名的家庭治疗师耶斯佩尔·
在那个混乱嘈杂、疾病横行的世界一群发奋图强但又脾性古怪的天才展望了一个像机械钟表一样运行的宇宙他们是皇家学会成员他们创造
《现代性与大屠杀》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反思现代性的力作。齐格蒙·鲍曼认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
社会学不仅是个名词,更是个动词。它不是我们拥有的东西,而是我们要去傲的东西。我们对个人主义模型的过于信赖及对社会力量的低
本书主要采用人类学田野作业和口述历史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描述和探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农民(包括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