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十大发明》共有34 篇文章,其中33 篇分述中国自远古至当代的三十项重大发明:粟作,稻作,蚕桑丝织,汉字,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筹算,青铜冶铸术,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术,运河与船闸,犁与耧,水轮,髹饰,造纸术,中医诊疗术(含人痘接种),瓷器,中式木结构建筑技术,中式烹调术,系驾法和马镫,印刷术,茶的栽培和制备,圆仪、浑仪到简仪,水密舱壁,火药,指南针,深井钻探技术,精耕细作的生态农艺,珠算,曲糵发酵,火箭与火铳,青蒿素和杂交水稻。
★中国的事情,中国人自己要把它弄清楚。在发明创造的问题上,中国要有自己的话语权。
★在近百年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索、评估和梳理,从中遴选出具有原创性、特色鲜明,对中国以至世界文明进程有突出贡献和广泛影响的重大发明。
★全书50 余万字,近600 幅图,所述的三十大发明贯通古今。
★华觉明、冯立昇主编,三十多位国内重量级科技史研究专家参与撰写。
本书的编著是基于文化自觉的理念。文化是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和保持自身特质的基因。有无文化自觉的意识和理念,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能否持续传承和发展振兴的精神前提。发明创造的观照,同样须具有文化自觉的意识和理念,具体地体现于文化自立和自律这两个方面:
其一,须在百年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索、评估和梳理,从中遴选出具有原创性、特色鲜明,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有突出贡献和广泛影响的重大发明,逐一论述其发生,发展,与社会人文、经济、政治、民众日常生活的关系并与世界其他地区同类发明作比较,从而提升重大发明研究、论证的水平,在这个问题上能自立于世,也就是《中国人究竟发明了什么》一文中所说的,“中国的事情,中国人自己要把它弄清楚”,“在发明创造的问题上,中国要有自己的话语权”。
其二,发明的研究和评估,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在研究和评估时须严格遵守的准绳。漠视、贬低本国、本民族发明创造的成就,无视前人、后人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是虚无主义的表现;夸大甚至虚构本国、本民族的发明创造业绩,忽视甚至无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创造力与聪明才智,是沙文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断不可取。尊重客观事实,恪守学术规范,无论研讨、梳理、评估和阐发都力求严谨和准确,这是我们观照发明创造问题时须遵循的为学之道。文化自律是一种自我约束,是我们的研究与论述能否经得起考验的保障。
本书共有34 篇文章,其中33 篇分述中国自远古至当代的三十项重大发明:粟作,稻作,蚕桑丝织,汉字,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筹算,青铜冶铸术,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术,运河与船闸,犁与耧,水轮,髹饰,造纸术,中医诊疗术(含人痘接种),瓷器,中式木结构建筑技术,中式烹调术,系驾法和马镫,印刷术,茶的栽培和制备,圆仪、浑仪到简仪,水密舱壁,火药,指南针,深井钻探技术,精耕细作的生态农艺,珠算,曲糵发酵,火箭与火铳,青蒿素和杂交水稻。《中国三十大发明之分说》一文则概述此问题之提出,发明的界定、分级和评估,三十大发明之由来,以及由此得到的启示,并列举另三十项重要发明供后续研究参考。
全书50 余万字,近600 幅图,所述的三十大发明贯通古今,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学、农学、医学、语言文字、纺织、矿冶、水利、机械、髹饰、造纸、制瓷、造船、建筑、系驾和马具、印刷、仪表、火药火器、深井钻探、微生物工程等学科,由各领域的32 位学者撰写,其中教授、研究员24 位,副教授、副研究员6 位,讲师、助理研究1 位,博士后1 位;年龄构成:老年学者11 位,中年学者14 位,青年学者7 位。
重大发明素为国内外学术界和公众所关注,在倡导创新型社会建设的当今,尤具现实意义。本书是这一课题的首次尝试,敬请学界同人和广大读者惠予指正。希望有更多专家参与切磋,进一步完善这一研究。
华觉明冯立昇
2016 年12 月
二、谷物果蔬为主、肉食为辅的膳食结构
食物的种类、构成比例关系着人们的健康乃至民族、国家的兴盛。早在2000 年前,中国的先民已经确立了以五谷果蔬为主、肉食为辅的膳食结构。这是中式烹调术*大也是*重要的特点和优点。
《黄帝内经?素问》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按: “五谷”,指黍、稷、菽、麦、稻。“五果”,指桃、李、杏、栗、枣。“五畜”,指牛、羊、豕、鸡、犬。“五菜”,指葵、韭、藿、薤、葱。
所谓“五谷为养”,是说中国人以谷物为主食,它们是养护生命的“主角”,果、蔬和肉食则是副食,起辅助、增益作用。中国人历来在实际生活中,谷物、果、蔬食用量比肉类要多得多。
这种膳食结构的形成,自有原因。
其一,是农耕社会中自然和人双向选择的结果。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宜粟、稷、黍、麦、菽及水稻等的生长。而先民们在长期觅食的过程中,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籽粒更利于食用,便逐步将其驯育,于是,狗尾巴草变成了粟,野生稻变成了栽培稻……与此同时,栽培的白菜、芥菜、葵、韭,饲养的牛、羊、鸡、猪先后进入食谱。 “五谷”“冬种夏收”“春种秋收”,产量相对稳定,且充饥养气,补充体力,为活人之本,故成了主角,而因产量等原因,肉食只起补益作用。
其二,从养生的角度看,谷物、果蔬可常食用,但肉食吃得太多,就会危害健康。《吕氏春秋》“本生”:“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孔子亦说过:“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指谷物)。”
其三,《大戴礼记》中说“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养助益充”的膳食结构之形成,亦受到动物多种食性的启发。
秦汉以后,唐代的《千金?食治》、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元代的《饮膳正要》等对以“五谷为养”的膳食结构都有进一步的阐发。谷、果、肉、蔬中的新品种和从国外引进的黄瓜、菠菜、辣椒、番茄等更丰富了膳食结构的内容。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中晚年时以“蔬食”为主,常吃面饼、米饭、葵、芹、笋、野菜,有时吃鱼,几乎忘了“肉食”,结果身心均得到改善。
又如农村的饮食。清光绪九年湖南《永兴县志》“食”:“以稻为主,炊饭酿酒皆用之。夏、秋,包谷红薯,耕山者用以承乏。岁歉,常掘蕨根为粉。宴享以鱼肉鸡鸭为厚品,余仅菜蔬、果蓏。”民国22 年北京《顺义县志》“食”:“以玉米为大宗,谷、麦、高粱、菽次之;蔬菜以葱、韭、菠菜、白菜、萝卜、芥菜为普通,豆腐、鸡蛋次之,肉类又次之……”民国33 年陕西《同官县志》“食”:“普通以小麦为主品,间以杂粮;以蔬菜为副品。茹荤肉时,多在逢年过节。”
这些充分说明,中国人在2000 多年间一直遵循着“养助益充”的膳食结构。时至今日,中国已制定了新的居民膳食指南,它是在传统膳食结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有“国际营养学界爱因斯坦”之称的美国柯林?坎贝尔教授在《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指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有利于健康,也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这正是对中国传统膳食结构的高度肯定。
三、严格的选料、精湛的刀工
(一)选料
选料是中式烹调术的重要一环。
先秦已重视选料。其一,按时令选料。《论语》“不时不食”就有不当时令的食物不吃之意。其二,按卫生要求选料。《周礼?天官?内饔》讲牛、羊、犬、鸟、豕、马等有病患、气味极差的不宜选用。其中,“豕盲视而交睫,腥”是指猪眼睫毛交叉的,则肉中有小息肉(即囊虫),不能食用,当今防疫部门正是如此做的。其三,选用各地名产。《吕氏春秋?本味》中提到数十种原料,大多应是有依据的。
汉代尤重按季节选料,选用名产,对原料的卫生要求更严。如枚乘《七发》“秋黄之苏、白露之茹”,是说白露时的蔬菜*美。《蜀都赋》“江东鲐鲍、陇西牛羊”,说明江东、陇西的名产已经入蜀。《金匮要略》收有上百条饮食禁忌,不少是符合现代科学道理的。
魏晋南北朝选料和前代相似,但更加细致。
如按时令选料,《齐民要术》说,制“莼羹”要选四月的“雉尾莼”。制鲊,春、秋时要“取新鲤鱼,大者佳”。
按烹调方法选料,如“炙豚”用吃奶的乳猪。“煎鱼饼”用活鱼肉,“白鱼*好”。烤鹅、鸭,“供厨者,子鹅百日以外,子鸭六七十日,佳。过此肉硬” 。
隋唐及其后,各个时期选料又自有特色。但以清代袁枚的论述为系统。
袁枚在《随园食单》“先天须知”中,强调要选物性优良的品种:“猪宜皮薄,不可腥臊;鸡宜骟嫩,不可老稚……同一火腿也,其好丑判若天渊;同一台鲞也,而美恶分为冰炭。”在“时节须知”中,强调要按时令选料。否则,“萝卜过时则心空,山笋过时则味苦,刀鲚过时则骨硬”。在“选用须知”中,讲按烹调方法选料:“鸡用雌才嫩,鸭用雄才肥。莼菜用头,芹菜用根。皆一定之理。余可类推。”
(二)刀工
刀工是中式烹调术中的重要一环,是依据菜肴的特点,菜肴加热、调味的需要,菜肴的美化,对原料进行切、割、斩、剁、批、削、剔、剞等处理的技艺。
先秦,薄刃铜刀出现,刀工发展。《论语》“割不正不食”即是谈刀工要求的。周代,已能据食礼和烹调需要,对牲体作“七体”及“二十一体”的分割。还能将原料切成块、片、丝、丁,或剁成肉酱,已有“胾”(大块肉)、“大脔”(大肉块)、“脍”(肉丝)等名词。
汉魏南北朝时,以刀工、切配为主的“红案”与以面食为主的“白案”分开,刀工更加精进。如脍已能切得如蝉翼一样薄且透明。《齐民要术》记述:“灌肠”用的羊肉末要“细锉”;“白缹肉”之肉要“薄切”。不同菜肴,刀工要求各异。
唐代,出现组合式风景冷盘,对刀工要求极高。《斫鲙书》提到小晃白、大晃白、舞梨花、柳叶缕、对翻蛱蝶等鱼鲙,形状多姿多彩,刀工精妙无比。
元代刀工出现新特点。其一,重视菜肴中原料的雕刻。如宫廷菜“带花羊头”已有雕刻的萝卜花。其二,重视刀工美化处理。如无锡菜 “ 肉羹”是将“膂肉”切荔枝花纹,然后下沸汤“ ”熟的。这种刀法,既美化菜肴又使原料受热面积增大,便于调料渗透,原料中的鲜味也能更多溶解出来。
清代花色菜较多。如“松鼠鱼”“菊花肉”等,对刀工要求更高。
中式烹调术中的刀工与刀具关系密切。中国菜刀形制多种,用途各异,如有的夹钢方头刀具可前切后剁或前批中切后剁,无论家庭用或菜馆用均十分方便。西餐中厨刀狭长,以拉割为主,当与西菜形制少变化有关。
P381-P384
华觉明,著名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青铜冶铸术、钢铁技术、机械史和技术哲学等,近年来致力于传统工艺研究及保护。著有《中国冶铸史论集》《中国上古金属技术》《中华科技五千年》《中国古代金属技术》。
冯立昇,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外数学史、中国机械史、中国测量学史、中国物理学史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测量史》《中日数学关系史》等。
奇妙的生活用品-难倒老爸-适合6-12岁阅读 本书特色 6-12岁为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刨根问底,偏爱“搞破坏”,那是因为孩子在探索事物的内部构造,...
伽利略:揭开月亮的面纱 本书特色 在今天,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已经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但在几百年前的欧洲,要说出这个真理却要有牺牲生命的勇气,在那《圣经》至高无...
写给儿童的人文小百科:书,孩子的翅膀 (上) 本书特色 《书是孩子的翅膀上》(上)《书是孩子的翅膀上》(下)书是孩子的翅膀,带领孩子遨游浩瀚的儿童文学天地。在这...
螳螂-小牛顿趣味动物馆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7-10岁加拿大国宝级童书,全球销量突破1000万册,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等10余项大奖。螳螂-小牛顿趣味动物馆 内...
尼古拉斯·韦德(NicholasWade),英国剑桥国王学院自然科学学士。曾担任《自然》(Nature)杂志副主编、驻华盛顿记者,华盛顿《
深不可测的洞窟-最最迷人的世界奇景 本书特色 本册《深不可测的洞窟》囊括了世界各地*著名的洞窟,其中有天然的洞窟,也有个别人类的艺术遗址,如蟠龙洞、莫高窟、云冈...
三字经 百家姓-大字注音诵读本 本书特色 《三字经·百家姓(大字注音诵读本)》:上海贝贝特成长书架。三字经 百家姓-大字注音诵读本 节选 《三字经?百家姓(大字...
窗边的小豆豆-(全2册)-绘本 本书特色黑柳彻子编*岩崎千弘编绘的《绘本窗边的小豆豆(共2册)(精)》讲述了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内容简介:毕加索曾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个艺术家,问题在于如何确保他长大后依然是。”本书源于作者在
漫画万物由来(全6册) 本书特色 ★ 家长与孩子一起读漫画、看视频、知常识、晓文化、做美食★ 立足生活,图解生活中*常见事物的生产、加工、制作全过程;★ 幽默漫...
恐龙之最 本书特色 该书自英国卡尔顿图书有限公司引进,主要讲述的是动物界的恐龙创造出的众多激动人心的世界记录。例如:跑得*快的恐龙、脑袋*大的恐龙、宝宝*多的恐...
《美哉汉字》内容简介:汉字大美,而汉字美在何处,又让人一时难以解答。本书收录来自文字学、心理学、信息学、历史学、设计学等不
世界奇异档案记录-第二季 本书特色 在聚会录像中挥手的神秘女子是鬼吗?号称恐怖宅男的日本男子有什么特别?为什么李卢卡斯会被媒体冠以“犯罪纪录保持者”这一称号?世...
元素周期 本书特色 《美少女图典:元素周期》:探访118位元素美少女,听她们讲述传奇故事完全解密元素周期密码,带你进入奇幻的化学世界轻松成为无敌化学专家,从这本...
《一流的教养》内容简介:过去,科学家以为人脑10岁就定型了。但最新研究发现,由于青少年大脑的额叶(frontal lobes)缺乏“白质”
彩书坊儿童注音读本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 本书特色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儿童注音读本)》:图说天下:珍藏版彩书坊儿童注音读本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 内容简介 ...
好宝宝书+卡-适用2岁宝宝 本书特色 书+卡按照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分为4盒。每一盒都包含了30张小卡片和9本启蒙认知书,涵盖了0~3岁启蒙学习所需的*...
《销售团队就该这样管》内容简介:适合中国本土实战的销售管理系统工具书本书站在经营者的视角,结合中国本土企业的管理实践,打开
《机器学习算法实践》内容简介:个性化推荐能够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显式或者隐式地挖掘用户潜在的兴趣和需求,并为其推送个性化信息
博物志本辑新书5种(12初月上市):蕾切尔•卡森《万物皆奇迹》《海滨的生灵》《寂静的春天》约翰•缪尔《等鹿来》约翰•巴勒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