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系列为王立群先生*推出的系列作品,是由其在《中国诗词大会》及“喜马拉雅FM”中所作的诗词鉴赏讲座的讲稿整理修订而成。本书为“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系列的*本,收录唐、五代、宋词词作35首,多为李煜、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名家经典之词,王立群先生从词人的生平经历、词作的社会背景与诗词中的历史文化内涵等角度出发,赏读唐宋词厚重、稳健、浓郁之美。全书除了经典诗词展示与鉴赏部分,在每首词后附有相关的典故原文、相关诗词链接及名家词评。全书语言平实清新,可读性强。
●王立群先生自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开讲“读《史记》”系列讲座以来,始终以历史学者的身份推广普及传统历史文化,而其实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 究才是其几十年来始终孜孜不倦的本业,所以说这本书是王立群先生真正回归老本行的心血之作。与一般的词评家不同,王立群先生在品读词作时 除传统的“炼字”、词作感情的把握与赏析外,更着眼于词人的生平、词作的社会背景及词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方面的解读,从而使词活了起来、立体了起来,词成为了一个人、一个时代的缩影。
●本书体例除了经典诗词展示与鉴赏部分,在每首词后附有相关的典故原文、相关诗词链接及名家词评,给予读者更丰富的内容,也对词作的理解有所帮助。
●本书名为“赏词如风”,有拨开历史的风烟,以如沐春风的笔调赏读千年前的情怀之意,故其词虽古,讲述的故事虽古,但是语言风格清新晓畅,可读性强。
唐朝末年,地方藩镇势力渐次坐大。其中,居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杨行密,902年受封吴王,历史上称为吴杨。905年,杨行密下世,大权旁落,大将徐温的养子、金陵府尹徐知诰受封齐王,并在937年受禅让,建齐国。升元三年(939)改国号为大唐,并改名李昪,建国南唐,他就是南唐的**代国君。
因此,南唐是在唐末藩镇割据、社会动乱中诞生的一个江南政权,开国帝王是李昪,继位者分别是中主李璟、后主李煜。
从955年至958年,后周世宗柴荣的三次南伐,唐军大败,淮河水军全军覆没。中主李璟被迫向周世宗柴荣上表,自请划江为界,尽献淮南十四州,对后周称臣,从此,南唐国力大减。
后主李煜961年继位,此时,后周已为大宋所代,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了“先南后北”、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
既然是“先南后北”,开宝七年(974),赵匡胤发兵灭南唐。为了顺利灭掉南唐,赵匡胤派六路大军,合围南唐都城金陵。
开宝七年十月,大将曹彬率领水军,从荆州出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一路畅通无阻,很快就到了池州附近。为什么大宋军队的进军能够如此顺利呢?
大宋与南唐以长江为分界线。曹彬率领大宋水师很可能是沿着长江北岸南下的。大宋每年都有派遣军队巡江的惯例,因此,南唐沿长江戍守部队都认为这是宋朝派遣舰船巡视长江,遂闭营自守。曹彬率军从荆南出发,直到池州,这是一段很长的水路,中间没有与江南的南唐军队发生任何冲突。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南唐沿江军队普遍认为的这支部队是大宋巡江军队的错误认识。按理说,大宋巡江的军队数量应该不是很多,而此次曹彬部率领大批战船出发,应该能引起他们的警惕,但事实上并没有。
这样,曹彬率领的部队顺利躲过南唐在长江南岸驻守的大批人马,直奔池州。
南唐池州守军*初以为是大宋的巡江军队,和往年一样,准备了酒肉,派使者前去慰问。但是,池州驻军很快发觉这次的巡江军队不同以往。等到发现真相,为时已晚,池州守将弃城而逃,宋军不战而下,顺利进入了池州。
此前,负责架桥的军队已顺利到达了石牌口(今安徽怀宁西南长河口之南石牌河口处)。有人提议说,长江江阔水深,自古以来没有架设浮桥而过江的先例,*好先在石牌口试验一下。于是,依照设计方案,类比采石矶的江面,在石牌口江面架设浮桥,试验成功,派大军守护。
曹彬大军占领池州后,先后顺利攻克铜陵、芜湖、当涂,直逼采石矶。采石矶是长江三大名矶之一(另两处为城陵矶、燕子矶)。自古以来,南北分裂以江为界时,江北攻伐江南,十有七八是从采石矶渡江。大宋计划渡江之处也在此。因此,曹彬率军一举击溃南唐军队两万余人,占领采石矶。
占领采石矶以后,大宋负责架桥的工匠立刻将石牌口架设的浮桥整体迁移到采石矶,然后系上绳索,三日而成,不差一尺一寸。在长江北岸早已待命的大军立刻渡江,如履平地,南北宋军会合。
刚开始建造浮桥的时候,李煜听说后不以为意:我认为这是儿戏。他万万没想到,采石矶上的浮桥不但架成了,而且大宋的军队也顺利渡过了长江。待他急忙派人前去攻击浮桥时,为时已晚。
历史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李煜未曾抵抗,实际上,李煜对宋军进行了抵抗,他不想亡国。
从开宝八年(975)二月到冬天的十一月,大宋军队持续九个月围困金陵,李煜坚决不肯投降。十一月二十七日,大宋对金陵发起全面进攻,金陵失陷。此时,李煜率众臣奉表纳降,仓皇辞庙。第二年正月,李煜被送到京城开封,开始了做大宋臣子的生活。
李煜*后的投降是不得已而为,君临天下和毁家灭国的区别他是拎得清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来看李煜的这首词,便能理解他当时的心境。
这首词上片的前两句“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是对江南故国的沉痛回顾。从徐知诰受封齐王,并于937年接受禅让建齐,至李煜975年亡国入京,历时39年,言“四十年”,只是一个概数。“四十年”后加一“来”字,更显得这段历史对李煜来说多么重要。毕竟这是传了近四十年的“国”,更是传了三代人的“家”。“家国”,指“家”和“国”。对中国古代的帝王来说,“家”和“国”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统一体。“家”没了,“国”也没了。这一句是从时间上来讲的。“三千里地山河”一句从空间上来讲。南唐鼎盛期有三十五个州,大致包括今江西全省和安徽、江苏、福建、湖南、湖北等省的一部分。言“三千里地山河”,大体不差。如此辽阔的一片国土,转瞬之间化为乌有。李煜困惑而又惶恐。
四十年来的江山,三千里地的山河,是祖宗留下来的家业。这一切都在李煜的手中丢失了。这首词一开篇就表达了李煜十分沉重的心情。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凤阁龙楼”,指金陵城中的宫殿楼阁,雕龙铸凤。“霄汉”,指天河,“连霄汉”,是直通霄汉。“玉树琼枝”,形容树木的名贵。“烟萝”,烟雾中的女萝。“烟萝”前加一“作”,是“当作”之意。这么名贵的树木,在南唐的皇宫中,看得如同山中的“烟雾女萝”一般普通。这两句虽然只写了宫殿楼阁的巍峨、名树的众多,但是却将南唐金陵的繁华写出来了。如此繁华的都城竟然也荡然无存了!
上片*后一句“几曾识干戈”,道出了拥有如此豪奢的宫殿、名园的南唐,为什么会一下子丧失了这一切?因为,这片辽阔、富饶的国土的主人,何时会想到还会有血流成河的战争?何时会懂得要面对手持刀兵的凶神恶煞?真是人生的不幸!“几曾”,何曾。“干戈”,武器,代指战争。“识干戈”,懂得战争。
历史悠长、土地广袤、宫殿奢华的故国,只因一场战争,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下片换头二句: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这是写亡国后成为俘虏的李煜,苍老、消瘦,精神备受折磨。“一旦”,表示某一天。“归为臣虏”,李煜归宋为臣,实际上只是一位特殊的俘虏。“沈腰潘鬓”是两个典故.:“沈”,指沈约。《南史·沈约传》记载:沈约老了,经常害病,皮带常常要移动孔洞。后人就用“沈腰”代指人一天天消瘦。“潘”,指潘岳。潘岳曾在《秋兴赋序》中说:我三十二岁时,鬓角开始出现白发,因为黑发、白发并存,所以为“二毛”。后人遂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这两句是说,自从做了亡国的俘虏,我为悲痛所折磨,人瘦了,腰细了,两鬓斑白了。李煜的精神遭到了极大的打击。
*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三句是说,更让人受不了的是仓促之间拜别太庙时,宫中的教坊乐队,尚在演奏着别离的曲子,我只能垂泪面对宫人了。“*是”二字,极为沉痛,因为拜别太庙是李煜*为痛苦的时刻。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说:“太上不辱先。”古人一向将不辱没先人作为人生的*高原则。李煜亡国是辱先之举,其沉痛、自责的心境可想而知。更何况,李煜的辞庙是在十分“仓皇”的特殊情况下完成的,连从容地拜别都不允许,这更让他悲痛异常。
太庙是帝王祭祖之地,也是皇家*看重的地方,李煜降宋以后,丢了江山,太庙亦无人照看了,自己更不能每年祭祖了,成了不肖子孙。
古人认为,项羽四面楚歌之时,还能悲歌慷慨,唱出《垓下歌》,犹有喑呜叱咤之气;而李煜辞庙离宫时,只能挥泪对宫娥,简直如小女儿一般。我想,这也正是李煜的悲剧,他终究是文弱的,即便历史赋予了他高高在上的帝王身。
这首词的上片极写南唐的繁华,下片极写南唐亡国时李煜的伤感。一荣,一悲,对比鲜明,写尽了李煜的亡国之痛、亡国之悔、亡国之恨。
项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泣数行下,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东坡志林》载,李后主去国之词云:“二十余年家国,数千里地山河。几曾惯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是苍黄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东坡谓后主当恸哭于九庙之下,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对宫娥?其词凄怆,同出一揆。然羽为差胜,其悲歌慷慨,犹有喑呜叱咤之气,后主直是养成儿女之态耳。
——〔宋〕萧参《希通录》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索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小令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词作开篇即写“无言独上西楼”,“无言”,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无话可说;二是并非真的无话可说,而是无人可以对话。
究竟哪种说法有道理呢?换句话说,“无言”该如何解读呢?
我们来看两条史实。
**条:
从开宝八年(975)的春天到冬天十一月,大宋军队连续九个月围困南唐都城金陵,等待总攻。
金陵城内李煜请求退兵不成,外围援助彻底无望,城中士气低落,百姓生活陷入危机。大宋战前总指挥曹彬下发了*后通牒,但李煜仍拒绝投降,迟迟不肯归顺。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手下大臣的蛊惑。
李煜手下有两个坚决主战的实权人物:陈乔和张洎。
城陷之时,两人一起去见李煜。陈乔劝李煜背城一战,言外之意是劝他自杀殉国。李煜只哭不应,陈乔*终自缢殉国。
与陈乔相约同赴国难的张洎,只是嘴上说说,实际上并没有自杀的念头。陈乔自杀后,张洎对李煜说:臣子我与陈乔共同掌领国家中枢要务,照理应该一起为国捐躯。但想到陛下要到中原朝廷,谁能够帮助陛下说明江南的事情,只有我啊。*终,张洎跟随李煜降宋。
大宋灭南唐的总指挥曹彬在李煜降宋之后,一再交代李煜:归顺朝廷后,俸禄赏赐有限,你平素花费那么多,多带一些宫中的财宝物品吧。如果经官吏造册登记后,一件物品也不能再动了。他让李煜回宫,随意拿取南唐宫中的物品,尽量多带。
李煜国破家亡,内心的滋味极不好受,哪儿有心思蓄积财物,他利用*后这次机会,把大量黄金赏赐给近臣,自己所取极少。
降宋后,张洎经常去拜访李煜,但不是去看望他,而是去索取钱财。李煜离开江南时,心灰意冷,宫中财物几乎一无所取,入宋后生活本来就很苦,手头也紧。张洎来的次数多了,李煜无奈就把自己的一个白金脸盆给了他,张洎仍觉得不满足。张洎的表现让李煜非常难受,自己的臣子降宋后,竟然也敢到自己住处来搜刮财产。
第二条:
伴随李煜降宋的还有小周后。小周后的漂亮众所周知,她姐姐还没死,李煜就和她有了肌肤之亲,并且还写了香艳的词作,传遍大江南北。宋太宗对小周后也上了心,经常召唤她入朝,一去就是好几天,每次回来,小周后都会大骂李煜,李煜只能忍气吞声,任凭小周后怒骂。这显然是赵光义强幸了小周后,宋代因此还产生了一幅名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宋太宗赵光义喜欢小周后,李煜心知肚明,却无能为力,实在是苦不堪言。
根据上面两点,大家可知,李煜的“无言”,应该是二者兼有,既有无话可说的意思,又有无人可说的意思。南唐的坚城、利兵,一无所用,国破家亡能说些什么?昔日的近臣欺负到主子的头上,*喜爱的女人也被当今皇上欺负了,他能向谁说?
如今,他迈着沉重的步履,孑然一身,独自登楼,想起过去的凤舆銮驾,香车宝马,随从列队,宫女如云,有何可言呢?向谁可言呢?怎能不“无言”呢?
抬头仰望,一弯残月,照着萧索的瘦影;低眉俯视,清秋锁住了梧桐,锁住了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这一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了“梧桐”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梧桐”往往与“秋”相伴,表达凄凉悲伤的情感。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就是用“梧桐”这一意象渲染了秋天的悲凉和自己内心的凄凉。
这首词的下片抒写离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本来,离愁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情,而且对于不同的人,离愁的伤害也各不相同。对于敏感的李煜来说,离愁的伤害更深更重,也更难消除。
但是,李煜是一位高明的词家,他将离愁比作“丝”。再乱的丝,再难理的丝,都可以剪、可以理。但是,自己的愁思却不能理,也不能剪。
由于李煜用具体可感的比喻,将摸不着、看不见的离愁写得真切、感人,十分贴切,“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后一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道出了这位昔日南国国君,今日北地囚徒的极为复杂的心情。
昔日的自己,身为南唐国主,每天都是车马喧阗,正如他自己的《望江南》其一所写: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昔日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好不气派,好不热闹。今日却运交华盖,踽踽独行,凄寒孤寂。这种强烈对比的滋味不是人们常说的酸、甜、苦、辣、咸五味,而是一种难以言传又不可言传的滋味;是自己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是自己能够说得清,但又不愿向他人倾诉的滋味;是自己明白,却无法让别人理解的滋味。是叹,是恨,是悔,这种深愁长恨让人感到它竟如此缠人,如此折磨人。
望江南(其二)
〔五代南唐〕李煜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自2006年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以来,始终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与普及,“王立群读《史记》”系列讲座及相关图书深受观众与读者的喜爱,被誉为“百家讲坛最佳学术主讲人”。王立群老师在《青歌赛》《中华百家姓》《我有传家宝》《中国戏曲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栏目中担任嘉宾、评委,以妙语频出、知识广博而受到热议与追捧。
让我们一起恨天才 本书特色 策划了《范冰冰×男人装×蜷川实花》《天体狂想曲》等成功杂志大片的《男人装》人物总监汪洋,痞子的外表下藏着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贴。拍过无数...
唐山大地震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钱刚,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及记者,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大型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早发表...
钱穆作品精选,全8册 本书特色 《孔子传》 本书综合司马迁以下各家考订所得,重为孔子作传。其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者,而以寻求孔子...
时光的化骨绵掌 本书特色 《彼此》是70后女作家金仁顺小说的巅峰之作,获2007年度*佳小说奖。而她的散文更见功力。在这本散文随笔集中,作者对自我的探访、对爱情...
《黄灿然的诗》内容简介:本书是蓝星诗库系列丛书中的一种。诗集收入作者1990年代以来,各个重要创作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自我认可度
漫步的艺术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梭罗漫步一生所写的文章,关于山川、溪水、冬雪、森林……在他笔下,自然、人交融汇合,浑然一体。可以说,《漫步的艺术》中的文章写出了...
《愿有素心人,陪你数晨昏》内容简介:本书精选了达达令、李梦霁、倪一宁、顾一宸、柒先生等20余位青年作者的25篇原创作品,从爱情
《乐之本事:古典乐聆赏入门》内容简介:台湾著名古典乐评家焦元溥写给普通大众的古典音乐入门书,没有五线谱,没有专业术语,以有
红拂夜奔 本书特色 ★王小波笔下有风雷,被视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家和灵魂刻录者★读懂人生**王小波,读懂人心**王小波红拂夜奔 内容简介 《红拂夜奔》是一部把历...
中外历史故事精选 本书特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相信,通过阅读这套版本权威、选目完善、经典实用的丛书,不仅有助于中小学生的课内外学习与考试升学,还能...
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 内容简介 本书以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的三次自律运动期为框架,在描述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的流变过程,探讨象征诗派、现代诗派、九叶诗派、台湾现...
美国也荒唐 本书特色 《美国也荒唐》: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作序王朔 姜文曹文轩 张颐武于荣光 倪萍 徐静蕾 曾子墨等三十多位著名人士联袂推荐身在美国看美国,看得真实...
写作是一种搏斗:陈应松文学演讲集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我的写作, 我的世界 —— 在湖北省首届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的演讲 ; 重新发现文学 —— 在重庆...
优雅地低于爱情 内容简介 叶倾城*新散文集《优雅地低于爱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新创作的心灵美文,再一次与期待已久的读者们娓娓叙说一场场笔墨飞扬的爱...
W-C3-中国现代文学百家:老向·代表作-庶务日记 本书特色 《老向·代表作:庶务日记》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写。老向(1901-1968),原名王向辰,河北束鹿人...
清华园日记 本书特色 《清华园日记》是季羡林先生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所写的日记。书中详细记录了季羡林先生那些青春往事,因...
书生之见-子东时间 本书特色 本书是著名媒体人、学者许子东的随笔集,共分为“人生”、“书中”、“世间”三部分,以独特的角度,点评社会热点问题、文化现象和文学生态...
泰戈尔诗精编 本书特色 本书采用的是冰心、郑振铎的权威译本,收录了泰戈尔*广为流传的《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其诗歌内容博大,有对祖国的...
漂游的原风景-坐上游轮看世界 本书特色 旅行,是与风景的约会,是在与风景的约会中放空灵魂的过程。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当代律诗钞 本书特色 律诗八句,一韵到底,中二联对仗。五律讲求字句之烹炼,意境之悠远,风格以清丽、淡远、闲雅、疏朗为贵。七律以雄浑、刚健、亢爽、浏亮为上,可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