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取专题连缀形式, 以二十四个趣味话题展开对《史记》的解读。包括“成书篇”“思想篇”“流传篇”三部分, 作者在每个专题提出谜题、寻找线索、完成推理, 深入浅出地为读者重现《史记》世界。
《史记》这部书早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然而,大家知道的《史记》是不是真实的《史记》?《史记》自成书以来,历经两千余年,还能否保持着原始的面貌?《史记》究竟是不是一部“史书”?《史记》的体裁和内容都从哪里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什么意思?《史记》是什么时候成为经典的?本书采取专题连缀形式,以二十四个趣味话题展开对《史记》的解读,包括“成书篇”“思想篇”“流传篇”三部分,作者在每个专题提出谜题、寻找线索、完成推理,深入浅出地为读者重现《史记》的世界。
这套丛书是面对国学或文史爱好者的读物,对于初备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读者来说,尤其值得一观。何出此言?因为这是一套超出了读者期待的书。与古代经典有关的知识读物,多数是平庸的流俗之作。当你走进一家书店,或是浏览购物网站,挑选古代经典读物时,诗文选本、古籍白话译本以及那些散发着恶俗趣味的“经典中的某某智慧”一类的书,是常见的。前面所列的各种读物质量,按其顺序来说,则是每况愈下。诗文选本古代就有,具代表性的自然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隋唐之后,它成为古人学习诗文写作的基础书籍之一。后来,它还形成了“《文选》学”这样的专门学问。直到今天,《文选》研究仍是唐以前文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唐代的《中兴间气集》《河岳英灵集》等,是当时的人编选的唐诗读本,并一直流传到今天。明清以来,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书籍制作的技术门槛和成本越来越低,以儿童启蒙或科举应试为目的的诗文选本开始大量出现。为我们熟知的就是《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20世纪50年代之后,为适应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需要,一些学问大家都曾编选过诗文选本,如余冠英的《诗经选》、王伯祥的《史记选》、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钱钟书的《宋诗选注》等。这些书选目精当,注释简明,且断语清通,可以说是新时代的经典选本。近二十年以来,电子技术的进步使得制作一本书越来越容易,各种临时拼凑的诗文选本大量出现。虽然编选注释者多是专业学者,甚至不乏名家,但是编选诗文不属于专业的学术研究,因此学者们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此类书籍即便每年都有新产品面世,但其质量却令人堪忧。古籍的白话译本在今天看来已是奇葩。它们也是适应新中国文化普及工作而逐渐出现的读物。对于只具备初步文字阅读能力的读者来说,这些译本是他们了解古籍内容的便捷途径。因此直到今天,这类图书仍然被大量印刷。但是,当代人大多受过古文阅读的训练,借助注释,绝大多数的古籍是可以读通的。古文自有其独特的韵味,我们本可以从这些文字中体会汉语的韵律与美感,甚至可以怀想古人的辞气、心态、日常生活乃至时代风习。但古文一经白话翻译,那些文字中的美感和灵性便荡然无存了。这就如同把新鲜的水果制成维生素片,那些天然的果香是加工过程中先失掉的东西。即使优秀的白话译者,也不能传递原始文字的美与韵。我们阅读这类书籍,就好像吃他人咀嚼过的食物,美食的滋味和入口的快感,恐怕只存在于译者的齿间。当然,翻译不能略过任何细节,因此,若我们将白话翻译当作阅读古文的辅助材料,把它们当作更加详细的注释来使用的话,这类书还是有不被卖做废纸的理由的。“经典”中的某某智慧一类的读物,甚至不能被称作书,因为我们不能亵渎“书”这个词。《孙子兵法》与《三国演义》是被这类读物糟践厉害的两部古书。对于这类读物,实在没有评论的必要。读书当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诗文选和译注一类的书,是文句和内容层面的通俗化,只提供了基本的阅读对象,却极少涉及古代文献的成书、流传与思想史背景等问题,这对于那些富于探索兴趣的读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况且,这样的书见得多了,很容易让人降低阅读的期待,因为不用翻开,就已经知道里面有什么了。那么,如何来满足读者的探索兴趣呢?我想,凡是具有此种兴趣的人,都会被学术问题吸引。但专业的学术研究与通俗的阅读之间,横亘着一道鸿沟。王国维的《观堂集林》、陈寅恪的《金明馆丛稿》、余嘉锡的《古书通例》等著作,对于专业学者来说,弥漫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洞见与魅力,让他们反复玩赏,三月不知肉味。但这些著作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却显得过于艰深了。学术研究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但专业的书写方式成了一般读者了解学术问题的障碍。因此,在一般层面的阅读世界里,缺少的正是以通俗的语言来描述有趣学术问题的书。“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独辟蹊径,将学术研究中的那些有趣问题,以通俗化的语言讲述出来,成为一套让我们知其所以然的书。在这一套书里,经典的成书、文本、思想与流传成了主要内容,这些也是专业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些书的作者,都是非常专业的青年学者,她(他)们经历了良好学术训练,对前沿问题有敏锐的嗅觉。当她(他)们想把那些有趣而精深的问题,用清通的语言写出来时,我们真该庆幸,同时也当感谢她(他)们。因为这样一来,学术就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狂欢了,而是可以惠及众人,让许多抱有文化情怀的读者所熟知,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索学术研究中的那些有趣话题。可以说,这是一套充满了朝气的书,是书中的少年,有着毫不妥协的傲骨。同时这套书又是一座桥梁,沟通了学术与通识,知识与趣味,让有关中华经典的诸多问题,以清新的面目示人,通俗而不平庸,且图文并茂,便于赏读。徐建委 2018年1月
王紫微,1984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古代文化研究学者、文史作家。致力于知行合一,在实地及实物考察的基础上,以文学、美术等多元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系统解读,赋予今人对古代文明的想象和新知。出版著作:《中国古代怀古诗词三百首》《与古偕行》《汉字里的中国》等。
《我国对外报道编译的新修辞理论研究》内容简介:本书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以传播效果为核心、以西方新修辞学为理论框架的我国对外报道
《中国历史十五讲》15个专题也许地可以概括中国历史最主要的内容。由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资料丰富,大学生和读者们对古代史接触
郑玄三礼注研究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杨天宇,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经学、《三礼》学与郑注方面的研...
江山的来历-中国王朝的建国故事 本书特色 《江山的来历》是著名作家张程创作的一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著作,主要评述各封建王朝的兴衰教训。四种颜色(金、赤、乌、...
1957-1965-微观历史-大跃进公社化运动日记-整风整社日记-四清运动日记 本书特色 以震撼人心的坦率直播个人命运的进退 用亲身经历的事实投影社会历史的浮...
盛世囚徒李世民 本书特色 ★ 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做过怎样的安排?他为什么敢于下手去除掉自己兄长?★ 初掌大权,登上宝座的李世民如何面对派系纷繁的朝堂局面?在...
罗伯特·佩恩·沃伦(RobortPennWarren,1905—)美国作家,文艺批评家。生于肯塔基州的格思里。先后就读于范得比特大学,加州大
日本汉文史籍丛刊-第一辑-(共十九册)-纪传本 内容简介 《日本汉文史籍丛刊(第1辑纪传体共19册)(精)》(作者孙锦泉、周斌、粟品孝)系《日本汉文史籍丛刊》*...
话说中国 枪炮轰鸣下的尊严(上) 本书特色 《话说中国》是一部以当前历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新成果为底蕴,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方式,配以*量精美文...
《走近上海》内容简介:《走近上海》一书是站在新上海人的视野和沪上专家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近距离的端量、和全面介绍上海的一
白话—战国策 本书特色 七雄争霸,合纵连横,三百年历史,风云变幻,策士谋臣,权术韬略,机锋雄辩,动魄惊心。《战国策》这本书集中了当时以及古代关子谋略方面的东西,...
世界文明史:信仰的时代:The age of faith 本书特色 《信仰的时代》记述了欧洲早期的信仰变化,分为“拜占庭、伊斯兰及犹太文明&rdqu...
《古代中国的文明观》内容简介:今天人们定难想象,上古时代,黄土高原曾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荒漠化源于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始于
《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内容简介:历史,注定要重启丝绸之路,这是人类的命运之行。但这条古道已然被风沙掩埋,于是,在今天,重新发
中国小说史略:精装索引版 本书特色 本书在资料上搜罗宏富,采辑审慎。分析历代小说的思想、艺术,言简意该,评断允当,是二十世纪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中国小...
《爱的七项修炼》内容简介:《爱的七项修炼: 家庭成长中的心理动力和疏导指引》描述了发生在家庭成长中的动力关系,介绍了符合心理
本书收录作者生前撰写的论文多篇,主要涉及三个领域的内容:一是近代史与科学史,主要关注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及其对于中国社会发
中国乡村研究:第十辑 本书特色 黄宗智编著的《中国乡村研究》是学术性论文集,每年出版一辑。我社自第五辑起接手出版,此次出版为第十辑。从2013年第十辑起改为中英...
亚洲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从史前文明直到21世纪的亚洲历史,对这一区域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较为详尽的考察。亚洲历史 目录 **编 东...
无敌中外历史坐标-高中版 本书特色本书在中央地带绵延起一条奔腾起伏的历史长河,长河两岸为中外历史大事,使读者徜徉历史长河之时,轻松了解与对比同时期中外历史,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