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取专题连缀形式, 以二十四个趣味话题展开对《史记》的解读。包括“成书篇”“思想篇”“流传篇”三部分, 作者在每个专题提出谜题、寻找线索、完成推理, 深入浅出地为读者重现《史记》世界。
《史记》这部书早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然而,大家知道的《史记》是不是真实的《史记》?《史记》自成书以来,历经两千余年,还能否保持着原始的面貌?《史记》究竟是不是一部“史书”?《史记》的体裁和内容都从哪里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什么意思?《史记》是什么时候成为经典的?本书采取专题连缀形式,以二十四个趣味话题展开对《史记》的解读,包括“成书篇”“思想篇”“流传篇”三部分,作者在每个专题提出谜题、寻找线索、完成推理,深入浅出地为读者重现《史记》的世界。
这套丛书是面对国学或文史爱好者的读物,对于初备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读者来说,尤其值得一观。何出此言?因为这是一套超出了读者期待的书。与古代经典有关的知识读物,多数是平庸的流俗之作。当你走进一家书店,或是浏览购物网站,挑选古代经典读物时,诗文选本、古籍白话译本以及那些散发着恶俗趣味的“经典中的某某智慧”一类的书,是常见的。前面所列的各种读物质量,按其顺序来说,则是每况愈下。诗文选本古代就有,具代表性的自然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隋唐之后,它成为古人学习诗文写作的基础书籍之一。后来,它还形成了“《文选》学”这样的专门学问。直到今天,《文选》研究仍是唐以前文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唐代的《中兴间气集》《河岳英灵集》等,是当时的人编选的唐诗读本,并一直流传到今天。明清以来,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书籍制作的技术门槛和成本越来越低,以儿童启蒙或科举应试为目的的诗文选本开始大量出现。为我们熟知的就是《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20世纪50年代之后,为适应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需要,一些学问大家都曾编选过诗文选本,如余冠英的《诗经选》、王伯祥的《史记选》、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钱钟书的《宋诗选注》等。这些书选目精当,注释简明,且断语清通,可以说是新时代的经典选本。近二十年以来,电子技术的进步使得制作一本书越来越容易,各种临时拼凑的诗文选本大量出现。虽然编选注释者多是专业学者,甚至不乏名家,但是编选诗文不属于专业的学术研究,因此学者们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此类书籍即便每年都有新产品面世,但其质量却令人堪忧。古籍的白话译本在今天看来已是奇葩。它们也是适应新中国文化普及工作而逐渐出现的读物。对于只具备初步文字阅读能力的读者来说,这些译本是他们了解古籍内容的便捷途径。因此直到今天,这类图书仍然被大量印刷。但是,当代人大多受过古文阅读的训练,借助注释,绝大多数的古籍是可以读通的。古文自有其独特的韵味,我们本可以从这些文字中体会汉语的韵律与美感,甚至可以怀想古人的辞气、心态、日常生活乃至时代风习。但古文一经白话翻译,那些文字中的美感和灵性便荡然无存了。这就如同把新鲜的水果制成维生素片,那些天然的果香是加工过程中先失掉的东西。即使优秀的白话译者,也不能传递原始文字的美与韵。我们阅读这类书籍,就好像吃他人咀嚼过的食物,美食的滋味和入口的快感,恐怕只存在于译者的齿间。当然,翻译不能略过任何细节,因此,若我们将白话翻译当作阅读古文的辅助材料,把它们当作更加详细的注释来使用的话,这类书还是有不被卖做废纸的理由的。“经典”中的某某智慧一类的读物,甚至不能被称作书,因为我们不能亵渎“书”这个词。《孙子兵法》与《三国演义》是被这类读物糟践厉害的两部古书。对于这类读物,实在没有评论的必要。读书当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诗文选和译注一类的书,是文句和内容层面的通俗化,只提供了基本的阅读对象,却极少涉及古代文献的成书、流传与思想史背景等问题,这对于那些富于探索兴趣的读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况且,这样的书见得多了,很容易让人降低阅读的期待,因为不用翻开,就已经知道里面有什么了。那么,如何来满足读者的探索兴趣呢?我想,凡是具有此种兴趣的人,都会被学术问题吸引。但专业的学术研究与通俗的阅读之间,横亘着一道鸿沟。王国维的《观堂集林》、陈寅恪的《金明馆丛稿》、余嘉锡的《古书通例》等著作,对于专业学者来说,弥漫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洞见与魅力,让他们反复玩赏,三月不知肉味。但这些著作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却显得过于艰深了。学术研究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但专业的书写方式成了一般读者了解学术问题的障碍。因此,在一般层面的阅读世界里,缺少的正是以通俗的语言来描述有趣学术问题的书。“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独辟蹊径,将学术研究中的那些有趣问题,以通俗化的语言讲述出来,成为一套让我们知其所以然的书。在这一套书里,经典的成书、文本、思想与流传成了主要内容,这些也是专业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些书的作者,都是非常专业的青年学者,她(他)们经历了良好学术训练,对前沿问题有敏锐的嗅觉。当她(他)们想把那些有趣而精深的问题,用清通的语言写出来时,我们真该庆幸,同时也当感谢她(他)们。因为这样一来,学术就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狂欢了,而是可以惠及众人,让许多抱有文化情怀的读者所熟知,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索学术研究中的那些有趣话题。可以说,这是一套充满了朝气的书,是书中的少年,有着毫不妥协的傲骨。同时这套书又是一座桥梁,沟通了学术与通识,知识与趣味,让有关中华经典的诸多问题,以清新的面目示人,通俗而不平庸,且图文并茂,便于赏读。徐建委 2018年1月
王紫微,1984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古代文化研究学者、文史作家。致力于知行合一,在实地及实物考察的基础上,以文学、美术等多元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系统解读,赋予今人对古代文明的想象和新知。出版著作:《中国古代怀古诗词三百首》《与古偕行》《汉字里的中国》等。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入仕、求生、书法、绘画、文学、交友、文人集团、家庭、为政、岭南,书写了苏东坡一生的生命经历★ ...
秦汉简帛讹字研究 本书特色 秦汉简帛是战 国后期秦至东汉时期 的竹木简牍帛书,是秦汉时期的手写实 用文字资料。各地出土的秦汉简帛已经 整理出版的有二十多种,这些...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研究》内容简介: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倡议在全世界引起越来越强烈的反响和呼
云南名城史话丛书:石屏史话 内容简介 《石屏史话》珠江西源、山川风物、石屏由来、石屏十四景、史海钩沉、出土文物与石屏历史、西汉以后各朝代建置、文史学家眼中的石屏...
1640年英国革命史 本书特色 本书叙述了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共八卷,主要内容包括:1625至1629年;1629至1640年;1640至1...
《纳粹警示录》内容简介:这是一部讲述纳粹党崛起及第三帝国兴衰的历史,主要聚焦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个人故事,
四川大学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三编 本书特色 1.本书是继大型史料丛书《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之后的又一批民国史料汇集。《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自...
天生的征服者:公元前27-公元395 本书特色 世界上*霸气的帝国,西方*凶悍的斗士,曾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出产了*显耀的英雄,演绎过*柔情的故事,经历过*悲壮...
元史论集 本书特色 《元史论集(精)》系历史研究者杨讷先生的史学论集。收入杨先生五十年来发表的元史研究论文二十八篇,其中包括对元代社会制度、农民起义、宗教及其他...
国宝档案 本书特色 《国宝档案/微知汇》编著者卜伟欣。每一件传世国宝的背后,都有着一个或悠扬婉转,或跌宕起伏的故事,既让人回味无穷,又令人流连往返。每一件传世国...
《认识自我: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西方人文艺术史》内容简介:★哥大艺术史权威学者沉淀多年,写给大众读者的文化史入门力作,简体
女儿山的贵族后裔-蒗蕖纳人的亲属制度 内容简介 蒗蕖纳人(nahing)是生活在中国云南省宁蒗县的族群。蒗蕖纳人与永宁纳人颇具渊源,后者因为独特的走访制度而闻名...
陈凤贤集 本书特色 《陈凤贤集》是《东莞学人文丛》丛书的一种,作者陈凤贤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跟随费孝通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历年来涉山跋水,足迹踏遍中...
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下 本书特色 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下)(签章本):高祖刘邦再度袭来,这个皇帝不好当,看高祖刘邦血淋淋的皇权保卫战大风歌-王立群讲...
辛亥革命回忆录(全8册)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本套书是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而编辑的回忆录★ 第七、八集是20世纪60年代编辑的第1...
话说中国 落日余晖(上) 本书特色 《话说中国:落日余晖·上(1644年至1840年的中国故事清1)》描述1644-1840年间清朝的历史。这是一个超越前人的、...
《中外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新模式解析》内容简介:《非诚勿扰》《职来职往》《12道锋味》……这些电视节目就是电视人口中的电视生活
《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内容简介:多萝西·帕克、汉娜·阿伦特、玛丽·麦卡锡、苏珊·桑塔格、琼·迪迪翁、诺拉·埃
《竞争大未来》内容简介:本书是关于战略的—关于一家公司用来塑造其未来的战略。在许多方面,战略在过去很多年中已经信誉扫地,人
传承与更新;留美生与民国时期的史学 内容简介与晚清相比,中西学术在民国时期真正有了一个对叠、交融的平台,中国史学作为中国学术中的“重镇”,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长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