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客家村落社会研究》采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科际整合的方法,将文献的记载与鲜活的口头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力图从村落地名、空间结构、巨姓大族、小姓弱房、衣食住行、婚丧节庆、消闲娱乐和女性社会、纷争处理、科举应试等视角,以及神明崇拜、风水观念等层面展开对传统客家村落社会的崭新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不足。
《传统客家村落社会研究》:和祠堂结构一样,神坛的空间布局也可看出村落的发展历程,如湘湖村的公王除了全村共有的水口公王外,在四个大的聚居区之间分界的显著位置还分别设立了黄屋公王、白竹公王、寨上公王等,这是因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历史的发展,形成了多个新的聚居区,于是就产生了新的公王,而原有的公王仍为当地人所重视。由此可见,武北村落的总祠与分祠、老公王与新公王的布局表现了村落空间形态的发展如叠砖块,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地叠加。不仅如此,武北村落的空间结构还明显地透露出当地村落宗族力量的对比。前述小姓弱族居住在当地村落的边缘或一个独立的小自然村的现象,当地人大都用风水加以解释,如龙坑村一位巫姓报告人对我们说:“巫姓之所以一直住在水口边,主要是巫姓祖先做祠堂时没有占领全村的好风水,如果他们也像刘姓人一样占领了蛇形祠,那么现在的情况就不是这样的了,祖先要那么笨有什么办法!我们只好住在这个角落里了。”我们在小澜村调查时又听到一位邓姓报告人发表类似的看法,他不无伤感地说:“我们祠堂没有占到正穴,人丁少,只好住在神坛边的这个角落里。”这样的解释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应属无稽,实际上,小姓弱族居住在村落边缘的原因与他们在当地村落所处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在姓氏斗争中,小姓弱族自然处于劣势。一方面,如果小姓弱族历史上曾经居住在村落的中心,伴随着强宗大姓的兴起或自身的衰落,它必然遭到排挤,逐渐退居到村落的边缘;另一方面,如果小姓弱族本来就居住在村落边缘或外迁而来,那么,在巨姓大族面前它更无法抢占富于发展空间的有利地形。关于这些,劳格文的《湖坑李氏宗族研究》一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他在文章中说,湖坑乡李氏宗族的一支定居在主要河谷的中部,他们在明初时已在地方上享有名声,而在明末时又产生了**个县级士人,并进一步与邻近上杭县由李火德开基且较显赫的一支结成网络。他们逐渐将其他宗族挤到上述河谷的边沿地区,而且据有当地的主要庙宇。①我们在湘村调查时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湘村的陈姓*早居住在该村下村的中部回栏馆周围的大部分地区,但到了清初,随着刘氏宗族的迅速崛起和陈氏的衰落,陈姓被逐渐排挤,*后只能居住在下村的边缘——岐山下。武北村落的空间结构亦多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社会观念。上述村落、祠堂、厅堂、祖坟、寺庙,以及民居的选址与朝向,显然与当地人的风水观念有关,如祠堂、厅堂特别注重龙脉和形局,翻开武北村落姓氏的族谱常常有祠堂、厅堂“发脉于……”的记载,而当访问当地人关于他们祠堂、厅堂形局时,大多数人都能绘声绘色地讲述他们的祠堂、厅堂在风水学上的象征地形,如龙坑刘氏的“蛇形祠”,湘村可纯公在龙坑的“象形祠”,小澜张氏的“粪门穴”,江坑蓝氏、店厦罗屋、小坪坑邓氏的“虎形祠”、湘坑何氏的“牛形”等。在武北村落,几乎所有的空间构成都与风水有关,没有一座房子、没有一个丘陵、没有几棵树、没有一条河置于风水的解释之外。“水口”在武北村落居民的观念里是极为重要的部位。水口的本义是指一村之水流入和流出的地方。但在武北村落,水口主要是指水流出口处,在当地人看来水口把得紧不紧关系到全村财富是否会流失的问题,以及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荣辱、兴衰等问题,故在全村的水口(水流出口处)设立神坛、建立寺庙、安葬祖坟等象征资源,以免财富、地位等流失。如果说祠堂、厅堂、水口的空间结构反映的是当地人的风水观念,那么寺庙和神坛的布局更多的是反映了当地人的宗教观念,如武北村落中既有定光寺、观音堂,也有妈祖庙、仙师宫、三官堂,还有文庙、武庙,以及名目繁多的公王、社公、伯公等神坛,这些不同教派、不同信仰的建筑同时出现在同一村落,显然与当地人宗教信仰方面的多神崇拜观念密切相关。……
刘大可(1968-),福建省武平县人。历史学博士,先后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社会历史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副校长、福建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2002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2004年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200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中心与边缘:客家民众的生活世界》《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闽台地域社会与族群文化新探》《闽台地域人群与民间信仰研究》《田野中的地域社会与文化》等专著9部,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获省部级以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中心与边缘:客家民众的生活世界》分别获得福建省第九届、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什锦拼盘》内容简介:唐鲁孙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
知识的不确定性 内容简介 普里高津认为,牛顿力学描述了稳定的动态体系。但正如布罗代尔认为“只叙述事件的历史”描述了部分一一仅仅是很小一部分的历史现实一样,普里高...
前尘事岁无痕 本书特色 《前尘事,岁无痕》是对古典名著《醒世姻缘传》的解读,也是**本针对《醒世姻缘传》的评述作品。《醒世姻缘传》以婚姻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惧内男...
1976年出生于湖南临湘,哲学博士(北京大学),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法理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制度正义问题,思考一个正义的社会(制度)...
《沙乡年鉴》内容简介: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年),是一位著名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先驱”“
2014年拿破仑基金会评审团大奖拿破仑现代传记的权威之作《拿破仑大帝》是一本关于拿破仑的最新的叙述体传记,作者安德鲁•罗伯茨基于自身的走访、对多国档案的研究、其...
清代辑佚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为清史项目之一。清中辑佚兴盛,对历代佚书逸文的搜辑工作,是清代考据学的一大亮点。过去清史和清代辑佚研究对这方面的关注,或集中于《永乐...
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导论(修订版) 本书特色 《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导论(修订版)》并不想提供一部完整的人类学思想史。笔者着眼于当前的 论争来书写这部著作,...
王子霖古籍版本学文集(全三册) 内容简介 史树青先生对此书的出版起了决定性作用。史先生与先祖亦属故人。当年先祖是故宫博物院和历史博物馆的善本书顾问,而史先生也在...
张建林,1956年生。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后到宝鸡、西藏等地从事考古工作。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藏学考古专家。著有《荒原古堡》等,发表论...
编辑推荐:1.现代社会科学主要奠基人——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现代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思想家,与卡尔·马克思、埃米尔·涂尔干并列为现代社会...
坐拥书城 勤耕不辍-钱存训先生的志业与著述 本书特色 《坐拥书城勤耕不辍--钱存训先生的志业与著述》由吴格编著,本书收录有关钱存训先生历年著述之中外评论及访谈文...
1876-1937-谷腾堡在上海:中国印刷资本业的发展 本书特色本书对1876年至1937年间西方印刷技术取代中国雕版印刷术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
英藏法藏敦煌遗书研究按号索引-(全三册) 内容简介 国家图书馆敦煌吐鲁番学资料中心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翻阅了二万余种中外文敦煌研究资料,汇集了大量英、法等地收藏...
(新)图说天下-目击中国100年 本书特色 历史的脚步迈入20世纪,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了,整个中国却被如墨的黑暗包围,那时的中华大地,风雨如晦!无数中国人想要冲破...
社会交往的窍门 本书特色 传说龙的喉咙以下约直径一尺的部位有“逆鳞”,如果谁不小心触摸到这一部位,必定会被激怒的龙所杀。人与人的关系也一样,不去触及对方的“逆鳞...
中国人的性格 本书特色 外国人眼中的100多年前的盅人,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习惯,也有天生的偏狭、固有的缺点。今天的中国人是否还在延续着这些特征,又发生了哪些鲜...
胡政之文集-(上.下集) 本书特色 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上,有众多贡献卓著、影响深远的人物,胡政之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近四十年的报业生涯中,他曾任《大共和日报》总...
严绍璗卷-师道师说-中国文化书院八秩导师文集 本书特色 严绍璗先生的学问,以学术独立、理性批判为宗旨,以原典解读、实证考辨为方法,以专业工具书、史论著作为表述,...
迂回与进入 本书特色 把中国文明作为重新思考西方古希腊传统的中介,作者要向西方人展示,与“正面”针锋相对的“迂回&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