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传记——昆德拉生于捷克斯洛伐克,1975年移居法国。他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当代有影响力和想象力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难以承受的存在之轻》《玩笑》《生活在别处》《缓慢》等。鉴于这位作家人生经历的资料较少,本稿只能勾勒出他隐约的人生轨迹,而将更多的笔墨关注作家极为重要的部分——先用捷克语,后用法语从事的创作。
★ 他是百万国际畅销书作家,被《华盛顿时报》誉为的在世作家。
★ 他把是生活划为谁也不能闯入的禁区,始终顽固的躲在作品背后。
★ 本书以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为主线,借助相应一手采访资料,竭力勾勒传者的人生轨迹,揭秘这位神秘而的作家移民法国的前因后果。
写米兰·昆德拉传,是件艰难而又冒险的事。甚至是件不太可能的事。这涉及昆德拉的基本姿态:把自己的私生活划为谁也不能闯入的禁区,始终顽固地躲在作品背后。
已经不仅仅是低调的问题了。世上低调的作家其实很多,原因也各不相同。比如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比如罗马尼亚作家埃米尔·齐奥朗;比如今日移居澳大利亚的小说家约翰·马克思韦尔·库切。
希姆博尔斯卡从不参加任何文学聚会和诗歌朗诵会。她回避正式场合,却很乐意和不多的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吃着鲱鱼,喝着伏特加,谈论一些日常话题。在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只接受过一两次采访。平时,除了钓鱼和收集旧明信片,就是写诗,不慌不忙地写,一年也就写十来首。作品虽然不多,但用有关评论家的话说,“几乎每首都是精品”。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只举行了一个简短的记者见面会,就又销声匿迹了。她是个把宁静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诗人。在宁静中生活,在宁静中写作。诗作也有一种宁静的力量。外在的宁静和内心的宁静,你在她的诗歌中都能感到。宁静成为她诗歌的源泉和力量,也成为她个人空间的保障和乐趣。
齐奥朗生前曾为自己定下一个规矩:“尽量隐姓埋名,尽量不抛头露面,尽量默默无闻地生活。”他是个厌世者,一个悲观主义者,极端鄙视声誉,一直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始终将自己置于“句子的中央”。在孤独中,思想不停地运转。他的大量箴言和警句就这样产生。有趣的是,这么一个厌世者晚年竟向一场不可能有结果的爱情张开了双臂。更为有趣的是,**鄙视声誉的他还是在身后获得了显赫的国际声誉,仿佛应了他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当一位作家无话可说时,荣誉为他戴上桂冠。荣誉赞美尸体。”
库切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后,异常平静,只是轻轻说了一句:“这完全是个意外。我都不知道宣布获奖的事。”他的反应同他以往的表现完全吻合,一点都不出乎人们的意料。他平时为人处世就很低调,喜欢独处,尽量避免抛头露面,极少同媒体接触,至多通过电子邮件回答记者或读者的一些问题。甚至都不愿前去领英语世界十分看重的布克奖。这种低调需要严格的自律。库切恰恰是能够严格自律的人。他不抽烟,不沾酒,常年坚持长跑,还是个素食主义者。平时绝对不苟言笑。他的同事透露,和他共事的几十年里,只见他笑过一回。库切在生活中极有可能很古怪,很呆板,毫无情趣,但他并不是厌世者,也不回避自己的隐私。其实,他的《少年》和《青春》等小说就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他的《耻辱》《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等代表作中也到处可以看到他本人的影子。他是个典型的让作品说话的作家。他的低调更多的和他的性格、他的成长背景、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关。 以上几位作家的低调似乎还在人们可以理解的尺度之内。昆德拉的某些举止言行,由于极端,就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了。他总是千方百计地藏匿自己的私生活,决不向任何人提供详细的个人生平材料,也决不允许任何人谈论他的个人生活,还以毫无商量的口气宣称:“我从不把小说看作一种自白形式。我讨厌轻率。在生活中反对轻率,在艺术中也一样。我的生活是我的秘密,与任何人无关。”
一九八五年春天,昆德拉获得了以色列*重要的文学奖——耶路撒冷奖。昆德拉欣然接受并发表了题为《小说与欧洲》的答谢词。借此机会,一位俄裔美国女作家想采访一下昆德拉。有人善意地提醒她:苏联入侵后,昆德拉对所有的俄国人都有所警惕,难以信任。倔强的女作家没有退缩。她往昆德拉的巴黎寓所打电话,提出采访请求。果然,昆德拉的语调极为冷淡。没想到,女作家随后提到的一件事帮了她的忙。她告诉昆德拉她的祖父名叫里奥尼德·安德列耶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小说家和戏剧家。这种特殊的家庭氛围让她本人也走向了文学。这时,僵局被打破了。昆德拉说他年轻时读过这位作家的作品,对他相当钦佩。采访日期就这样确定。但没过几天,女作家意外地收到了昆德拉的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我必须提醒你我的坏脾气。我不能谈自己,不能谈我的生活和我的心理状态。在此方面,我的谨慎几乎达到了病态的地步。对此我毫无办法。倘若你觉得可以接受,我愿意谈文学。”如此一来,他彻底掌握了主动,将原定的采访变成了对话。
“头一个允许记者随意复制他的言论的作家罪该万死!”这句咒语出自昆德拉之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采访的憎恨。他有三条理由:**,采访者只提他感兴趣的问题,而不是你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在你的回答中,他只采用对他胃口的部分。第三,他将你的回答转化成他的语言,他的思维方式。有时甚至任意篡改你的回答。昆德拉想到了采访**可怕的后果:人们,甚至包括**严谨的学者都会将它当作被采访者的言论加以引用。因此,他于一九八五年七月做出决定:不再接受采访。
果然,除却由他本人同意并附有版权的几次对话,近二十年来,昆德拉一直对新闻界不理不睬。此外,他还不参与公众聚会和庆典,不参加任何学术或社会活动,不上电视,不让人拍照。P3-6
高兴,诗人、翻译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世界文学》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曾以作家、翻译家、外交官和访问学者身份游历欧美数十个国家。出版《罗马尼亚文学简史》《米兰昆德拉传》《东欧文学大花园》《布拉格,那蓝雨中的石子路》等,主要译著有《凡高》《罗马尼亚当代抒情诗选》等,2012年由他主编的“蓝色东欧”辑东欧文学丛书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
马相伯 内容简介 剖析一个家族——一个蕴含和传承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具活力的基层组织,从一侧面,可以窥见近代中国社会百年变迁的历史风云。在近代百年家族中,江苏丹徒...
用音乐与世界对话:国际知名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一自传★大岛渚、贝托鲁奇、阿莫多瓦的御用音乐家★麦当娜、大卫•鲍伊的亲密合作者
包尔汉(1894—1991),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人。中国当代著名社会活动家、突厥语学者。包尔汉青年时期先后在乌鲁木
《今天也要对自己好一点》内容简介:因为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而自责很久? 可以原谅别人的错误,但面对自己却自责不已? 能看到
一个赤手空拳的青年,构筑了一座财富的王国。这里除了有亿万富豪富甲一方的成功秘诀,还有读者最为关注的一个曾经穷困潦倒,不名
《花旗帝国》不仅生动描述了金融巨子桑迪•韦尔传奇的一生,而且真实地记录了华尔街以及美国金融世界的起起落落。尽管华尔街根深蒂
莫言:诺奖的荣幸 本书特色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的心态解读朱向前老师以其作为莫言同窗的独特视角,来深度剖析莫言作品中所隐藏的诺贝尔文学奖所具备的信...
《好设计,有方法》内容简介:那些激动人心、让人拍手叫好的设计,到底有没有方法可循?背后到底有没有设计理论支撑?答案是肯定的
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 本书特色 我国有关北宋著名诗人和文学家王禹偁事迹、作品及其编年的首部研究著作。它按年代编排了王氏事迹及相关大事,纠正了史籍中许多错误 记载,...
居里夫人自传 本书特色 居里夫人是历史上**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个获得物理和化学两项诺贝尔奖的伟大女科学家。《居里夫人自传》分两部分。**部分《自传》...
《花样手作!》内容简介:本书为折纸技法书。全书共7章。第1章是折纸概述,简单讲解了折纸的工具与材料、纸张的基本折叠方法;2~5章
行医日记 本书特色 蔡民坤说:理性的医疗消费有利于病人,有利于医生,有利于医院,也有利于中医中药的发展。陈保罗说:一名海岛医生在特殊的医疗环境中,探索了社区化医...
大开本--何应钦大传 本书特色 何应钦作为蒋介石的高级军事助手,在东征、北伐,四一二政变、军阀内战、抗日战争中辅佐蒋的国民政府军队进行作战,后勤等;到台湾后失去...
帝国之梦(忽必烈全传) 本书特色 与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堪称蒙古一代伟人。在人们的脑海中,成吉思汗几乎成了蒙古征服的代名词。提起忽必烈,人们又马上会联想到元...
国际广告设计大师丛书:金特·凯泽2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际广告设计大师丛书”之一。凯泽的创作道路是从接触有价值以及日常生活中实用性的很容易被忽视的东西开始的,他...
世界银行家: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传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了一个人和一个机构努力应对贫困、发展和全球政治的巨大挑战的故事,引人入胜,栩栩如生.塞巴斯蒂安&middo...
张居正大传 本书特色 1.屌丝逆袭天下重绘帝国愿景的史诗,强力再现张居正*惊心动魄的帝国政改!2.《张居正大传》是硬汉教授朱东润由传记理论研究转入传记文学创作的...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本书特色 《共和国劳模故事丛书·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是共和国劳模故事丛书之一。《共和国劳模故事丛书·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选取了新中国成...
《名家名篇里的写作密码》内容简介:读了那么多书,孩子为什么还是写不好作文?那是因为没读出书中的写作门道。特级教师张祖庆以学
容忍与自由-胡适语录 本书特色 了解大师的“后楼梯”,*富有人文气息的选本!容忍与自由-胡适语录 内容简介 与众多古今知识分子潜心书斋独善其身相比,胡适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