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传记——昆德拉生于捷克斯洛伐克,1975年移居法国。他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当代有影响力和想象力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难以承受的存在之轻》《玩笑》《生活在别处》《缓慢》等。鉴于这位作家人生经历的资料较少,本稿只能勾勒出他隐约的人生轨迹,而将更多的笔墨关注作家极为重要的部分——先用捷克语,后用法语从事的创作。
★ 他是百万国际畅销书作家,被《华盛顿时报》誉为的在世作家。
★ 他把是生活划为谁也不能闯入的禁区,始终顽固的躲在作品背后。
★ 本书以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为主线,借助相应一手采访资料,竭力勾勒传者的人生轨迹,揭秘这位神秘而的作家移民法国的前因后果。
写米兰·昆德拉传,是件艰难而又冒险的事。甚至是件不太可能的事。这涉及昆德拉的基本姿态:把自己的私生活划为谁也不能闯入的禁区,始终顽固地躲在作品背后。
已经不仅仅是低调的问题了。世上低调的作家其实很多,原因也各不相同。比如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比如罗马尼亚作家埃米尔·齐奥朗;比如今日移居澳大利亚的小说家约翰·马克思韦尔·库切。
希姆博尔斯卡从不参加任何文学聚会和诗歌朗诵会。她回避正式场合,却很乐意和不多的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吃着鲱鱼,喝着伏特加,谈论一些日常话题。在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只接受过一两次采访。平时,除了钓鱼和收集旧明信片,就是写诗,不慌不忙地写,一年也就写十来首。作品虽然不多,但用有关评论家的话说,“几乎每首都是精品”。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只举行了一个简短的记者见面会,就又销声匿迹了。她是个把宁静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诗人。在宁静中生活,在宁静中写作。诗作也有一种宁静的力量。外在的宁静和内心的宁静,你在她的诗歌中都能感到。宁静成为她诗歌的源泉和力量,也成为她个人空间的保障和乐趣。
齐奥朗生前曾为自己定下一个规矩:“尽量隐姓埋名,尽量不抛头露面,尽量默默无闻地生活。”他是个厌世者,一个悲观主义者,极端鄙视声誉,一直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始终将自己置于“句子的中央”。在孤独中,思想不停地运转。他的大量箴言和警句就这样产生。有趣的是,这么一个厌世者晚年竟向一场不可能有结果的爱情张开了双臂。更为有趣的是,**鄙视声誉的他还是在身后获得了显赫的国际声誉,仿佛应了他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当一位作家无话可说时,荣誉为他戴上桂冠。荣誉赞美尸体。”
库切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后,异常平静,只是轻轻说了一句:“这完全是个意外。我都不知道宣布获奖的事。”他的反应同他以往的表现完全吻合,一点都不出乎人们的意料。他平时为人处世就很低调,喜欢独处,尽量避免抛头露面,极少同媒体接触,至多通过电子邮件回答记者或读者的一些问题。甚至都不愿前去领英语世界十分看重的布克奖。这种低调需要严格的自律。库切恰恰是能够严格自律的人。他不抽烟,不沾酒,常年坚持长跑,还是个素食主义者。平时绝对不苟言笑。他的同事透露,和他共事的几十年里,只见他笑过一回。库切在生活中极有可能很古怪,很呆板,毫无情趣,但他并不是厌世者,也不回避自己的隐私。其实,他的《少年》和《青春》等小说就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他的《耻辱》《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等代表作中也到处可以看到他本人的影子。他是个典型的让作品说话的作家。他的低调更多的和他的性格、他的成长背景、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关。 以上几位作家的低调似乎还在人们可以理解的尺度之内。昆德拉的某些举止言行,由于极端,就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了。他总是千方百计地藏匿自己的私生活,决不向任何人提供详细的个人生平材料,也决不允许任何人谈论他的个人生活,还以毫无商量的口气宣称:“我从不把小说看作一种自白形式。我讨厌轻率。在生活中反对轻率,在艺术中也一样。我的生活是我的秘密,与任何人无关。”
一九八五年春天,昆德拉获得了以色列*重要的文学奖——耶路撒冷奖。昆德拉欣然接受并发表了题为《小说与欧洲》的答谢词。借此机会,一位俄裔美国女作家想采访一下昆德拉。有人善意地提醒她:苏联入侵后,昆德拉对所有的俄国人都有所警惕,难以信任。倔强的女作家没有退缩。她往昆德拉的巴黎寓所打电话,提出采访请求。果然,昆德拉的语调极为冷淡。没想到,女作家随后提到的一件事帮了她的忙。她告诉昆德拉她的祖父名叫里奥尼德·安德列耶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小说家和戏剧家。这种特殊的家庭氛围让她本人也走向了文学。这时,僵局被打破了。昆德拉说他年轻时读过这位作家的作品,对他相当钦佩。采访日期就这样确定。但没过几天,女作家意外地收到了昆德拉的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我必须提醒你我的坏脾气。我不能谈自己,不能谈我的生活和我的心理状态。在此方面,我的谨慎几乎达到了病态的地步。对此我毫无办法。倘若你觉得可以接受,我愿意谈文学。”如此一来,他彻底掌握了主动,将原定的采访变成了对话。
“头一个允许记者随意复制他的言论的作家罪该万死!”这句咒语出自昆德拉之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采访的憎恨。他有三条理由:**,采访者只提他感兴趣的问题,而不是你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在你的回答中,他只采用对他胃口的部分。第三,他将你的回答转化成他的语言,他的思维方式。有时甚至任意篡改你的回答。昆德拉想到了采访**可怕的后果:人们,甚至包括**严谨的学者都会将它当作被采访者的言论加以引用。因此,他于一九八五年七月做出决定:不再接受采访。
果然,除却由他本人同意并附有版权的几次对话,近二十年来,昆德拉一直对新闻界不理不睬。此外,他还不参与公众聚会和庆典,不参加任何学术或社会活动,不上电视,不让人拍照。P3-6
高兴,诗人、翻译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世界文学》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曾以作家、翻译家、外交官和访问学者身份游历欧美数十个国家。出版《罗马尼亚文学简史》《米兰昆德拉传》《东欧文学大花园》《布拉格,那蓝雨中的石子路》等,主要译著有《凡高》《罗马尼亚当代抒情诗选》等,2012年由他主编的“蓝色东欧”辑东欧文学丛书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
大清皇帝权谋秘史 本书特色 《大清皇帝权谋秘史》:感慨:顺治幼年称帝的背后原有一位皇宫内院的“操盘高手”。钦服:康熙大帝,亲政之后,使一招接一招施展百变高手的奇...
我爸我妈 本书特色 平实而鲜活,有弱点,有缺陷,有悲喜,有遗憾……我们带着独立个体的眼光去审视看待他们,为了再带着一副小儿女的心肠回到*初。我爸我妈 内容简介 ...
林则徐 本书特色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南粤先贤:林则徐》是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林则徐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
翁同龢 内容简介 自幼寒窗,26岁中状元。为同治帝师10年,官至二品。署理刑部右侍郎,公断“杨乃武小白菜”案。为光绪帝师20余年,群臣“亲如父子”。任军机大臣,...
学识渊博的优秀教育家-陈序经 本书特色 《学识渊博的优秀教育家:陈序经》: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学识渊博的优秀教育家-陈序经 内容简介 本书记叙了陈序经一生的事迹...
存在的瞬间 本书特色 伍尔芙拥有近乎天界的美,创作成就斐然,却患忧郁症在59岁投河自尽,令人迷惑和不解,本书“对症下药”,通过伍尔芙自己对生命的解读,亲自为读者...
裴艳玲传 本书特色 《裴艳玲传》编著者雪小禅。本书是我国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裴艳玲的传记。裴艳玲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代艺术大师,在河北梆子和京剧两个剧种都有很高的造...
《宋庆龄与孙中山》内容简介:1915年,宋庆龄提出与孙中山牵手的愿望,立时受到家庭、教会及大多数革命同志的坚决反对。但是,22岁
现代文化名人自传丛书-地狱天堂索艺珠 本书特色 赵丹,半个世纪以来从舞台到银幕,成功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使他闻名中外,成为我们引为骄傲的光彩夺目的巨星...
当代台湾人物图谱 本书特色 媒体工作者陈加伟台湾画家,艾雷迪跨界合作新趋势。两岸学者联袂推荐!前香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香江论坛策划人江素惠,福建省社科院现代...
碧娜.鮑許一九四○年出生在德國西部以金屬加工製造業聞名的索林根市。十五歲即進入至今仍以音樂與舞蹈聞名的福克望學校學習舞蹈
《勇敢的人》内容简介:厄尼·派尔1942年起作为战地记者在北非战场进行报导,1943年盟军在西西里登陆,派尔作为海军随军记者跟随指
汉子姜文 内容简介 本书描写我国著名导演姜文的一些生活电影,从侧面披露了姜文从艺从影以来的一些详实的资料,对读者了解姜文将会有所得益。汉子姜文 目录 写写“难写...
寻访行家 内容简介 多年来,本书作者每月在德国的日报上发表关于值得瞩目的当代人物的写真文章,这些人物都以特殊的方式承担着一种理念或一个项目的实现,并对自己的所作...
墓后回忆录(上中下) 本书特色 本书追忆了作者的童年时代,流亡国外的生活情况,叙写了拿破仑的传奇生涯,阐释了法兰西帝国的成功和失败,总结了作者的政治生涯与文学生...
该书详细记录了李提摩太在晚清45年的经历;他在宗教、科学、通讯、国际贸易、赈灾、现代学校和专业学院的创设、现代出版社的建立
新编傅山年谱 本书特色 《新编傅山年谱》笔者尹协理从一九八二年开始研究傅山,焉傅山在生活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做出如此众多的贡献深深感动。但由于以前研究与宣传不够,国...
旷世大儒 : 孟轲 本书特色 有鉴于儒之对于中国其实也是对于世界的重大影响,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来对其进行表述、描摹,,将具体的儒者作为诠释儒之轨迹的符点,便是《旷...
《默克尔传》内容简介:安格拉·默克尔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熠熠生辉。她生于民主德国,从一位普通的
林毅夫跌宕人生路 本书特色 《林毅夫跌宕人生路》:他的经历或许是两岸关系中*传奇的旅程。从台湾游向大陆,从北京大学走到世界银行。这位辗转两岸之间,被称为中国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