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传记——昆德拉生于捷克斯洛伐克,1975年移居法国。他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当代有影响力和想象力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难以承受的存在之轻》《玩笑》《生活在别处》《缓慢》等。鉴于这位作家人生经历的资料较少,本稿只能勾勒出他隐约的人生轨迹,而将更多的笔墨关注作家极为重要的部分——先用捷克语,后用法语从事的创作。
★ 他是百万国际畅销书作家,被《华盛顿时报》誉为的在世作家。
★ 他把是生活划为谁也不能闯入的禁区,始终顽固的躲在作品背后。
★ 本书以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为主线,借助相应一手采访资料,竭力勾勒传者的人生轨迹,揭秘这位神秘而的作家移民法国的前因后果。
写米兰·昆德拉传,是件艰难而又冒险的事。甚至是件不太可能的事。这涉及昆德拉的基本姿态:把自己的私生活划为谁也不能闯入的禁区,始终顽固地躲在作品背后。
已经不仅仅是低调的问题了。世上低调的作家其实很多,原因也各不相同。比如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比如罗马尼亚作家埃米尔·齐奥朗;比如今日移居澳大利亚的小说家约翰·马克思韦尔·库切。
希姆博尔斯卡从不参加任何文学聚会和诗歌朗诵会。她回避正式场合,却很乐意和不多的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吃着鲱鱼,喝着伏特加,谈论一些日常话题。在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只接受过一两次采访。平时,除了钓鱼和收集旧明信片,就是写诗,不慌不忙地写,一年也就写十来首。作品虽然不多,但用有关评论家的话说,“几乎每首都是精品”。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只举行了一个简短的记者见面会,就又销声匿迹了。她是个把宁静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诗人。在宁静中生活,在宁静中写作。诗作也有一种宁静的力量。外在的宁静和内心的宁静,你在她的诗歌中都能感到。宁静成为她诗歌的源泉和力量,也成为她个人空间的保障和乐趣。
齐奥朗生前曾为自己定下一个规矩:“尽量隐姓埋名,尽量不抛头露面,尽量默默无闻地生活。”他是个厌世者,一个悲观主义者,极端鄙视声誉,一直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始终将自己置于“句子的中央”。在孤独中,思想不停地运转。他的大量箴言和警句就这样产生。有趣的是,这么一个厌世者晚年竟向一场不可能有结果的爱情张开了双臂。更为有趣的是,**鄙视声誉的他还是在身后获得了显赫的国际声誉,仿佛应了他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当一位作家无话可说时,荣誉为他戴上桂冠。荣誉赞美尸体。”
库切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后,异常平静,只是轻轻说了一句:“这完全是个意外。我都不知道宣布获奖的事。”他的反应同他以往的表现完全吻合,一点都不出乎人们的意料。他平时为人处世就很低调,喜欢独处,尽量避免抛头露面,极少同媒体接触,至多通过电子邮件回答记者或读者的一些问题。甚至都不愿前去领英语世界十分看重的布克奖。这种低调需要严格的自律。库切恰恰是能够严格自律的人。他不抽烟,不沾酒,常年坚持长跑,还是个素食主义者。平时绝对不苟言笑。他的同事透露,和他共事的几十年里,只见他笑过一回。库切在生活中极有可能很古怪,很呆板,毫无情趣,但他并不是厌世者,也不回避自己的隐私。其实,他的《少年》和《青春》等小说就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他的《耻辱》《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等代表作中也到处可以看到他本人的影子。他是个典型的让作品说话的作家。他的低调更多的和他的性格、他的成长背景、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关。 以上几位作家的低调似乎还在人们可以理解的尺度之内。昆德拉的某些举止言行,由于极端,就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了。他总是千方百计地藏匿自己的私生活,决不向任何人提供详细的个人生平材料,也决不允许任何人谈论他的个人生活,还以毫无商量的口气宣称:“我从不把小说看作一种自白形式。我讨厌轻率。在生活中反对轻率,在艺术中也一样。我的生活是我的秘密,与任何人无关。”
一九八五年春天,昆德拉获得了以色列*重要的文学奖——耶路撒冷奖。昆德拉欣然接受并发表了题为《小说与欧洲》的答谢词。借此机会,一位俄裔美国女作家想采访一下昆德拉。有人善意地提醒她:苏联入侵后,昆德拉对所有的俄国人都有所警惕,难以信任。倔强的女作家没有退缩。她往昆德拉的巴黎寓所打电话,提出采访请求。果然,昆德拉的语调极为冷淡。没想到,女作家随后提到的一件事帮了她的忙。她告诉昆德拉她的祖父名叫里奥尼德·安德列耶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小说家和戏剧家。这种特殊的家庭氛围让她本人也走向了文学。这时,僵局被打破了。昆德拉说他年轻时读过这位作家的作品,对他相当钦佩。采访日期就这样确定。但没过几天,女作家意外地收到了昆德拉的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我必须提醒你我的坏脾气。我不能谈自己,不能谈我的生活和我的心理状态。在此方面,我的谨慎几乎达到了病态的地步。对此我毫无办法。倘若你觉得可以接受,我愿意谈文学。”如此一来,他彻底掌握了主动,将原定的采访变成了对话。
“头一个允许记者随意复制他的言论的作家罪该万死!”这句咒语出自昆德拉之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采访的憎恨。他有三条理由:**,采访者只提他感兴趣的问题,而不是你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在你的回答中,他只采用对他胃口的部分。第三,他将你的回答转化成他的语言,他的思维方式。有时甚至任意篡改你的回答。昆德拉想到了采访**可怕的后果:人们,甚至包括**严谨的学者都会将它当作被采访者的言论加以引用。因此,他于一九八五年七月做出决定:不再接受采访。
果然,除却由他本人同意并附有版权的几次对话,近二十年来,昆德拉一直对新闻界不理不睬。此外,他还不参与公众聚会和庆典,不参加任何学术或社会活动,不上电视,不让人拍照。P3-6
高兴,诗人、翻译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世界文学》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曾以作家、翻译家、外交官和访问学者身份游历欧美数十个国家。出版《罗马尼亚文学简史》《米兰昆德拉传》《东欧文学大花园》《布拉格,那蓝雨中的石子路》等,主要译著有《凡高》《罗马尼亚当代抒情诗选》等,2012年由他主编的“蓝色东欧”辑东欧文学丛书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
瞧,这个人-尼采自传 本书特色 《瞧!这个人》是尼采的自述,它代表着尼采后期的思想。作者本人认为:“这本书具有*的重要性,它为我本人和我的著作提供了...
瞧,科比这个人 本书特色 2008年8月下旬,王府井书店召开新书发布会,界时邀请北京2008奥运会首席主播孙正平等多位篮球专家出席;各地新华书店,网络媒体预售;...
我的母亲 本书特色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胡适我的母亲 内容简介 《美文馆:我的母亲》主要内容包括:我的母亲、差不多先生传、追悼志...
李白与杜甫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晚年的封笔之作,自问世以来争议不断,有论者誉之为一代“奇书”。本书先讲李白,次评杜甫。郭沫若先...
《罗斯福传(插图本)》是对罗斯福卓越人生的出色的解读,作者从罗斯福总统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馆,以及其他渠道搜集资料
[大象人物聚焦书系]田汉-狂飙中落叶翻飞 本书特色 本套书采用了文图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以简洁的文字来阐释图片,以丰富的图片来注解文字。那一帧帧名人的生活存照...
匠人匠心(齐白石自述) 本书特色 ◆ 中国“匠人”有学者说,现代中国称得上“匠人”的人,只有齐白石。他的作品独具匠意,为笔墨赋予了生机和活力。◆ 被授予“人民艺...
每一个渴望成功和伟大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它告诉你一个人怎样不断战胜自我和环境走向辉煌的人生之巅。大概每个人所说的关于巴
《Vue. js Web开发案例教程(在线实训版)》内容简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JavaScript语言及其相关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赵元任的太太杨步伟女士的自传《杂记赵家》,值得今天许多人好好读读。我以为该书的好处至少有两处,第一,提供了丰富的近现代史
马尔克斯的一生 本书特色 他的一生比小说更魔幻、精彩、动人!他以《百年孤独》震撼世界近半个世纪,缔造文学传奇与奇迹,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还征服...
肖斯塔科维奇书信集 本书特色 如果有一天,我的双手被砍断,我还可以用牙齿咬笔继续谱写音乐。肖斯塔科维奇本书所收录的信件从未做过任何删改,它们始终保持原样不变。在...
《数学大师:从芝诺到庞加莱》是介绍数学史和数学艺术的经典著作,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学发展的历程,从古希腊的几何学,历经牛顿
我的父亲郑振铎 内容简介 主编逸事身为作家、编辑的父亲,在他长期主编《文学旬刊》、《小说月报》等著名文学刊物过程中,曾发现并亲手栽培了不少优秀作家,他们当中,后...
《作家榜名著:唐才子传·全三册》内容简介:本书以元刊十卷足本《唐才子传》为底本。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刘禹锡、
诺贝尔奖百年英杰--索尔仁尼琴 内容简介 本书是《诺贝尔奖百年英杰学生读本》之一,深刻揭示了索尔仁尼琴这位杰出人才的成长过程、成功经验和巨大贡献,他在推动人类文...
宋教仁集 本书特色 陈旭麓主编的《宋教仁集(上下)》根据《我之历史》(即《宋渔父日记》)、《宋渔父》**集、《宋渔父先生文集》、《渔父先生雄辩集》、《宋渔父初集...
《中国士人》内容简介:采取历史纵观的角度,从殷、周开始,一直写到清代,可以说涵盖了整个有信史可查的中国古代史。对每个时代的
历史的丰碑:科学进步之阶梯诺贝尔 本书特色 《科学进步之阶梯:诺贝尔》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让世人更多的了解这们伟大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诺贝尔。历史的丰碑:...
洪秀全 内容简介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