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将公共性视为政治的一项普遍属性以及衡量政治文明的尺度。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能较多体现公共性的思想观念(包括但不限于公观念)可以被称为公共观念。其特色有:美好社会政治理想体现了明显的公共性;在国家治理上,强调对公共性原则如天道、民心的遵循;对可能破坏政治、国家公共性的权力及其人格化代表君主,依据公共性原则即道义进行制约;在国家公共性的实现上,主要依靠圣明的君主以及习圣学、守正道;有强烈使命感和献身精神的士人群体。其局限也很明显:社会政治理想的空想性过强;国家治理所依据的有公共性意义的原则科学性不够。其贯彻也主要靠统治者的自觉;以道义对损害公共性的行为进行制约的力度、效度不好,且制度化不够;圣君难有,士人处于依附性合作地位,且文化人格有缺陷,无法完成其公共性使命。
刘学斌著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从社会性、普遍性角度重新界定了公共性,将其拓展为一个有更广适用范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传统政治和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存在丰富的公共性内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也存在着公共观念,进而从集中体现、施政原则、制约机制、社会依托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公共观念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中国传统公共观念的局限性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
不仅社会生活需要和谐,政治生活也需要和谐。政治和谐指政治领域中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和谐对政治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政治学理论看来,政治的产生与人们之间利益分化,社会严重分裂,社会矛盾、冲突剧烈有密切关系。政治就是要控制社会矛盾、冲突的程度,使之不会危及整个社会的生存。同时,政治也是处理人们间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冲突的一种方式。所以,政治既是矛盾和冲突的产物,又是处理、控制矛盾和冲突的方式。这决定了政治领域中的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因而,要实现政治和谐更困难,但也更有价值。政治的和谐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统治者都有好处。所以,社会和谐、政治和谐实际反映了人们的共同、普遍愿望,也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当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因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利益、地位差别较大,彼此间关系的对抗性较强,政治和谐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无论是思想家还是普通民众,大多希望社会和政治的和谐,而不希望社会和政治陷入激烈的矛盾、冲突、对抗、纷争之中。因而,政治思想家所构想的理想社会和政治状态一般是有序的,更是和谐的。
社会政治理想中突出强调和谐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墨家和法家对秩序更为注重。和谐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一种突出的价值取向。有学者指出:“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追求社会和谐的和合文化。”“‘和’贯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贵和精神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一。”据称早在西周末期,史伯就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充分认识到了和谐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意义。之后,在社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和谐的意义、对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追求和谐遂成为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中国文化追求的和谐是一种全面性的和谐:从每个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到人我和谐,从社会和谐到政治和谐,从一国内部的和谐到万邦和谐,从人类社会的和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社会政治领域的和谐尤为重要。儒家很早就认识到和谐的价值,并将和谐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儒家所主张的和谐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和谐,群体和谐,社会和政治和谐等。可以说,对和谐的追求贯穿于儒学,是儒学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儒家所主张的诸种和谐中,人自身的和谐是起点,社会和政治的和谐是目标、终点。
在个人修养上,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认为君子和小人在德性上有根本的不同,君子的特性是和,小人的特性是同。这实际指出了和与君子的高度关联性。不仅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在社会政治上,孔子也要求和。他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认为如果人们相处和睦就不会显得人少了。儒家经典《论语》中还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说这句话的是有子而非孔子,但该言论符合孔子的思路。这实际是强调以和的精神来处理社会政治关系。儒家认识到了,如果没有礼则社会、政治秩序就无法维持,而如果只讲礼,则社会等级间的关系可能过于紧张,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所以要强调和,以缓和矛盾和紧张关系。
……
刘学斌,男,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山西人氏,现居天津。先后求学于山西大学、南开大学,获管理学学士、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又于北京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研究人员,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术期刊《政治思想史》编辑。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性平淡,好读书,喜思考,涉猎甚广,不为学科所限,然关注点始终如一,即文化传统、政治心态、政治行为、政治系统间的交互作用。
社会正义与政府治理-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本书特色 本书所汇集的23篇论文,是笔者麻宝斌近十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始终围绕着“社会正义与政府治理”这一主线,也可以看做...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要点、王岐山代表中央纪委常委会所作...
喋血瓜岛 本书特色 二战中*大的遭遇性战役。美国海军自1898年以 来在太平洋上**次成功的两栖登陆作战。二战期间 太平洋战场上*具决定意义的一场战役。被比作太...
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目录 伍德罗·威尔逊理想主义理论研究**章 威尔逊理想主义理论的渊源第二章 威尔逊理想主义理论第三章 威尔逊理想主义的特点及其发展第四章 ...
作品目录卷(A)一卷(B)二卷(C)三卷(D)四卷(E)五卷(Z)六卷(H)七卷(G)八附录一 本书章节摘要附录二 关于本书的题名
AfreshandacclaimedaccountoftheSpanishCivilWarbythebestsellingauthorofStalingrada...
察吏-中国古代吏治镜鉴 内容简介 《每日吏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以读史札记形式深刻剖析了古今共通的吏治问题。既有史实,又有对现实状况和工作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研究报告.2019》内容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自2001年首次研制以来,至
信息时代的战争法则 本书特色 作者认为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危机是没有一套适用于未来战争的有活力的军事理论。在美国和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战争艺术一直受一些神圣格言——战...
朱可夫-战无不胜的绝世帅才 内容简介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
金正日与朝鲜 本书特色 在外人眼里,朝鲜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该书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朝鲜-----金正日与朝鲜 内容简介 在外人的眼里,朝鲜是个“神秘”的国家,外...
徐向东 1965年生于贵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外因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为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
论美国民主(全五册)英汉对照全译本 内容简介 本书的基本思想在于承认贵族制度衰落的必然性和平等与民主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它既是**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
《物联网商业:星辰大海的新商战》内容简介:进入互联网的时代,物的连接迅速超越人的连接成为网络拓展的新领域。伴随物联网应用的
《团体特征与灌溉自组织治理研究》内容简介:本书所研究问题属于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理论的探讨,回应了团体特征与公共池塘资源自组织
《她世界》内容简介:想要了解女性的复杂而奇妙的内在世界,或许没有比心理学更好的视角了。女性经济地位的变化,带来了哪些社会、
特遣部队档案-1940年代:美国海军的光辉岁月 本书特色 本书选择了美国海军二战中装备使用的军舰和一些并不广为人知的经典战役作详细介绍和解析,展现了美国海军在战...
人间正道-重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本书特色 《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把《反杜林论》中的三章内容改编而成的。马克思称它是科学社会主义...
死亡真相 本书特色 美国政府怎样将公众人物的谋杀案件伪造为自杀身亡?《死亡真相》搜罗了美国历史上历次颇有争议的名人死亡案件,指出了这些事件中的疑点,并揭示出残酷...
#单独作战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作者讲述了二战初期作为首相兼**财政大臣、国防大臣和下院领袖,在德国对英国发动致命攻击之际,在缺乏外来援助的情况下,率领全英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