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将公共性视为政治的一项普遍属性以及衡量政治文明的尺度。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能较多体现公共性的思想观念(包括但不限于公观念)可以被称为公共观念。其特色有:美好社会政治理想体现了明显的公共性;在国家治理上,强调对公共性原则如天道、民心的遵循;对可能破坏政治、国家公共性的权力及其人格化代表君主,依据公共性原则即道义进行制约;在国家公共性的实现上,主要依靠圣明的君主以及习圣学、守正道;有强烈使命感和献身精神的士人群体。其局限也很明显:社会政治理想的空想性过强;国家治理所依据的有公共性意义的原则科学性不够。其贯彻也主要靠统治者的自觉;以道义对损害公共性的行为进行制约的力度、效度不好,且制度化不够;圣君难有,士人处于依附性合作地位,且文化人格有缺陷,无法完成其公共性使命。
刘学斌著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从社会性、普遍性角度重新界定了公共性,将其拓展为一个有更广适用范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传统政治和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存在丰富的公共性内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也存在着公共观念,进而从集中体现、施政原则、制约机制、社会依托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公共观念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中国传统公共观念的局限性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
不仅社会生活需要和谐,政治生活也需要和谐。政治和谐指政治领域中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和谐对政治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政治学理论看来,政治的产生与人们之间利益分化,社会严重分裂,社会矛盾、冲突剧烈有密切关系。政治就是要控制社会矛盾、冲突的程度,使之不会危及整个社会的生存。同时,政治也是处理人们间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冲突的一种方式。所以,政治既是矛盾和冲突的产物,又是处理、控制矛盾和冲突的方式。这决定了政治领域中的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因而,要实现政治和谐更困难,但也更有价值。政治的和谐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统治者都有好处。所以,社会和谐、政治和谐实际反映了人们的共同、普遍愿望,也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当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因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利益、地位差别较大,彼此间关系的对抗性较强,政治和谐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无论是思想家还是普通民众,大多希望社会和政治的和谐,而不希望社会和政治陷入激烈的矛盾、冲突、对抗、纷争之中。因而,政治思想家所构想的理想社会和政治状态一般是有序的,更是和谐的。
社会政治理想中突出强调和谐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墨家和法家对秩序更为注重。和谐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一种突出的价值取向。有学者指出:“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追求社会和谐的和合文化。”“‘和’贯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贵和精神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一。”据称早在西周末期,史伯就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充分认识到了和谐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意义。之后,在社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和谐的意义、对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追求和谐遂成为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中国文化追求的和谐是一种全面性的和谐:从每个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到人我和谐,从社会和谐到政治和谐,从一国内部的和谐到万邦和谐,从人类社会的和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社会政治领域的和谐尤为重要。儒家很早就认识到和谐的价值,并将和谐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儒家所主张的和谐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和谐,群体和谐,社会和政治和谐等。可以说,对和谐的追求贯穿于儒学,是儒学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儒家所主张的诸种和谐中,人自身的和谐是起点,社会和政治的和谐是目标、终点。
在个人修养上,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认为君子和小人在德性上有根本的不同,君子的特性是和,小人的特性是同。这实际指出了和与君子的高度关联性。不仅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在社会政治上,孔子也要求和。他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认为如果人们相处和睦就不会显得人少了。儒家经典《论语》中还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说这句话的是有子而非孔子,但该言论符合孔子的思路。这实际是强调以和的精神来处理社会政治关系。儒家认识到了,如果没有礼则社会、政治秩序就无法维持,而如果只讲礼,则社会等级间的关系可能过于紧张,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所以要强调和,以缓和矛盾和紧张关系。
……
刘学斌,男,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山西人氏,现居天津。先后求学于山西大学、南开大学,获管理学学士、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又于北京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研究人员,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术期刊《政治思想史》编辑。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性平淡,好读书,喜思考,涉猎甚广,不为学科所限,然关注点始终如一,即文化传统、政治心态、政治行为、政治系统间的交互作用。
中国草根原生态 内容简介 本书关注的是中国民生问题,记者的笔触从城市写到乡村,从数百米的地下煤窑写到灯红酒绿的不夜欢场,全面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喧嚣与斑驳。《中国草...
权力与选择-政治科学导论-(插图第13版) 本书特色 作为一本政治知识普及读物,本书*大的特点在于,从“权力”与“选择”两个角度来剖析解读政治,通过这条主线,将...
《阴影中的军队》内容简介:请暂且放下对“黑水公司”的种种先入为主的印象。“舆论报道的黑水公司并不是真实的黑水公司——官僚们
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本身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 “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及其理论创新”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
本书聚焦两个世纪里的拉丁美洲发展,极为大胆地对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思潮做了总结,浓缩了拉丁美洲在地理、历史、思想、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前世今生”,全景式地展现...
《姜夔王献之保母志跋(中华碑帖精粹)》内容简介: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其人多才多艺,工诗词,长
《我们》内容简介:★俄文直译 ★收录作家早期作品 ★译后记剖析作家心路历程 本书为扎米亚京的小说作品集,包含作家最著名的传世之
2015-公共危机管理典型案例 本书特色 《公共危机管理典型案例·2015/中浦院书系·研究报告系列》精心挑选了2015年中外10个...
最寒冷的冬天-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上下)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重庆出版社出版★作者儿岛襄(1927-2001),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日本战史界专业,196...
血火考场-甲午原来如此 本书特色 19世纪的*后三十年余年,外夷入侵,中日两个国家奋起自强。一方是洋务运动,一方是明治维新。甲午战争成为了一场考试,是对两个国家...
本书是一部全面描述近现代日本陆军发展历史的书籍。它全面追溯了日本陆军的起源、发展,作为实现日本的地区和全球野心的机器的影
外交学:理论与实践-(上.下册) 本书特色 杨闯教授等所著《外交学:理论与实践》是一部系统的外交学教材。这本教材在*编——《理论篇:外交...
读史偶得:关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若干思考 内容简介 徽学研究从其发端、拓展到进一步深入,均以新史料的发现、整理与利用为其前提,本书传承并体现了徽学研究的这一整体趋...
战争论 本书特色 一部震撼世界的军事理论经典之作,引领你从战略高度解读当今国际形势,列宁、毛泽东、福煦等政治家、将领熟读的军事著作战争不是消遣,它是政治另一种手...
《中国历代战争史9:唐(下)》内容简介:《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
谁在反对美国 本书特色 作为一种对美国态度的负面表达方式,自2002年以后世界各地的反美情绪急剧增长,这种现象引起了美国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和担忧。全书区分了反美的...
《特战先驱2:百战雄师》注重于战术层面和细节问题,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军人,演绎出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具体的战争故事!战争是血
马克•墨菲,美国乔治城大学哲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法哲学与政治哲学等。著有《自然法和实践理性》《法哲学》等,就托马斯•霍布斯的道德、政治和法律理论发表过若干...
现代化视野中的早期市民社会:苏州市民公社个案分析 内容简介 现代化转型成功的一个关键标志是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历史表明,先天具有扩张本能的国家只有在与市民社...
怎样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本书特色 作风建设是党的五大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书围绕“怎样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从总体要求、坚决反对&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