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将公共性视为政治的一项普遍属性以及衡量政治文明的尺度。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能较多体现公共性的思想观念(包括但不限于公观念)可以被称为公共观念。其特色有:美好社会政治理想体现了明显的公共性;在国家治理上,强调对公共性原则如天道、民心的遵循;对可能破坏政治、国家公共性的权力及其人格化代表君主,依据公共性原则即道义进行制约;在国家公共性的实现上,主要依靠圣明的君主以及习圣学、守正道;有强烈使命感和献身精神的士人群体。其局限也很明显:社会政治理想的空想性过强;国家治理所依据的有公共性意义的原则科学性不够。其贯彻也主要靠统治者的自觉;以道义对损害公共性的行为进行制约的力度、效度不好,且制度化不够;圣君难有,士人处于依附性合作地位,且文化人格有缺陷,无法完成其公共性使命。
刘学斌著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从社会性、普遍性角度重新界定了公共性,将其拓展为一个有更广适用范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传统政治和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存在丰富的公共性内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也存在着公共观念,进而从集中体现、施政原则、制约机制、社会依托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公共观念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中国传统公共观念的局限性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
不仅社会生活需要和谐,政治生活也需要和谐。政治和谐指政治领域中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和谐对政治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政治学理论看来,政治的产生与人们之间利益分化,社会严重分裂,社会矛盾、冲突剧烈有密切关系。政治就是要控制社会矛盾、冲突的程度,使之不会危及整个社会的生存。同时,政治也是处理人们间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冲突的一种方式。所以,政治既是矛盾和冲突的产物,又是处理、控制矛盾和冲突的方式。这决定了政治领域中的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因而,要实现政治和谐更困难,但也更有价值。政治的和谐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统治者都有好处。所以,社会和谐、政治和谐实际反映了人们的共同、普遍愿望,也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当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因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利益、地位差别较大,彼此间关系的对抗性较强,政治和谐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无论是思想家还是普通民众,大多希望社会和政治的和谐,而不希望社会和政治陷入激烈的矛盾、冲突、对抗、纷争之中。因而,政治思想家所构想的理想社会和政治状态一般是有序的,更是和谐的。
社会政治理想中突出强调和谐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墨家和法家对秩序更为注重。和谐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一种突出的价值取向。有学者指出:“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追求社会和谐的和合文化。”“‘和’贯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贵和精神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一。”据称早在西周末期,史伯就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充分认识到了和谐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意义。之后,在社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和谐的意义、对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追求和谐遂成为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中国文化追求的和谐是一种全面性的和谐:从每个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到人我和谐,从社会和谐到政治和谐,从一国内部的和谐到万邦和谐,从人类社会的和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社会政治领域的和谐尤为重要。儒家很早就认识到和谐的价值,并将和谐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儒家所主张的和谐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和谐,群体和谐,社会和政治和谐等。可以说,对和谐的追求贯穿于儒学,是儒学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儒家所主张的诸种和谐中,人自身的和谐是起点,社会和政治的和谐是目标、终点。
在个人修养上,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认为君子和小人在德性上有根本的不同,君子的特性是和,小人的特性是同。这实际指出了和与君子的高度关联性。不仅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在社会政治上,孔子也要求和。他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认为如果人们相处和睦就不会显得人少了。儒家经典《论语》中还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说这句话的是有子而非孔子,但该言论符合孔子的思路。这实际是强调以和的精神来处理社会政治关系。儒家认识到了,如果没有礼则社会、政治秩序就无法维持,而如果只讲礼,则社会等级间的关系可能过于紧张,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所以要强调和,以缓和矛盾和紧张关系。
……
刘学斌,男,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山西人氏,现居天津。先后求学于山西大学、南开大学,获管理学学士、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又于北京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研究人员,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术期刊《政治思想史》编辑。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性平淡,好读书,喜思考,涉猎甚广,不为学科所限,然关注点始终如一,即文化传统、政治心态、政治行为、政治系统间的交互作用。
军事理论及训练教程 内容简介 军事理论课既是军事课,又是政治课。学生通过军事课的学习,既能学到大量现代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知识,对军事思想、军事科技、信息化战争、...
毛泽东诗词书法背后的故事 本书特色 毛泽东一生与诗词结缘,和书法相伴。他用经天纬地之手,顶天立地之笔,把玩祖国的大地河山,诗情画意满天飞,笔花墨雨随地走。投入诗...
本书亲历者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小伙儿,在美国留学时因为机缘巧合,加入了美国陆军特殊兵种“金融管理专员”。从军生涯,他经历了人
中美欧关系构建新的世界秩序 本书特色 陆伯彬、奥斯汀·腾斯强、张沱生主编的《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丛书·中美欧关系:构建新的世界秩序》认为,中、美、欧三...
《短兵器》是一部关于世界各地短兵器的权威历史著作,以历史年代为脉络,以地理区域为线索,介绍了350多种不同时代社会背景下的刀
清代士人游幕表 内容简介 士人游幕的盛行及其影响的深远,是清代历史上值得特别注意的现象。在《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一书中,作者对此曾有所论述。但是,由于以下两个方...
“十月”的选择(90年代国外学者十月革命) 内容简介 本书收载了俄罗斯学者以及少数西方学者90 年代以来关于十月革命的评论, 也有个别政治人物从理论上对十月革命...
国家.政党与社会运动 本书特色 《国家、政党与社会运动》以社会运动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的中心问题,对不同国家不同种类的社会运动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燕赵惊雷:争取高树勋起义纪实 内容简介 本书是瓦解敌军纪实丛书之一,书中以大量翔实的资料,记录了抗日战争以后国民党部队**次大规模的起义——高树勋起义的全过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事珍闻全记录丛书:二野全战事 本书特色 事实的发展出乎蒋介石的意料,*和他的战友们不仅以劣势力量迎战了,并*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而且仅用比原...
清代民间妇女生活史料的发掘与运用 本书特色 本书以清代以来民间妇女生活为研究对象,探讨两方面的主题:一是妇女生活史料的发掘;二是探究身处于不同地域社会的妇女,她...
《LinuxKVM虚拟化架构实战指南》内容简介:本书以红帽RHEV虚拟化架构为基础,分为11章,介绍如何使用开源KVM系统构建企业虚拟化应用
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 本书特色 ★ 连华盛顿也为之惊叹的奇迹,源自*大限度的激辩与妥协。★美国一流传记作家带你直击美国制宪会议现场,看美国先贤如何...
从怒江峡谷到缅北丛林 本书特色用照片讲述历史是一种直接而具有”亲历感”的叙述。《从怒江峡谷到缅北丛林》便是一部将照片与文字紧密结合起来真实诉说七十年前那场中缅血...
中国.非洲新的发展伙伴-欧洲特权在黑色大陆上的趋于终结? 本书特色 蒂埃里·班吉所著《中国,非洲新的发展伙伴——欧洲特权在黑色大陆上趋于终结 》一书主要介绍了中...
长兵器-人文珍藏图鉴 本书特色 冷兵器一直受军事兵器迷和收藏爱好者关注,而这部关于世界各地长兵器的历史著作正好迎合了这一需要。《长兵器》按照历史年代划分,全方位...
红军史疑难考辨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工农红军创建史疑难问题考辨、论中共对军队绝对领导体制的创建与发展、中共对军队绝对领导实现方式的历史演变等。红军史...
白银投资比胜术 内容简介 2010年,白银以83%年涨幅的“超级表现”,让黄金这个历来更受重视的“老大哥”,手拿着上涨20%的成绩单,顿感无颜面对贵金属界父老,...
共和国现任部长访谈录 本书特色 现任部长作答:中国向何处去?cctv重磅出击,央视四大金牌主持联袂呈现!摒弃套话、官话,关爱民生、民意,规划下一甲子中国的发展路...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第七部(新版)》内容简介:《明朝那些事儿》第七部,主要讲述了从万历年间中日战争到明熹宗即位前后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