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性质上说,属于一种断代的区域文学史研究。主要通过考察明代福建地区文人士大夫于本地域诗歌传统自我塑造的过程,探究该地域文学在独特文化处境下的个性之所在,同时展示其与整个明代文学总体演进的联系及其意义。元末明初以来,福建地区的文人群体已通过与中央文坛的互动,有意识标举严羽诗学,以宗唐复古作为自己的诗歌创作理想,奠定了某种风格特征。明代中晚,该区域的文人群体又以某种地域文化自觉,层累地构建一脉相承之"闽诗传统"。这种建构,本身是近世社会的产物,与知识生产在市民阶层的扩大或文化普及有关,当然亦是自我意识的表现。之所以选择"闽诗传统"在明代的生成为主要研究对象,是试图在区域文学研究上探索一种新的路径,一方面注意不要使这种考察仅仅流于文学的空间分布,或令文化成为一种独立于人的自律存在,从而忽视了文学主体的能动性;另一方面注意所谓近世性的存在,如何在观照国家与社会关系以及该地域文学与它地域的互动中,把握其自我塑造的动因与内涵。
%《闽诗传统的生成:明代福建地域文学的一种历史省察》:
对于江西诗病如此这般的批评,在北宋魏泰的诗论中已可见到,在一一指出黄庭坚好用南朝人语、专求古人未使之事、以一二奇字缀葺而成诗诸弊后,以“句虽新奇而气乏浑厚”概言之④。张戒指责诗“坏于苏、黄”,亦专门摘出“苏、黄用事押韵之工”,“而不知咏物之为工,言志之为本也”;“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诗人之意扫地矣”⑤。虽说他们也都是将之置于诗歌史传统,尤其与唐诗的比照中,针砭其对于诗歌本质的背离,但严羽由诗的“别材”“别趣”出发,通过他的以禅喻诗,揭其症结在涉理路、落言筌,要显得更为深切,不仅显示更为纯粹的诗艺立场,而且更具体系性。其论及黄庭坚的“山谷用工,尤为深刻”⑥,看上去与朱熹批评“黄费安排”同意,其实立场全然不同。如前已述,朱熹的用意在重体道而黜末技;而严羽仅从诗艺内部探讨,承认其不可谓不工,却“自出己意以为诗”⑦,完全与古人“诗道”背道而驰,滞碍于文字层面而未见情性,又如《诗评》中所言“尚理而病于意兴”⑧,故有“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之讥⑨。上述张健的论文提出,在当时理学家论诗作诗皆主理的理论环境中,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应该不仅是论苏黄或泛论宋诗,也有针对理学家以理衡诗、以理作诗的一面,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当然,在这里,严羽也顺便对“江湖诗人多效其体”的“四灵”晚唐体进行辩驳,目的在以正视听:国初诗人学大历以还诗已非“正法眼”,气局狭小的晚唐家又如何可自命“唐宗”?*后结语标清全篇“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的眉目,重申“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之旨①。
根据以上分析,严羽《诗辩》全篇可谓述论充分、结构谨严。尽管据张健考证,我们已知在明代以前,并不存在一部《沧浪诗话》,《诗辩》等五篇原来只是单篇著述,故张健称《诗辩》乃论辩体,而非诗话体,意为我们不能将后人汇辑而成的《沧浪诗话》放到诗话体的发展史中来评价②。这无疑是正确的态度,但就整个宋代文学批评而言,出现像《诗辩》这样相对具有体系性的“论辞”,仍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况且,其所论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不仅志在“断千百年公案”,而且“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③,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在这样的时代产生这种特异的诗学著述,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国诗歌发展至南宋,已进入一个可谓是过熟的历史阶段。北宋诗人面对前代诗歌传统尤其是唐诗所产生的“影响的焦虑”,已经使得他们在探求各种可能突破的途径,包括题材、风格、语言型式、具体技法等各个方面,而前述诗歌作为一种“外部”存在被关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酝酿发生的。以苏黄以及江西诗派为代表,一方面,诗歌形式、语言技巧正在被当作一种目的性的追求,无论“苦吟”、“觅句”的态度,“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方法,还是诸如“次韵”、“檃括”、“集句”等技术性实验,都显示了这样一种追求。若再向前追溯,人们已从中唐杜甫、韩愈以来的诗人身上发现了这种端倪。而在另一方面,随着士大夫传统的建立,同样自中唐以来,士人对于世界以及自我生存方式的认识发生重大转变,原本汉魏六朝以来,主要基于天、地、人文同构之“自然之道”的认识。
……
陈广宏,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副会长,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编委,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编委,《巴蜀全书》专家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及明代古籍整理研究。
本书从性质上说,属于一种断代的区域文学史研究。主要通过考察明代福建地区文人士大夫于本地域诗歌传统自我塑造的过程,探究该地域文学在独特文化处境下的个性之所在,同时展示其与整个明代文学总体演进的联系及其意义。元末明初以来,福建地区的文人群体已通过与中央文坛的互动,有意识标举严羽诗学,以宗唐复古作为自己的诗歌创作理想,奠定了某种风格特征。明代中晚,该区域的文人群体又以某种地域文化自觉,层累地构建一脉相承之“闽诗传统”。这种建构,本身是近世社会的产物,与知识生产在市民阶层的扩大或文化普及有关,当然亦是自我意识的表现。之所以选择“闽诗传统”在明代的生成为主要研究对象,是试图在区域文学研究上探索一种新的路径,一方面注意不要使这种考察仅仅流于文学的空间分布,或令文化成为一种独立于人的自律存在,从而忽视了文学主体的能动性;另一方面注意所谓近世性的存在,如何在观照国家与社会关系以及该地域文学与它地域的互动中,把握其自我塑造的动因与内涵。
《闽诗传统的生成:明代福建地域文学的一种历史省察》:
对于江西诗病如此这般的批评,在北宋魏泰的诗论中已可见到,在一一指出黄庭坚好用南朝人语、专求古人未使之事、以一二奇字缀葺而成诗诸弊后,以“句虽新奇而气乏浑厚”概言之④。张戒指责诗“坏于苏、黄”,亦专门摘出“苏、黄用事押韵之工”,“而不知咏物之为工,言志之为本也”;“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诗人之意扫地矣”⑤。虽说他们也都是将之置于诗歌史传统,尤其与唐诗的比照中,针砭其对于诗歌本质的背离,但严羽由诗的“别材”“别趣”出发,通过他的以禅喻诗,揭其症结在涉理路、落言筌,要显得更为深切,不仅显示更为纯粹的诗艺立场,而且更具体系性。其论及黄庭坚的“山谷用工,尤为深刻”⑥,看上去与朱熹批评“黄费安排”同意,其实立场全然不同。如前已述,朱熹的用意在重体道而黜末技;而严羽仅从诗艺内部探讨,承认其不可谓不工,却“自出己意以为诗”⑦,完全与古人“诗道”背道而驰,滞碍于文字层面而未见情性,又如《诗评》中所言“尚理而病于意兴”⑧,故有“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之讥⑨。上述张健的论文提出,在当时理学家论诗作诗皆主理的理论环境中,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应该不仅是论苏黄或泛论宋诗,也有针对理学家以理衡诗、以理作诗的一面,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当然,在这里,严羽也顺便对“江湖诗人多效其体”的“四灵”晚唐体进行辩驳,目的在以正视听:国初诗人学大历以还诗已非“正法眼”,气局狭小的晚唐家又如何可自命“唐宗”?*后结语标清全篇“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的眉目,重申“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之旨①。
根据以上分析,严羽《诗辩》全篇可谓述论充分、结构谨严。尽管据张健考证,我们已知在明代以前,并不存在一部《沧浪诗话》,《诗辩》等五篇原来只是单篇著述,故张健称《诗辩》乃论辩体,而非诗话体,意为我们不能将后人汇辑而成的《沧浪诗话》放到诗话体的发展史中来评价②。这无疑是正确的态度,但就整个宋代文学批评而言,出现像《诗辩》这样相对具有体系性的“论辞”,仍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况且,其所论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不仅志在“断千百年公案”,而且“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③,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在这样的时代产生这种特异的诗学著述,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国诗歌发展至南宋,已进入一个可谓是过熟的历史阶段。北宋诗人面对前代诗歌传统尤其是唐诗所产生的“影响的焦虑”,已经使得他们在探求各种可能突破的途径,包括题材、风格、语言型式、具体技法等各个方面,而前述诗歌作为一种“外部”存在被关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酝酿发生的。以苏黄以及江西诗派为代表,一方面,诗歌形式、语言技巧正在被当作一种目的性的追求,无论“苦吟”、“觅句”的态度,“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方法,还是诸如“次韵”、“檃括”、“集句”等技术性实验,都显示了这样一种追求。若再向前追溯,人们已从中唐杜甫、韩愈以来的诗人身上发现了这种端倪。而在另一方面,随着士大夫传统的建立,同样自中唐以来,士人对于世界以及自我生存方式的认识发生重大转变,原本汉魏六朝以来,主要基于天、地、人文同构之“自然之道”的认识。
……
陈广宏,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副会长,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编委,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编委,《巴蜀全书》专家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及明代古籍整理研究。
曹薰铉纹枰论英雄 本书特色 曹薰铉九段称得上是当今世界棋坛的*具有传奇色彩的职业棋手。他师出名门,从日本学成回国后,忍受20年没有对手的孤独和寂寞,培养出了现在...
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艺术 内容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小说家,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陀氏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
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 本书特色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30年代文学(1927-1936)与政治文化之间有着特殊关系。30年代许多重要文学作品都明...
英雄艾文荷 内容简介 《艾文荷》以十二世纪末年英国狮心王理查在位时期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为背景,抒写了一个充满骑士精神的、绚丽多彩的英雄故事。小说着重描写了三件...
红楼梦我 本书特色 读一切伟大的书,莫不能够在其中发现自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红楼梦”。《红楼梦我》是作者朱健以一生智慧,经红楼之眼,洞察世事人心的至情...
中国当代文学60年(卷二)1949-2008·第2卷 本书特色 《中国当代文学60年(1949-2009)(卷2)》: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参考书中国当代文学60...
戈尔巴乔夫沉浮录 内容简介 本书谈的不仅仅是戈尔巴乔夫这个苏联和俄罗斯历史中颇有争议的人物,它是作者对几十年在苏共中央的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是对苏共的一次深刻剖析...
中古文论要义十讲 内容简介 本书十讲,分为五个专题,其内容密切相关,而中心则是讨论中古时期十分昌盛的骈体文学的艺术特征及其利弊得失。**、第二讲指出当时文人认为...
红楼说梦-(插图本) 本书特色 舒芜编著的《红楼说梦(插图本)》曾于二十年前即一九八二年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书名《说梦录》。现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版,内容...
茅盾经典 本书特色 沈雁冰同志是国内外享有崇高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从茅盾先生的创作...
Setatasmall,affluentliberal-artscollegeinNewEnglandattheheightoftheReagan80s,The...
易经中的人生智慧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临等。易经中的人生智慧 目录 **卦乾第...
江湖上盛传,赤水玄珠谷有两大宝物:赤水剑、玄珠炉,赤水剑锋锐无比,玄珠炉炼药如神。但赤水玄珠谷主苏合的宝物,只是他的弟子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册) 内容简介 本书力求精选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名篇和名家代表作,并所映出每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后面附有若干...
20世纪中国文学理性精神 内容简介 探究20世纪中国文学理性精神,算是啃了块硬骨头。实际上,这是理性哲学与感性文学交叉混合研究的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所汲取的理...
白屋文话-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白屋文话》颂白话文为人话文,斥文言文为鬼话文,用“犀利的批评眼,明畅的文句,充满著咄咄逼人的气势”的文...
名家图说元迎探惜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红楼梦》中元春、迎春、惜春、探春四人评论的学术文章的分类结集,是红学研究著作。名家图说元迎探惜 目录 卷一 元春三春争及...
新诗评论-2011年第1辑 总第十三辑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媒体化、2010年中国内地诗界回顾、商禽研究专辑、进入事物内质的代价、外面逃亡,里面...
西方文学通识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西方文学的渊源和文学思潮;西方史诗;西方戏剧;西方小说;西方诗歌;西方散文等内容。西方文学通识 目录 **章西方文学的渊源和文...
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文集卷四--法国儿童文学导论 本书特色 方卫平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中青年学者之一,著有多种儿童文学理论著作和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