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炜茗编李辉、王刘纯主编的《问学录(精)/副刊文丛》着眼于学术名家的求学、治学往事,通过访谈的形式,对他们的治学之路,做一个通俗版本的呈现,也可以从他们的人生阅历中看到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大时代变迁。
《问学录》着眼于学术名家的求学、治学往事,通过访谈的形式,对他们的治学之路,做一个通俗版本的呈现,也可以从他们的人生阅历中看到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大时代变迁。
编者絮语
学术研究传承着一个社会的精神文化价值,为我们重新展开逝去的那些生活世界,展开那些已经凝固的伟大思想。但以学术为业的学人们是一群寂寞的前行者,没有太多的鲜花和掌声,板凳坐得十年冷,方能小有成就。尤其在当下,学术显然并不是求取名利的优选途径,选择学术,其实就是选择一种清苦的生活方式,因此,以学术为志业就需要很深的定力。
2013年,《南方都市报•大家访谈》开辟的《问学录》专题,着眼于学术名家的求学、治学往事,追溯他们的治学之路,并试图从他们身上寻找真正的学术之途。我们希望展现的是,在一个越来越急功近利的社会,有那么一群人,埋首学术,执着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王明珂:注重边缘,让我的研究
有活力并甘之若饴
邵 聪
王明珂,1952年生于台湾,1992年获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兴大学讲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羌族及西南少数民族与北方游牧社会的田野调查研究,在历史人类学领域成绩卓著,影响深广。著有《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
就在上个月,王明珂特意去了趟汶川,考察当地灾后重建情形。当地政府投入数十亿资金打造观光文化的做法,让他痛心疾首。在王明珂的构想里,这里理应变成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区,因为这一带的生物多样性远超过美国的黄石公园。二十年前,1994年的夏天,刚从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王明珂,**次来到大陆,走进川西羌族,从历史人类学视角进行田野调查,“一入山”,就是十个年头。通过对“华夏及其边缘人群”的研究,他不遗余力地希望建立一套新历史知识,让今日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对自身在历史上的存在加深了解。
作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异数”,这些年里,王明珂一直在试图打破典范史学的“神话”。他强调生活即田野,强调学者对自我乃至对学科本身的反思。这种学术叛逆,与他在眷村混太保(小流氓)、不着调的年少生活不无关系。王明珂告诉南都记者,他在台湾中兴大学三年文学院院长的任期快要结束。行政工作占据了他七八成的精力和时间,往后几年,他很想来大陆教书,一是方便田野调查,二是在人类历史学领域真心培养几个学生,就像当年李济培养张光直,张光直又培养了他那样。
眷村生活与三年“困学期”
南都:2012 年年底你的首部随笔集在大陆出版, 开篇即是追忆父亲及早年眷村生活的文章《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并且将其用作书名。
王明珂:可以说这是我用情*深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称自己的研究“从新石器时代到社会主义新中国”,但却从不研究抗日与国共战争的历史, 因为这与我的个人记忆有关。
二十岁之前,我一直生活在台湾省高雄市凤山镇黄埔军校旁边的黄埔新村。从小就在长辈们百谈不厌的抗战记忆里长大。我很年轻时,就想写一篇文章纪念我父亲,可直到现在这个年龄才动笔。晚动笔的好处是,文中也融汇了这些年我对历史的反思,希望大家多注意历史中的每个“参与者”,以及被重大历史事件遮掩的“个人”情感和意图。对参加战争的人来讲, 伤害会跟着他一辈子,也许还影响到他的下一代。
南都: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意识到童年的经历对你的治学之路构成影响?
王明珂:我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眷村生活赋予我整个学术特色里叛逆的那一面。眷村是一个没有根的地方。中国许多社会价值与规范,都在家族邻里关系中维持与传承。畏惧邻里闲话,让个人被这些社会价值与规范绑得很死。但在眷村,大家来自四面八方, 大多数家庭中没有老一辈亲人,邻里间也无宗族长辈。在这样“不土著”的社会中,中国传统的约束力很脆弱。眷村十几岁的孩子在家里抽烟、办舞会,在外结帮混太保,都是不足为怪的。因此,眷村的小孩在外面都恶名昭彰。
南都:你小时候会对身份的模糊感到困扰吗?
王明珂:当然会,我后来走上“族群研究”,特别是“边缘研究”跟我自己作为族群边缘的身份有很大关系。我的祖辈在武昌是经商世家,父亲是军人,随蒋介石来台湾,我的母亲和母系亲友则是本省人(台湾闽南人)。小时候﹐我表姐在一所本省人居住区的小学教书。为了方便管我,我母亲把我送去表姐的学校读书。但在那里,我是同学眼中的外省人,是边缘异类,而在眷村,我有时又被喊“杂种”,也是边缘异类。平常大家相处都很好,只要一吵架,这种身份就变成了别人攻击的目标。
南都:你说自己人生的转折发生在二十二岁服完兵役那年?
王明珂:我退伍前半年,父亲因病去世。办完父亲丧事后不久,我自军中退伍。那时距离高考只有大约七个月。我先在报社当了一个月的夜间校对,赚一点零花钱。然后,我每天至少花十五个小时有计划地读书。半年后,1974 年夏我考入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如我在那文章中所称,推动我的力量是:在我*失意、失败的时候,我父亲依然以我为荣,这是*让我感念的。
南都:当时为什么报考师范大学?
王明珂:*重要的是,师范大学是全公费的大学, 我不想自己读书成为家人的负担。还有便是,当时我是想一辈子做老师。因为以前荒唐过,如果能够浪子回头, 当个老师,或许可以鼓励很多跟我有类似背景的小孩。甚至我到大三、大四的时候,还是这样想。我走上学术的道路是读了研究所以后的事情。
南都:在中学教了一年书后,你又考回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攻读上古史?
王明珂:对,其实我很早就对上古史很感兴趣。念大学时我就经常去中文系旁听《诗经》《尚书》,还有甲骨文、钟鼎文等课。读研时我的指导老师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管东贵先生,我也是经他推荐才进入史语所的。
南都:在史语所的头三年,你在哪些方面受益*大?
王明珂:因为史语所非常注重文献,那三年我做了大量文献阅读。史语所中有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以及各领域之历史学家,所有演讲我们新人都一定要参加,这也让我受益匪浅。
我虽然因硕士论文《上古的姜、羌与氐羌研究》而能进入史语所,但在那*初的三年中,我一直很怀疑自己的研究,一直困惑所谓民族到底是什么。文献上有“羌”,但羌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群体?我以这些问题问史语所的长辈同人,大家也答不出来,或认为这些问题没有意义。
南都:跟你同一批进史语所的新人,大抵会沿着史语所的传统学术路径走下去,潜心史料。为什么当时你会对这些“典范”,或者说基础性的概念产生疑惑?
王明珂:你讲的没错,跟我差不多时间进史语所的同事,不管是做艺术史、思想史还是社会史,经过这么多年,现在都已是各自领域里面的专家。但我不属于任何这些领域。人家常常问我,你到底是历史学家, 还是人类学家,或历史人类学家,我答不出来。对典范的质疑,自然与我注重“边缘”的研究有关,注重“边缘”让我的研究有活力,也让我居于学术边缘但又甘之若饴。
当年游侠人: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 本书特色 《当年游侠人——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是一部文传合辑,收录了自晚清至现代二十五位在文学、文化...
边城-全本 本书特色 ★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
《郁达夫散文:水样的春愁》内容简介:《郁达夫散文(水样的春愁名家散文典藏)》由郁达夫所著,这里,有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
山药蛋派作品选 本书特色 高捷(1927~2009),山西太原人。作家、学者,曾任山西大学教授。山药蛋派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一个著名乡土文学流派...
上世纪中期,青年教师秦子岩为了爱人舒甄好回到家乡的大山里,一起从事中学教育。小说讲述在特殊年代的狂飙中,这对夫妇和一群毕业于一流高校的教师坚守爱的理念,进行了轰...
冰心名作欣赏 本书特色 《冰心名作欣赏》:季羡柿、周汝昌、启功、王安忆……领衔解读大师名作,中学教师授课参考,高中考生高考必读,优秀家长自修教材。冰心名作欣赏 ...
《画出来的语文课:轻松学古诗词》内容简介:《画出来的语文课》分为《轻松学汉字》《轻松学成语》《轻松学古诗词》3册,是一套适合
韬奋著译文丛韬奋时事论文集 本书特色看民国首席报人,如何利用舆论武器,扛起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之大旗; 44篇精彩政论时评,分为言论、漫笔、笔谈三部分,一展民国...
《大众儒学语录》内容简介:本书简要辑录了儒学四书原著中论述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和伦理的主要内容,并用白话直译。为了原汁原味地
在特鲁昂饭店那边 本书特色 特鲁昂饭店是法国*著名的文学饭店,因为龚古尔奖的评委会设在那里,每年评奖时,那里都会成为文坛和媒体的焦点,吸引所有法国人甚至全球文化...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下册:简编本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为了适合大学生文理科《中国语文》课程以及大专院校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需要,另行编选此种简编...
噪音使整个世界静默-阿米亥诗选 本书特色 本书为“世纪北斗译丛”之一种,收录以色列当代具有国际影响的诗人耶胡达·阿米亥的诗集,全书八百余页,基本上将其创作生涯...
陈映真文集 杂文卷 本书特色 陈映真,台湾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他师承鲁迅,被誉为“台湾的鲁迅”,他的小说创作,代表了台湾“乡土文学”的*高成就;其杂文是“匕首”是...
态度 本书特色 “尚德琪作品系列”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专项经费资助项目。作品集共6本,写作时间跨度20多年,自1991年始,至2015年止。这套作...
我和那些猫店长的午后时光 本书特色 **本深入探访介绍台湾各区有可爱猫咪店长驻守的30家咖啡馆。不用出国或是花大钱,可能就在转角,在你熟悉的学区,公园旁,到一家...
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 本书特色 《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是一本散文、摄影集,是作者背上背包,拿起相机,踏上一次次旅途,记录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二十四节气...
老火车漫旅行 本书特色火车通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巨大的改进。然而留在我们记忆中*深刻的,依然是乘坐着绿皮火车,听着车轮有节奏的韵律,奔驰在田野上的感觉。一位...
人生就是一场觅食 本书特色 1.不引经据典,不人云亦云,我行我素,我吃故我在。美食作家古清生为寻美食不辞辛苦,走遍大江南北,记录*难忘的舌尖回忆。2.以艺术的形...
汪曾祺散文-人间草木 本书特色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自有一种恬淡的味道,日常琐 事在他的笔下也别有韵味。《汪曾祺散文》共分为六 辑,四方食事、天山行色、人间草木、自得...
《成与败的人生经营课》内容简介:成功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领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成与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