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传》为斯蒂芬·茨威格的自传,在《茨威格传》中,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平实顺畅的语调,温和的叙述了作者亲身经历的欧洲重大历史事件、事件背景、大众心态及生活轶事等,记录了当时欧洲从**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危局的社会现实,披露了未接文化名人的交往过程,同时穿插了作者的心态变化。
“先生的力量”系列丛书记述大师的人生事迹,评点他们的精彩瞬间。《茨威格传》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自传体回忆录,回忆了**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秩序井然、从容淡定的生活,他的中学、大学岁月,在世界各地的游学经历和艺术创作生涯, 与欧洲文化名人的真挚情谊,**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和一战中人们失去理智的极端行为以及战后的道德与价值观的倒退与混乱、法西斯的崛起和一个时代的结束。
《茨威格传》:维也纳的犹太人作为维也纳城市的后来者,犹太人努力地适应维也纳的环境,这不仅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也是他们内心深处迫切的归属感需求。犹太人渴望拥有自己的祖国,渴望消除陌生感,因此,他们会尽力地适应他们所到的任何地方。在民族融合方面,除了15世纪的西班牙,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和奥地利相比。犹太人定居维也纳二百多年了,他们看到的市民虽然厌恶繁文缛节,但内心却追求精神美。在维也纳犹太人找到了自己的使命。过去皇室和贵族一直是艺术的传统保护人和赞助者。18世纪,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亚曾让格鲁党来教育女儿,约瑟夫二世曾作为一个行家和莫扎特讨论过歌剧,利奥波德二世自己本来就是一个作曲家;但后来的皇帝弗朗茨二世和费迪南一世对艺术方面的事漠不关心,更可笑的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他80年的执政生涯中只是阅览军队花名册,从未读过一《茨威格传》。他甚至对音乐流露出强烈的厌恶。同时,大贵族们也放弃了对音乐的赞助。以前,埃斯特哈齐侯爵府曾把海顿留在家里奉为上宾;洛布科维茨侯爵府、金斯基家族、瓦尔德施泰因家族曾竞相争取在自己的府邸首演贝多芬的作品,伯爵夫人图恩曾祈求贝多芬不要把歌剧《菲岱里奥》从歌剧院保留节目中删除。然而这样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即使像瓦格纳、约翰·施特劳斯、胡戈·沃尔夫这样的人,也得不到到贵族们的任何资助。于是,保持交响音乐的原有水平的任务落到了市民阶层的身上。为了让画家和雕塑家能够勉强维持生计,他们不得不站出来支持艺术家。在保护维也纳传统文化中,犹太市民站在了*前列。他们钟爱这座城市,觉得只有接纳了维也纳艺术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维也纳人。起初,犹太人在公众生活中影响甚微。尽管犹太人善于经商,富翁不胜枚举,但在皇室面前,私人财产显得微不足道。奥地利王权实行世袭制,贵族手握外交大权。犹太人尊重世袭制传统,从未妄想过进入特权阶层。就拿我父亲生前的一件事做例子吧,经过多年的商业打拼,父亲可以算得上富翁了,但是他一生都不去扎赫尔大饭店就餐。在那个时代,这可是当地*好的饭店,皇室亲王或贵族时常出入于该饭店,父亲之所以不去并不是为了节约,而是出于对传统的敬畏,父亲认为:和一位施瓦岑贝格亲王或者洛布科维茨侯爵邻桌用餐是相当尴尬和不合时宜的。在维也纳,我们承认人们在地位、财产、民族等方面存在差别,但是,人们都一致地相信在艺术方面的平等权。无论你是什么阶层的人、什么民族,你都平等地有享受艺术的权利。犹太人思维敏捷、热爱艺术,是新事物的先锋战士。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对当地文化的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真正的观众、听众和读者,如果你想在维也纳找到艺术创新方面的知音,你就得求助于犹太资产阶级了。19世纪末,在艺术创新方面,西班牙犹太人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没落。与之相反,维也纳犹太人在艺术创作方面异常活跃,这种艺术并不是以犹太人特有的方式出现的,而是融合了奥地利和维也纳所有的艺术元素。在音乐创作方面,戈德马克、古斯塔夫·马勒尔和勋柏格成了国际性的人物,奥斯卡·施特劳斯、莱奥·法尔、卡尔曼使圆舞曲和轻歌剧的传统获得新的繁荣。霍夫曼斯塔尔、阿图尔·施尼茨勒、贝尔一霍夫曼、彼得·阿尔滕贝格等人使维也纳文学达到欧洲先进水平,这是格里尔帕策和施蒂弗特所代表的维也纳文学从未达到过的高度。索嫩塔尔、马克斯·赖因哈德使这座戏剧城市再度傲居全球。弗洛伊德和科学界的泰斗使维也纳大学举世闻名。犹太人在维也纳的精神生活中毋庸置疑地享有崇高的地位。犹太人热爱维也纳,并且觉得能为奥地利效劳不胜荣幸;他们视为奥地利做贡献是自己的使命。我们可以大胆地举出这样一个事实:奥地利文化中获得新生的很大一部分是由犹太人创新的。近几十年,部分人在维也纳实行民族化和地方化,这种企图大大地亵渎了维也纳。维也纳的音乐从来都是把各个民族和语言因素和谐地融合到自身之中,维也纳文化也是西方文化的一种综合。在维也纳工作和生活的人们都感觉到自己摆脱了偏见和无知,他们更像是欧洲公民而非奥地利这一个国家的公民。我知道,我之所以能把欧洲共同理想作为我的*高理想来对待,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座早在马可·奥勒留时代就维护着的精神——兼容一切的精神。……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游历世界各地,结识罗曼·曼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和幻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茨威格在诗歌、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传记《三大师》等。
《数字商业传播创新案例解析》内容简介:本书以案例复盘、案例分析和案例访谈为体例框架,立体呈现了近年来数字商业传播的八大创新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口袋书) 本书特色 二十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
人格的独立-从屈原到陆游 内容简介 本书以屈原、陆游为代表与纽带,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和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对众多的古代文士关于凸显个体存在、弘扬人格独立与强调人的...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经历及艺术追求和实践的回顾,分两部分,上部以“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为题,记述了作者的成长、求学等等;下
本书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了摩纳哥王妃格蕾丝•凯利的传奇一生。从羞涩的小姑娘,到众人追捧的好莱坞明星;从被父亲忽视的女孩,到摩纳
梅兰芳 内容简介 梅兰芳青少年时代很喜欢养鸽子,起初他只是觉得好玩,当做业余游戏,渐渐地他越来越喜欢鸽子,把养鸽子当成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事情。他在鞭子巷三号院家里...
民国秘史之江湖传奇 本书特色 《民国秘史之江湖传奇》由吕宁编著,主要内容:民国时代也是一个由封建专制时代向新民主主义新社会转变的时期。处在这黑暗转向光明、落后变...
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内容简介 安徽桐城自古众孕人杰。清康、雍、乾三朝鼎盛时期,桐城出了一对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他们一位是太子恩师,一位配...
左手拈花-傅小石的才情人生 本书特色 傅小石,中国画界的丹青风流士,亚洲画坛的特立独行侠。他,童年被称为“神童”,青年成为“右派”,壮年成为“囚徒”,中年又因脑...
韦慕庭(ClarenceM.Wilbur,1908-1997)研究中国现代史的著名学者。生前长期任职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曾任该校东亚研究所所长。
本书背景为白色恐怖首宗,也是牵连人数最多的第一大案,史称「澎湖案」。事端于1949年国共内战局势逆转,国府计划迁台,山东烟台
毛泽东三兄弟 本书特色 前言回韶山我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是一个有灵气的地方。每年我都会回韶山。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如今我和妻子刘滨一起,领着东东、甜甜去韶...
鲁迅与那个时代的战争 本书特色 李克著的《鲁迅与那个时代的战争》试图撷取的是当年鲁迅与他的论敌们交手的一些片段,使今天的我们籍以回顾历史的真实,体味那个新文化与...
一九二八至一九三六年的鲁迅:冯雪峰回忆鲁迅全编 本书特色 冯雪峰是鲁迅的学生和战友。他见证了思想的发展,是沟通中国共产党和鲁迅的重要桥梁。鲁迅和冯雪峰之间的帮助...
我生命里的光 本书特色 在这本自传里,中村修二分享了他的传奇经历:他出生于日本一个小渔村的普通家庭。25岁毕业于日本一所三流大学,就职于穷乡僻壤的小企业。45岁...
站在世界屋脊的将军 内容简介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前夕,我们读了长篇纪实文学《站在世界屋脊的将军》一书,感到非常振奋。陈明义同志是我们西藏军区尊敬的老首...
杨宪益的自传是以英文写成的,《漏船载酒忆当年》是其中文译本。自传的意大利文译本的书名为“从富家少爷到党员同志”,这从一个
抗日英烈事迹读本-(三) 本书特色艰辛的8年抗战中,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是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
中国历代传记精选读本 本书特色 《美丽中文悦读书系:中国历代传记精选读本》:丛书特点 作者简介,侧重文采而非功行;题解导读,三言两语,留不尽余味请读者细品;注释...
《我在中国海军三十年(1889-1920):戴乐尓回忆录》内容简介:从1889年来华到1920年的三十年里,戴乐尔在中国亲历了大东沟海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