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岱宗大学毕业以后,本来可以选择出国,他的英语不错,而且有其他相应的条件;也可以选择当个小说家,做个浪漫文人,一面编制故事,一面自己也卷入一些曲折的故事。他在大学生时代就写过小说,被当时享有很高权威的全国性刊物《小说选刊》转载过,他后来写的小说,其中有一个中篇,还入选《福建省建国五十年优秀中篇集》(那个选本,一共才选了不到十个中篇)。《福建文学》副主编施晓宇先生在一次会上说,余岱宗是我们省小说作家中*有希望的之一。然而命运既是自己设计的,又是由不得自己的。阴差阳错,他教了几年中学语文以后,就考上了我的硕士。
他似乎想在文学研究这个领域里试试身手。在我*初的印象中,他的脸庞就是一个矛盾:白皙的皮肤,应该是江浙一带移民的后裔的表征,而略微深凹的眼睛里有点比鹰隼柔和一点的灵气,又像有几十分之一的阿拉伯人种的血统。脸蛋是英俊的,但常有书生气的呆笑。凭我的直觉,这种才子,在学院里也许是块好料,或者说得文雅一点是块璞玉,当然,玉不琢,不成器,好在他很用功,埋头自我打磨。
然而,他老是想改变活法。硕士毕业以后,他没有选择在学院啃书本。也许是为了再试试他有没有未被发现的、潜在的能量,他去了一家电视台,干了一年。结果是除了有点发胖外,没有多少成就感。他的气质和修养和那样成天撒开脚丫子四处奔波的生活方式,不大能够相容,终于决计回到大学校园里来,重新开始,从助教当起。
这时离他大学毕业已经七八年了。
他的小说还是照样写,而且有了一点影响,省里开什么笔会,请他去作个讲座之类的,还挺叫座,弄得一些小男生、小女生眼睛一愣愣的,不时余老师长、余老师短地引用来争辩。
但是他的主要精力似乎并没有放在小说上,他在读硕士的时候,钻研了不少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当助教的时候,开会发言,往往有些让人不得不多想想的高见,这并没有引起我特别的惊异,事情本来就该如此。但是,有一回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童庆炳教授来我们这里,听了他非常简短的发言,居然特别青睐,点名要他去念他的博士。然而他没有去。为什么不去,他笑而不答。对这个奥秘,至今在师兄弟中还有一些哥德巴赫式的猜想,其中一个说法是,他当时正是新婚蜜月后不久。
后来,他顺利地通过考试到我名下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
当代文学。
这个方向,对于他来说,具有双重的优势。**,他有文学创作的深切体验,对于又学形象的奥妙,他是内行,许多外行(包括拿了博士学位的、只懂得一大堆西方理论的一些人士),要花上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不一定能明白的道理,他早已体会良深了。第二,他对于西方当代文学理论,有相当的涉猎。有一段时期,他几乎言必称德里达、福柯、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等。一些对于艺术本身相当隔膜的研究生,常常生吞活剥地运用西方大师的话语来掩饰他们在文学感受力方面的空虚。新名词大轰炸,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是文论界的一大顽症。如果不知道他具有长期的创作经验的话,我也许担心他会变成一个令人眼花绦乱的教条主义者。
读者眼前的这本书,是他的博士论文,可以代表他在学识和智慧方面的水准。
他所研究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
当他选择这个题目,意味着向两种倾向发起挑战。一方面是对持传统观念的学者,他们把红色小说神圣化、经典化,以一种宗教的虔诚对之加以膜拜;另一方面,则是一些激进的批评家,站在今天的立场对之加以挑剔和藐视(2世纪九十年代初甚为流行的“重写文学史”中的某些文章,可能就有这样的倾向)。
比较深遂的理论修养使他站到历史的制高点上,他把当年的文学经典当作一种历史的文本,加以宁静致远的审视。他看到的不是传家的精神珍宝,也不是一堆心灵的垃圾,而是在一个历史阶段中的深刻的矛盾、转化和走向反面的过程。他把革命意识形态的规范(灌输)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宏观的、理性的灌输是比较单纯的,而感性的规范要复杂得多。他提出:“革命快感”、“革命激情和革命痛感”,及其“卫生化”。“纯粹化”,必然和文学形象感性发生冲突,这就导致了红色恋情的弹性空间萎缩、革命超人的困境等等。
这一切必然导致矛盾的不断激化,一方面是革命的感性世界的规范越来越严酷,空间越来越狭窄,(如他指出的“中间人物的‘敌对化”’)一方面为了追求文学感性*大有效性,又不得不反复强调反对公式化、概念化。这就决定了进程是曲折的,反复的,痛苦的,艰难的。有时还是充满了血与火的、壮烈的牺牲。但,总的说来,则是轰轰烈烈地朝向英雄的纯粹化,也就是人性。感性的抽象化、样板化的路上前进。
革命感性的规范与建构终于以感性为理性所淹没、消解而告终结。
西方文论的修养给予他在历史和逻辑上高瞻远瞩的宏观魄力,他对于小说艺术的长期创作体验,又使他能在微观上,不时作出原创性的概括。北京大学洪子试教授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称赞他文章中不时有“才气的闪光”,大致就是指的这些东西。
当他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都能够自由发挥的时候文章就显得有气势。
这种气势还得力于,他把红色文本放在比较开阔的历史语境之中。他不像一些研究生那样将红色文本加以孤立地考察,而是把它们放在同样文化体制下的苏联文学加以比较。这就更加有利于他揭示中国红色文本的特色,洞察其革命理性的泛滥和革命感性的虚弱,中国特殊国惰在他笔下就显得格外鲜明了。
对于他这样的年纪的学者来说,不能不算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他毕竟是六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一辈,对于当年的文化氛围、文学气候,直接的感知比较少,大都依靠文献的阅读,由于时间的限制,他的阅读量还不能达到充分还原当年历史氛围的程度,有些章节难免显得薄弱一点,在论及革命小资的恋情的时候,论述口气的明确掩盖不住感性文献基础的薄弱。
好在他对于这个课题相当执着,在完成博士论文以后,又有了新的积累。在这本专著中,我们看到的,已经是经过补充的改写的了。但是,不管怎样,这一课题不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留下的空间还是相当广阔的。
2010-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 本书特色 《2010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2010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执业资格考试六年考题六次模拟。2010-项目决策分析与...
人体正常值速查与保健手册 本书特色 如今,借助先进的仪器和科学的数据,人们对自己健康状况的了解边的更加容易,对疾病的纺织也更加轻松,热门不在简单地等发病后才去医...
红楼小讲 本书特色 周汝昌先生有一本面向普通读者讲论红学的书要付梓问世,出版社希望有人写一篇小序让读者对周先生的“特点与成就”有所了解。周先生把这一任务交付给我...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本书特色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收录宋、辽、金数百位词人的词作编成《宋词鉴赏辞典》。之后在此书基础上精选宋词三百余篇,辑成《宋词...
文学研究法 史学研究法(老北大讲义) 本书特色 《史学研究法》系统阐述了其治史的理论与方法,以经学家眼光论史学研究,条分缕析,极为周详,有理有据,令人折服。从他...
农闲手工艺(2) 内容简介 《新农村建设农家院系列培训教材·农闲手工艺2》从北京市郊区县的实际出发,以立足京郊、面向农村、服务农民为指导思想,具有材料易找、工艺...
中国水彩画名家精品集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王绍基、王维新、王云鹤、平龙、李锡华、李平秋、刘亚平、黄亚奇等二十四位画家的九十余幅水彩画作品。中国水彩画名家精品集 ...
犯罪心理学:第2季:国外卷 本书特色 形形色色的犯罪行为,在令人们感到震惊和恐惧的同时,又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的欲望。这些或狡猾、或邪恶、或疯狂的罪犯,...
判解研究-2009年.第3辑(总第47辑) 目录 专论关于制定宏观调控基本法的思考法学专论责任分担,抑或风险分担?——现代侵权法归责基础的再审视从过错推定走向无...
一句话哲学 本书特色 聆听哲人教诲,一句话改变命运;感悟生命真谛,一句话成就一生。75位哲学家对170个人生问题的一句话回答!一句话哲学 内容简介 针对现实的哲...
中华文学通史(平)(全10册) 本书特色 本书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张炯等人主编,共十册,其中古代文学编四册,近现代文学编三册,当代文学编三册。相对其他文学史,...
《蹉跎岁月》是一部通过对知识青年生活和爱情的描写,竭力鞭挞反动血统论的小说。故事发生在1970到1976年间。这个时期,我国的政
鬼谷子祥解 内容简介 本书对我国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创作的一部具神秘色彩、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心理等方面的兵书进行注释和研究。书中包含三部分:《鬼谷子》...
充滿戲劇性和命運攸關的時刻在個人的一生中和歷史的進程中都是難得的;這種時刻往往只發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時甚至常常只發生在某
《君子之交如水》作者深沉凝重的笔触,珍贵的私家老照片一一随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你将走入一段远去的时空,亲灼章乃器及其故
水稻 本书特色 日本农家不生产大米,而大米供应全依靠国外进口。如此,一旦发生气候异变或者国与国的战争,粮食供应发生困难,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而且,日本如果水田不断...
诗境浅说-大家小书 本书特色 《诗境浅说》是俞陛云先生为家中孙儿女“欲学为诗”特意编选的启蒙读物,专论唐朝律诗和*句的作法,侧重于分析每首诗、每副名联的“声调、...
管子语录(汉英双语版) 节选 治民有器,为兵有数,胜敌国有理,正天下有分。《七法》【白话】 治理百姓有办法,统领军队有策略,战胜敌国有道理,一统天下有名分。【...
线描静物-美术教室 作者简介 p>左志丹,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四川教育学会美术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少儿美术研究会...
梁羽生闲说《金瓶梅》 本书特色 《梁羽生闲说<金瓶梅>》是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梁羽生闲说《金瓶梅》 内容简介 《梁羽生闲说》主要内容简介:作为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