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勞工到網路新貴,跨越150年華人史詩
★本書榮獲《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評選為2004年年度好書
「內容豐富而鉅細靡遺。在類似的導論式書籍中,沒有任何一本書比得過這本層次分明且字裡行間充滿情感的《美國華人史》。」──耶魯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
《美國華人史》是一個離散飄泊、橫跨一百五十年的史詩故事。每個年代都有許多華人離開故鄉,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來到異國,有的前往美國落地生根。在十九世紀中葉華人開始大舉遷居,當時年輕的美國仍百廢待興,今天能有這番成就,相當程度上是因為華人移民在獲得美國收留後,在各個領域都有所貢獻。
本書是張純如的第三本著作,她在〈前言〉指出,該書的誕生與南京大屠殺的書有關。當《被遺忘的大屠殺》出版後,她應邀到各地巡迴演講,結識了各種不同背景的華人,有十九世紀鐵路工的後代、拿獎學金來美國唸書的新移民、不識字的工廠工人、頂尖大學的諾貝爾獎得主、躲過日軍殘酷暴行的年邁倖存者,還有被白人父母收養的華人小女孩,加上她身為第二代美國華人的背景,因此對華人多元複雜的歷史產生高度的興趣。華人在美國的種種遭遇,尤其是受到的不公與歧視,再度激發她的義憤,成為觸發她撰寫這本書的動機。
美國華人的歷史與美國、中國、臺灣甚至國際局勢都有密不可分的連動關係,美國華人移民的境遇在各個動盪的年代起起伏伏。在其筆下,我們看到華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來到美國,除了決心重塑自己的身分與命運,他們為了功成名就,必須克服重重險阻。作者記錄下一波波在各個年代美國華人與其後代子孫的種種經歷和成就:他們幫收留他們的國家興建基礎建設、對抗種族歧視與各種排華法案、在黑人與白人的緊張對立中夾縫求生、對科技發展卓越的貢獻,也曾寫下許多文學經典,同時影響了美國人對於種族與族群的想法。這是一本交織了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的史書,作者並將許多個人故事安插在敘事中,而她的觀點往往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讓人了解「美國華人」這個族裔身分有何涵義,並擴大了「美國人」的定義,也打破了長久以來對於美國華人的迷思。
如果說《美國華人史》是一個離散飄泊的旅程,那麼對作者張純如來說,寫這本書也是一個旅程。因為寫書讓她埋首數量龐大的史料中,包括口述歷史、自傳、華文報紙、日記、法庭和移民記錄等,她從中看到華人的種種經驗,也看出華人如何成為美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本書中,她試著展現出美國華人從過去到現在的實際狀況,還原他們多樣化的真實面貌,把他們描繪成一個個有血有肉的追夢人。
名人推薦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專文推薦
卜大中(《蘋果日報》前總主筆)
林添貴(翻譯家、業餘史學研究者)
林孝庭(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
馬英九(中華民國第12、13任總統)
陳靜瑜(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湯熙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內容豐富而鉅細靡遺。在類似的導論式書籍中,沒有任何一本書比得過這本層次分明且字裡行間充滿情感的《美國華人史》。」──耶魯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追尋現代中國》(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作者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
「發人深省的概觀,而且顯示出華人是美國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的成就堪稱典範。」──《基督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引人入勝!……張純如的《美國華人史》以華人在美國的奮鬥經過為主題,細數他們曾付出的代價與受到的傷害,是一本鳥瞰全局並且可讀性極高的史書。……非常吸引人,充滿熱情。」──《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無所不包,文詞優美,分析鞭辟入裡且充滿熱情,是新世代美國華人歷史的最佳代表作。張純如以精彩的手法將美國華人的種種經歷融入一百五十年的美國史。」──曾以《蝴蝶君》與《花鼓歌》榮獲奧比獎與東尼獎的劇作家黃哲倫
「充滿戲劇性的一本書。……張純如的《美國華人史》不但訴說著美國採礦營地與中國城的許多故事,也把故事場景拉回到中國的農村與城市,寫來充滿說服力。張純如找到一個很棒的主題,她的故事也都值得一讀。」──《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圖書世界」專刊(Book World)
「值得美國借鑑的一本書……張純如這本書的出現時機非常恰當,值得家家戶戶與各級學校閱讀,因為她記錄了華人族群如何辛苦奮鬥,贏得與其他美國人一樣獲得公平對待的應有地位。」──《聖路易郵報》(St. Louis Post-Dispatch)
「作者把故事說得鉅細靡遺,請態度充滿自信……對我們的歷史來說很重要。在二十一世紀初,如果我們想了解現在的美國人,必然要先了解過去的美國人是怎樣過活的,為何會來到這裡。張純如書中的故事面面俱到,而且是美國史的重要部分。」──《洛杉磯時報》(Los Angelos Times)
「這本書記錄了一場永不停歇的人權與自由之爭,內容充滿戲劇性,而且觀點往往能鳥瞰全局。」──波特蘭市《奧勒岡人報》(The Oregonian)
「深具知識性與啟發性,讀來也很有趣。」──美國《亞洲人週刊》(Asian Week)
「這本書有可能成為訴說美國華人經驗的最權威史書。」──《亞特蘭大憲法報》(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觀點令人信服,透過許多人物的故事讓我們了解華人在美國的際遇。……散文文筆清麗且意蘊深遠。」──《聖荷西信使新聞報》(San Jose Mercury News)
「這本引人入勝的書記錄了美國華人的奮鬥史與種種成就。……張純如可說是如今年輕史家中的佼佼者,她把無所不包的研究材料透過犀利的筆法化為文字,成就出這本可能會廣受讀者歡迎的獨一無二史書。」──《沃斯堡星報》(Ft. Worth Star-Telegram)
「如果你嗜讀美國史,想了解美國人的經驗,那麼這本《美國華人史》是你非讀不可的。我們何其有幸能遇到張純如這位無與倫比的作者及時把這重要的故事說給我們聽。」──《硫磺島的英雄們》(Flags of Our Fathers)作者詹姆斯.布萊德利(James Bradley)
「敘事相當可觀……雖是史詩鉅作,但讀來毫不費力,整個閱讀過程深具吸引力而感人,且可以吸收許多資訊。……這不只是一本所有美國華人該讀的書,所有新來的移民,還有想要了解美國民主制度有何缺陷的善良公民,都該一睹為快。」──太平洋新聞社(Pacific News Service),顧屏山(George Koo)
作者簡介
張純如
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新聞學學士,曾短暫於芝加哥當過記者,後來獲頒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研習計畫獎學金,前往該校深造,取得碩士學位。她的第一本書《蠶絲︰錢學森傳》(Thread of the Silkworm, 1996)為向來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導彈之父」的錢學森立傳。第二本著作《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The Rape of Nanking, 1997)是國際暢銷書,該書重新檢視了二戰戰史中最慘無人道的一頁紀錄。《美國華人史》(The Chinese in America, 2003)是她第三本也是最後一本著作,她在書中試圖勾勒出華人在美國留下的150年壯闊史詩。張純如是美國年輕史家中的佼佼者,曾獲得許多殊榮,包括麥克阿瑟基金會的「和平與國際合作計畫」獎、華裔美國人組織(Organization of Chines...
(展开全部)
最迫切需要移居他方的莫過於廣東人。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因為許多珠江沿岸的倉庫被幾家英國銀行抽了銀根,快營運不下去了,而導致廣東省爆發信債危機。曾有超過一整年的時間,整個廣東省的貿易活動幾乎完全停擺,十萬勞工因此失業。剛好在這個時候許多人道聽途說,發現海外有個地方簡直是“遍地黃金”,而那個地方就叫做“金山”。“金山”其實就是加州。1848年在加州發現金礦後,當地某個華人居民寫信給一位住在廣州地區的朋友分享這消息。很快地許多廣東人就躍躍欲試,“金山”成為他們茶餘飯後唯一的話題。在他們看來,去一趟“金山”必定能解決自己的所有問題。⋯⋯許多廣州地區的人都準備走了,一股淘金熱潮已蓄勢待發。他們向親友借錢,賣掉水牛或珠寶,或是與某家勞工仲介公司簽約,取得預付款,購買船票,代價是要把未來在美國賺的錢分給公司。這一切當然都是非法的,但只要塞點錢,官員都會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眼見這些年輕人要到金山去掙錢了,雖然家屬知道這一去也許不用幾年,只要幾個月就可以,但還是覺得應該要設法強化故鄉對他們的牽絆。為了讓他們記得這一趟金山之旅只是為了賺錢帶回家,家長們通常會幫他娶一門媳婦,而且最好在他離家前的幾個月甚至幾個禮拜裡能夠讓媳婦懷孕。之所以讓他們成家,一方面是希望他們能因此有了責任感,才會寄錢回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留下自家香火。
——引自章节:第一章古國:十九世紀的中華帝國
RonaldTakaki,anethnicstudiesprofessorattheUniversityofCaliforniaatBerkeley,oncecalledtheChineseandotherAsianAmericans"strangersfromadifferentshoreproposetotakethisastepfurther.Atvarioustimesinhistory,theChineseAmericanshavebeentreatedlikestrangersonbothshores-apeopleregardedbytwonationsastooChinesetobeAmerican,andtooAmericantobeChinese这段看得我心有戚戚。北美华人夹在两个国家民族之间,左右都落不了脚。
——引自章节:None
马汉麟古代汉语讲义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文言语法中重要问题为纲,分为十课。每课包括语法和课文两部分。例句、课文大都选自先秦两汉古籍。课后附课外练习资料和语法练习题,...
《极简语法:从零基础到破解TOEFL/SAT/ACT长难句》内容简介:本书内容主要包括英语阅读时必备的基础语法知识点以及托福、SAT及ACT阅
《日本外务省藏档(一)》内容简介:本册文件集编纂收录的资料来自于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所藏日本外务省档案,主要包括国际联盟中
二〇一八年-云冈日历 本书特色 ★ 48开精装,北京出版社出版★ 所配照片多为摄影者搭脚手架采撷的云冈石窟珍贵照片,可让您一册在手尽览云冈石窟精妙之处,欣赏游客...
先秦至魏晋时期方所介词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在穷尽性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讨论了先秦、两汉及魏晋时期方所介词的发展概貌,并溯其来源,判断其出现的时问,详细地剖析其语...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内容简介 随着2009年春节期间钱文忠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三字经》,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开年的重点图书《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一书,将于...
先生带我回家 本书特色 《先生带我回家(虹口卷)》既展示了上海,让世界了解上海;同时,也让在上海生活的人们进一步认识上海,了解上海。先生带我回家 内容简介 简介...
山水旧城谙-指尖上的中国 本书特色 民国文人笔下的城市记忆,北京、上海、南京、成都、西安……这些中国的历史名城在郁达夫、朱自清等名家的笔下生动地展现给了读者,民...
原道-第25辑 本书特色 本专号收入的20篇论文,分为三大板块:“儒学与公共领域”专题、思想与学术、读书与评论。原道-第25辑 内容简介 《原道》是当代儒学重镇...
悉德尼·布拉德肖·费伊(Sidney Bradshaw Fay,1876—1967),美国历史学家。作者曾在哈佛大学、巴黎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在达特茅斯学院和史...
中国-希腊.希伯来卷-中外文学交流史 本书特色 由齐宏伟等著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希腊希伯来卷)》一书讲述了: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大源头非“双希精神”莫属。所...
汉小学文献语言研究论稿 本书特色 本书是汪启明博士的一批论文的汇编文集,共有24篇,内容包括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和文献学。论文*早写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启明...
年輕高學歷的銀座媽媽桑作家-榤居櫻子擁有銀座四家高級俱樂部,是日本女人眼中的感情專家,男人眼中的女神!要怎麼分辨「有本事的男人」?銀座超人氣高級俱樂部的媽媽桑,...
百姓旧事:20世纪40-60年代往事记忆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尧山壁写的亲历的真人真事,他借助文字,形象化地再现了那一段生活,以人为本的角度,客观公正地表现了那...
休养生息话家庭 本书特色 俗文化,古而不老,历久而弥新。它在人们的身边,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趣。总结俗文化,剔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宋元文章学 本书特色 《宋元文章学》(作者祝尚书)作者所谓的“宋元”指南宋孝宗至元末,并对“文章学”内涵进行界定,分为文章创作论和文章体裁论,包括作家修养论,文...
儿时游戏 本书特色 《儿时游戏》收录200幅画,每幅画配有文字介绍。图文并茂,以生动鲜活的画作,辅以简洁活泼的文字,把老北京的生活文化、民俗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天才和天才之间》内容简介:本书以费伯-费伯出版社自1929年到1990年共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背景,全面呈现出版人和作家之间不为人知
中国经典寓言 本书特色 寓言是中华文学宝库里重要的一部分,它幽默风趣,有很强的现实讽刺意味,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极大启示。本书从138种古籍中精选了550则优秀...
楼廊闲话 本书特色 钱穆先生与钱夫人胡美琦关于人生问题的闲谈笔录,大陆首次发行。“尘世无常性命终将老去,天道好运人文幸得绵延”钱夫人心向学术,以维护先生健康为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