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八国乱与倒霉蛋:再说晚清国运》截取晚清国运三个关键历史节点,以海外史料、国际视角剖析了鸦片战争前100年英国对中国的贸易战,八国联军劫难之外带来的异质文化冲突,帝制倾覆之际不同阵营里一些人的悲剧命运;还有诸多既陌生又似曾相识的历史桥段:雍正版商人跑路、救命的行贿名单、为八国联军奋战的中国士兵、爱国盾牌、“革命家”被人革命,等等。
《贸易战、八国乱与倒霉蛋:再说晚清国运》截取晚清历史上三个比较重要的节点,从国际视角和海外史料,详细剖析了1840年鸦片战争,源于中英两国贸易冲突的来龙去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背后不同国家利益博弈的细节;以及1911年大革命中端方、赵尔丰、盛宣怀、张振武等不同阵营的几个人物的悲剧命运,如何折射出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坎坷与困境。
《贸易战、八国乱与倒霉蛋:再说晚清国运》:茶杯里的硝烟绿色“毒品”中国产一种进口的“毒品”,正在帝国蔓延。其所到之处,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趋之若鹜,纷纷上瘾。这一“毒品”不仅毒害了民众的健康,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并且淘空了帝国的经济。这并非鸦片,而是茶叶;这也并非大清帝国,而是大英帝国。如果你因此而产生了错乱的穿越感,请不要责怪历史本身。这是18世纪中期,距离那场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的鸦片战争,足足早了100年。英国“禁茶派”对于中国产“绿色毒品”的痛恨,丝毫不亚于百年后的林则徐。他们担心,长此以往,也会“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在这场“禁茶”运动中,*为著名的是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卫斯理公会派”教会的创始人。1748年7月6日,礼拜日,卫斯理召集伦敦卫斯理公会的会员,向他们提议戒除茶瘾,这样既有利于健康,又可以将节省下来的钱救济穷人。这是历史上由正式机构正式发布的**个,也是唯一一个“禁茶宣言”。在当年写给朋友的信中,Wesley承认自己就有29年的“茶瘾”,而且也坚信这导致了手颤等健康问题。那个年代的茶叶,因为昂贵,如同鸦片一样,一般被当作名贵药材。对于茶叶的“药性”,英帝国医学界的“挺茶派”接受了东方的观点,认为可治百病,是良药;而“禁茶派”则认为茶叶与烟草一样,都是上瘾毒品。这种争论,贯穿于18世纪30。40年代,激烈程度远超百年后中华帝国对鸦片的争论。更多的人则从经济维稳的角度提倡“禁茶”,认为茶叶这种奢侈品是“几乎所有的贫困之根源”,“构成了所有的影响人类劳动能力的罪恶”,“它们的身上充斥着从潘多拉的盒子中释放出来的穷困与不幸。”医学博士生莱特森(John Coakley Lettsom),在1769年完成了著名的博士论文《茶树的自然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the Tea—tree),对英国平民追求喝茶时尚大为忧虑。在精心计算了一般家庭的生活开支后,莱特森宣称,喝茶“陋习”已经挤占了面包、牛奶消费,大大影响了平民尤其是儿童的身体健康。著名旅行家乔纳斯·翰威(Jonas Hanway)也抨击道:“花费大量白银去那个荒唐堕落的东方国家(指中国)进口奢侈的茶叶,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什么不用这些钱去修路,建农场、果园,把农民的茅舍变成宫殿……喝茶是一种恶习,不仅危害个人身体、社会经济,还有亡国的危险。且想想当年的罗马帝国,商人们用银币去换中国的丝绸,女人们都穿起了华贵的丝袍,男人们一天洗五六次澡,国库空了,道德败落,军事无能,野蛮人人侵,偌大的罗马帝国瞬间分崩离析!”中国产绿色“毒品”的危害,在英国激起了巨大的忧患意识,这或许是激励他们寻找变革和突围的力量之一……茶叶维稳英帝国茶叶与咖啡差不多同时传人大英帝国。咖啡更早地走群众路线,实现了与工农兵的结合,原因很简单,其价格更为亲民。在先富或者先贵起来的那群人中,茶叶而非咖啡才可以作为奢侈品彰显身份。然而,茶叶、咖啡政治待遇上的差别,却与其身价无关。咖啡的加工比较复杂,烘焙研磨,只能在咖啡馆里消费。如此一来,就平白多了不少民众的集会场所。当时发行量不大的报纸,为了增加屌丝粉丝,也多送到咖啡馆去朗读,一点不顾“莫谈国事”的忌讳。喝咖啡或许能喝出群体性事件,就成为政府的很大顾虑。1675年,英王查理二世颁发圣旨,自次年的元旦开始,取缔全国的咖啡馆。查理二世的公开理由,是响应英国妇女的抵制咖啡运动,“天听自我民听”嘛。女界对咖啡的大规模反对,原因之一是咖啡馆的性别歧视——女子不得人内,这影响了“幸福”;原因之二则是担忧咖啡对男性功能的伤害,这影响了“性福”——尽管全国男同胞对此强烈否认。在政府看来,茶叶实在是一种很讲政治的饮品。人人都能“宅”在家里,轻松地泡茶喝茶练茶道,对于咖啡馆这种“群体性”场合的刚性需求,就会大大减少,有利于安定团结。国王的“好意”,却遭到了全国的一致反对。除了人权、法治之类的宏大理由之外,女同胞则又担心:茶叶太贵,男人们真的没了咖啡,又喝不起茶,就只好喝酒,危害更大。人民不买账,国王也只好收回成命。自此,加大茶叶进口、降低茶叶价格,似乎成为帝国高层心照不宣的政治任务。显然,此后英国政府对茶叶贸易扶持力度之大,很难简单地用“重商”二字来解释。……
雪珥,澳大利亚华裔学者,职业商人,非职业历史拾荒者。一直致力于收藏与晚清有关的海外文物,通过挖掘海外史料,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以国际化视角、跨学科思维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改革史。兼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澳巾关系研究院研究员、西悉尼大学澳中文化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长江商学院等多家商学院EMBA授课教授;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恭王府特聘研究员兼近代改革研究室主任、盘占智库学术委员、《家族企业》杂志顾问;海内外多家报刊专栏作家等;著有《大东亚的沉没》《绝版恭亲王》《国运1909》《辛亥:汁划外革命-1911年的民生与民声》等。
中国古代简史:从史前文明到末代皇帝: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last emperor 本书特色 《中国简史:从史前文明到末代皇帝》...
《1901—1909年的门户开放政策》内容简介:摩尔阐明了1901—1909年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复杂的历史和演变。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大量
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著作各种各样,涉及领域也十分广泛,但至今尚未有一本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和理论、并将其上升到原
高阳(1926~1992),当代作家。本名许晏骈,字雁水。笔名郡望、吏鱼等。浙江杭州人。大学未毕业,入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当了空
打回老家去-原东北军111师纪实 本书特色 《打回老家去》内容简介:《打回老家去》讲述了原东北军111师的起源、发展、壮大以及111师所经历的各重大战斗战役的过...
西域考古文存 节选 《西域考古文存》所称“欧亚”(Eurasia)是指内陆欧亚,这是一个地理概念。其范围大致东起黑龙江、松花江流域,西抵多瑙河、伏尔加河流域,具...
《青铜骑士》讲述的是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在战火燃烧,商品匮乏,前途未卜,列宁格勒人的生活剧烈动荡。命运之神让1
本书写的是三个伟大的经济思想家,他们奠定了20世纪政治经济领域左派、右派和中间派的基础。书中考察了每位思想家的理念是如何发
帝国商行(广州十三行) 本书特色 他们曾与晋商、徽商并称为清代中国的三大商团;他们经营着大清帝国全盛时期唯一的中西商贸口岸;他们被西方世界认为是那个时代世界上*...
《后知后觉》内容简介:当前干部队伍中弄虚作假、吹牛拍马、以权谋私等不良风气的滋生蔓延,同干部考评中忽视人品有很大的关系。选
建筑考古录 本书特色 《建筑考古录》由龚良所著,一个文博人田野足迹的记录。结合田野考古与古建筑考证之理论方法,探索江苏古代地域文明,辨析建筑形象、技术与文化传统...
《焄峰逸志》作者一直以来固执己见,曾否定、嘲笑过耶稣的预言和儒教中类似天命思想的命运学说。说是泛神学理论支配了他的一生,
《高清一战全史(中):遍地烽火》内容简介:本书是《高清一战全史》的中卷《遍地烽火》,时间从1916年到1917年底。1916年和1917年
大洪水:帝舜时代 本书特色 在苍茫的东亚大地上,中国人的面目一点一滴地清晰了起来,他们热烈和乐观地开拓着这个全新而未知的世界。 为什么四大...
左传-崇文国学经典文库 本书特色 ☆品种全:本丛书将经史子集及其他学科中读者*热衷的品种全部收齐,让读者以*少的时间读*多的好书。☆设计新:本丛书的特点是编写结...
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 内容简介 本书从题名的姓氏、官爵、里居和亲属关系,阐明了关中古部族的名类渊源、地域分布、姓氏变迁、婚姻关系、阶级分化、部族融合以及...
《风雨谈》内容简介:《周作人自编集:风雨谈》收录周作人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至一九三六年五月的作品。周氏在书中着力对中国古代著述
博物志怪(全4册) 内容简介 华夏文明,传承千载,学问之道,渊深海阔。古人好学,“一事不知,以为深耻”;自古以来,“博物君子”,很受推重。不读书无以博物,欲为博...
北洋海军官兵回忆录 本书特色 甲午海战时,卢毓英任广东水师“广丙”舰管轮。他的回忆手稿,系由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原馆长金云铭先生发现并收藏于馆内,原稿无题,叙述了...
战国至唐之河北风俗研究 本书特色 风俗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风俗,也没有全新而无传统的风俗,中国整体的风俗文化及地域风俗文化发展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