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八国乱与倒霉蛋:再说晚清国运》截取晚清国运三个关键历史节点,以海外史料、国际视角剖析了鸦片战争前100年英国对中国的贸易战,八国联军劫难之外带来的异质文化冲突,帝制倾覆之际不同阵营里一些人的悲剧命运;还有诸多既陌生又似曾相识的历史桥段:雍正版商人跑路、救命的行贿名单、为八国联军奋战的中国士兵、爱国盾牌、“革命家”被人革命,等等。
《贸易战、八国乱与倒霉蛋:再说晚清国运》截取晚清历史上三个比较重要的节点,从国际视角和海外史料,详细剖析了1840年鸦片战争,源于中英两国贸易冲突的来龙去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背后不同国家利益博弈的细节;以及1911年大革命中端方、赵尔丰、盛宣怀、张振武等不同阵营的几个人物的悲剧命运,如何折射出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坎坷与困境。
《贸易战、八国乱与倒霉蛋:再说晚清国运》:茶杯里的硝烟绿色“毒品”中国产一种进口的“毒品”,正在帝国蔓延。其所到之处,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趋之若鹜,纷纷上瘾。这一“毒品”不仅毒害了民众的健康,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并且淘空了帝国的经济。这并非鸦片,而是茶叶;这也并非大清帝国,而是大英帝国。如果你因此而产生了错乱的穿越感,请不要责怪历史本身。这是18世纪中期,距离那场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的鸦片战争,足足早了100年。英国“禁茶派”对于中国产“绿色毒品”的痛恨,丝毫不亚于百年后的林则徐。他们担心,长此以往,也会“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在这场“禁茶”运动中,*为著名的是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卫斯理公会派”教会的创始人。1748年7月6日,礼拜日,卫斯理召集伦敦卫斯理公会的会员,向他们提议戒除茶瘾,这样既有利于健康,又可以将节省下来的钱救济穷人。这是历史上由正式机构正式发布的**个,也是唯一一个“禁茶宣言”。在当年写给朋友的信中,Wesley承认自己就有29年的“茶瘾”,而且也坚信这导致了手颤等健康问题。那个年代的茶叶,因为昂贵,如同鸦片一样,一般被当作名贵药材。对于茶叶的“药性”,英帝国医学界的“挺茶派”接受了东方的观点,认为可治百病,是良药;而“禁茶派”则认为茶叶与烟草一样,都是上瘾毒品。这种争论,贯穿于18世纪30。40年代,激烈程度远超百年后中华帝国对鸦片的争论。更多的人则从经济维稳的角度提倡“禁茶”,认为茶叶这种奢侈品是“几乎所有的贫困之根源”,“构成了所有的影响人类劳动能力的罪恶”,“它们的身上充斥着从潘多拉的盒子中释放出来的穷困与不幸。”医学博士生莱特森(John Coakley Lettsom),在1769年完成了著名的博士论文《茶树的自然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the Tea—tree),对英国平民追求喝茶时尚大为忧虑。在精心计算了一般家庭的生活开支后,莱特森宣称,喝茶“陋习”已经挤占了面包、牛奶消费,大大影响了平民尤其是儿童的身体健康。著名旅行家乔纳斯·翰威(Jonas Hanway)也抨击道:“花费大量白银去那个荒唐堕落的东方国家(指中国)进口奢侈的茶叶,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什么不用这些钱去修路,建农场、果园,把农民的茅舍变成宫殿……喝茶是一种恶习,不仅危害个人身体、社会经济,还有亡国的危险。且想想当年的罗马帝国,商人们用银币去换中国的丝绸,女人们都穿起了华贵的丝袍,男人们一天洗五六次澡,国库空了,道德败落,军事无能,野蛮人人侵,偌大的罗马帝国瞬间分崩离析!”中国产绿色“毒品”的危害,在英国激起了巨大的忧患意识,这或许是激励他们寻找变革和突围的力量之一……茶叶维稳英帝国茶叶与咖啡差不多同时传人大英帝国。咖啡更早地走群众路线,实现了与工农兵的结合,原因很简单,其价格更为亲民。在先富或者先贵起来的那群人中,茶叶而非咖啡才可以作为奢侈品彰显身份。然而,茶叶、咖啡政治待遇上的差别,却与其身价无关。咖啡的加工比较复杂,烘焙研磨,只能在咖啡馆里消费。如此一来,就平白多了不少民众的集会场所。当时发行量不大的报纸,为了增加屌丝粉丝,也多送到咖啡馆去朗读,一点不顾“莫谈国事”的忌讳。喝咖啡或许能喝出群体性事件,就成为政府的很大顾虑。1675年,英王查理二世颁发圣旨,自次年的元旦开始,取缔全国的咖啡馆。查理二世的公开理由,是响应英国妇女的抵制咖啡运动,“天听自我民听”嘛。女界对咖啡的大规模反对,原因之一是咖啡馆的性别歧视——女子不得人内,这影响了“幸福”;原因之二则是担忧咖啡对男性功能的伤害,这影响了“性福”——尽管全国男同胞对此强烈否认。在政府看来,茶叶实在是一种很讲政治的饮品。人人都能“宅”在家里,轻松地泡茶喝茶练茶道,对于咖啡馆这种“群体性”场合的刚性需求,就会大大减少,有利于安定团结。国王的“好意”,却遭到了全国的一致反对。除了人权、法治之类的宏大理由之外,女同胞则又担心:茶叶太贵,男人们真的没了咖啡,又喝不起茶,就只好喝酒,危害更大。人民不买账,国王也只好收回成命。自此,加大茶叶进口、降低茶叶价格,似乎成为帝国高层心照不宣的政治任务。显然,此后英国政府对茶叶贸易扶持力度之大,很难简单地用“重商”二字来解释。……
雪珥,澳大利亚华裔学者,职业商人,非职业历史拾荒者。一直致力于收藏与晚清有关的海外文物,通过挖掘海外史料,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以国际化视角、跨学科思维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改革史。兼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澳巾关系研究院研究员、西悉尼大学澳中文化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长江商学院等多家商学院EMBA授课教授;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恭王府特聘研究员兼近代改革研究室主任、盘占智库学术委员、《家族企业》杂志顾问;海内外多家报刊专栏作家等;著有《大东亚的沉没》《绝版恭亲王》《国运1909》《辛亥:汁划外革命-1911年的民生与民声》等。
人权演变史的中文必读书︱一场富有教益却也称得上残酷的良知训练讲述人权的历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使得林国荣的《历史上的
导论:思想史的写法《导论》上下;原来分别放置在第一卷与第二卷前面,题为《思想史的写法》和《续思想史的写法》,目的是交代和
民国作家的别材与别趣 本书特色 一个作家留给文坛的形象和呈献给读者作品,是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多样才华的结晶——“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
民国娼妓-脂粉浸染的历史 本书特色本书主要描写了民国时期京城的八大胡同、上海滩 十里洋场、江宁的秦淮河畔、广珠的珠江河畔四个地区发生在妓院的娼妓故事,全面立体地...
《庚子使馆被围记》内容简介:作者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国度过的。“庚子事件”期间,他从受困者的角度,用原生态的第一手材料澄
东京梦华录-国学经典 本书特色 《东京梦华录》: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东京梦华录-国学经典 内容简介 北宋的首都东京开封,是当时世界上人口*多、...
旧制度与大革命 本书特色 《旧制度与大革命》出版时,作者对此书的命运忧心忡忡,他写信给妻子说:“我这本书的思想不会讨好任何人:正统保皇派会在这里看到一幅旧制度和...
百姓讲述:2:我们的抗战 本书特色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编委会编的《百姓讲述(2我们的抗战)/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讲述了一些草根人物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亲身经历。他们...
文学名著导读:高中部分(高中版) 本书特色 文学名著,犹如灿烂的明珠高悬在浑浊的尘世之上,照亮了人类漆黑的夜空。无论你是忧伤还是激忿的时候,即使在你*苦不堪言的...
《中美关系:故事和启示》内容简介:当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正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中美共同努力、构建不同于旧时代大国
李兴锐日记(增订本) 本书特色 李兴锐(1827-1904),字勉林,湖南浏阳人。清末重臣,1875年总办上海机器制造局。1885年参加查勘中越边界。后历任津梅...
中國的知識分子在過去做了些什麼事?在未來還有哪些該做的事?十位中外知名的史學家與社會學家,針對中國歷史幾個重要轉折點上知
《都市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与创新实践——以上海为例》内容简介:本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上海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和
吕氏春秋鉴赏辞典(文通版) 本书特色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纂的著作,以儒、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墨、法、兵众家学说,形成了包括政...
《1215:约翰王、贵族战争与《大宪章》》内容简介:1215年是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年份之一,在这一年,约翰王与英格兰贵族代表签订了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内容简介 简帛古书是二十世纪*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作者二十余年躬临整理简帛古书,本书是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准备的一份授课讲稿,对简帛...
《生逢革命:辛亥前后的政治、社会与人生》以革命中普通人的命运为关怀,采取政治、社会、思想的多元视角,讲述了辛亥前后的几个
《3ds Max/Photoshop影视游戏贴图渲染技术全解析》内容简介:本书详细讲解用3ds Max和Photoshop等软件进行影视、游戏贴图制作的完整
《转型经理人:真实案例解读,成就更好自我》内容简介:企业经理人该如何更好地适应不确定性的环境,传统的管理方法哪些正在失效,
三国奇士与国士-三国纵横-2 本书特色 *擅剖析历史、说精彩故事的李安石,为你描绘独领风骚的三国奇士与囯士,包括文武双全的美男子周瑜、东吴**号战略家鲁肃、首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