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黄河滩的植物为主要的观察和写作对象,作者乐此不疲地坚持了十年。河流两岸,草木也逐水而居。对着一垛草,人会觉得踏实,心里热烘烘的。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草木扮演了不可替代的核心角色。与草木为邻,享受其中的舒适和便利,这不仅源于血脉中流淌的人类祖先生活的、记忆,更是今天现代生活的必须。
当一个孩子从田野走来,走过树林,他的脸上会有了一种沉静的光泽,我相信那是草野的馈赠。
萌芽季节来临
草木的萌发绝对是春天带来的*神奇的魔术。在鲁北平原,三月初的树丛和二月底的树丛相比,已经有了一些不易觉察的变化。对于经常深入林地的人来说,这样的变化是不难发现的。脚下的土壤逐渐变得松软,向阳的坡地上野菜开始冒出头来,风吹到脸上也不再尖利了。整个树丛虽然依旧延续着冬季的深灰色调,但是从远处看,树梢处已经可以见到一片朦胧的红色,仿佛温柔有加的眼眸,殷切地关注着这一季的新生。
空旷的林间偶尔传来几声山雀的鸣叫。河流解冻,天也渐渐暖了,它不必再瑟缩着窝在枝头聆听北风的教训。在春天小声的呼唤里,它是那个从一场大梦中逐渐醒来的歌手,它听懂了春天的言语。于是,伸了一个懒腰,转动一下灵活的颈项,然后它挺起自己的胸脯,像一个乐队领唱那样轻声吐口。在成群的候鸟尚未抵达的时刻,在无数新叶还孕育在襁褓中的时刻,它率先开始了自己的吟唱。音符顽皮地在枝丫间弹跳着,轻快、悦耳、通透,带着美妙的尾音。这样的歌声对于那些从冬日003苦苦坚守到现在的生灵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林地附近的河流旁边,我看见一对青年夫妇从车上下来,妻子牵着一个几岁的孩子,丈夫的手里提着一只鱼缸。他们在河边找了个可以落脚的地方,将缸中的几尾小鱼倾倒进了水中。他们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放生仪式。小男孩看起来也就是两三岁,还不会对着一汪碧水表达兴奋之情,对自由,对恩情的领悟需要等到他再长大一些。但在一个早春的日子里,他曾跟随父母来到河边,做一件于人于己都愉悦的事情,相信这件事会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像,如同一个梦,在将来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逐渐清晰。
我在树林间漫步,心情舒畅。说到“梦”,我的脑海里不禁盘旋起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句子:
要造就一片草原
只需要一株苜蓿,
一只蜂一株苜蓿,一只蜂
再加上白日梦
要是蜜蜂少
光靠梦也行
文字与想象力足以创造一首诗,正如苜蓿、蜂与梦可以创造一片草原一样。狄金森在二十五岁的时候,拒绝一切社交活动,在家务劳动之余埋头写诗。她化繁为简,内心的领地却开始无限延展。如同一只山雀,在属于自己的林间为人们唱出优美的曲子,她写爱的萌动,爱的燃烧,爱的丧失,她写自然,写家园,她爱生活和生命,她也写死亡和失去。埋头写诗三十年,留下1800 多首诗,公开发表的却只有七首。她深锁在盒子里的大量创作诗篇是她留给世人的*大礼物。在狄金森的笔下,大004自然真切,细微,深沉。尤其这一首《草原》,每当想起它,灰蒙蒙的天空就仿佛出现了彩虹,让人看到人生的无限可能。
月初的几天温度比较高,温度*高的一天,达到摄氏二十几度。这样的温暖持续了一周左右。在林地边缘,在向阳的坡地上,一种野菜悄悄冒出绿色的茎叶。它的叶子青绿色,呈现披针型,在顶端攒聚起小米粒般的骨朵,开白色小花。细微的白色小花,成为照耀林地*初的星星。我曾经连续几年观察过它,发现在早春的植物中,它属于较早开花的类型;到四月份,抽出薹子,种子迅速老去,因此初步判断这是一种蒿类植物。这种野菜的样子类似砂引草,但不像砂引草那般有香气。关于它的名字,我曾经专门请教过附近的农夫,但他们都没有准确的答案。在他们眼里,这种野菜不能吃,也不祸害庄稼,算是比较低调的一类。至于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有一个农夫说“不认识”,有一个说叫“苦菜子”。再追问他,这种“苦菜”和开黄色小花的苦菜有什么区别时,他就说不上来了。在河流附近的聊天,不能因为一种不认识的植物而打断,所以后来我们就转换了话题。
一年又一年过去,我们依然叫不出许多植物的名字,但并不妨碍我们和它们随遇而安地共同生活了很多年。
林地之外,所见*多的就是荷锄的农夫。平畴沃野,麦苗逐渐返青,农夫们忙着浇地,忙着给麦苗松土。他们负责照顾整块田地,而肩膀上的锄头只给某一棵庄稼松土。它照顾的是它近旁的一棵庄稼或者一棵苗木。清晨,一个农夫扛着锄头走向田野,锄头与他同在,起到辅佐和监察的作用;庄稼只需要茁壮成长就可以。一把锋利的锄头,既温柔又严厉,这是金属的两副面孔,与贫瘠、怠惰的双重黑暗相对。通过锄头,人的力量传递给了大地。一种存在是为了自我更新而释放自己。
不要以为进了三月一切就万事大吉,从惊蛰到春分的这段时间内,寒潮经常来袭,就是俗称的“倒春寒”。暖气停了,寒冷的风吹进已经张005开的毛孔,人会觉得特别冷。有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春天的脚步犹豫徘徊,处于一种半停滞状态。
我在3月17日的日记中写下了连翘丛的观察片段:从远处看,连翘丛的的黄绿色多半是枝条的颜色,而花芽呈现的是嫩绿色。三个两个一簇,多半是谦逊地低垂着头,朝向土地。*外面一层深褐色,新生的嫩绿,于是每一个叶芽上粗看就像鸟的眼睛,细长的丹凤目。张开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阴晴风雨。*顶端的芽朝向蓝天,格外锋利,似乎是从一开始就奠定基础,明确了它和其他同类使命的不同,它们,负责整根枝条向着高处远处进发,使命重大。这些芽*终长成叶子,那些垂下的*终鼓成花苞,大自然的秘密藏在眼皮底下,期待着细心的读者去揭开。
是的,我坚信细心的读者会揭开许多自然的奥秘。在我写下这些句子的时候,榆叶梅的花骨朵一直呈现由青转红的颜色,这半个月它们就这样一直坚守不动;海棠树上,*高的花枝依然裹在叶芽里,一切只等月底的太阳再泼辣辣地晒几天,世界才会翻出新的图景。
刘丽丽,山东人,黄河滩植物的观察者和记录者。现为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文学》《散文》《散文选刊》《山东文学》《时代文学》《散文百家》《青年作家》《岁月》《文苑?经典美文》《鹿鸣》等刊,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华活页文选》《特别关注》《情感读本》和中学语文阅读题,其中《世界还很年轻》入选2018年山东省滨州市初中中考语文试题。
名家名作精选冰心散文 本书特色 诗歌,抒放我们的浪漫情怀;散文,倾诉我们的心灵密语;小说,容纳我们的英雄梦想。每一种文体,都有它不一样的魅力。《名家名作精选》系...
书与你-毛姆读书随笔 本书特色 《书与你》由毛姆当年应《星期六晚邮报》之约所写的读书随笔集结而成,旨在为当时的读者提供阅读建议。毛姆以小说家的特殊才...
北斗京华:北京生活五十年漫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文化随笔集。八十多篇文章以地理、人物、事件为纲,细述老北京风物兴衰与人事代谢,感慨风物之变迁零落,追思故交之音...
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ОсипМандельштам,1891年——1938年)俄罗斯白银时代最卓越的天才诗人。曼杰什坦姆出生于
中外沈从文研究学者访谈录-第一辑 本书特色 张晓眉编写的《中外沈从文研究学者访谈录(第1辑)》是一本访谈录,访谈对象有:金介甫(美国)、齐藤大纪(日本)、李之檀...
笠翁对韵(名画.朗读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笠翁对韵》配图朗读版,附有重点注释。全书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1947-)一九四七年出生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市,后在缅因州州立大学学习英语文学,毕业后走上写作之路。自一九七三年出版第一部...
张鸣-无所畏与无所谓 本书特色 无所畏的心态 无所谓的姿态历史的空白处 身边的怪现状前事后事,吾土吾民,时风眉批,横议旁论,记忆影像另类教授张鸣想到就说讲述那些...
朝花夕拾 本书特色 本书不仅完整收录了《朝花夕拾》,更收录了散文诗集《野草》,这些作品承载着鲁迅的情感经历和成长历程,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散文集《朝花夕拾》...
编余琐忆 我的编辑之路 本书特色 徐兆淮著的《编余琐忆(我的编辑之路)》以亲历者的身份,以学者和编辑的眼光,用近似随笔的文体,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史、期刊史提供...
旅美小事 本书特色 《旅美小事》是著名企业家、文化传媒学者聂圣哲关于旅美期间见闻的一本散文集。聂圣哲先生现担任美国联邦德胜公司在中国苏州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德胜(苏...
萨福(约前630或者612—约前592或560),古希腊著名的女抒情诗人,一生写过不少情诗、婚歌、颂神诗、铭辞等。一般认为她出生于莱斯波斯岛的一个贵族家庭。据说...
闲书闲话 本书特色 当代作家李庆西的书话随笔集。 作者的阅读感受细腻真切,笔法轻快自然,使得文章具有思想性的同时又具备了可读性,别有新意。闲书闲话 内容简介 “...
千年一叹 本书特色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代表作,堪称国际版的《文化苦旅》,以日记形式记录了作者在千禧年到来之际探访亚非欧古代文明遗迹的壮举。作者搭乘...
林文月作品2-拟古 本书特色 林文月的散文淡而有味,从自我对世情的慧心体察而发,用细致闲适的笔调描述生活的滋味,自成“似质而自有膏腴,似朴而自有华采”之风格。从...
唐诗别裁 本书特色 本书为旧时较有影响的唐诗选本,在重点选录王维、李白、杜甫、岑参、韦应物、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大家名家的诗外,也选录不少小家的作品。由于门庭...
《公共关系学(数字教材版)》内容简介:本教材吸收当今国内外最新的公共关系科研成果及成熟的理论,突出应用性,许多内容来自作者
小王子写给妈妈的信 本书特色 本书搜罗了作者安东·德·圣埃克苏佩里从十岁开始,陆续写给母亲玛利亚·德·圣埃克苏佩里的一百封家书,使读者有机会走入他的生活,了解他...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本书特色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的作品风格多变,常常不按照时空顺序来组织情节,让人...
草堂-[总第19卷] 本书特色 《草堂》诗刊以“传承大唐风骨,繁荣当代诗歌”为宗旨,立足成都,面向海内外,是成都诗意的城市文化符号,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