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历程的起伏,与20世纪中国历史的起伏、中国文学史的起伏、老舍自己文学理念的摇摆紧密相连。这是一部梳理老舍一生思想发展脉络的书,既为他如何从生到死、从昂扬到迷惘直至陨落提供了答案,也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走向以及其中蕴含的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实证意义的意见。
老舍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历程的起伏,与20世纪中国历史的起伏、中国文学史的起伏、老舍自己文学理念的摇摆紧密相连。这是一部梳理老舍一生思想发展脉络的书,既为他如何从生到死、从昂扬到迷惘直至陨落提供了答案,也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走向以及其中蕴含的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实证意义的意见。
《老舍和他的世纪》尝试通过三个生活时段,对老舍文学生涯进行一次比较完整的考查。这三个时段分别是老舍创作的高潮期山东时期(1930-1937)、全面转折期抗战时期(1937-1946)和滑坡期新中国时期(1949-1966)。 山东时期作为老舍创作的高潮期似乎不必作太多的解释。老舍当时的大多数时间身兼教授和写家两种身份:学期内教书,因而有了《文学概论讲义》等理论成果,并且利用零星时间作了不少短文,而更重要的是短篇小说的创作;假期内则创作长篇小说,顺利的情况下一个暑假就可以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在山东相对安定的写作环境中老舍的作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有保证。我们今天公认的老舍的代表作中,除了《四世同堂》《茶馆》《正红旗下》,其余的都是山东时期创作的。这就使得山东时期实至名归地成为老舍创作的高潮期。 山东时期作为老舍创作的高潮期,还有一个重要理由。那就是山东时期的创作从总体上呈现了一致的成熟的写作风格。老舍的文学创作从起步开始就有一种对幽默风格的自觉追求,早期有时不免失之于单薄。在山东时期,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和对生活观察和体验的深入,这种幽默的追求日渐成熟了起来,并且有了一些恒定的理论作为保障。老舍的幽默**得自于心性,第二得自于北京底层旗人的出身,第三得自于英国幽默传统的激发,第四得自于对世界的细致体察和敏锐反应,第五得自于自由主义的文学立场,可以说是多种机缘集于一身一体才得以成就。因此我在论文里用了“弱水三千一瓢饮”的比喻,想借以说明这样的文学风格的得之不易和老舍认定了这种文学风格之后的无怨无悔。 许多事实表明,和老舍的创作关系*为密切的关键词正是“北京(/北平)”和“幽默”。前者确认了老舍的源初身份对他一生的影响。正如伦敦之于狄更斯,巴黎之于雨果,湘西之于沈从文,北京之于老舍有一种系乎血肉的关联,这种关联造就的是老舍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创造的不世的建树。后者,正如我刚才提到的,从一定角度分析还是前者造就的,因此更加值得分析。幽默作为北京满人传统风习中不可或缺的一层性格特征,与老舍“北京人”的身份更是一体的。只有认明了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明确认识为什么当“幽默”在三十年代文坛被当作异端横遭非议的时候老舍还是那么理直气壮地为幽默辩护,同时必须考虑的背景事实是,老舍当时虽然在文坛已经具有崇高的声望,但是于文坛的各种争论一直是取旁观态度的——这种旁观态度同时也是一种幽默写作必须具备的心理态度。正是基于以上理由,我把对山东时期的解读重点放在对老舍幽默写作的解读上。在*初的写作过程中,《老舍山东时期论》同时被命名为《老舍幽默论》。 抗战时期是老舍创作的全面转折期。之所以说是“全面”转折,因为老舍的创作已经出现过与抗战这一转相比略显纤小的局部转折(如《小坡的生日》对政治的关注、《猫城记》 “故意的禁止幽默”、《离婚》的“返归幽默”和“求救于北平”),而之后还要出现一些转折。但就老舍一生而言,抗战这一转才是*重要的一次转折。它的承前启后的特性,它的突如其来、天翻地覆的征兆,无不蕴含着可供镜鉴的资源。 作为全面转折,抗战时期尤其是抗战初期体现出如下特点:一、以实用为目的,对通俗文艺形式倾注满腔热情,一度曲艺和时事剧成为首选文体;二、同样以实用为目的,开始尝试话剧创作;三、创作题材和写作风格也出现了相应的转变,为了实用的目的很长一段时期基本上放弃了北平题材和幽默风格;四、从此开始与政治密切结合,也开始了大多数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先后经历的“向左转”。这一系列互相助成的转折是老舍个人意志的选择,也与时势紧密关联。 又是出于一个职业写家的自觉,在1941年前后老舍通过一系列自我检讨和自我修正实现了向文学自由主义的回归,从而以《四世同堂》等文学实绩再次证明了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四世同堂》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然而《四世同堂》的创作证实了老舍严苛的自我要求,并且以它对北平市民心态和市井民情的精彩描绘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长篇小说。并且,《四世同堂》漫长的写作过程正应和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又一个长篇小说创作和出版的高潮。《淘金记》(沙汀)、《霜叶红似二月花》(茅盾)、《长河(**卷)》(沈从文)、《风萧萧》(徐訏)、《寒夜》(巴金)、《围城》(钱锺书)、《结婚》(师陀)、《财主底儿女们》(路翎)等长篇小说,和老舍的《四世同堂》一起标识了这一个高潮,显示了中国作家从功利主义迷津回归到新文学创作的传统来的共同的自觉。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老舍1937年步入的功利主义迷津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进程的一部分,老舍1941年前后的回归同样是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进程同步的。 把新中国时期定义为滑坡期,并不是要否认老舍在新中国的“十七年”的优秀作品。恰恰相反,哪怕仅以一部《茶馆》而论,老舍就是为“十七年”的文学史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老舍新中国时期经过艰难反思、自觉修正,并且适时地应和了文艺政策的松弛期而导致的结果。因此,本论文对老舍新中国时期的滑坡有一个“滑中有持,降里有升”的限制语。 老舍新中国时期的文艺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完全罩摄于权威理论之下的。老舍经历的新旧社会两重天是真实的,他的思想改造也因而是发自内心的。然而,由于新时期以前中国的知识分子政策、文艺政策总体上的偏差,老舍的文艺思想和创作思路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说有着极大的偏差。老舍新中国时期*值得分析的事件是发生于1956年、1957年间的“百花时代”,发生于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之后1959年7月庐山会议之前的政策调整期,以及发生于1960年冬“八字方针”提出之后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之前的“小阳春”的三次回归。直接对应了这三次文艺思想上向着文学本身规律性的寻找和探讨的,是老舍的《茶馆》(1957年)、开始于1959年的归向古典题材、神话题材的转折,和因为“写十三年”的新气候颓然搁笔的压卷之作《正红旗下》(1961年至1962年)。老舍视文学为生命意义的落脚点,为了还能“写”又一次求助于通俗文艺,又在古典、神话题材中寻找避风港。老舍之死发生于老舍的一切规避与退让皆告失败之时,同时,如同许多论者都曾经指出过的,有着捍卫人格尊严的意义。 老舍山东时期就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悲观情绪,这种情绪被抗战时期的热烈激昂化解了,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被更为热烈激昂的新的时代情绪遮蔽。但老舍根本上是一个“写家”,他无法忍受自己的作品越来越成为外来要求、无端的“理论批评”呼来喝去的对象,无法忍受所能选择的题材领域在某些“政策指导”下越来越狭仄;老舍同时是一个国家至上主义者,他为了国家至上主义的理想甚至可以牺牲他对之有生命之喻的文学,因此更无法忍受自己的国家至上主义受到无端的嘲弄。“八·二三”殴斗就是这样一个将老舍推入无边的绝望深渊的情境。 老舍一生还经历了一些相当重要的生命阶段,它们分别是:长成时期(1899-1924)、英国时期(1924-1929)、新加坡时期(1929-1930)、美国时期(1946-1949)。对这些阶段的理解,我尽可能地在论文中的相关阶段中进行一些说明。以作家的一生论,“阶段”“时期”的分解都是为他全人的理解服务的,即使各个时期确实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在,那也是这个“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而已。因此,我希望在分出阶段的同时能顾及到阶段与阶段的连贯。在《山东时期论》中,必然地述及老舍幽默的发生,以及在未来的去向,这样就顺带评议了老舍英国时期的创作;在《抗战时期论》中,有关功利主义的来龙去脉、对通俗文艺之兴趣的根源等等,也都离不开对老舍源初的市民身份和长成时期所受教育的影响;《新中国时期论》同样有类似的问题,而在抗战时期对新中国时期的影响的问题上,我在《抗战时期论》讲得比较充分,在《新中国时期论》中相应就有所减弱,并且加入了对于美国时期情况的评议。
%孙洁,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研究员、文学博士,专业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2006年起任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学术专著《世纪彷徨:老舍论》、随笔集《行走在消逝中》等。
《老舍和他的世纪》尝试通过三个生活时段,对老舍文学生涯进行一次比较完整的考查。这三个时段分别是老舍创作的高潮期山东时期(1930-1937)、全面转折期抗战时期(1937-1946)和滑坡期新中国时期(1949-1966)。 山东时期作为老舍创作的高潮期似乎不必作太多的解释。老舍当时的大多数时间身兼教授和写家两种身份:学期内教书,因而有了《文学概论讲义》等理论成果,并且利用零星时间作了不少短文,而更重要的是短篇小说的创作;假期内则创作长篇小说,顺利的情况下一个暑假就可以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在山东相对安定的写作环境中老舍的作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有保证。我们今天公认的老舍的代表作中,除了《四世同堂》《茶馆》《正红旗下》,其余的都是山东时期创作的。这就使得山东时期实至名归地成为老舍创作的高潮期。 山东时期作为老舍创作的高潮期,还有一个重要理由。那就是山东时期的创作从总体上呈现了一致的成熟的写作风格。老舍的文学创作从起步开始就有一种对幽默风格的自觉追求,早期有时不免失之于单薄。在山东时期,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和对生活观察和体验的深入,这种幽默的追求日渐成熟了起来,并且有了一些恒定的理论作为保障。老舍的幽默**得自于心性,第二得自于北京底层旗人的出身,第三得自于英国幽默传统的激发,第四得自于对世界的细致体察和敏锐反应,第五得自于自由主义的文学立场,可以说是多种机缘集于一身一体才得以成就。因此我在论文里用了“弱水三千一瓢饮”的比喻,想借以说明这样的文学风格的得之不易和老舍认定了这种文学风格之后的无怨无悔。 许多事实表明,和老舍的创作关系*为密切的关键词正是“北京(/北平)”和“幽默”。前者确认了老舍的源初身份对他一生的影响。正如伦敦之于狄更斯,巴黎之于雨果,湘西之于沈从文,北京之于老舍有一种系乎血肉的关联,这种关联造就的是老舍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创造的不世的建树。后者,正如我刚才提到的,从一定角度分析还是前者造就的,因此更加值得分析。幽默作为北京满人传统风习中不可或缺的一层性格特征,与老舍“北京人”的身份更是一体的。只有认明了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明确认识为什么当“幽默”在三十年代文坛被当作异端横遭非议的时候老舍还是那么理直气壮地为幽默辩护,同时必须考虑的背景事实是,老舍当时虽然在文坛已经具有崇高的声望,但是于文坛的各种争论一直是取旁观态度的——这种旁观态度同时也是一种幽默写作必须具备的心理态度。正是基于以上理由,我把对山东时期的解读重点放在对老舍幽默写作的解读上。在*初的写作过程中,《老舍山东时期论》同时被命名为《老舍幽默论》。 抗战时期是老舍创作的全面转折期。之所以说是“全面”转折,因为老舍的创作已经出现过与抗战这一转相比略显纤小的局部转折(如《小坡的生日》对政治的关注、《猫城记》 “故意的禁止幽默”、《离婚》的“返归幽默”和“求救于北平”),而之后还要出现一些转折。但就老舍一生而言,抗战这一转才是*重要的一次转折。它的承前启后的特性,它的突如其来、天翻地覆的征兆,无不蕴含着可供镜鉴的资源。 作为全面转折,抗战时期尤其是抗战初期体现出如下特点:一、以实用为目的,对通俗文艺形式倾注满腔热情,一度曲艺和时事剧成为首选文体;二、同样以实用为目的,开始尝试话剧创作;三、创作题材和写作风格也出现了相应的转变,为了实用的目的很长一段时期基本上放弃了北平题材和幽默风格;四、从此开始与政治密切结合,也开始了大多数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先后经历的“向左转”。这一系列互相助成的转折是老舍个人意志的选择,也与时势紧密关联。 又是出于一个职业写家的自觉,在1941年前后老舍通过一系列自我检讨和自我修正实现了向文学自由主义的回归,从而以《四世同堂》等文学实绩再次证明了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四世同堂》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然而《四世同堂》的创作证实了老舍严苛的自我要求,并且以它对北平市民心态和市井民情的精彩描绘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长篇小说。并且,《四世同堂》漫长的写作过程正应和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又一个长篇小说创作和出版的高潮。《淘金记》(沙汀)、《霜叶红似二月花》(茅盾)、《长河(**卷)》(沈从文)、《风萧萧》(徐訏)、《寒夜》(巴金)、《围城》(钱锺书)、《结婚》(师陀)、《财主底儿女们》(路翎)等长篇小说,和老舍的《四世同堂》一起标识了这一个高潮,显示了中国作家从功利主义迷津回归到新文学创作的传统来的共同的自觉。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老舍1937年步入的功利主义迷津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进程的一部分,老舍1941年前后的回归同样是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进程同步的。 把新中国时期定义为滑坡期,并不是要否认老舍在新中国的“十七年”的优秀作品。恰恰相反,哪怕仅以一部《茶馆》而论,老舍就是为“十七年”的文学史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老舍新中国时期经过艰难反思、自觉修正,并且适时地应和了文艺政策的松弛期而导致的结果。因此,本论文对老舍新中国时期的滑坡有一个“滑中有持,降里有升”的限制语。 老舍新中国时期的文艺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完全罩摄于权威理论之下的。老舍经历的新旧社会两重天是真实的,他的思想改造也因而是发自内心的。然而,由于新时期以前中国的知识分子政策、文艺政策总体上的偏差,老舍的文艺思想和创作思路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说有着极大的偏差。老舍新中国时期*值得分析的事件是发生于1956年、1957年间的“百花时代”,发生于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之后1959年7月庐山会议之前的政策调整期,以及发生于1960年冬“八字方针”提出之后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之前的“小阳春”的三次回归。直接对应了这三次文艺思想上向着文学本身规律性的寻找和探讨的,是老舍的《茶馆》(1957年)、开始于1959年的归向古典题材、神话题材的转折,和因为“写十三年”的新气候颓然搁笔的压卷之作《正红旗下》(1961年至1962年)。老舍视文学为生命意义的落脚点,为了还能“写”又一次求助于通俗文艺,又在古典、神话题材中寻找避风港。老舍之死发生于老舍的一切规避与退让皆告失败之时,同时,如同许多论者都曾经指出过的,有着捍卫人格尊严的意义。 老舍山东时期就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悲观情绪,这种情绪被抗战时期的热烈激昂化解了,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被更为热烈激昂的新的时代情绪遮蔽。但老舍根本上是一个“写家”,他无法忍受自己的作品越来越成为外来要求、无端的“理论批评”呼来喝去的对象,无法忍受所能选择的题材领域在某些“政策指导”下越来越狭仄;老舍同时是一个国家至上主义者,他为了国家至上主义的理想甚至可以牺牲他对之有生命之喻的文学,因此更无法忍受自己的国家至上主义受到无端的嘲弄。“八·二三”殴斗就是这样一个将老舍推入无边的绝望深渊的情境。 老舍一生还经历了一些相当重要的生命阶段,它们分别是:长成时期(1899-1924)、英国时期(1924-1929)、新加坡时期(1929-1930)、美国时期(1946-1949)。对这些阶段的理解,我尽可能地在论文中的相关阶段中进行一些说明。以作家的一生论,“阶段”“时期”的分解都是为他全人的理解服务的,即使各个时期确实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在,那也是这个“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而已。因此,我希望在分出阶段的同时能顾及到阶段与阶段的连贯。在《山东时期论》中,必然地述及老舍幽默的发生,以及在未来的去向,这样就顺带评议了老舍英国时期的创作;在《抗战时期论》中,有关功利主义的来龙去脉、对通俗文艺之兴趣的根源等等,也都离不开对老舍源初的市民身份和长成时期所受教育的影响;《新中国时期论》同样有类似的问题,而在抗战时期对新中国时期的影响的问题上,我在《抗战时期论》讲得比较充分,在《新中国时期论》中相应就有所减弱,并且加入了对于美国时期情况的评议。
孙洁,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研究员、文学博士,专业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2006年起任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学术专著《世纪彷徨:老舍论》、随笔集《行走在消逝中》等。
废名作品新编 内容简介 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三十年的短暂历程,但在东西方文化浪潮的交汇与激荡之中,却风生水起、云蒸霞蔚,涌现出一代灿若星...
花神殿的一夜-石评梅散文 本书特色石评梅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中生命*短促的一位,石终年不满二十七岁,创作生涯仅仅六年。诗歌、小说、剧本、评论等体裁,她都曾驾驭过;...
百人小品:钱之趣 内容简介 有钱能使鬼推磨。什么都有别有病,什么都没别没钱。何况钱能生钱,钱还能买到权;国家兴旺要靠钱,人民富足要有钱。看来钱途无量,我们必须向...
《人人都该懂点产品思维》内容简介:本书详细介绍了作为一个产品人从小白到资深产品经理的过程。进阶产品经理分为四个阶段:产品经
子恺书信:中 本书特色 为方便读者阅读,也为了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走进丰子恺的文艺世界和精神世界,海豚出版社将丰子恺的文学和艺术教育类作品,按照一定的“主题”予以分...
唐宋诗分类选讲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古代文学分类选讲”系列教材之一,是一部以全面介绍和品析唐宋诗歌为主旨的专门教材。书中采用分类编排的形式,将唐宋诗歌分为赠别...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名家导读版 本书特色 雨果:英国有两本书——《圣经》和莎士比亚。英国创造了莎士比亚,《圣经》创造了英国。维克多·雨果《莎士比亚的天才...
郁达夫散文集 本书特色 本书是郁达夫的散文精选集。郁达夫的散文具有独到的个性特征,他在作品中对个人的思想、生活进行详细地描写,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文字,将...
伍尔芙随笔全集 本书特色 推荐购买《杨绛文集》(精装共8卷)作者是公认的与乔伊斯、普鲁斯特比肩的文学大师,与斯蒂文生、劳伦斯并称的散文大家,也是与波伏娃、弗里丹...
山药蛋派作品选 本书特色 高捷(1927~2009),山西太原人。作家、学者,曾任山西大学教授。山药蛋派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一个著名乡土文学流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初版于一九六二年,全书由朱束润主编。初版上编由朱东润负编辑总责,并与王运熙看过全稿;分任注释工作的有下列诸同志:先秦部份:《诗经》...
原上草——林汝昌诗文选集 本书特色 《原上草--林汝昌诗文选集》编著者林汝昌。林汝昌是位年逾古稀的教授,曾长期担任湖南大学外语系主任和中英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1...
狱中家书:陀思妥耶夫斯基散文集 本书特色 《新世纪万有文库》是辽宁教育出版社鼎力推出的重点图书,全书着眼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按常备、实用、耐读、易存的原则,在海...
2015-中国年度散文 本书特色 由中国散文界知名选家选编的2015年度散文,是从全国报刊当年发表的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旨在检阅当年度散文的创作实绩,公正客观...
《元和中兴》内容简介:风云三百年大唐王朝乱世开局,看开国皇帝李渊如何命运逆袭!湖南卫视历史主讲人——曲昌春的扛鼎之作。全书
被放逐的诗神 本书特色 本书是武汉出版社推出的一套“潜在写作”文丛中的一册,辑录的是北京诗人在文革时期的作品,此处的北京是广义的北京,即指大多来自北京的知青诗人...
《流浪狗时报》内容简介:★只有努力行动才能实现目标! ★爱德华终身成就奖得主 路易斯邓肯 经典动物小说 ★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佳
1982-2014-周年这雪 杨炼集 本书特色白话文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广义而言,包括所谓当代文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现代汉语诗歌在传统诗...
诗与远方的往事今宵 本书特色 本书是李大兴先生的随笔散文集。是《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的姊妹篇,而涵盖的时空范围更广。书里收集的29篇文章,是2016年到2017...
大雪无言 本书特色 《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恰同学芳华:大雪无言》作品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的结集,四十多篇文章皆是近些年作者走访、阅读、经历的感想,展现出对民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