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历程的起伏,与20世纪中国历史的起伏、中国文学史的起伏、老舍自己文学理念的摇摆紧密相连。这是一部梳理老舍一生思想发展脉络的书,既为他如何从生到死、从昂扬到迷惘直至陨落提供了答案,也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走向以及其中蕴含的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实证意义的意见。
老舍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历程的起伏,与20世纪中国历史的起伏、中国文学史的起伏、老舍自己文学理念的摇摆紧密相连。这是一部梳理老舍一生思想发展脉络的书,既为他如何从生到死、从昂扬到迷惘直至陨落提供了答案,也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走向以及其中蕴含的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实证意义的意见。
《老舍和他的世纪》尝试通过三个生活时段,对老舍文学生涯进行一次比较完整的考查。这三个时段分别是老舍创作的高潮期山东时期(1930-1937)、全面转折期抗战时期(1937-1946)和滑坡期新中国时期(1949-1966)。 山东时期作为老舍创作的高潮期似乎不必作太多的解释。老舍当时的大多数时间身兼教授和写家两种身份:学期内教书,因而有了《文学概论讲义》等理论成果,并且利用零星时间作了不少短文,而更重要的是短篇小说的创作;假期内则创作长篇小说,顺利的情况下一个暑假就可以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在山东相对安定的写作环境中老舍的作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有保证。我们今天公认的老舍的代表作中,除了《四世同堂》《茶馆》《正红旗下》,其余的都是山东时期创作的。这就使得山东时期实至名归地成为老舍创作的高潮期。 山东时期作为老舍创作的高潮期,还有一个重要理由。那就是山东时期的创作从总体上呈现了一致的成熟的写作风格。老舍的文学创作从起步开始就有一种对幽默风格的自觉追求,早期有时不免失之于单薄。在山东时期,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和对生活观察和体验的深入,这种幽默的追求日渐成熟了起来,并且有了一些恒定的理论作为保障。老舍的幽默**得自于心性,第二得自于北京底层旗人的出身,第三得自于英国幽默传统的激发,第四得自于对世界的细致体察和敏锐反应,第五得自于自由主义的文学立场,可以说是多种机缘集于一身一体才得以成就。因此我在论文里用了“弱水三千一瓢饮”的比喻,想借以说明这样的文学风格的得之不易和老舍认定了这种文学风格之后的无怨无悔。 许多事实表明,和老舍的创作关系*为密切的关键词正是“北京(/北平)”和“幽默”。前者确认了老舍的源初身份对他一生的影响。正如伦敦之于狄更斯,巴黎之于雨果,湘西之于沈从文,北京之于老舍有一种系乎血肉的关联,这种关联造就的是老舍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创造的不世的建树。后者,正如我刚才提到的,从一定角度分析还是前者造就的,因此更加值得分析。幽默作为北京满人传统风习中不可或缺的一层性格特征,与老舍“北京人”的身份更是一体的。只有认明了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明确认识为什么当“幽默”在三十年代文坛被当作异端横遭非议的时候老舍还是那么理直气壮地为幽默辩护,同时必须考虑的背景事实是,老舍当时虽然在文坛已经具有崇高的声望,但是于文坛的各种争论一直是取旁观态度的——这种旁观态度同时也是一种幽默写作必须具备的心理态度。正是基于以上理由,我把对山东时期的解读重点放在对老舍幽默写作的解读上。在*初的写作过程中,《老舍山东时期论》同时被命名为《老舍幽默论》。 抗战时期是老舍创作的全面转折期。之所以说是“全面”转折,因为老舍的创作已经出现过与抗战这一转相比略显纤小的局部转折(如《小坡的生日》对政治的关注、《猫城记》 “故意的禁止幽默”、《离婚》的“返归幽默”和“求救于北平”),而之后还要出现一些转折。但就老舍一生而言,抗战这一转才是*重要的一次转折。它的承前启后的特性,它的突如其来、天翻地覆的征兆,无不蕴含着可供镜鉴的资源。 作为全面转折,抗战时期尤其是抗战初期体现出如下特点:一、以实用为目的,对通俗文艺形式倾注满腔热情,一度曲艺和时事剧成为首选文体;二、同样以实用为目的,开始尝试话剧创作;三、创作题材和写作风格也出现了相应的转变,为了实用的目的很长一段时期基本上放弃了北平题材和幽默风格;四、从此开始与政治密切结合,也开始了大多数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先后经历的“向左转”。这一系列互相助成的转折是老舍个人意志的选择,也与时势紧密关联。 又是出于一个职业写家的自觉,在1941年前后老舍通过一系列自我检讨和自我修正实现了向文学自由主义的回归,从而以《四世同堂》等文学实绩再次证明了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四世同堂》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然而《四世同堂》的创作证实了老舍严苛的自我要求,并且以它对北平市民心态和市井民情的精彩描绘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长篇小说。并且,《四世同堂》漫长的写作过程正应和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又一个长篇小说创作和出版的高潮。《淘金记》(沙汀)、《霜叶红似二月花》(茅盾)、《长河(**卷)》(沈从文)、《风萧萧》(徐訏)、《寒夜》(巴金)、《围城》(钱锺书)、《结婚》(师陀)、《财主底儿女们》(路翎)等长篇小说,和老舍的《四世同堂》一起标识了这一个高潮,显示了中国作家从功利主义迷津回归到新文学创作的传统来的共同的自觉。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老舍1937年步入的功利主义迷津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进程的一部分,老舍1941年前后的回归同样是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进程同步的。 把新中国时期定义为滑坡期,并不是要否认老舍在新中国的“十七年”的优秀作品。恰恰相反,哪怕仅以一部《茶馆》而论,老舍就是为“十七年”的文学史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老舍新中国时期经过艰难反思、自觉修正,并且适时地应和了文艺政策的松弛期而导致的结果。因此,本论文对老舍新中国时期的滑坡有一个“滑中有持,降里有升”的限制语。 老舍新中国时期的文艺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完全罩摄于权威理论之下的。老舍经历的新旧社会两重天是真实的,他的思想改造也因而是发自内心的。然而,由于新时期以前中国的知识分子政策、文艺政策总体上的偏差,老舍的文艺思想和创作思路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说有着极大的偏差。老舍新中国时期*值得分析的事件是发生于1956年、1957年间的“百花时代”,发生于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之后1959年7月庐山会议之前的政策调整期,以及发生于1960年冬“八字方针”提出之后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之前的“小阳春”的三次回归。直接对应了这三次文艺思想上向着文学本身规律性的寻找和探讨的,是老舍的《茶馆》(1957年)、开始于1959年的归向古典题材、神话题材的转折,和因为“写十三年”的新气候颓然搁笔的压卷之作《正红旗下》(1961年至1962年)。老舍视文学为生命意义的落脚点,为了还能“写”又一次求助于通俗文艺,又在古典、神话题材中寻找避风港。老舍之死发生于老舍的一切规避与退让皆告失败之时,同时,如同许多论者都曾经指出过的,有着捍卫人格尊严的意义。 老舍山东时期就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悲观情绪,这种情绪被抗战时期的热烈激昂化解了,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被更为热烈激昂的新的时代情绪遮蔽。但老舍根本上是一个“写家”,他无法忍受自己的作品越来越成为外来要求、无端的“理论批评”呼来喝去的对象,无法忍受所能选择的题材领域在某些“政策指导”下越来越狭仄;老舍同时是一个国家至上主义者,他为了国家至上主义的理想甚至可以牺牲他对之有生命之喻的文学,因此更无法忍受自己的国家至上主义受到无端的嘲弄。“八·二三”殴斗就是这样一个将老舍推入无边的绝望深渊的情境。 老舍一生还经历了一些相当重要的生命阶段,它们分别是:长成时期(1899-1924)、英国时期(1924-1929)、新加坡时期(1929-1930)、美国时期(1946-1949)。对这些阶段的理解,我尽可能地在论文中的相关阶段中进行一些说明。以作家的一生论,“阶段”“时期”的分解都是为他全人的理解服务的,即使各个时期确实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在,那也是这个“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而已。因此,我希望在分出阶段的同时能顾及到阶段与阶段的连贯。在《山东时期论》中,必然地述及老舍幽默的发生,以及在未来的去向,这样就顺带评议了老舍英国时期的创作;在《抗战时期论》中,有关功利主义的来龙去脉、对通俗文艺之兴趣的根源等等,也都离不开对老舍源初的市民身份和长成时期所受教育的影响;《新中国时期论》同样有类似的问题,而在抗战时期对新中国时期的影响的问题上,我在《抗战时期论》讲得比较充分,在《新中国时期论》中相应就有所减弱,并且加入了对于美国时期情况的评议。
%孙洁,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研究员、文学博士,专业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2006年起任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学术专著《世纪彷徨:老舍论》、随笔集《行走在消逝中》等。
《老舍和他的世纪》尝试通过三个生活时段,对老舍文学生涯进行一次比较完整的考查。这三个时段分别是老舍创作的高潮期山东时期(1930-1937)、全面转折期抗战时期(1937-1946)和滑坡期新中国时期(1949-1966)。 山东时期作为老舍创作的高潮期似乎不必作太多的解释。老舍当时的大多数时间身兼教授和写家两种身份:学期内教书,因而有了《文学概论讲义》等理论成果,并且利用零星时间作了不少短文,而更重要的是短篇小说的创作;假期内则创作长篇小说,顺利的情况下一个暑假就可以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在山东相对安定的写作环境中老舍的作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有保证。我们今天公认的老舍的代表作中,除了《四世同堂》《茶馆》《正红旗下》,其余的都是山东时期创作的。这就使得山东时期实至名归地成为老舍创作的高潮期。 山东时期作为老舍创作的高潮期,还有一个重要理由。那就是山东时期的创作从总体上呈现了一致的成熟的写作风格。老舍的文学创作从起步开始就有一种对幽默风格的自觉追求,早期有时不免失之于单薄。在山东时期,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和对生活观察和体验的深入,这种幽默的追求日渐成熟了起来,并且有了一些恒定的理论作为保障。老舍的幽默**得自于心性,第二得自于北京底层旗人的出身,第三得自于英国幽默传统的激发,第四得自于对世界的细致体察和敏锐反应,第五得自于自由主义的文学立场,可以说是多种机缘集于一身一体才得以成就。因此我在论文里用了“弱水三千一瓢饮”的比喻,想借以说明这样的文学风格的得之不易和老舍认定了这种文学风格之后的无怨无悔。 许多事实表明,和老舍的创作关系*为密切的关键词正是“北京(/北平)”和“幽默”。前者确认了老舍的源初身份对他一生的影响。正如伦敦之于狄更斯,巴黎之于雨果,湘西之于沈从文,北京之于老舍有一种系乎血肉的关联,这种关联造就的是老舍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创造的不世的建树。后者,正如我刚才提到的,从一定角度分析还是前者造就的,因此更加值得分析。幽默作为北京满人传统风习中不可或缺的一层性格特征,与老舍“北京人”的身份更是一体的。只有认明了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明确认识为什么当“幽默”在三十年代文坛被当作异端横遭非议的时候老舍还是那么理直气壮地为幽默辩护,同时必须考虑的背景事实是,老舍当时虽然在文坛已经具有崇高的声望,但是于文坛的各种争论一直是取旁观态度的——这种旁观态度同时也是一种幽默写作必须具备的心理态度。正是基于以上理由,我把对山东时期的解读重点放在对老舍幽默写作的解读上。在*初的写作过程中,《老舍山东时期论》同时被命名为《老舍幽默论》。 抗战时期是老舍创作的全面转折期。之所以说是“全面”转折,因为老舍的创作已经出现过与抗战这一转相比略显纤小的局部转折(如《小坡的生日》对政治的关注、《猫城记》 “故意的禁止幽默”、《离婚》的“返归幽默”和“求救于北平”),而之后还要出现一些转折。但就老舍一生而言,抗战这一转才是*重要的一次转折。它的承前启后的特性,它的突如其来、天翻地覆的征兆,无不蕴含着可供镜鉴的资源。 作为全面转折,抗战时期尤其是抗战初期体现出如下特点:一、以实用为目的,对通俗文艺形式倾注满腔热情,一度曲艺和时事剧成为首选文体;二、同样以实用为目的,开始尝试话剧创作;三、创作题材和写作风格也出现了相应的转变,为了实用的目的很长一段时期基本上放弃了北平题材和幽默风格;四、从此开始与政治密切结合,也开始了大多数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先后经历的“向左转”。这一系列互相助成的转折是老舍个人意志的选择,也与时势紧密关联。 又是出于一个职业写家的自觉,在1941年前后老舍通过一系列自我检讨和自我修正实现了向文学自由主义的回归,从而以《四世同堂》等文学实绩再次证明了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四世同堂》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然而《四世同堂》的创作证实了老舍严苛的自我要求,并且以它对北平市民心态和市井民情的精彩描绘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长篇小说。并且,《四世同堂》漫长的写作过程正应和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又一个长篇小说创作和出版的高潮。《淘金记》(沙汀)、《霜叶红似二月花》(茅盾)、《长河(**卷)》(沈从文)、《风萧萧》(徐訏)、《寒夜》(巴金)、《围城》(钱锺书)、《结婚》(师陀)、《财主底儿女们》(路翎)等长篇小说,和老舍的《四世同堂》一起标识了这一个高潮,显示了中国作家从功利主义迷津回归到新文学创作的传统来的共同的自觉。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老舍1937年步入的功利主义迷津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进程的一部分,老舍1941年前后的回归同样是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进程同步的。 把新中国时期定义为滑坡期,并不是要否认老舍在新中国的“十七年”的优秀作品。恰恰相反,哪怕仅以一部《茶馆》而论,老舍就是为“十七年”的文学史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老舍新中国时期经过艰难反思、自觉修正,并且适时地应和了文艺政策的松弛期而导致的结果。因此,本论文对老舍新中国时期的滑坡有一个“滑中有持,降里有升”的限制语。 老舍新中国时期的文艺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完全罩摄于权威理论之下的。老舍经历的新旧社会两重天是真实的,他的思想改造也因而是发自内心的。然而,由于新时期以前中国的知识分子政策、文艺政策总体上的偏差,老舍的文艺思想和创作思路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说有着极大的偏差。老舍新中国时期*值得分析的事件是发生于1956年、1957年间的“百花时代”,发生于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之后1959年7月庐山会议之前的政策调整期,以及发生于1960年冬“八字方针”提出之后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之前的“小阳春”的三次回归。直接对应了这三次文艺思想上向着文学本身规律性的寻找和探讨的,是老舍的《茶馆》(1957年)、开始于1959年的归向古典题材、神话题材的转折,和因为“写十三年”的新气候颓然搁笔的压卷之作《正红旗下》(1961年至1962年)。老舍视文学为生命意义的落脚点,为了还能“写”又一次求助于通俗文艺,又在古典、神话题材中寻找避风港。老舍之死发生于老舍的一切规避与退让皆告失败之时,同时,如同许多论者都曾经指出过的,有着捍卫人格尊严的意义。 老舍山东时期就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悲观情绪,这种情绪被抗战时期的热烈激昂化解了,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被更为热烈激昂的新的时代情绪遮蔽。但老舍根本上是一个“写家”,他无法忍受自己的作品越来越成为外来要求、无端的“理论批评”呼来喝去的对象,无法忍受所能选择的题材领域在某些“政策指导”下越来越狭仄;老舍同时是一个国家至上主义者,他为了国家至上主义的理想甚至可以牺牲他对之有生命之喻的文学,因此更无法忍受自己的国家至上主义受到无端的嘲弄。“八·二三”殴斗就是这样一个将老舍推入无边的绝望深渊的情境。 老舍一生还经历了一些相当重要的生命阶段,它们分别是:长成时期(1899-1924)、英国时期(1924-1929)、新加坡时期(1929-1930)、美国时期(1946-1949)。对这些阶段的理解,我尽可能地在论文中的相关阶段中进行一些说明。以作家的一生论,“阶段”“时期”的分解都是为他全人的理解服务的,即使各个时期确实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在,那也是这个“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而已。因此,我希望在分出阶段的同时能顾及到阶段与阶段的连贯。在《山东时期论》中,必然地述及老舍幽默的发生,以及在未来的去向,这样就顺带评议了老舍英国时期的创作;在《抗战时期论》中,有关功利主义的来龙去脉、对通俗文艺之兴趣的根源等等,也都离不开对老舍源初的市民身份和长成时期所受教育的影响;《新中国时期论》同样有类似的问题,而在抗战时期对新中国时期的影响的问题上,我在《抗战时期论》讲得比较充分,在《新中国时期论》中相应就有所减弱,并且加入了对于美国时期情况的评议。
孙洁,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研究员、文学博士,专业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2006年起任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学术专著《世纪彷徨:老舍论》、随笔集《行走在消逝中》等。
沧桑片羽 本书特色 绿原 原名刘仁甫,又名刘半九,1922年生于湖北。1939年开始写作,上世纪40年代在重庆复旦大学外文系学习。解放前教授中学英文,解放初从事...
漫画一生 内容简介 本集所收的文章往往是通俗性比较强的,可又决不能与他们的专门研究领域毫无关联,那样是无法想像的。本集所收文章大都与他们专门研究领域藕断丝连,既...
泰戈尔诗选 本书特色 《泰戈尔诗选(插图本)》是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新导读插图本小学初中部分。泰戈尔是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六支彩笔 本书特色 东山魁夷心中的日本风景,一面是多姿多彩,一面是看似统一,风景的面貌是无穷无尽,风景的色彩又是千变万化的。在普通人看来,世界上的海色都是一样的...
中译经典文库世界文学名著全译本:老人与海(精装) 本书特色 ★《老人与海》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瑞典文学院院士 霍尔斯陶穆★...
名人春秋-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本-大字本 本书特色 《<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本·名人春秋>(大字本)》为《作家文摘》20年来关注各个领域名人的精彩之作,聚焦他们...
小言论 本书特色 这本《小言论》是邹韬奋杂文代表作。编入韬奋先生1928年至1933年写的小言论,也就是杂文,文字少则几百字,多则不过千字,是名符其实的短杂文。...
席慕蓉文集典藏版-槭树下的家 本书特色 我只想回到这个对自己是那样熟悉和那样亲切的环境里,在和自己极为相似的人群里停留下来,才能够安心地去生活,安心地去爱与被爱...
《青春 是一场阴郁的风暴》内容简介:《恶之花》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歌代表作。1857年诗集的出版让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在法国乃
永不抵达的列车 本书特色 当代中国*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首创中国新闻界的“冰点高度”《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特稿精选(2010~2011)伤逝·世相·家国精选了一...
《野草》内容简介:本书出版于1927年,收《秋夜》《影的告别》《雪》《风筝》《好的故事》等鲁迅1924—1926年所作散文诗二十三篇。
生活书店独立日“在野Wildling”系列草木光阴 本书特色故乡是一代人的记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国人经历着有史以来*的迁徙,从农村到城市,从泥土到霓虹。故乡...
白云一片 动乡心 本书特色 《白云一片动乡心》是“乡愁文丛”之一,散文集。作者王充闾是与余秋雨、梁衡等大家齐名的当代著名散文家,其作品被海内外各界大众读者所欢迎...
《马克思政治哲学引论》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系统探究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著作。作者以问题为主线考察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
明词史-(修订本) 本书特色 张仲谋*作的《明词史(修订本)/中国断代专题 文学史丛刊》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根据近年 来先后问世的《全明词》、《全明词补编...
获奖作品装连环画-哦,香雪 本书特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珍藏版连环画之一,获奖作品,曾荣获**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创作三等奖。由旅美职业画家王玉琦绘画。本书讲述...
泰戈尔诗选-插图本 本书特色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也是**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本书精选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翻译的泰翁的部分代表作,名家名篇配名译,堪...
中国书籍文学馆·大师经典:徐志摩精品选 本书特色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新诗史上*引人注目的诗人之一,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意念完整,善于表现深刻的内心,往往韵味...
荷塘月色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圃冷斜阳文丛中的《荷塘月色》分册,书中收录了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大量作品,有散文、诗歌等等。本书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所收作品较全面地反...
《敦煌大历史》内容简介:这是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敦煌历史文化通俗读物。这是一部敦煌史,也是半部中国史;这是从石窟发出的敦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