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文学史(图文版)/名家小史》是中国文学史上首次详尽梳理、系统研究“乐府”的专著。以时间为序,分别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乐府诗歌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与评述,详细论述了乐府文学自发生至衰落的演变迹略。
《乐府文学史(图文版》原为罗根泽著的《中国文学史类编》第二编,20世纪30年代抢先发售出版时以现行书名单本刊行。在书中,作者对何谓“乐府”做了明确的界定和分类,并按时代顺序,根据各阶段的特色,选择适当的阐述方式。本书史料搜罗广泛立论有据,笔调流畅,综纳性强,因而对于研究者极具参考价值。
罗根泽(1900-1960),字雨亭,直隶深县(今河北深州市)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先后求学于清华研究院国学门、燕京国学研究所,师从梁启超、陈寅恪、冯友兰、黄子通和郭绍虞诸先生,在安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处任教,有多方面的贡献,尤以诸子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文学史为突出。曾应顾颉刚之约,主编《古史辨》第四、六册,这是当时诸子学论文的总汇,影响深远。专著有《乐府文学史》和《中国古典文学论集》。
汉画像石与汉代民间丧葬观念 本书特色 汉代是汉民族初步形成的时期,可谓汉民族的童 年时代。汉画像石则是难得的民间丧葬观念之“镜像 ”,鲜明地体现出民间性与世俗性...
欧亚学刊(第三辑) 内容简介 本学刊所谓“欧亚”主要指内陆欧亚,其核心地带即所谓欧亚草原。本刊主要登载中国学者的有关论文,也适量刊用外籍学者同类论文。后者主要以...
罗马帝国衰亡史(修订版)(套装共6册) 本书特色 ★ 爱德华·吉本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本书由台湾翻译家席代岳译文★ 本书是2008年3月出版《罗马帝国衰亡...
国学基础文库--历史人物(含《甲申三百年祭》) 内容简介 本书属于郭沫若先生的史学研究著作。在书中,作者对屈原、曹植、万宝常、王安石、李自成、李言、夏完淳、鲁迅...
远征印缅抗战亲历记 本书特色 本书是原国民党将领关于抗日战争远征印缅抗战之亲历记录。八年抗战中,中国远征军以充沛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正义而战,始终保持着旺盛士气和...
民国学案 第五卷 新版(2011/10) 本书特色 《民国学案》立足民国这一中西学术汇流的重要历史转型期,力求全方位、立体式地追溯和归纳民国学术的背景、流变和成...
庄子集释(全三册) 内容简介 庄子者,姓庄,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梁国蒙县人也。六国时,为漆园吏,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齐楚当聘以为相,不应。时人...
史记解读-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全二册) 本书特色 《史记》是我国**部贯穿古今的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叙述了我国三千年的历史...
汉朝宫廷秘史-(上.下册)-最新经典珍藏 本书特色 《汉朝宫廷秘史(*新经典珍藏)(套装上下册)》根据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内容,编写了汉朝皇宫鲜为人知的生活,包...
中国的帝王陵 目录 **章 帝王陵寝发展简史一埋葬制度的起源二庞大的陵区、宏伟的陵园三高大的坟丘、壮丽的墓室四奢华的随葬、残酷的杀殉五精美的石刻、众多的陪葬第二...
史记:修订本平装(全10册) 本书特色 ★32开平装,中华书局出版★《史记》是我国汉代伟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它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
甘肃通史 中华民国卷 本书特色 《甘肃通史:中华民国卷》是《甘肃通史》第七卷,记述了1911年到1949年甘肃38年间的历史大事。甘肃中华民国时期的历史,在甘肃...
国际名人看中国:从英国到中国 本书特色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孙如意父亲孙光俊、母亲苏珊以及她自己的成长经历。其中,*部分为作者父亲的自述,以*人称的角度...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集合了日本当代著名学者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若干重要问题所进行的论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了解日本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
三国志人物全传-(全四册)-[纪传版二十六史]国学网精校本 本书特色 本书名为“纪传版二十六史 三国志人物全传”,删去志、表、书等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及其他社...
中国青铜器时代考 本书特色 本书图文并茂,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时代进行了一系列的考证,实物考证与理论研究结合,提出了一些与前人研究不甚相同的论点,将考查重点放在青...
能静居日记,亦称《能静居士日记》。又名《赵惠甫日记》、《赵知州日记》。清赵烈文撰。五十四卷。赵氏字惠甫,自称能静居士,江
工业化和民主化的带路人 本书特色 19世纪的历史一直存在着两个大的发展趋势,那就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在这两大趋势推动下,出现了三股世界性的历史潮流...
《以色列史》主要选收国别史、地区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国别史为主体,适当辅以地区史。计划共出版80种,2年内出齐。文库编辑委员会
本书由一系列有密切关联而又独立成篇的论文组成。论文通过结合心态史、文化史和制度史等诸多取径来重新观察唐后期到五代的政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