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客房中为何惊现衣着怪异的尸体?黑白通吃的谋士之死与绝色波斯女子之间有何关系?赌场老板的客人离奇惨死,究竟是意外,还是人性的弱点在作祟?大财主商机被盗取,管家,歌姬,仆人,究竟谁才是泄密者?长安城的一流工匠与多年前的一起密室杀人案有何关系?这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和伤痛?
面对如此多手段诡谲的案件,贺望东和遥大鲸能否见招拆招、拨云见日?贺望东又是否能够揭开自己的身世之谜?
本书主要收录了: 东方来客、上元夜谭、如烟如雾、诗中真假、富商之感、工匠注事六篇小说。
灵龟三年十一月,元正天皇改年号为养老元年。同年三月,大批遣唐使从难波出发,远赴唐都长安。这是日本派出的第八次遣唐使,距离上一次派出遣唐使已经十五年了。
此次的使节团由五百五十七人组成,多治比县守为押使,大伴山守为押使属下的大使,藤原马养为副使。“县守”为日本朝廷派驻在地方的官员,“山守”为管理山林的官员,而“马养”顾名思义,即为管理马匹的官员。随行的还有后来成为名僧的玄昉和吉备真备,以及诗人阿倍仲麻吕。阿倍仲麻吕只有十九岁,是以留学生的身份前往大唐的。
遣唐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长安。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派与日本迥然不同的景象。没有一个人不为目之所及感到震惊与赞叹。
七年前,元明天皇将都城迁到了奈良,并仿照长安城的格局兴建了平城京。就当时的日本而言,这无疑是一项难以想象的伟大工程。平城京东西三点七公里、南北五公里,从罗城门向北的通道,即为朱雀大路,宽达七十四米,到平城宫的正门朱雀门约有四公里。城中园林遍布、亭台众多、草木繁盛,美不胜收。日本人无不为拥有如此宏伟的国都感到自豪。然而到了大唐的都城,这些人全看傻了眼。长安城的规模竟是平城京的五倍之大,长安城的主道竟宽达一百五十米,怎不叫人叹为观止!
大唐鸿胪寺卿带领众官员在长安城外迎接遣唐使。鸿胪寺虽带个“寺”字,但并非寺院,而是官署名。在唐代的官制中,除了鸿胪寺,还有掌管祭祀的太常寺、管理马匹的太仆寺等官署,也都带个“寺”字。鸿胪寺主外宾之事,相当于如今的外交部,下设典客署和司仪署。当然还有通事,即翻译,他们接待起外宾来也是相当的郑重而专业。
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中央机构有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一台(御史台)、九寺(太府寺、司农寺、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五监(国子监、军器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等,都设在皇城之内。皇族居住的地方叫“宫城”,在皇城北侧。但是由于宫城地势较低、相对潮湿,唐太宗贞观八年,又在东北方的龙首原上建了大明宫,自唐高宗起,先后有十七位皇帝在此处理朝政。
皇城作为中央办公之所,富丽雄伟的建筑鳞次栉比。此次日本遣唐使就是在大明宫受到接待的。鸿胪寺坐落在承天门西七号,西边设有供外国使节下榻的四方馆。不过,只有重要人物才能入住该馆。按照惯例,团长级别的大人物所住的房间又与他人不同。
多治比县守作为押使,被安排在一个自带小花园的屋子里。接待他的是典客署丞李宜和通事曹茂,另有搬运行李的杂役。
曹茂的日语相当流利,而被问到师从何处时,他总是含糊其辞。遣唐使团的副使藤原马养略懂骨相之术,他私下对押使说:“就外形看,曹茂有点儿像日本人。”莫非他是流亡至大唐的日本人的后裔?不过既然曹茂本人不愿意明说,别人也不好勉强询问。
屋子里点着香,芬芳浓郁,押使在日本时,从未闻到过这样奇妙的香味儿。
待行李全部搬进屋子,曹茂毕恭毕敬地向李宜请示道:“方才有个年轻人来客馆,说要求见押使,请大人指示。”
署丞是从八品下,官职不大,但往往就是这些人,*喜欢在下属面前颐指气使。
李宜慢悠悠地说道:“押使长途跋涉,刚刚抵达,怕是累了,把那人打发了。”
曹茂补充道:“是弘文馆的学生。”
弘文馆*初叫修文馆,是唐开国皇帝李渊于武德四年设置的,唐太宗即位后才改名为弘文馆。后来,为了避太子的名讳,先后改为昭文馆、修文馆,几番改名,开元七年再次改称弘文馆。本书的故事发生时,弘文馆实叫修文馆,不过民间还是习惯称之为弘文馆。
弘文馆是皇家学校,只有三品以上大臣的儿子或孙子才有入学资格。因只收数十名学生,非“性识聪敏”者,即便身份地位够格,也进不了弘文馆。可见,能够成为弘文馆学生的,必是非同寻常之辈。
李宜得知想见押使的是弘文馆的学生,态度陡然转变,先前盛气凌人地要赶人走,此时却改口道:“既如此……且征询一下押使的意见……”
曹茂于是问多治比县守:“有个叫贺望东的年轻人说想要见您,您看?”
“贺望东?”押使反问道。
曹茂连忙回道:“大使若是不想见……”
押使答道:“不,是我派人把他找来的。我有东西要交给他。”
尚在海上时,押使已提前三日派人乘快船向有关州府做了报告,包括此次来唐的原因、船只数、总人数等。因此,使节团前脚刚上岸,后脚就被迎进馆舍好生招待。
地方官见过押使,确认过文书,之后便要派人飞报朝廷,获得准许后,使节团重要成员方可进京。押使便委托地方官将自己想见贺望东一事一并呈报给朝廷。地方官自然不知道贺望东是何许人也,但因是押使的要求,也不多问,如实上报。
朝廷收到消息,安排接见事宜、加强戒备等自不用说,同时也派人给贺望东报了信。贺望东听说日本的使节将来长安,还指名道姓地要见自己,表面漫不经心,心里到底有些按捺不住。押使一进长安,他就跑来四方馆求见了。
“我这就去见他。”押使说着正要起身。
李宜听了曹茂的翻译,说道:“不,把他叫到这里来,岂有劳押使大驾前去见他的道理。虽说是弘文馆的学生,毕竟身无官职,一国使节之首前去见他,实在不妥。”
到底是混官场的,思虑就是和别人不一样。
李宜派了个小吏去通传,并将那年轻人领了进来。
……
陈舜臣,华裔日本作家,1961年获得第7届江户川乱步奖,1969年获得第60届直木奖,1970年获得第23届推理作家协会奖,成为日本文学史上首位“三冠王”。他以推理小说成名,打破了“推理小说中不得出现中国人”的创作传统,开辟了日系推理新格局,代表作有《枯草之根》《孔雀之道》“陶展文系列”等。陈舜臣的历史作品也因加入了推理的成分而自成一派,代表作有《三国史秘本》《中国的历史》《太平天国兴亡录》等。
西游-决战花果山 本书特色 八百年前,天庭一统,建立秩序,妖不服,群起反天。北昆仑一战,妖王孙悟空被元始天尊和如来联手灭杀,却被女娲以瞒天过海救孙悟空一缕残魂,...
世界最好的短篇小说 本书特色 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小说反映的社会和人生的广度和深度,是其他文学体裁难以企及的。因其篇幅的短小性、主题的集中性、视角的新颖性、针砭的...
胡利娅姨妈和作家 本书特色 略萨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二十章,以单数各章为主线,作者叙述他与胡利娅姨妈恋爱的经过和结局,并夹叙了广播连续剧作家卡马乔明明是畅销...
绞刑架下的报告 内容简介 《绞刑架下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部不朽著作,是伏契克在纳粹德国盖世太保监狱里迭遭刑讯、备受折磨、随时都有被送上绞刑架的处境中,...
酒国-莫言文集-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代表作 本书特色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
ab日记 本书特色 两个不尽相同、?至截然相反的人决定共度余生,这是一件多么冒险的事?然而许多人在决定这么做之前,从没想过其中的艰辛,我们可以仅仅凭着爱...
雨月物语 春雨物语 本书特色 小泉八云《怪谈》姊妹篇江户文坛巨匠上田秋成杰作 日本怪诞文学的*高成就。 本书是畅销书,小泉八云《怪谈》的姊妹篇,日本怪诞文学的经...
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 本书特色著名翻译家萧乾、文洁若夫妇合译的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收录了包括《上帝了解真情,但不急于揭示》《高加索的囚徒》《人靠什么生活》《星...
这是一本青春成长读物,城市追梦指南。许多人都希望找到喜欢的生活状态,使自己过得自由、充实、快乐和满足,但一些人在找寻的途
《英国诗选》内容简介:英诗可以说是英国文学中整体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体裁,甚至超过了名家辈出的英国小说。诚如E•M•福斯特所言:
贞观之治 本书特色李氏先祖对北方各国的特别贡献,在隋朝末年纷乱局面中得以保存实力,一举赢得天下。太宗李世民对大唐帝国的建立更是众所皆知,在弱势的反对下顺利取得帝...
民调局异闻录:3:血海鬼船 本书特色 一艘失踪六百年的明代鬼船再次出现在我国海域,船上满载黄金,传说任何登上鬼船的生物都只会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亡。这艘明代鬼船...
《宁负流年不负卿》内容简介:大衍之数四十有九,这里是上苍给芸芸众生留下最后一处慈悲的地方——慈悲客栈。许一诺守在这里,倾听
灼眼的夏娜-11 本书特色 坂井悠二的周围再次恢复了“平静”。御崎高中迎来学园祭,班里的每一个人都带着期待的心情盼望着那一天的到来。虽然夏娜也对于这种“平静生活...
《活在当下(白金版)》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文笔优美、充满诗意的身心灵文集,有爱的能量与发人深省的力量洋溢在字里行间。读起来
囚凤卷-夺嫡-(全二册) 本书特色 金戈铁马,烽烟四起,一夕改朝换代。被立为新朝太子的却不是战功赫赫的二皇子骁王,而是功绩平平、阴险狡诈的大皇子。骁王能否就此善...
老残游记 本书特色 《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通过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及所为,反映了清朝末年山东一带的社会生活面貌和人民的疾...
《肮脏的三十年代》内容简介:本书通过幸存人口的声音和历史图片,再现了一段即将被亲历者带进坟墓的1930年代的记忆。一战期间及之
灼眼的夏娜-12 本书特色 高桥弥七郎编著的《灼眼的夏娜(12)》是一部精彩刺激的动作小说。本集以已经登场的费蕾丝为主轴,描写了在她身边的其他人所拥有的苦恼。下...
始于极限 本书特色 《故乡相处流传》是中国当代作家刘震云的一部长篇寓言。作者一边信口开河、信马由缰、虚虚实实地叙说着他的故事,一边不住地借古讽今、指桑骂槐。作者...